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财经盛典l 圆桌对话:科技产业的投资与落地

由上海报业集团作为指导单位、界面新闻主办、梅赛德斯-奔驰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的2023【界面财经盛典】于12月13日在上海中心举办。盛典现场,多位嘉宾围绕《科技产业的投资与落地》这一主题,展开了圆桌对话。感谢学术支持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

作为国内领先的原创财经媒体,上海报业集团 | 界面新闻于2023年12月13日星期三在上海中心大厦2楼大宴会厅3(浦东新区陆家嘴银城中路501号)举办了2023【界面财经盛典】。

华宸资本董事长华海波、北京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CEO谢兴旺、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麒磊、邦融微电子总经理张旻晋、知行机器人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白国超围绕《科技产业的投资与落地》展开了圆桌对话。特别鸣谢本次盛典战略合作伙伴梅赛德斯-奔驰、学术支持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

以下为圆桌对话文字实录:

华海波:下面我们做一个圆桌环节,进行一次深度动。本次邀请的这几位都是我最好的几个朋友,今天请的三位企业家是不同领域的佼佼者,谢博士是做生物医药的,张博士做智能芯片的,白博士做智能机器人的,朱总是我们的政府投资人代表。首先请各位介绍一下自己,先从谢博士开始。

谢兴旺:特别感谢华总的邀请,各位现场的嘉宾好,我是来自北京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谢兴旺,我本人是先在北大有十年左右的肿瘤相关的基础研究的经历,也是前面一些年看到生物医药的研发行业非常好的机会,现在投身到创新药研发领域,做了可瑞生物公司,可瑞生物专注于新的药物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和原来难以治疗的慢性感染,比如慢性的乳头瘤HPV感染、慢性的乙肝病毒感染等。目前在做的药物基本上是全球首创药物,甚至有全新的全球首创的药物形式,这是我们大概的情况,谢谢!

朱麒磊:感谢华总邀请,我是来自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创新投资集团的朱麒磊,我简单说一下经开区,经开区是1992年成立的,2010年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位置在嘉兴的市本级,刚才图片上老城区,占嘉兴市本级的2%,我原来是干政府招商工作、产业投资、项目引进、政策拟定等,已经工作14年。今年内部进行国企化改革,把原来的招商职能、载体职能、科技创新所有工作划到了国有企业、国资公司,我去担任副总经理和党委委员。简单介绍这些!

张旻晋:大家好,我是张旻晋,来自邦融微电子,博士毕业后在中科院干了10年,一直从事专用算法初期设计。我们公司是伴随AI芯片行业发展起来的,我们主要是针对生物识别、信息安全、金融支付方面的专用AI芯片设计,我们在这个赛道中一直是领跑者。

白国超:大家好,我是知行机器人的白国超,我也是2019年英国留学后回国创业,4年多的时间,我们公司主要产品是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另外也做智能制造相关的设备和产线。

华海波:我特别选了三个在行业里有代表性有意义的企业,三轮简单问题,通过问题方式对行业和地方政府落地之间的关系浅谈一下。第一个问题,先请三位企业家一起探讨一下中国科技发展的独立自主和世界融合发展之间的发展趋势,大家从各种行业角度怎么看待我们自己独立发展自主和世界融合发展之间的优势?请地方政府的代表说一下,我们政府在承接这样的产业发展优势过程中做了哪些准备和措施?谢博士开始。

谢兴旺:我先抛砖引玉,因为我是在生物医药尤其是创新药的方向,确实也是现在非常受关注的一个领域,我也想分享一下对这个领域,刚刚华总提到的角度中国的自主创新和我们对世界的融合发展的看法。

今年大家都知道,投资特别是生物医药投资不是特别好,即便这个情况下,很多对于现阶段的投资,最悲观的投资人都有这样的结论,生物医药一定是一个朝阳行业,未来五到十年一定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只不过大家可能会担心近期表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判断呢?两方面,首先是需求,尤其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人均收入已经到1万美元的坎儿,我相信如果有健康方面的问题,一定会尽量用自己的财富和资源去解决这样的问题。这个需求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全球市场,增长是非常刚需的方向。第二点,有了这些需求,现在的技术手段看到了更多来解决这些需求的办法,近期FDA批准用基因编辑方法来治疗的两款新药,这应该是非常全新的前沿的治疗方法,可以治疗很多原来想象不到的疾病,未来延长寿命这些,应该不是不可及的问题。这样的技术创新应该是目前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我们看到有很多新的可能,能够用我们的技术来解决疾病。这是我从需求和目前创新提供了解决方案的两个角度,这是非常创新的行业。

在这个大的行业里面,回到中国创新药的领域,我们可瑞生物是非常典型的,目前一些产品在临床一期阶段,创新药的企业。我们怎么理解中国目前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形式?首先,即便是近期资本市场有这样的挑战,我们还是觉得中国生物医药领域有非常大的机会,首先是在过去的一些年,国家实施了千人计划等手段,有非常多的一些,在生物医药各个领域的前沿人才,回到国内的实验室,开创的方向,也培养了一批人才。现在国内基础研究领域,我们跟全球最顶尖的差别在逐步缩小。我们看全球最顶尖的科学杂志像自然科学等,目前来自中国实验室和团队发表文章数量非常多,退回到三五年之前是完全不能比拟的。这样的基础研究,确实在推升我们整个领域,无论是创新还是人才都有很好的进步。

第二个,一些非常重要的药物领域的改变,大力把中国创新药的评审政策跟国际接轨。不久前大家有个印象,很多药在国外市场上市很多年了,国内患者要用要辗转,要么到海外要么到香港。现在这样的情况基本上没有了,很多药品在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基本上全同步上市,中国药物评审和国际接轨非常高,允许了创新品种通过这些研究走入市场。

前面那些年,VC投资非常活跃,可能有一定泡沫,但是这个泡沫把这个冷遇的基础设施、人才和项目推到非常高的高度。在这些背景的情况下,我们已经看到中国创新药里面,已经有一些逐步的但是又显著的变化。原来大家会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说法,曾经做医学研究的人来讲有一点屈辱的点,这些药里面有中国人研发的吗?今天这句话不成立了,不光在中国市场在全球市场里,有很多疗效特别好的药就是在中国本土,由中国人全部研发出来的。比如说中国有一家传奇生物跟强生合作的一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细胞基因治疗,它的疗效非常好,很多患者基本上能够百分百治愈。比如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等,可以说是这个领域最好的产品由中国人研发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变化。

还有一个非常大的趋势,最近两年除了刚才我提到的已经上市产品之外,大家关注生物制药会发现,非常多中国早期研发企业,把产品授权给全球顶尖的企业,而且授权交易金额非常大。前几天有一个新交易把AC产品以将近80亿美元,首付款8亿美元交易卖给BMS。这样的交易近两年有几十起,全球地域里,中国出去的交易最活跃。说明现在即便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没有涨到礼来那么大的企业,但是变化已经在发生了,中国生物制药企业已经能够开始产出非常多好的产品。我们看到非常大的机会,也看到显著发展在发生。

我们要讲跟世界的融合发展也是一个必要的选项,中国本土创新企业的机遇和发展之上,我们还有很多的挑战。比如说大家知道生物医药的投资周期、投入和风险非常长,一款药可能投几亿美元最终可能面临失败。尤其是资本市场面临短期挑战的情况,对于一些早期创新药来讲还是有比较大的挑战的。

刚刚介绍到的这些企业为什么把这些产品授权到国外?就是因为依靠这些小型的像可瑞生物企业,承担这么长的周期和投入把产品最终做到上市,这之中的财务投入风险是挺高的。但是整个专业长期的大量投入,合作方还是在海外,能够出到几十亿美元购买这些产品开发的企业主要还是在海外。

海外市场虽然说人口没有中国单个市场那么大,但是从药物的营收来讲,最大市场不在中国。中国单个市场人口最大,但是医保支付等问题,现在基本上创新药,一款好的药全球营收不在中国,主要是在欧美市场,基于市场端,要求中国企业要更多的跟世界融合发展,借世界的成熟市场的力来把中国产品不断做到更大的商业化成功。谢谢!

