正在阅读:

资本转向,化妆品行业资本市场的下一个十字路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资本转向,化妆品行业资本市场的下一个十字路口?

资本市场对于中国化妆品行业还是相对转冷,一方面受到资本寒冬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化妆品行业还不能吸引到资本大鳄的关注。

作者:祝科达

前段时间,董明珠在央视财经论坛上说,“我们今天看到的野蛮人的敲门,因为你太有钱了,但是你一个实体经济的发展,它要能够引领世界,是要有资本来支撑的,而现在很多人用经济杠杆来发财,那是对实体经济的犯罪。”

想必这段话对于懂资本运作的人,应该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但是对于我们这些不懂资本的门外汉来说,大概只能看到资本对于企业的“破坏力”,即使是想格力、万科这样的大公司,都难免遭到“威胁”,毕竟野蛮人可不是来讲文明的。

这是实体经济对于资本的真是写照。在资本的世界,要想生存,靠的就是“丛林法则”。

并购、新三板、IPO、风投,资本就像被打开了的“潘多拉魔盒”,快速在化妆品行业里面蔓延开来,成为化妆品行业在过去的2016年里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

1、是天使?

资本的魔力,就是将市场未来的潜在价值提前挖掘出来,把梦想提前变为现实,在一瞬间,资本就能把企业的潜在价值变成真金白银,让品牌积累巨额的财富,这也难怪化妆品行业,无论是品牌商,还是渠道商,对于资本“趋之若鹜”。

回顾行业,从2016年1月开始,青岛金王和怡亚通一直在继续各自的并购,虽然两者都以渠道整合为主,但是金王和怡亚通各自的并购方向和布局并不同。从整合方向来看,青岛金王的布局是纵向的,而怡亚通更加横向。青岛金王做产业链延伸,而怡亚通则是在金融和物流方向发力;

然后就是王茁创磐缔资本,投资植物医生,并以战略投资人的身份进入董事会。似乎离职的高管们都喜欢转做投资人,原相宜本草总裁严明创建亚商资本,原上海家化集团董事长葛文耀创建希美资本,再到王茁创建磐缔资本,化妆品行业对于风投需求的空间还很大;

2016年4月6日,薇美姿B轮获得兰馨亚洲投资基金与钟鼎创投联合投资,这是薇美姿继2014年获君联资本A轮投资之后,获得的又一轮巨额投资,这也是行业内获得为数不多的大额风投之一。其实薇美姿获得投资的很大因素在于其“口腔大健康”产业,他跳出了传统日化行业的思维模式,将科技、医疗等产业融合在一起。有专业投资人士认为,未来风投方向会更加偏向于消费升级和技术创新,而不会过度考虑是某个行业。

5月27日,证监会对外公布,珀莱雅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已正式提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正式迈向IPO之路;6月,广州名臣健康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也宣布进军资本市场。像珀莱雅、名臣这样的成熟企业,他们需要更加广阔的资本空间,A股市场才是他们的“菜”。不过,更多的中小型的日化企业则选择通过新三板这个相对门槛较低的方式进入资本市场。

种种事例表明,化妆品行业对于资本的需求是很大的,尤其是近几年,化妆品行业的发展陷入疲软期。资本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帮助品牌建立起“行业壁垒”,打破现有的瓶颈,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先机。如果能够拿到风投,或者上市,就意味着很多品牌在未来不但能够活着,而且可能会活得更好。

2、还是魔鬼?

资本虽然美好,但是一个以逐利为目的的商业逻辑,往往承载不了行业的情怀,资本市场的残酷,因为在某种程度上,钱决定了一切,情怀什么都不是,谁掌握了资本,谁就掌握了话语权,所以资本并不一定都是“天使”。董明珠怒斥的“野蛮人”,便是在控诉资本的贪婪本性。

拿风投来说,有业内人士认为,也许在中国的化妆品行业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风投。很多的投资都是选择一个好项目去“摘果子”,他们并非在做真正的风险投资,只是在做“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他们根本没有说去投资一件真正有价值而且有风险的事情。

在现实中,很多接触风投的企业,经常会遇到各种危险的风险投资者:砸重金占股份,然后对项目为所欲为;眼中只有钱,完全不考虑长期受益和未来前景;对于风投大鳄来说,你最重要的项目在他眼里只是一个小项目,说放弃就放弃。遭遇任何一种,对于很多品牌来说都是致命的,这也是为什么行业内有很多品牌对于风投的态度还是比较谨慎,有些新品牌拒绝风投的介入。

薇美姿是行业里为数不多经历了两轮的风投企业,应该也是通过吸引风投对品牌提升最大的企业。总经理曹瑞安曾说过,找一个合适的投资对于品牌提升帮助很大,反之亦然。资本不仅在资金方面提供强大支持,更提供了很多资金以外的附加值,在战略、管理、品牌和人才等多维度为品牌带来帮助。

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些年的上海家化,就是资本博弈的一个“牺牲品”,当然用“牺牲品”这个词难免有些过于严重了。这些年所谓的家化内斗,其实背后就有资本这个影子在推动,也希望其能在新的领导人上任之后能够扭转局面。

3、热潮已退?

