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故事内容平台出发,犀牛故事如何成为“作家经纪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故事内容平台出发,犀牛故事如何成为“作家经纪人”

面对平台上数量日趋庞大的内容,犀牛故事将他们的变现道路聚焦在将平台上的优秀内容进行书籍出版以及IP开发。

摘要

犀牛故事现在的野心已经不只是做一款让用户能在上面写故事的应用,而是要将平台上的故事的价值发挥出来,用作家来做“作家的经纪人”,让平台上的好故事以不同的方式被更多的人看到。

作者 | 罗立璇

这是《三声》报道的第143家文娱创业公司

“我是一个长期创业者”,福建人陈奕雍在《三声》(ID:Tosansheng)采访中这样开了个头,在他背后的落地窗里,能隔着海望到远处的鼓浪屿。

他在在90年代从厦门大学毕业以后,就和科普作家方舟子一起创办了一家网上商城,因为21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的破裂而倒闭。随后,陈奕雍又建立了当时厦门最大的游戏公司,却受到移动互联网的猛烈冲击。

这是他的第三次创业,他决定要做“轻”一点的公司,因为“船小,好调头”。这就是陈奕雍在2014年成立的厦门花开网络科技公司,其主营产品是“犀牛故事”应用。

苹果商店在2014年7月的推荐

一落席,陈奕雍先不紧不慢地煮起了水、泡起了茶,等每一个人面前都摆上了雾气缭绕的小茶杯以后,他才继续讲述创业经历,“我们这群人做犀牛故事,是想做一点不一样的事情,不想被这么快的节奏所绑架。”

犀牛故事于2014年7月在苹果商店上线,当月即被推上首页,成为“编辑推荐”App。这让团队十分雀跃——他们上一款死掉的App“花开”上线一年时间的总下载量只有1000多。

作为一款混杂了内容生产和社交功能的故事平台,犀牛故事现在的野心已经不只是做一款让用户上传故事的应用,而是要将平台上的故事的价值发挥出来,“用作家来服务作家”,让平台上的好故事被更多的人看到。

从“失恋博物馆”到“犀牛故事”

犀牛故事创始人陈奕雍

在“花开”App失败以后,他们开始对“失恋博物馆”这个概念产生了兴趣。

陈奕雍回忆说,“这个想法更加小众、更加叛逆。我们想专门为失恋的人做一个应用,让大家记录自己在这段时间看了什么书、电影,也可以写日记。但是,等你从失恋里走出来以后,就用不上这个应用了。”

在做这个应用的过程中,陈奕雍开始写《我奶奶》,这个故事记录了富家小姐出身的奶奶动荡的百年人生。出乎他意料的是,这篇故事在微博上发布之后达到了几百万转发量,“而我的微博在那时候只有80个粉”。

这件事让他意识到故事的力量。“我觉得这个事情很有意思,故事的自传播能力很强,获取用户的成本很低。并且每个人都有倾诉故事和听故事的需求。”

于是,陈奕雍把失恋应用的细枝末节全部砍掉,直接做成一个“能让用户讲故事和看故事”的应用软件。

当时的团队非常简单:一个前端、一个后端,程序员出身的陈奕雍是老板,再加上自己的漫画家夫人制作原画,一共4个人就把产品给做出来了。但是,他们发现一个问题:身为一个要让用户发布故事和看故事的平台,他们中间没有一个“能把故事讲好”的人。于是,团队第5名成员、“说书人”张春被他们拉入了队伍。

在最新版本的犀牛故事里,用户可以写自己日常发生的“真事”,可以搞“创作”,还可以写“秘密”。在用户发布了内容以后,犀牛故事的编辑会先在后台监控数据比较“特别”的内容——除了常规的阅读量表现很好、转发率很高的文章,他们还会着重看“评论比”(阅读量与评论书之比)很高的文章,说明可能这个故事可能引起了读者较大的共鸣。

在通过数据筛选之后,这些文章会进入由编辑人工评选的界面,进行分类和推广。“和别的平台不一样的是,我们会观察作者本人,看他/她是否有持续创作的能力”,市场总监邵东对《三声》(ID:Tosansheng)说,作者的创作欲望是他们非常关注的部分。

这陷入了某种矛盾。一方面,陈奕雍希望不同的内容都有公平露出的机会,给予用户讲故事的权利;另一方面,读者却更希望一点开app就能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的。

陈奕雍坦承这个问题“到今天都做得不太好”。他们正在优化推荐方式,“看完一篇,推荐相似的文章”;此外,犀牛故事里已经形成的小型读者社群,陈奕雍和他的团队正在深入了解这些社群,观察他们喜欢的文章类型都是什么样的,据此再进行优化。