华海波:谢谢,大家可以看到复星医药推出了120万一针的治疗药物,谢博士说在他的领域里完全可以降到个位数,5万、10万、8万可以实现复星的120万的效果,我们敬请期待。张博士主要是做AI芯片的,在市场消费领域相信大家都应用得到,有请张博士

张旻晋:给大家简单回顾一下,因为集成电路产业是一个很成熟的产业,早在十多年前世界几大巨头就已经完全垄断这个行业。事实上美国对中国的芯片封锁,从建国以来一直是封锁的,只是这两年炒得比较厉害,我们国家在智能制造2025之前,国家主要投资集成电路方面的研发都是在补短板,包括我们的和核高基一期、二期都是对标国外的高端芯片,我们在做相应的研发。事实上因为研发出来之后,也没有什么人用,这个事情中国一直处于一种在研发,但是缺乏使用迭代的过程,这是中国为什么过去20年一直处于落后美国5-10年集成电路水平的关键。

这次对集成电路行业来讲是重大惊喜,美国的封锁逼我们思考下一步集成电路要不要做大做强,目前一致认为要做大做强。因为长期在下面十几二十年,之前缺人缺钱缺制造能力,这几年随着国家大量投入,我们在低端和中端完全覆盖的,缺的是高端,卡死的是光刻机。但是我作为设计行业来说,我们的能力相对美国来讲,差距并没有那么大。只要台积电让我们生产的话,其实我们也可以做出非常高端芯片来。难的是在生态,我们对美国不仅仅是芯片制作不出来。

第二个应用阶段,我们的芯片在全球市场,没有生态的支持,我们只能够跟着美国走,美国说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就照着他们一模一样做。过去这几年国家投入很大,做了很多创新的集成电路公司,但是大家会发现任何一个小赛道上十几家公司,我们都是盯着复制一个美国芯片,就形成了现在乱战阶段。

今天包括明年可能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最后的黑暗时期,后面就是光辉的十年,因为美国当年芯片行业早期的时候,芯片企业比中国现在还要多,要靠海量并购,最狠的时候一家大型企业一年并购60多家企业。芯片行业不是一两个杀手级产品卖遍全球,大部分芯片公司有成百上千个产品,有很多小团队慢慢发展起来的。健康的集成电路企业以合并、并购为主,下面集成电路行业还需要大量发展,但是并购应该是主流,而不是独立寻求上市,这是我们的机会。

第二个,华为打响第一枪,中国芯片企业有三阶段,第一阶段弥补短板,缺少什么做什么。第二阶段是创新路径,寻找新路径,美国人没有做的芯片,我们做出来了,不一定是更先进,可能是应用更好,新的领域,新的创新性芯片,赛道没有对手。这是未来两三年创新芯片公司最大机会,这是可以成为上市公司的。第三个阶段,最后的终极阶段,我们跟美国硬拼的阶段是生态的时代,我们在应用产品上全部是国际领先的,但是我们的企业都是大而不强的,华为除外,所以缺乏行业定义能力,没有办法定义自己的生态,长期依赖美国发展。华为打响第一枪,不管是制度创新,还是生态上对安卓的不兼容。新的方式我们可以建立自己的生态,比如说AI芯片可以建立自己的生态,自己的模型,自己的框架。未来我觉得芯片肯定是最重要的工具,我坚信未来通过5-10年发展会成为芯片行业的另外一级,所有行业可以同美国竞争。

从事因为工程师的优势,大概3-5年之后新兴血液会成为强大的竞争力,全世界不会有这么多人才了,这些人是中国未来在这个行业成为世界第一的关键。还是照着美国这条路径走,另外是涉及到基础研究,包括碳化硅等新兴工艺方面,我们国家发展也是快,比如专业最牛的期刊IICC,在我读博士的时候全中国一篇都发不了,现在1/3都是中国人发的,证明我们的先进工艺、先进基础上的基础打得非常牢。再过几年发展,我相信下一代的集成电路,不止是光计算等,也是非常有能力能够站住脚甚至反超的机会,因为毕竟来说,集成电路中国是第一大市场,这点跟创新药一样,创新药其实中国不是第一大市场。相对来讲集成电路的发展更大,首先把自己国家的循环打通,我们在国内拿刺刀拼出来的战斗力,再放到国际市场上去,我们是能赢的,我是坚信这件事情。我对这个行业非常有信心。持续努力,在政府支持之下,我坚信中国会成为世界第一。谢谢大家!

华海波:感谢张博士,中国企业里面,经过十年发展,已经有几家千亿级市值的企业,当然我们跟高通、英伟达仍然有差距,这个领域里面我们做了很多前沿性的投资和布局。现在请白博士分享这个主题。

白国超:之前人工智能在中国有些是世界领先的,但是还要看到很多不足,现在国际环境多变,针对科技来讲既有挑战也有机遇。之前最大的挑战是,我们可以看到机器人的使用量,在去年的时候机器人的出货量、使用量在中国超过全球50%。但是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机器人的核心算法和生态问题,还是非常明显的。我们有很多的应用场景和出货量,但是核心的基础,需要时间积累和很长时间的技术研发还有工艺迭代的产品,还存在很大不足。

跟国外脱钩之后,可以看到有很多的,本来可以很快在国际供应链里面获得的东西,但是现在拿不到了,现在只能通过快速自主研发实现自给自足,这是现在遇到的一些挑战。这也是给我们创新型企业带来很多机遇。比如我们现在做的电磁副执行器,在驱动里面也是属于相对比较前沿的。之前有国际巨头在我们很难跟他们抗衡,但是国产替代是未来主旋律之后反而更容易了,很多制造业和很多产品很多设备更多喜欢用中国的自主品牌,这样也能够大大促进市场上的影响力,这是在国际竞争和发展中我们所享受到的一些好的方面。也可以看到现在很多的制造业,因为中国的人力成本,中国和美国的竞争关系已经开始外迁,比如外迁到越南和印度。

更大的机遇是,我们看到很多在提倡自己内部的转型升级,我们虽然人力成本高了,但是通过柔性设备、柔性产线、自动化优势特别是各行业积累的技术,能够迅速把这方面的短板补齐,虽然印度人力成本低,但是人工做出来品质差,这种情况对我们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是有一定机遇的,我们本身公司产品也是这样的,我们主要围绕两大方面,一是核心零部件,再一个是柔性设备和产线。这样既能满足国内在底层的基础零部件领域的缺乏,又能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以及效率提升、品质提升,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不管是中国科技的自立自强还是国际权利的趋势和变化,都是有很多正面的,有很多挑战,这是我对我们这个行业的见解和想法。谢谢!