资本市场是最具逐利性的市场,2015年,中国化妆品行业也经历了一次资本的浪潮,但是在2016年,化妆品行业资本逐渐变冷。在化妆品行业中,大部分的企业还是中小型的企业,它们大部分本身缺乏创新专利、可观的资产和优良的品牌,简单的说就是“既缺技术,又缺模式”。随着投资者对日化行业的认识逐步厘清,在投资行业回归更加理性的时候,对于日化行业的投融资热度的下降是必然的。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国化妆品行业获得的投融资数量为16笔,较2015年出现了大幅下滑,同比下降54%。今年,除了上半年磐缔资本投资植物医生,兰馨亚洲、钟鼎创投B轮投资薇美姿之外,剩下的都是零星的小型投融资事件。

从整个风投的大环境来看,2015年是风险投资活跃的一年,无论是投资交易活动还是投资额,2016年风险投资活动却持续下降。按照当前的速度,风险投资交易和风险投资额和去年比都将有明显下降。根据CB Insights的数据,2016年第三季度风险投资下降14%,达到241亿美元,是自2014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和去年同期比下降40%。

风投热潮渐退,一方面跟资本市场的大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跟化妆品行业自身有关。

回顾化妆品行业的发展,2007-2012年,中国化妆品市场增速稳定,并且高于世界市场的平均水平,2012-2014年市场增速一度增加至24%。但是,自2015年开始,中国化妆品市场陷入疲软期,市场增速回落至2012年以前的水平,一直被视为朝阳产业的化妆品行业,也难敌经济大环境的寒潮。

目前,国内化妆品行业投资者的目光主要聚焦于几家规模较大的化妆品企业,对于很多新兴品牌的信心明显不足,而很多创业型的公司才是最需要风投的介入,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人认为化妆品行业没有真正风投的原因所在。投资者喜欢“独角兽”,但是中国的化妆品行业还不足以出现“独角兽”企业。

总的来说,资本市场对于中国化妆品行业还是相对转冷,一方面受到资本寒冬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化妆品行业还不能吸引到资本大鳄的关注。当然,该融资的还是会融资,该兼并的还是会兼并,该冲击IPO的还是在冲击IPO,化妆品行业要想真正迎来资本的春天,估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资本转向,化妆品行业资本市场的下一个十字路口?

资本市场对于中国化妆品行业还是相对转冷,一方面受到资本寒冬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化妆品行业还不能吸引到资本大鳄的关注。

作者:祝科达

前段时间,董明珠在央视财经论坛上说,“我们今天看到的野蛮人的敲门,因为你太有钱了,但是你一个实体经济的发展,它要能够引领世界,是要有资本来支撑的,而现在很多人用经济杠杆来发财,那是对实体经济的犯罪。”

想必这段话对于懂资本运作的人,应该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但是对于我们这些不懂资本的门外汉来说,大概只能看到资本对于企业的“破坏力”,即使是想格力、万科这样的大公司,都难免遭到“威胁”,毕竟野蛮人可不是来讲文明的。

这是实体经济对于资本的真是写照。在资本的世界,要想生存,靠的就是“丛林法则”。

并购、新三板、IPO、风投,资本就像被打开了的“潘多拉魔盒”,快速在化妆品行业里面蔓延开来,成为化妆品行业在过去的2016年里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

1、是天使?

资本的魔力,就是将市场未来的潜在价值提前挖掘出来,把梦想提前变为现实,在一瞬间,资本就能把企业的潜在价值变成真金白银,让品牌积累巨额的财富,这也难怪化妆品行业,无论是品牌商,还是渠道商,对于资本“趋之若鹜”。

回顾行业,从2016年1月开始,青岛金王和怡亚通一直在继续各自的并购,虽然两者都以渠道整合为主,但是金王和怡亚通各自的并购方向和布局并不同。从整合方向来看,青岛金王的布局是纵向的,而怡亚通更加横向。青岛金王做产业链延伸,而怡亚通则是在金融和物流方向发力;

然后就是王茁创磐缔资本,投资植物医生,并以战略投资人的身份进入董事会。似乎离职的高管们都喜欢转做投资人,原相宜本草总裁严明创建亚商资本,原上海家化集团董事长葛文耀创建希美资本,再到王茁创建磐缔资本,化妆品行业对于风投需求的空间还很大;

2016年4月6日,薇美姿B轮获得兰馨亚洲投资基金与钟鼎创投联合投资,这是薇美姿继2014年获君联资本A轮投资之后,获得的又一轮巨额投资,这也是行业内获得为数不多的大额风投之一。其实薇美姿获得投资的很大因素在于其“口腔大健康”产业,他跳出了传统日化行业的思维模式,将科技、医疗等产业融合在一起。有专业投资人士认为,未来风投方向会更加偏向于消费升级和技术创新,而不会过度考虑是某个行业。