“我们用作家来服务作家”

犀牛故事办公室

面对平台上数量日趋庞大的内容,犀牛故事将他们的变现道路聚焦在将平台上的优秀内容进行书籍出版以及IP开发。

2015年1月,他们获得IDG资本的数百万美元融资,开始进行较大的投入。

根据陈奕雍介绍,在2015年7月发布了犀牛故事创作者项目以后,他们在2016年年初正式开启“作家经纪人”这一块新业务。在2016年,他们签下了30位作家,签约出版的类型文学书籍总印数超过50万册。同时,他们正在积极进行将IP影视化的相关洽谈。

“我们是一个创作者气质十分重的团队,”陈奕雍说,“这可能是我们和普通互联网公司的不太一样的地方。”在犀牛故事15个人的团队里,已经有5个人出版过书籍。“我们比较理解创作者的一些痛点。现在很多创作者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之下,我们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定价不合理’这个现状。”

犀牛故事从“纯粹的站在写作者这一边”的角度出发,做到了以下几点:1. 给作者“非常高”的分成比例;2. 将作者的商业版权进行细致的拆分,再替作者寻找出版社、影视公司;3. 对处在不同成长周期的的作者,提供咨询服务。

犀牛故事的VP刘鑫曾经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策划部主任,操作过《偶发空缺》、《白鹿原》二十周年庆等一系列项目,有着丰富的运营版权的经验。

“我个人非常看好90后的严肃作者,”陈奕雍说,“他们非常有灵气,出生在一个非常安全的年代,三观很正。90后代表中国未来10年的欣赏品味和价值趋向。”于是,现在的犀牛故事倾向于寻找更严肃的、不流俗的写作者。

要挖掘到这种作者,邵东认为首先要站在理解的角度,“不能是人家最看重的一个东西,你却觉得毫无价值。在产生冲突的时候,我们会先问,’触发你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的合理状态是什么样的’;我们才会讨论,‘我们觉得合理的状态可能是什么样的’。”

由于犀牛故事自带平台,能进行完整的策划运营和持续生产内容,因此在和出版社谈判时候有更多的优势。陈奕雍说,“我们的每个内容产品,都会自带宣传资源和作者矩阵,所以我们比较容易与合作方达成深度合作,拿到更好的宣发资源和版税条件。”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故事内容平台出发,犀牛故事如何成为“作家经纪人”

面对平台上数量日趋庞大的内容,犀牛故事将他们的变现道路聚焦在将平台上的优秀内容进行书籍出版以及IP开发。

摘要

犀牛故事现在的野心已经不只是做一款让用户能在上面写故事的应用,而是要将平台上的故事的价值发挥出来,用作家来做“作家的经纪人”,让平台上的好故事以不同的方式被更多的人看到。

作者 | 罗立璇

这是《三声》报道的第143家文娱创业公司

“我是一个长期创业者”,福建人陈奕雍在《三声》(ID:Tosansheng)采访中这样开了个头,在他背后的落地窗里,能隔着海望到远处的鼓浪屿。

他在在90年代从厦门大学毕业以后,就和科普作家方舟子一起创办了一家网上商城,因为21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的破裂而倒闭。随后,陈奕雍又建立了当时厦门最大的游戏公司,却受到移动互联网的猛烈冲击。

这是他的第三次创业,他决定要做“轻”一点的公司,因为“船小,好调头”。这就是陈奕雍在2014年成立的厦门花开网络科技公司,其主营产品是“犀牛故事”应用。

苹果商店在2014年7月的推荐

一落席,陈奕雍先不紧不慢地煮起了水、泡起了茶,等每一个人面前都摆上了雾气缭绕的小茶杯以后,他才继续讲述创业经历,“我们这群人做犀牛故事,是想做一点不一样的事情,不想被这么快的节奏所绑架。”

犀牛故事于2014年7月在苹果商店上线,当月即被推上首页,成为“编辑推荐”App。这让团队十分雀跃——他们上一款死掉的App“花开”上线一年时间的总下载量只有1000多。

作为一款混杂了内容生产和社交功能的故事平台,犀牛故事现在的野心已经不只是做一款让用户上传故事的应用,而是要将平台上的故事的价值发挥出来,“用作家来服务作家”,让平台上的好故事被更多的人看到。

从“失恋博物馆”到“犀牛故事”

犀牛故事创始人陈奕雍

在“花开”App失败以后,他们开始对“失恋博物馆”这个概念产生了兴趣。

陈奕雍回忆说,“这个想法更加小众、更加叛逆。我们想专门为失恋的人做一个应用,让大家记录自己在这段时间看了什么书、电影,也可以写日记。但是,等你从失恋里走出来以后,就用不上这个应用了。”