华海波:刚才请三位企业家从各自领域里做了自身的看法和行业发展的远期情况。朱总主管管创投和政府招商,请朱总从招商角度,谈一下政府在承接科技企业落地过程中有哪些工作准备?

朱麒磊:首先讲一下华总一直跟我讲过的主题,政府在承接科技型企业落地的时候,首先从大方面讲,从宏观讲,一是从上到下的政策体系,怎么理解?很多科技型企业应该关注两个中央部委网站,一是科技部,二是工信部,这应该是每一个科创企业关注的,这些部门会发一些产业的指导意见,这是最高层面,在整个国家层面的规划,按照逻辑接下来是各地的省政府,这个要想做是符合我们的,省政府出一些具体细化的产业政策,再落到各个地方。科技型企业一是关注好中央部委网站,还有一个是跟属地政府,这取决于当地政府的服务,跟政府做好政策衔接。打比方我明年2月份看到国家出了一个产业指导意见,正好自己企业处于这个领域里面,应该适当关注,包括跟属地政府沟通,什么时候政策跟当地有产业规划,这是政府作为承接应该做的,政策的延承跟传导到企业。

第二,政府的资金支持里面又细分为两块,大层面像国家、省、市都有,国家层面像国家大基金等都在投。资金支持分两块,很多企业对政府的政策补助不是太了解,政策资金支持分为两块,第一块是财政性的资金支持,就是企业做到了,政府兑现给你,打到你账上,这个钱拿到之后不用退给政府的。第二块是华总这样的,我们创投集团的股权投资,可能程序更复杂,包括一些对赌的条件,包括未来的退出,这样两块的资金方面。

第三,每个地方做的是创新环境打造,创新环境是很复杂的体系,简单举个例子,十几年前或者二十几年前,当时大量工业用地无需发展,只要有一个项目来就拿地了,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些企业生存不下去了,但是它有厂房怎么办?或者企业自己招租。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原来业主招进来的项目未必是政府想要的,同时进来的企业,房东是私营业主他也不放心。现在逐渐在经开区开始做一些国资进厂,我们去拿工业地块,我们国资公司代表政府进行地块的开发,开发的模式可以建好标准型的。像可瑞我们的厂房设计偏重于医药方面、生命健康方面,对半导体的可能会采用通用层高的厂房,对于智能制造像机器人,更多提供的是机械厂房。这取决于政府在不同产业板块布局这样的载体,政府来当房东,企业进来,形成双方的绑定。这是政府在做创新环境优化时的一块工作。

还有一个软性的,像高端人才引进,嘉兴就有一个人才码,企业员工进到这个企业来,扫人才码就能享受购买津贴等,只要跟企业把政策宣传到员工个人,跟企业就没有关系了,这些政府来承担,这也是政府在科技型企业落地的一块工作。

政府在内部把专精特新、独角兽、小巨人的企业引进纳入到对政府服务特别是招商跟服务的一个考核体系,这是在水下的,大家外面看不到的。国家层面、省级层面也会做一些帮助,我们科技型企业跟国际交流合作的内容。其实政府主要是做这六大方面。

如果从开发区微观角度来说,我们其实是扮演好两个角色,对于科技型企业来说政府就是做好两个角色,一是保姆;二是赋能。保姆怎么理解?刚才企业家说我们在外面混战,我们作为一个根据地,不能打仗回来之后根据地一塌糊涂,我们作为一个根据地的保姆角色。企业需要哪一项的政策宣导,这些都是政府来做。另外是产业赋能,政府的股权投资也是讲效益性的,我们不是简单的跟项目落地。现在可能大家募资的时候碰到的投资者说,你要接受我的投资,我要投你,但是你必须要到哪里进行反投,这是很普遍的。我们认为在这方面我们不做太多要求,你落地我们也愿意投你,这其实是最完美的,最重要的是你落下来我能给你赋能什么,打比方人才不用操心了。像白总这边,我如果说旁边区内企业能够采购你的产品,我来出这样的政策,或者我来跟你谈政策的时候,这也是政府的赋能。像可瑞这边,我可能跟可瑞这样生物医药项目的时候可能会谈的基金策略不一样,包括团队协助可瑞向相关的药监局从市里到省里甚至国家局沟通,不能说引进来了什么都不管,这是没法做的,半导体可能又是另外一套赋能措施,从微观角度政府是做两个角色,宏观是六点。谢谢!

华海波:下一轮正好接着朱局给我们抛的命题,所有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原来是设计企业,小规模200平办公室就可以了,到一定规模的时候要产业落地。现在先请三位企业家从各地行业特点说产业落地的需求,朱局从政府供给角度看看这些需求跟政府供给之间如何匹配?

谢兴旺:接着领导说,像可瑞这样的生物医药企业,我们最关注的还是落地政府对产业的理解,因为生物医药是投资周期比较长,也是属于长坡厚雪的赛道,这个赛道的一些特点,确实需要对产业理解,我们可能在研发阶段有5-10年是没有任何营收的,但是要持续地花钱。我们政府在投入和引进项目的时候,一定是对产业特点有深度的理解,也包括对这样长周期的项目,要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和投资决心,否则双方的契合度会受到影响。

其他涉及到创新药,毕竟是科技属性比较强,我们对人才的诉求,像刚才领导也讲到了,我们在任何一个地方落地都是需要有这样的良好教育背景的,有相关专业能力的人才源源不断地加入企业,才能够支持企业发展,一定是要当地有这样的产业氛围和人才氛围才能够在当地招到发展人才其他的载体和政策支持相对来讲容易解决,我的主要观点就是这些,谢谢!

张旻晋:集成电路设计行业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企业,它的发展基本上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十几二十个人,大概目标是对标美国某芯片,大家有一个办公室什么都不用干,在家里把东西做出来就行了。大多数早期集成电路企业都是这种路数,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这条路走不下去了,开始创新,创新是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最需要的是靠近我们的客户,比如说做车规MCU,我必须跟主机厂跟Tier 1都要打成一片,最好的方法甚至是跟主机厂跟Tier 1去合资公司,在当地落地,这种方式,这是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时候公司可能是一百多人两百人,需要的场地就挺大了,因为它跟Tier1合作的时候涉及到整条测试线,整条模组、仿真,可能是一个中等规模,接近上市水平的公司。

设计公司发展到第三个阶段的时候,已经上市,看到我们上市的公司,基本上需要的是一整个产业园,因为集成电路设计属于整个产业最上端,需要大量的支持企业,包括方案公司、模组厂、提供测试的,这样才能降低成本直接出货。像IDM,比如做模拟的自己建厂,会越做越大。所以是指数级增长的过程。芯片设计公司投成一家,回报非常大,基本上当年投资几千万,回来一个产业园。合肥就是其中一个佼佼者。不同投资阶段有不同需求,我们阶段是第二阶段,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我们需要当地产业支持力度比较大的,当地政府对集成电路对产业有理解的才适合去。