5月27日,证监会对外公布,珀莱雅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已正式提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正式迈向IPO之路;6月,广州名臣健康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也宣布进军资本市场。像珀莱雅、名臣这样的成熟企业,他们需要更加广阔的资本空间,A股市场才是他们的“菜”。不过,更多的中小型的日化企业则选择通过新三板这个相对门槛较低的方式进入资本市场。

种种事例表明,化妆品行业对于资本的需求是很大的,尤其是近几年,化妆品行业的发展陷入疲软期。资本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帮助品牌建立起“行业壁垒”,打破现有的瓶颈,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先机。如果能够拿到风投,或者上市,就意味着很多品牌在未来不但能够活着,而且可能会活得更好。

2、还是魔鬼?

资本虽然美好,但是一个以逐利为目的的商业逻辑,往往承载不了行业的情怀,资本市场的残酷,因为在某种程度上,钱决定了一切,情怀什么都不是,谁掌握了资本,谁就掌握了话语权,所以资本并不一定都是“天使”。董明珠怒斥的“野蛮人”,便是在控诉资本的贪婪本性。

拿风投来说,有业内人士认为,也许在中国的化妆品行业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风投。很多的投资都是选择一个好项目去“摘果子”,他们并非在做真正的风险投资,只是在做“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他们根本没有说去投资一件真正有价值而且有风险的事情。

在现实中,很多接触风投的企业,经常会遇到各种危险的风险投资者:砸重金占股份,然后对项目为所欲为;眼中只有钱,完全不考虑长期受益和未来前景;对于风投大鳄来说,你最重要的项目在他眼里只是一个小项目,说放弃就放弃。遭遇任何一种,对于很多品牌来说都是致命的,这也是为什么行业内有很多品牌对于风投的态度还是比较谨慎,有些新品牌拒绝风投的介入。

薇美姿是行业里为数不多经历了两轮的风投企业,应该也是通过吸引风投对品牌提升最大的企业。总经理曹瑞安曾说过,找一个合适的投资对于品牌提升帮助很大,反之亦然。资本不仅在资金方面提供强大支持,更提供了很多资金以外的附加值,在战略、管理、品牌和人才等多维度为品牌带来帮助。

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些年的上海家化,就是资本博弈的一个“牺牲品”,当然用“牺牲品”这个词难免有些过于严重了。这些年所谓的家化内斗,其实背后就有资本这个影子在推动,也希望其能在新的领导人上任之后能够扭转局面。

3、热潮已退?

资本市场是最具逐利性的市场,2015年,中国化妆品行业也经历了一次资本的浪潮,但是在2016年,化妆品行业资本逐渐变冷。在化妆品行业中,大部分的企业还是中小型的企业,它们大部分本身缺乏创新专利、可观的资产和优良的品牌,简单的说就是“既缺技术,又缺模式”。随着投资者对日化行业的认识逐步厘清,在投资行业回归更加理性的时候,对于日化行业的投融资热度的下降是必然的。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国化妆品行业获得的投融资数量为16笔,较2015年出现了大幅下滑,同比下降54%。今年,除了上半年磐缔资本投资植物医生,兰馨亚洲、钟鼎创投B轮投资薇美姿之外,剩下的都是零星的小型投融资事件。

从整个风投的大环境来看,2015年是风险投资活跃的一年,无论是投资交易活动还是投资额,2016年风险投资活动却持续下降。按照当前的速度,风险投资交易和风险投资额和去年比都将有明显下降。根据CB Insights的数据,2016年第三季度风险投资下降14%,达到241亿美元,是自2014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和去年同期比下降40%。

风投热潮渐退,一方面跟资本市场的大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跟化妆品行业自身有关。

回顾化妆品行业的发展,2007-2012年,中国化妆品市场增速稳定,并且高于世界市场的平均水平,2012-2014年市场增速一度增加至24%。但是,自2015年开始,中国化妆品市场陷入疲软期,市场增速回落至2012年以前的水平,一直被视为朝阳产业的化妆品行业,也难敌经济大环境的寒潮。

目前,国内化妆品行业投资者的目光主要聚焦于几家规模较大的化妆品企业,对于很多新兴品牌的信心明显不足,而很多创业型的公司才是最需要风投的介入,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人认为化妆品行业没有真正风投的原因所在。投资者喜欢“独角兽”,但是中国的化妆品行业还不足以出现“独角兽”企业。

总的来说,资本市场对于中国化妆品行业还是相对转冷,一方面受到资本寒冬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化妆品行业还不能吸引到资本大鳄的关注。当然,该融资的还是会融资,该兼并的还是会兼并,该冲击IPO的还是在冲击IPO,化妆品行业要想真正迎来资本的春天,估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