在做这个应用的过程中,陈奕雍开始写《我奶奶》,这个故事记录了富家小姐出身的奶奶动荡的百年人生。出乎他意料的是,这篇故事在微博上发布之后达到了几百万转发量,“而我的微博在那时候只有80个粉”。

这件事让他意识到故事的力量。“我觉得这个事情很有意思,故事的自传播能力很强,获取用户的成本很低。并且每个人都有倾诉故事和听故事的需求。”

于是,陈奕雍把失恋应用的细枝末节全部砍掉,直接做成一个“能让用户讲故事和看故事”的应用软件。

当时的团队非常简单:一个前端、一个后端,程序员出身的陈奕雍是老板,再加上自己的漫画家夫人制作原画,一共4个人就把产品给做出来了。但是,他们发现一个问题:身为一个要让用户发布故事和看故事的平台,他们中间没有一个“能把故事讲好”的人。于是,团队第5名成员、“说书人”张春被他们拉入了队伍。

在最新版本的犀牛故事里,用户可以写自己日常发生的“真事”,可以搞“创作”,还可以写“秘密”。在用户发布了内容以后,犀牛故事的编辑会先在后台监控数据比较“特别”的内容——除了常规的阅读量表现很好、转发率很高的文章,他们还会着重看“评论比”(阅读量与评论书之比)很高的文章,说明可能这个故事可能引起了读者较大的共鸣。

在通过数据筛选之后,这些文章会进入由编辑人工评选的界面,进行分类和推广。“和别的平台不一样的是,我们会观察作者本人,看他/她是否有持续创作的能力”,市场总监邵东对《三声》(ID:Tosansheng)说,作者的创作欲望是他们非常关注的部分。

这陷入了某种矛盾。一方面,陈奕雍希望不同的内容都有公平露出的机会,给予用户讲故事的权利;另一方面,读者却更希望一点开app就能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的。

陈奕雍坦承这个问题“到今天都做得不太好”。他们正在优化推荐方式,“看完一篇,推荐相似的文章”;此外,犀牛故事里已经形成的小型读者社群,陈奕雍和他的团队正在深入了解这些社群,观察他们喜欢的文章类型都是什么样的,据此再进行优化。

“我们用作家来服务作家”

犀牛故事办公室

面对平台上数量日趋庞大的内容,犀牛故事将他们的变现道路聚焦在将平台上的优秀内容进行书籍出版以及IP开发。

2015年1月,他们获得IDG资本的数百万美元融资,开始进行较大的投入。

根据陈奕雍介绍,在2015年7月发布了犀牛故事创作者项目以后,他们在2016年年初正式开启“作家经纪人”这一块新业务。在2016年,他们签下了30位作家,签约出版的类型文学书籍总印数超过50万册。同时,他们正在积极进行将IP影视化的相关洽谈。

“我们是一个创作者气质十分重的团队,”陈奕雍说,“这可能是我们和普通互联网公司的不太一样的地方。”在犀牛故事15个人的团队里,已经有5个人出版过书籍。“我们比较理解创作者的一些痛点。现在很多创作者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之下,我们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定价不合理’这个现状。”

犀牛故事从“纯粹的站在写作者这一边”的角度出发,做到了以下几点:1. 给作者“非常高”的分成比例;2. 将作者的商业版权进行细致的拆分,再替作者寻找出版社、影视公司;3. 对处在不同成长周期的的作者,提供咨询服务。

犀牛故事的VP刘鑫曾经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策划部主任,操作过《偶发空缺》、《白鹿原》二十周年庆等一系列项目,有着丰富的运营版权的经验。

“我个人非常看好90后的严肃作者,”陈奕雍说,“他们非常有灵气,出生在一个非常安全的年代,三观很正。90后代表中国未来10年的欣赏品味和价值趋向。”于是,现在的犀牛故事倾向于寻找更严肃的、不流俗的写作者。

要挖掘到这种作者,邵东认为首先要站在理解的角度,“不能是人家最看重的一个东西,你却觉得毫无价值。在产生冲突的时候,我们会先问,’触发你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的合理状态是什么样的’;我们才会讨论,‘我们觉得合理的状态可能是什么样的’。”

由于犀牛故事自带平台,能进行完整的策划运营和持续生产内容,因此在和出版社谈判时候有更多的优势。陈奕雍说,“我们的每个内容产品,都会自带宣传资源和作者矩阵,所以我们比较容易与合作方达成深度合作,拿到更好的宣发资源和版税条件。”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