第二个,集成电路产业需要政府长期的支持,单独引一家集成电路风险很大,很可能人跑了,招不来人,因为人才很稀缺,所以需要很长期的持续投入。第二地理位置可能有一定要求。集成电路行业发展很多年了,基本上老同志像我这样的20年前开始干集成电路的这帮人,很少。第二部分人是大量年轻人,从2020年开始大量毕业的年轻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数不想留在北上广深,他们也在寻求新的落地的地方。他能够吸引新兴的学校包括湖北湖南,这些学校的学生愿意到这里来发展落地,这对我们来说是最好的地方。这一点长三角非常好,都说环北京贫困带,北京周边是没法去的,上海周边其实是非常好的地方。深圳也一样,深圳周围也不咋地,深圳也挺好,但是深圳压力也很大。目前了解现在年轻学生毕业的地方很愿意在长三角,首选杭州,上海太贵了,现在杭州也贵得接受不了,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机会。这是第二个,政府有足够的吸引年轻学生愿意去当地落户结婚生孩子的长期发展过程。反过来环境要好、政策好,而且有两三个企业的选择,不然失业就得搬家,老婆万一离婚怎么办。东家不打,打西家,很多企业在那里。政府确定了比如集成电路,像珠海一样,珠海也没有那么好的条件,但是珠海是集成电路超级强的城市,建立了产业园,逐渐长期支持的过程。

讲讲我这二十年看到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需求,本质上是政府的长期支持。谢谢大家!

白国超:两位讲得比较全,总结下主要有四点,一是政府的政策连贯性,有时候感觉一届政府有一届的倾向性,对企业来讲也有很多不可控制的地方;二是区位优势,很多人找工作看的是生活和工作的舒适性,区位优势对吸引很多人才也很关键;三是产业链配套的齐备性,对于整个产品研发过程还有整个产品成本控制都有很大关系;四是市场的需求,如果能在本地找到我们很多的客户,对于我们来讲应该说是非常幸运的,这样能够大大缩小对市场开拓的难度,这四点是智能制造行业所需要的几个方向。

朱麒磊:其他地方政府情况不了解也不好评判,以我们开发区为例,经开区以往是以外资企业包括科创型企业双项并举方式在做。外资企业,政策的延续性等,我理解的是政府对企业承诺的这些政策,简单说像引进乐高、雅培、玛氏等跨国知名企业,我们形成了一套内部的机制,包括管委会的确定政策机制。这个机制避免了因为领导个人或者团队个人变化发生了对享受政策的影响。这几年开发区逐步转型,特别是疫情发生以后我们跟其他政府也在转型,2013年1月也成立了几个工作专班,原来打混战,现在开始专业化,制造业的三个专班:生命健康专班、能源电子专班(新能源、电子)、智能制造专班,每个专班团队深入这个行业,整理好这个行业的资源。12月份也会成立相关行业联盟,在生命健康范畴里把企业组成联盟,信息沟通,包括政策宣导。另外一个专班,我们有专门的人才专班和服务业专班,服务业专班就是开发中心城区,高铁区域的商业和住宅。整个团队按照不同功能定位去做,包括产业。

人才方面,一直以来嘉兴的人口是净流入的,为什么呢?这里面很重要的原因,我们嘉兴市本级也好,下面县级市也好,总体员工收入跟当地的房屋价格是能够有一个匹配的,还有额外的人才政策,像嘉兴人才政策,各个地方都有,嘉兴人才本硕博不同层次的,只要跟企业签3年劳动合同,第一次来嘉兴签3年劳动合同或者交多长社保,政府就把房贴打给个人。嘉兴房价从中心城区来说高端的三四万都有,关键是上班近,不用挤公交。如果一开始首付压力很大的,可以选择一些老的小区,可能80年代、90年代甚至00年的老房子,那些房价最核心位置可能就在1万到1万5,员工有很多选择,而不是被迫选择非常高的房价。他要面积大可以大,他要小的,刚毕业的买个98的也可以。嘉兴的购房政策,没有房的没有户口的都可以买,20%的首付。在项目落地的时候,我们也会帮助企业去跟本地的银行做对接,基本上工农中建各大行做对接。我们也会提醒到银行跟企业,谈的时候应当把企业自身的银行需求,服务需求跟员工的福利捆绑起来。这些都是银行可以谈的,你的资金存放开户选择哪一个银行可以告诉他,银行来出方案,给你高管也好,员工也好购房优惠或者信用贷款优惠,整个体系做到把人才吸引在嘉兴。

华海波:最后一点时间,也是最后一轮小问题,我平时工作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焦虑的时候,我基本上找一个投资企业博士过来一起喝喝茶,聊聊天。在和大家聊天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对中国经济和人类发展未来充满美好的愿望和期许,最后请三位企业家用一句话点评一下,结合各自行业谈一下发展目标和期许,朱局总结性说一下嘉兴政府的独特优势。

谢兴旺:我们企业有一个特点,我们几位联合创始人原来都是师兄弟,在实验室一起工作十年,我们到现在,很多年从来没有想到,在实验室里做的东西,真正能够走向临床治疗患者,今天这个事情看着它一步步成为现实,不光是中国患者,大概率是可以给全球患者贡献几个产品,特别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可瑞生物能有几款真正能解决问题的药物,大家用得起的药走向全球市场。

张旻晋:我们已经做了十年了,在国内也是头部,我们的理想是能够借此机会,重建新的全球化机会,成为全球生物识别、AI、信息安全方面的头部公司。

白国超:我想谈一下我的感受,创业几年前三年疫情,今年刚刚好一点,创业要仰望星空还要脚踏实地,因为仰望星空可以看到更多的绚丽和美好的东西,包括对未来的期待,脚踏实地做好产品和技术,真正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从创业之初到现在,一直坚持初心和理想,要为智能制造提供灵活、可靠、安全、智能的机器人系统解决方案。谢谢!

朱麒磊:讲六个字,前两个字学习,我们政府还是要保持学习态度,第二个,刚才我说的保姆,提供最好的服务,第三个赋能,整合资源让企业在商战上占得优势,就这些。

华海波:谢谢四位好朋友1小时的分享,线下如果大家对企业有兴趣或者对嘉兴政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一步沟通,谢谢大家!

