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地震灾区气温低至-15℃,极端天气如何影响应急救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地震灾区气温低至-15℃,极端天气如何影响应急救援?

中央气象局介绍,12月19日,积石山震区及周边地区以晴为主,后半夜至凌晨的最低气温较低,在-15℃~-9℃之间,体感寒冷,着装指数为7级,适宜穿着冬大衣、羽绒服、戴手套等。

12月19日凌晨,积石山县居民在街边生火过夜。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张旭

界面新闻编辑 | 翟瑞民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截至目前,地震已造成甘肃105人死亡、青海13人死亡,部分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受损。抢险救灾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

据介绍,此次地震区域在西北地区属于人口稠密区。公开资料显示,积石山县是甘肃临夏州下辖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总面积910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截至2022年12月总人口28万人。

由于近期寒潮频现,天气异常寒冷,地震发生时,当地很多居民来不及穿上御寒衣物就出门逃生,避难时只能聚集在汽车内开暖气,或者在空旷地带烤火取暖。

天气预报显示,地震区最低气温可达零下15℃。“中国气象局”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表示,中国气象局已于12月19日6时30分进入地震灾害气象服务二级应急响应状态,甘肃、青海等省气象局根据实际研判进入相应应急响应状态。

针对未来几天震区的天气情况,中央气象局介绍,12月19日,积石山震区及周边地区以晴为主,后半夜至凌晨的最低气温较低,在-15℃至-9℃之间,体感寒冷,着装指数为7级,适宜穿着冬大衣、羽绒服、戴手套等;紫外线为3到4级,强度强,建议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震区及周边交通沿线以晴或多云天气为主,12月19日凌晨最低气温较低,19日白天G6、S201、G0611、G310沿线阵风风速较大,对物资运输有一定影响。

在低温严寒天气下,此次地震应急救援面临哪些困难?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北京市科技防灾减灾专业智库基地专家孔锋告诉界面新闻,在极端低温天气情况下,地震救援难度会进一步加大,黄金救援时间将大大缩短。

孔锋表示,“黄金72小时”是地质灾害发生后的黄金救援期,在此时间段内开展救援,被困人员存活率会大大提升。但是,“在零下13℃、甚至零下15℃的极端低温冰冻情况下,被困人员又遇到砸压情形,会导致救援时间进一步缩短。

低温导致救援效率也会大幅降低。孔锋谈到,地震发生时间是在凌晨,夜晚可视性较差,再加上救援队伍不能第一时间到达,很多民众自救互救的意识薄弱,更会造成救援时间的延误。

孔锋还表示,在基本生活供需层面,比如水、电、取暖、食物等物资供应,灾区人民也面临一定挑战。此外,地震导致的周边区域崩塌以及很多房屋出现的裂缝,也会在次生灾害余震之中再次面临坍塌风险。

为何这次6.2级地震造成如此大伤亡?孔锋表示,当地房屋抗震能力较差,大部分建筑都没有按照抗震设防的要求进行建设。此外,该地人口密度相对密集,同时最重要的一点是,此次地震发生时间在夜晚,群众避灾的效率降低,再加上通讯中断,交通受阻,抢先救援也受到影响,多种原因导致了伤亡人数较多。

针对是地震应急救援应如何更好开展,孔锋建议,要从近期、中期、远期三方面来做好此次应急处置工作。从近期来看,一两天之内,要抓紧抢救伤员以及被掩埋的人员;中期方面,要在半月之内,做好基础设施的抢修工作;最后,从长期来看,尽快恢复重建,保障灾民能够平稳过冬,安抚灾民情绪。

“救援方面,当地人员自救互救也很重要。”孔锋表示,当专业的救援队伍第一时间赶到灾区,不明白哪些地方受困人员较多时,当地居民可以在保障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救、互救,将伤亡降到最低,“这也是我们现在所倡导的自下而上的应急管理、应急救援,让灾区广大民众参与到应急救援之中。”孔锋说。

孔锋还表示,这次应急救援可谓是在低温冰冻下抢时间。因此,救援队伍应该在第一时间内将灾情了解清楚,快速将灾民转移安置。同时,还要及时准备一些救援物资,尤其是帐篷。孔锋也提醒,在供暖不足且没电的情况下,切记不要采取原始的烧火取暖方式,要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或者其他事故产生。

“未来我国也要提高房屋的设防标准,尤其是农村自建房,要纳入到国家适房标准、政府管理监督的渠道之内。”孔锋说,监管力量薄弱是造成地震灾害产生伤亡的主要原因。虽然,有些地方针对农村自建房制定了抗震设防标准,但是因为农村地域较广、分散点较多,监管力量不能有效覆盖,所以会导致一些农村地区房屋设防标准不达标,遇到地震后倒塌、裂缝时有发生。

“未来,我们还要加强极端情境之下的应急预案优化,同时对我国应急救援队伍开展特殊情况下(特殊时间、特殊气候、特殊地形运载环境、跨区域)的应急救援培训,以此面对更加复杂的耦合型灾害风险,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孔锋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地震灾区气温低至-15℃,极端天气如何影响应急救援?