盛典最终解释权归界面新闻所有

【界面财经盛典】组委会联系方式 huodong@jiemian.com

【关于梅赛德斯-奔驰】

特别鸣谢本次盛典战略合作伙伴梅赛德斯-奔驰。身为汽车的发明者,梅赛德斯-奔驰既是绿色创新的先行者,又是坚定的践行者。梅赛德斯-奔驰将“可持续的发展之道”贯穿于汽车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以高度数字化的汽车生产环节实现最大的透明度,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向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稳步前行。同时,梅赛德斯-奔驰立足中国客户数字化、生活化的用车需求,不断迭代客户体验生态。梅赛德斯-奔驰纯电EQS最高813公里CLTC纯电续航,给你0焦虑的驾驭松弛感。独特的弓形车身设计,辅以驾驶舱前置布局及无缝车身,成就创纪录的0.20Cd超低风阻系数。与风为伴,驭电而行,当电动与豪华交汇,驾驭自在于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界面财经盛典l 圆桌对话:科技产业的投资与落地

由上海报业集团作为指导单位、界面新闻主办、梅赛德斯-奔驰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的2023【界面财经盛典】于12月13日在上海中心举办。盛典现场,多位嘉宾围绕《科技产业的投资与落地》这一主题,展开了圆桌对话。感谢学术支持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

作为国内领先的原创财经媒体,上海报业集团 | 界面新闻于2023年12月13日星期三在上海中心大厦2楼大宴会厅3(浦东新区陆家嘴银城中路501号)举办了2023【界面财经盛典】。

华宸资本董事长华海波、北京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CEO谢兴旺、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麒磊、邦融微电子总经理张旻晋、知行机器人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白国超围绕《科技产业的投资与落地》展开了圆桌对话。特别鸣谢本次盛典战略合作伙伴梅赛德斯-奔驰、学术支持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

以下为圆桌对话文字实录:

华海波:下面我们做一个圆桌环节,进行一次深度动。本次邀请的这几位都是我最好的几个朋友,今天请的三位企业家是不同领域的佼佼者,谢博士是做生物医药的,张博士做智能芯片的,白博士做智能机器人的,朱总是我们的政府投资人代表。首先请各位介绍一下自己,先从谢博士开始。

谢兴旺:特别感谢华总的邀请,各位现场的嘉宾好,我是来自北京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谢兴旺,我本人是先在北大有十年左右的肿瘤相关的基础研究的经历,也是前面一些年看到生物医药的研发行业非常好的机会,现在投身到创新药研发领域,做了可瑞生物公司,可瑞生物专注于新的药物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和原来难以治疗的慢性感染,比如慢性的乳头瘤HPV感染、慢性的乙肝病毒感染等。目前在做的药物基本上是全球首创药物,甚至有全新的全球首创的药物形式,这是我们大概的情况,谢谢!

朱麒磊:感谢华总邀请,我是来自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创新投资集团的朱麒磊,我简单说一下经开区,经开区是1992年成立的,2010年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位置在嘉兴的市本级,刚才图片上老城区,占嘉兴市本级的2%,我原来是干政府招商工作、产业投资、项目引进、政策拟定等,已经工作14年。今年内部进行国企化改革,把原来的招商职能、载体职能、科技创新所有工作划到了国有企业、国资公司,我去担任副总经理和党委委员。简单介绍这些!

张旻晋:大家好,我是张旻晋,来自邦融微电子,博士毕业后在中科院干了10年,一直从事专用算法初期设计。我们公司是伴随AI芯片行业发展起来的,我们主要是针对生物识别、信息安全、金融支付方面的专用AI芯片设计,我们在这个赛道中一直是领跑者。

白国超:大家好,我是知行机器人的白国超,我也是2019年英国留学后回国创业,4年多的时间,我们公司主要产品是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另外也做智能制造相关的设备和产线。

华海波:我特别选了三个在行业里有代表性有意义的企业,三轮简单问题,通过问题方式对行业和地方政府落地之间的关系浅谈一下。第一个问题,先请三位企业家一起探讨一下中国科技发展的独立自主和世界融合发展之间的发展趋势,大家从各种行业角度怎么看待我们自己独立发展自主和世界融合发展之间的优势?请地方政府的代表说一下,我们政府在承接这样的产业发展优势过程中做了哪些准备和措施?谢博士开始。

谢兴旺:我先抛砖引玉,因为我是在生物医药尤其是创新药的方向,确实也是现在非常受关注的一个领域,我也想分享一下对这个领域,刚刚华总提到的角度中国的自主创新和我们对世界的融合发展的看法。

今年大家都知道,投资特别是生物医药投资不是特别好,即便这个情况下,很多对于现阶段的投资,最悲观的投资人都有这样的结论,生物医药一定是一个朝阳行业,未来五到十年一定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只不过大家可能会担心近期表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判断呢?两方面,首先是需求,尤其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人均收入已经到1万美元的坎儿,我相信如果有健康方面的问题,一定会尽量用自己的财富和资源去解决这样的问题。这个需求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全球市场,增长是非常刚需的方向。第二点,有了这些需求,现在的技术手段看到了更多来解决这些需求的办法,近期FDA批准用基因编辑方法来治疗的两款新药,这应该是非常全新的前沿的治疗方法,可以治疗很多原来想象不到的疾病,未来延长寿命这些,应该不是不可及的问题。这样的技术创新应该是目前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我们看到有很多新的可能,能够用我们的技术来解决疾病。这是我从需求和目前创新提供了解决方案的两个角度,这是非常创新的行业。

在这个大的行业里面,回到中国创新药的领域,我们可瑞生物是非常典型的,目前一些产品在临床一期阶段,创新药的企业。我们怎么理解中国目前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形式?首先,即便是近期资本市场有这样的挑战,我们还是觉得中国生物医药领域有非常大的机会,首先是在过去的一些年,国家实施了千人计划等手段,有非常多的一些,在生物医药各个领域的前沿人才,回到国内的实验室,开创的方向,也培养了一批人才。现在国内基础研究领域,我们跟全球最顶尖的差别在逐步缩小。我们看全球最顶尖的科学杂志像自然科学等,目前来自中国实验室和团队发表文章数量非常多,退回到三五年之前是完全不能比拟的。这样的基础研究,确实在推升我们整个领域,无论是创新还是人才都有很好的进步。

第二个,一些非常重要的药物领域的改变,大力把中国创新药的评审政策跟国际接轨。不久前大家有个印象,很多药在国外市场上市很多年了,国内患者要用要辗转,要么到海外要么到香港。现在这样的情况基本上没有了,很多药品在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基本上全同步上市,中国药物评审和国际接轨非常高,允许了创新品种通过这些研究走入市场。

前面那些年,VC投资非常活跃,可能有一定泡沫,但是这个泡沫把这个冷遇的基础设施、人才和项目推到非常高的高度。在这些背景的情况下,我们已经看到中国创新药里面,已经有一些逐步的但是又显著的变化。原来大家会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说法,曾经做医学研究的人来讲有一点屈辱的点,这些药里面有中国人研发的吗?今天这句话不成立了,不光在中国市场在全球市场里,有很多疗效特别好的药就是在中国本土,由中国人全部研发出来的。比如说中国有一家传奇生物跟强生合作的一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细胞基因治疗,它的疗效非常好,很多患者基本上能够百分百治愈。比如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等,可以说是这个领域最好的产品由中国人研发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变化。

还有一个非常大的趋势,最近两年除了刚才我提到的已经上市产品之外,大家关注生物制药会发现,非常多中国早期研发企业,把产品授权给全球顶尖的企业,而且授权交易金额非常大。前几天有一个新交易把AC产品以将近80亿美元,首付款8亿美元交易卖给BMS。这样的交易近两年有几十起,全球地域里,中国出去的交易最活跃。说明现在即便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没有涨到礼来那么大的企业,但是变化已经在发生了,中国生物制药企业已经能够开始产出非常多好的产品。我们看到非常大的机会,也看到显著发展在发生。

我们要讲跟世界的融合发展也是一个必要的选项,中国本土创新企业的机遇和发展之上,我们还有很多的挑战。比如说大家知道生物医药的投资周期、投入和风险非常长,一款药可能投几亿美元最终可能面临失败。尤其是资本市场面临短期挑战的情况,对于一些早期创新药来讲还是有比较大的挑战的。

刚刚介绍到的这些企业为什么把这些产品授权到国外?就是因为依靠这些小型的像可瑞生物企业,承担这么长的周期和投入把产品最终做到上市,这之中的财务投入风险是挺高的。但是整个专业长期的大量投入,合作方还是在海外,能够出到几十亿美元购买这些产品开发的企业主要还是在海外。

海外市场虽然说人口没有中国单个市场那么大,但是从药物的营收来讲,最大市场不在中国。中国单个市场人口最大,但是医保支付等问题,现在基本上创新药,一款好的药全球营收不在中国,主要是在欧美市场,基于市场端,要求中国企业要更多的跟世界融合发展,借世界的成熟市场的力来把中国产品不断做到更大的商业化成功。谢谢!

华海波:谢谢,大家可以看到复星医药推出了120万一针的治疗药物,谢博士说在他的领域里完全可以降到个位数,5万、10万、8万可以实现复星的120万的效果,我们敬请期待。张博士主要是做AI芯片的,在市场消费领域相信大家都应用得到,有请张博士

张旻晋:给大家简单回顾一下,因为集成电路产业是一个很成熟的产业,早在十多年前世界几大巨头就已经完全垄断这个行业。事实上美国对中国的芯片封锁,从建国以来一直是封锁的,只是这两年炒得比较厉害,我们国家在智能制造2025之前,国家主要投资集成电路方面的研发都是在补短板,包括我们的和核高基一期、二期都是对标国外的高端芯片,我们在做相应的研发。事实上因为研发出来之后,也没有什么人用,这个事情中国一直处于一种在研发,但是缺乏使用迭代的过程,这是中国为什么过去20年一直处于落后美国5-10年集成电路水平的关键。

这次对集成电路行业来讲是重大惊喜,美国的封锁逼我们思考下一步集成电路要不要做大做强,目前一致认为要做大做强。因为长期在下面十几二十年,之前缺人缺钱缺制造能力,这几年随着国家大量投入,我们在低端和中端完全覆盖的,缺的是高端,卡死的是光刻机。但是我作为设计行业来说,我们的能力相对美国来讲,差距并没有那么大。只要台积电让我们生产的话,其实我们也可以做出非常高端芯片来。难的是在生态,我们对美国不仅仅是芯片制作不出来。

第二个应用阶段,我们的芯片在全球市场,没有生态的支持,我们只能够跟着美国走,美国说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就照着他们一模一样做。过去这几年国家投入很大,做了很多创新的集成电路公司,但是大家会发现任何一个小赛道上十几家公司,我们都是盯着复制一个美国芯片,就形成了现在乱战阶段。

今天包括明年可能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最后的黑暗时期,后面就是光辉的十年,因为美国当年芯片行业早期的时候,芯片企业比中国现在还要多,要靠海量并购,最狠的时候一家大型企业一年并购60多家企业。芯片行业不是一两个杀手级产品卖遍全球,大部分芯片公司有成百上千个产品,有很多小团队慢慢发展起来的。健康的集成电路企业以合并、并购为主,下面集成电路行业还需要大量发展,但是并购应该是主流,而不是独立寻求上市,这是我们的机会。

第二个,华为打响第一枪,中国芯片企业有三阶段,第一阶段弥补短板,缺少什么做什么。第二阶段是创新路径,寻找新路径,美国人没有做的芯片,我们做出来了,不一定是更先进,可能是应用更好,新的领域,新的创新性芯片,赛道没有对手。这是未来两三年创新芯片公司最大机会,这是可以成为上市公司的。第三个阶段,最后的终极阶段,我们跟美国硬拼的阶段是生态的时代,我们在应用产品上全部是国际领先的,但是我们的企业都是大而不强的,华为除外,所以缺乏行业定义能力,没有办法定义自己的生态,长期依赖美国发展。华为打响第一枪,不管是制度创新,还是生态上对安卓的不兼容。新的方式我们可以建立自己的生态,比如说AI芯片可以建立自己的生态,自己的模型,自己的框架。未来我觉得芯片肯定是最重要的工具,我坚信未来通过5-10年发展会成为芯片行业的另外一级,所有行业可以同美国竞争。

从事因为工程师的优势,大概3-5年之后新兴血液会成为强大的竞争力,全世界不会有这么多人才了,这些人是中国未来在这个行业成为世界第一的关键。还是照着美国这条路径走,另外是涉及到基础研究,包括碳化硅等新兴工艺方面,我们国家发展也是快,比如专业最牛的期刊IICC,在我读博士的时候全中国一篇都发不了,现在1/3都是中国人发的,证明我们的先进工艺、先进基础上的基础打得非常牢。再过几年发展,我相信下一代的集成电路,不止是光计算等,也是非常有能力能够站住脚甚至反超的机会,因为毕竟来说,集成电路中国是第一大市场,这点跟创新药一样,创新药其实中国不是第一大市场。相对来讲集成电路的发展更大,首先把自己国家的循环打通,我们在国内拿刺刀拼出来的战斗力,再放到国际市场上去,我们是能赢的,我是坚信这件事情。我对这个行业非常有信心。持续努力,在政府支持之下,我坚信中国会成为世界第一。谢谢大家!

华海波:感谢张博士,中国企业里面,经过十年发展,已经有几家千亿级市值的企业,当然我们跟高通、英伟达仍然有差距,这个领域里面我们做了很多前沿性的投资和布局。现在请白博士分享这个主题。

白国超:之前人工智能在中国有些是世界领先的,但是还要看到很多不足,现在国际环境多变,针对科技来讲既有挑战也有机遇。之前最大的挑战是,我们可以看到机器人的使用量,在去年的时候机器人的出货量、使用量在中国超过全球50%。但是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机器人的核心算法和生态问题,还是非常明显的。我们有很多的应用场景和出货量,但是核心的基础,需要时间积累和很长时间的技术研发还有工艺迭代的产品,还存在很大不足。

跟国外脱钩之后,可以看到有很多的,本来可以很快在国际供应链里面获得的东西,但是现在拿不到了,现在只能通过快速自主研发实现自给自足,这是现在遇到的一些挑战。这也是给我们创新型企业带来很多机遇。比如我们现在做的电磁副执行器,在驱动里面也是属于相对比较前沿的。之前有国际巨头在我们很难跟他们抗衡,但是国产替代是未来主旋律之后反而更容易了,很多制造业和很多产品很多设备更多喜欢用中国的自主品牌,这样也能够大大促进市场上的影响力,这是在国际竞争和发展中我们所享受到的一些好的方面。也可以看到现在很多的制造业,因为中国的人力成本,中国和美国的竞争关系已经开始外迁,比如外迁到越南和印度。

更大的机遇是,我们看到很多在提倡自己内部的转型升级,我们虽然人力成本高了,但是通过柔性设备、柔性产线、自动化优势特别是各行业积累的技术,能够迅速把这方面的短板补齐,虽然印度人力成本低,但是人工做出来品质差,这种情况对我们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是有一定机遇的,我们本身公司产品也是这样的,我们主要围绕两大方面,一是核心零部件,再一个是柔性设备和产线。这样既能满足国内在底层的基础零部件领域的缺乏,又能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以及效率提升、品质提升,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不管是中国科技的自立自强还是国际权利的趋势和变化,都是有很多正面的,有很多挑战,这是我对我们这个行业的见解和想法。谢谢!