中央气象局介绍,12月19日,积石山震区及周边地区以晴为主,后半夜至凌晨的最低气温较低,在-15℃~-9℃之间,体感寒冷,着装指数为7级,适宜穿着冬大衣、羽绒服、戴手套等。

12月19日凌晨,积石山县居民在街边生火过夜。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张旭

界面新闻编辑 | 翟瑞民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截至目前,地震已造成甘肃105人死亡、青海13人死亡,部分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受损。抢险救灾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

据介绍,此次地震区域在西北地区属于人口稠密区。公开资料显示,积石山县是甘肃临夏州下辖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总面积910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截至2022年12月总人口28万人。

由于近期寒潮频现,天气异常寒冷,地震发生时,当地很多居民来不及穿上御寒衣物就出门逃生,避难时只能聚集在汽车内开暖气,或者在空旷地带烤火取暖。

天气预报显示,地震区最低气温可达零下15℃。“中国气象局”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表示,中国气象局已于12月19日6时30分进入地震灾害气象服务二级应急响应状态,甘肃、青海等省气象局根据实际研判进入相应应急响应状态。

针对未来几天震区的天气情况,中央气象局介绍,12月19日,积石山震区及周边地区以晴为主,后半夜至凌晨的最低气温较低,在-15℃至-9℃之间,体感寒冷,着装指数为7级,适宜穿着冬大衣、羽绒服、戴手套等;紫外线为3到4级,强度强,建议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震区及周边交通沿线以晴或多云天气为主,12月19日凌晨最低气温较低,19日白天G6、S201、G0611、G310沿线阵风风速较大,对物资运输有一定影响。

在低温严寒天气下,此次地震应急救援面临哪些困难?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北京市科技防灾减灾专业智库基地专家孔锋告诉界面新闻,在极端低温天气情况下,地震救援难度会进一步加大,黄金救援时间将大大缩短。

孔锋表示,“黄金72小时”是地质灾害发生后的黄金救援期,在此时间段内开展救援,被困人员存活率会大大提升。但是,“在零下13℃、甚至零下15℃的极端低温冰冻情况下,被困人员又遇到砸压情形,会导致救援时间进一步缩短。

低温导致救援效率也会大幅降低。孔锋谈到,地震发生时间是在凌晨,夜晚可视性较差,再加上救援队伍不能第一时间到达,很多民众自救互救的意识薄弱,更会造成救援时间的延误。

孔锋还表示,在基本生活供需层面,比如水、电、取暖、食物等物资供应,灾区人民也面临一定挑战。此外,地震导致的周边区域崩塌以及很多房屋出现的裂缝,也会在次生灾害余震之中再次面临坍塌风险。

为何这次6.2级地震造成如此大伤亡?孔锋表示,当地房屋抗震能力较差,大部分建筑都没有按照抗震设防的要求进行建设。此外,该地人口密度相对密集,同时最重要的一点是,此次地震发生时间在夜晚,群众避灾的效率降低,再加上通讯中断,交通受阻,抢先救援也受到影响,多种原因导致了伤亡人数较多。

针对是地震应急救援应如何更好开展,孔锋建议,要从近期、中期、远期三方面来做好此次应急处置工作。从近期来看,一两天之内,要抓紧抢救伤员以及被掩埋的人员;中期方面,要在半月之内,做好基础设施的抢修工作;最后,从长期来看,尽快恢复重建,保障灾民能够平稳过冬,安抚灾民情绪。

“救援方面,当地人员自救互救也很重要。”孔锋表示,当专业的救援队伍第一时间赶到灾区,不明白哪些地方受困人员较多时,当地居民可以在保障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救、互救,将伤亡降到最低,“这也是我们现在所倡导的自下而上的应急管理、应急救援,让灾区广大民众参与到应急救援之中。”孔锋说。

孔锋还表示,这次应急救援可谓是在低温冰冻下抢时间。因此,救援队伍应该在第一时间内将灾情了解清楚,快速将灾民转移安置。同时,还要及时准备一些救援物资,尤其是帐篷。孔锋也提醒,在供暖不足且没电的情况下,切记不要采取原始的烧火取暖方式,要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或者其他事故产生。

“未来我国也要提高房屋的设防标准,尤其是农村自建房,要纳入到国家适房标准、政府管理监督的渠道之内。”孔锋说,监管力量薄弱是造成地震灾害产生伤亡的主要原因。虽然,有些地方针对农村自建房制定了抗震设防标准,但是因为农村地域较广、分散点较多,监管力量不能有效覆盖,所以会导致一些农村地区房屋设防标准不达标,遇到地震后倒塌、裂缝时有发生。

“未来,我们还要加强极端情境之下的应急预案优化,同时对我国应急救援队伍开展特殊情况下(特殊时间、特殊气候、特殊地形运载环境、跨区域)的应急救援培训,以此面对更加复杂的耦合型灾害风险,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孔锋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