华海波:刚才请三位企业家从各自领域里做了自身的看法和行业发展的远期情况。朱总主管管创投和政府招商,请朱总从招商角度,谈一下政府在承接科技企业落地过程中有哪些工作准备?

朱麒磊:首先讲一下华总一直跟我讲过的主题,政府在承接科技型企业落地的时候,首先从大方面讲,从宏观讲,一是从上到下的政策体系,怎么理解?很多科技型企业应该关注两个中央部委网站,一是科技部,二是工信部,这应该是每一个科创企业关注的,这些部门会发一些产业的指导意见,这是最高层面,在整个国家层面的规划,按照逻辑接下来是各地的省政府,这个要想做是符合我们的,省政府出一些具体细化的产业政策,再落到各个地方。科技型企业一是关注好中央部委网站,还有一个是跟属地政府,这取决于当地政府的服务,跟政府做好政策衔接。打比方我明年2月份看到国家出了一个产业指导意见,正好自己企业处于这个领域里面,应该适当关注,包括跟属地政府沟通,什么时候政策跟当地有产业规划,这是政府作为承接应该做的,政策的延承跟传导到企业。

第二,政府的资金支持里面又细分为两块,大层面像国家、省、市都有,国家层面像国家大基金等都在投。资金支持分两块,很多企业对政府的政策补助不是太了解,政策资金支持分为两块,第一块是财政性的资金支持,就是企业做到了,政府兑现给你,打到你账上,这个钱拿到之后不用退给政府的。第二块是华总这样的,我们创投集团的股权投资,可能程序更复杂,包括一些对赌的条件,包括未来的退出,这样两块的资金方面。

第三,每个地方做的是创新环境打造,创新环境是很复杂的体系,简单举个例子,十几年前或者二十几年前,当时大量工业用地无需发展,只要有一个项目来就拿地了,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些企业生存不下去了,但是它有厂房怎么办?或者企业自己招租。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原来业主招进来的项目未必是政府想要的,同时进来的企业,房东是私营业主他也不放心。现在逐渐在经开区开始做一些国资进厂,我们去拿工业地块,我们国资公司代表政府进行地块的开发,开发的模式可以建好标准型的。像可瑞我们的厂房设计偏重于医药方面、生命健康方面,对半导体的可能会采用通用层高的厂房,对于智能制造像机器人,更多提供的是机械厂房。这取决于政府在不同产业板块布局这样的载体,政府来当房东,企业进来,形成双方的绑定。这是政府在做创新环境优化时的一块工作。

还有一个软性的,像高端人才引进,嘉兴就有一个人才码,企业员工进到这个企业来,扫人才码就能享受购买津贴等,只要跟企业把政策宣传到员工个人,跟企业就没有关系了,这些政府来承担,这也是政府在科技型企业落地的一块工作。

政府在内部把专精特新、独角兽、小巨人的企业引进纳入到对政府服务特别是招商跟服务的一个考核体系,这是在水下的,大家外面看不到的。国家层面、省级层面也会做一些帮助,我们科技型企业跟国际交流合作的内容。其实政府主要是做这六大方面。

如果从开发区微观角度来说,我们其实是扮演好两个角色,对于科技型企业来说政府就是做好两个角色,一是保姆;二是赋能。保姆怎么理解?刚才企业家说我们在外面混战,我们作为一个根据地,不能打仗回来之后根据地一塌糊涂,我们作为一个根据地的保姆角色。企业需要哪一项的政策宣导,这些都是政府来做。另外是产业赋能,政府的股权投资也是讲效益性的,我们不是简单的跟项目落地。现在可能大家募资的时候碰到的投资者说,你要接受我的投资,我要投你,但是你必须要到哪里进行反投,这是很普遍的。我们认为在这方面我们不做太多要求,你落地我们也愿意投你,这其实是最完美的,最重要的是你落下来我能给你赋能什么,打比方人才不用操心了。像白总这边,我如果说旁边区内企业能够采购你的产品,我来出这样的政策,或者我来跟你谈政策的时候,这也是政府的赋能。像可瑞这边,我可能跟可瑞这样生物医药项目的时候可能会谈的基金策略不一样,包括团队协助可瑞向相关的药监局从市里到省里甚至国家局沟通,不能说引进来了什么都不管,这是没法做的,半导体可能又是另外一套赋能措施,从微观角度政府是做两个角色,宏观是六点。谢谢!

华海波:下一轮正好接着朱局给我们抛的命题,所有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原来是设计企业,小规模200平办公室就可以了,到一定规模的时候要产业落地。现在先请三位企业家从各地行业特点说产业落地的需求,朱局从政府供给角度看看这些需求跟政府供给之间如何匹配?

谢兴旺:接着领导说,像可瑞这样的生物医药企业,我们最关注的还是落地政府对产业的理解,因为生物医药是投资周期比较长,也是属于长坡厚雪的赛道,这个赛道的一些特点,确实需要对产业理解,我们可能在研发阶段有5-10年是没有任何营收的,但是要持续地花钱。我们政府在投入和引进项目的时候,一定是对产业特点有深度的理解,也包括对这样长周期的项目,要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和投资决心,否则双方的契合度会受到影响。

其他涉及到创新药,毕竟是科技属性比较强,我们对人才的诉求,像刚才领导也讲到了,我们在任何一个地方落地都是需要有这样的良好教育背景的,有相关专业能力的人才源源不断地加入企业,才能够支持企业发展,一定是要当地有这样的产业氛围和人才氛围才能够在当地招到发展人才其他的载体和政策支持相对来讲容易解决,我的主要观点就是这些,谢谢!

张旻晋:集成电路设计行业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企业,它的发展基本上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十几二十个人,大概目标是对标美国某芯片,大家有一个办公室什么都不用干,在家里把东西做出来就行了。大多数早期集成电路企业都是这种路数,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这条路走不下去了,开始创新,创新是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最需要的是靠近我们的客户,比如说做车规MCU,我必须跟主机厂跟Tier 1都要打成一片,最好的方法甚至是跟主机厂跟Tier 1去合资公司,在当地落地,这种方式,这是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时候公司可能是一百多人两百人,需要的场地就挺大了,因为它跟Tier1合作的时候涉及到整条测试线,整条模组、仿真,可能是一个中等规模,接近上市水平的公司。

设计公司发展到第三个阶段的时候,已经上市,看到我们上市的公司,基本上需要的是一整个产业园,因为集成电路设计属于整个产业最上端,需要大量的支持企业,包括方案公司、模组厂、提供测试的,这样才能降低成本直接出货。像IDM,比如做模拟的自己建厂,会越做越大。所以是指数级增长的过程。芯片设计公司投成一家,回报非常大,基本上当年投资几千万,回来一个产业园。合肥就是其中一个佼佼者。不同投资阶段有不同需求,我们阶段是第二阶段,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我们需要当地产业支持力度比较大的,当地政府对集成电路对产业有理解的才适合去。

第二个,集成电路产业需要政府长期的支持,单独引一家集成电路风险很大,很可能人跑了,招不来人,因为人才很稀缺,所以需要很长期的持续投入。第二地理位置可能有一定要求。集成电路行业发展很多年了,基本上老同志像我这样的20年前开始干集成电路的这帮人,很少。第二部分人是大量年轻人,从2020年开始大量毕业的年轻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数不想留在北上广深,他们也在寻求新的落地的地方。他能够吸引新兴的学校包括湖北湖南,这些学校的学生愿意到这里来发展落地,这对我们来说是最好的地方。这一点长三角非常好,都说环北京贫困带,北京周边是没法去的,上海周边其实是非常好的地方。深圳也一样,深圳周围也不咋地,深圳也挺好,但是深圳压力也很大。目前了解现在年轻学生毕业的地方很愿意在长三角,首选杭州,上海太贵了,现在杭州也贵得接受不了,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机会。这是第二个,政府有足够的吸引年轻学生愿意去当地落户结婚生孩子的长期发展过程。反过来环境要好、政策好,而且有两三个企业的选择,不然失业就得搬家,老婆万一离婚怎么办。东家不打,打西家,很多企业在那里。政府确定了比如集成电路,像珠海一样,珠海也没有那么好的条件,但是珠海是集成电路超级强的城市,建立了产业园,逐渐长期支持的过程。

讲讲我这二十年看到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需求,本质上是政府的长期支持。谢谢大家!

白国超:两位讲得比较全,总结下主要有四点,一是政府的政策连贯性,有时候感觉一届政府有一届的倾向性,对企业来讲也有很多不可控制的地方;二是区位优势,很多人找工作看的是生活和工作的舒适性,区位优势对吸引很多人才也很关键;三是产业链配套的齐备性,对于整个产品研发过程还有整个产品成本控制都有很大关系;四是市场的需求,如果能在本地找到我们很多的客户,对于我们来讲应该说是非常幸运的,这样能够大大缩小对市场开拓的难度,这四点是智能制造行业所需要的几个方向。

朱麒磊:其他地方政府情况不了解也不好评判,以我们开发区为例,经开区以往是以外资企业包括科创型企业双项并举方式在做。外资企业,政策的延续性等,我理解的是政府对企业承诺的这些政策,简单说像引进乐高、雅培、玛氏等跨国知名企业,我们形成了一套内部的机制,包括管委会的确定政策机制。这个机制避免了因为领导个人或者团队个人变化发生了对享受政策的影响。这几年开发区逐步转型,特别是疫情发生以后我们跟其他政府也在转型,2013年1月也成立了几个工作专班,原来打混战,现在开始专业化,制造业的三个专班:生命健康专班、能源电子专班(新能源、电子)、智能制造专班,每个专班团队深入这个行业,整理好这个行业的资源。12月份也会成立相关行业联盟,在生命健康范畴里把企业组成联盟,信息沟通,包括政策宣导。另外一个专班,我们有专门的人才专班和服务业专班,服务业专班就是开发中心城区,高铁区域的商业和住宅。整个团队按照不同功能定位去做,包括产业。

人才方面,一直以来嘉兴的人口是净流入的,为什么呢?这里面很重要的原因,我们嘉兴市本级也好,下面县级市也好,总体员工收入跟当地的房屋价格是能够有一个匹配的,还有额外的人才政策,像嘉兴人才政策,各个地方都有,嘉兴人才本硕博不同层次的,只要跟企业签3年劳动合同,第一次来嘉兴签3年劳动合同或者交多长社保,政府就把房贴打给个人。嘉兴房价从中心城区来说高端的三四万都有,关键是上班近,不用挤公交。如果一开始首付压力很大的,可以选择一些老的小区,可能80年代、90年代甚至00年的老房子,那些房价最核心位置可能就在1万到1万5,员工有很多选择,而不是被迫选择非常高的房价。他要面积大可以大,他要小的,刚毕业的买个98的也可以。嘉兴的购房政策,没有房的没有户口的都可以买,20%的首付。在项目落地的时候,我们也会帮助企业去跟本地的银行做对接,基本上工农中建各大行做对接。我们也会提醒到银行跟企业,谈的时候应当把企业自身的银行需求,服务需求跟员工的福利捆绑起来。这些都是银行可以谈的,你的资金存放开户选择哪一个银行可以告诉他,银行来出方案,给你高管也好,员工也好购房优惠或者信用贷款优惠,整个体系做到把人才吸引在嘉兴。

华海波:最后一点时间,也是最后一轮小问题,我平时工作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焦虑的时候,我基本上找一个投资企业博士过来一起喝喝茶,聊聊天。在和大家聊天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对中国经济和人类发展未来充满美好的愿望和期许,最后请三位企业家用一句话点评一下,结合各自行业谈一下发展目标和期许,朱局总结性说一下嘉兴政府的独特优势。

谢兴旺:我们企业有一个特点,我们几位联合创始人原来都是师兄弟,在实验室一起工作十年,我们到现在,很多年从来没有想到,在实验室里做的东西,真正能够走向临床治疗患者,今天这个事情看着它一步步成为现实,不光是中国患者,大概率是可以给全球患者贡献几个产品,特别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可瑞生物能有几款真正能解决问题的药物,大家用得起的药走向全球市场。

张旻晋:我们已经做了十年了,在国内也是头部,我们的理想是能够借此机会,重建新的全球化机会,成为全球生物识别、AI、信息安全方面的头部公司。

白国超:我想谈一下我的感受,创业几年前三年疫情,今年刚刚好一点,创业要仰望星空还要脚踏实地,因为仰望星空可以看到更多的绚丽和美好的东西,包括对未来的期待,脚踏实地做好产品和技术,真正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从创业之初到现在,一直坚持初心和理想,要为智能制造提供灵活、可靠、安全、智能的机器人系统解决方案。谢谢!

朱麒磊:讲六个字,前两个字学习,我们政府还是要保持学习态度,第二个,刚才我说的保姆,提供最好的服务,第三个赋能,整合资源让企业在商战上占得优势,就这些。

华海波:谢谢四位好朋友1小时的分享,线下如果大家对企业有兴趣或者对嘉兴政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一步沟通,谢谢大家!

盛典最终解释权归界面新闻所有

【界面财经盛典】组委会联系方式 huodong@jiemian.com

【关于梅赛德斯-奔驰】

特别鸣谢本次盛典战略合作伙伴梅赛德斯-奔驰。身为汽车的发明者,梅赛德斯-奔驰既是绿色创新的先行者,又是坚定的践行者。梅赛德斯-奔驰将“可持续的发展之道”贯穿于汽车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以高度数字化的汽车生产环节实现最大的透明度,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向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稳步前行。同时,梅赛德斯-奔驰立足中国客户数字化、生活化的用车需求,不断迭代客户体验生态。梅赛德斯-奔驰纯电EQS最高813公里CLTC纯电续航,给你0焦虑的驾驭松弛感。独特的弓形车身设计,辅以驾驶舱前置布局及无缝车身,成就创纪录的0.20Cd超低风阻系数。与风为伴,驭电而行,当电动与豪华交汇,驾驭自在于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