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济南市市中区能源产业再迎利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济南市市中区能源产业再迎利好

预计到“十四五”末,市中区集聚区企业营收规模达到5000亿元,规模以上能源互联网企业达到500家。

文丨陈明一

12月14日,由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能源》杂志主办,山东电工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联合主办的“2023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大会”在山东济南召开。

大会以“跨界·融合·协同”为主题,旨在搭建能源互联网产业政企研交流合作平台,进一步汇集行业智慧、凝聚发展共识,推动能源互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

早在2021年,中央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时就提出,加快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

时至今日,市中区在这条发展路径上已然建树极多。

集聚区的“前世今生”

2021年9月,市中区提出建设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并于同年11月上升为市级战略。

集聚区总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建成覆盖能源互联网产业科技研发、装备智造、交易结算、金融服务、人才培养的全生态产业链群,形成“电、油、气、热、网”协同互济的产业集群、“龙头+专精特新”垂直整合的企业方阵,成为全市能源企业总部发展的制高点和山东新能源产业升级的策源地。

能源互联网产业是能源产业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这恰恰是市中区的先天优势。

据了解,市中区先后荣获省大数据产业集聚区、省级数字经济园区、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等省级荣誉。

不仅如此,移动、联通、铁塔省市总部集聚市中,为能源互联网技术创新和应用拓展提供了基础支撑;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未来集团能源领域产研攻关团队掌握能源大数据平台、输变电网络稳定性等核心关键技术,为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撑;以栋梁科技、安可区块链等企业为代表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集聚,为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和技术支撑。

这样的背景下,集聚区迅速发展起来。

如今集聚区现有能源相关企业200余家,建成各类能源领域技术平台15个,打造各类典型应用场景30余个,辖区内能源互联网产业聚集,政产研学金服用链条完备,辐射带动上下游企业近千家,是能源电力行业集聚高地。

不仅如此,国网山东电力推进建设的火石工业互联网平台获批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全市第二个跨行业跨领域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能源互联网产业聚集区先后获评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省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全省唯一晋升“双省级战略”的产业集群。

合作互联的区域形态

在签约环节,市中区人民政府与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浪潮集团、雷萨股份、中能建数科、禾望电气等22家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和北方智企分别与山东中创软件和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等合作伙伴签署了合作协议,签约意向投资额超200亿元。

资本最为敏锐,往往可以视作判定一个地区发展潜力的试金石,以集聚区当下的发展态势来看,如此备受青睐也并不难理解。

本次大会还以市中区及济南市能源互联网产业创新成果为主线,举办了重点企业主题展览,充分展示能源互联网行业的新动态、新成果和新产品,推广重点企业的前沿技术发展和产品创新成果,深化交流互鉴,促进合作共赢。

其实早在2021年,市中区依托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成立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联盟,由市、区两级财政共同设立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基金,规划建立技术创新、制造检测、产教融合、应用示范、金融服务“五大基地”,培育形成千亿产业集群和百亿企业方阵。

据了解,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联盟是由山东省能源互联网领域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以法人单位名义自愿结成的联合开放、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非营利性组织,聚力整合联盟成员科技创新资源,打通能源行业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助力将能源产业打造成为全省重要支柱产业。

优势互补之下,能源产业链条各类资源也得以整合,并最终打造形成与能源相关的科技研发、生产制造、交易结算、金融服务等总部机构汇集的全生态聚集区。

这也是此次大会的意义所在——为能源互联网企业交流合作搭建沟通的平台,引领济南产业转型提速提质提效,助力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不断扩大济南在全省乃至全国能源互联网领域的影响力。

深度融合的发展前景

而对于聚居区的未来,市中区显然极有信心。

市中区委书记鞠正江在讲话中表示:“我们将通过全面释放政府资源,有序开放区内企业园区、绿色建筑、公共交通、居民小区等各类场景,畅通各类产业发展要素,与企业共同打造综合能源、智慧城市、绿色交通、数字新基建等示范项目,为各类创新成果融合应用提供合作机遇、为前沿技术突破搭建验证工具、为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提供展示平台,加快促进能源互联网产业创新成果落地赋能,打造新能源场景应用示范区。”

由此不难看出市中区对于集聚区全力支持的发展态度。

据了解,未来市中区将聚力攻关人才技术,以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载体,联合华北电力大学、国网技术学院、国网山东电力科学研究院等高校院所,每年培养能源互联网专业技术人才1000人以上。

聚力优化能源金融,依托山东新金融产业园的金融资源优势,加大能源金融政策支持,力争5年内再发展能源金融服务机构100家,提供绿色金融服务规模超过1000亿元。

聚力拓展应用场景,重点围绕企业园区、建筑工地、公共交通、居民小区等各类场景,广泛实施综合能源、智慧城市、绿色交通、“数字新基建”等示范项目,推进能源与新产品、新技术的深度融合。

预计到“十四五”末,集聚区企业营收规模达到5000亿元,规模以上能源互联网企业达到500家。

以此次峰会召开为契机,市中区将锚定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战略,聚力打造能源互联网产业总部经济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区域交易中心和装备智造中心建设,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断贡献力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济南市市中区能源产业再迎利好

预计到“十四五”末,市中区集聚区企业营收规模达到5000亿元,规模以上能源互联网企业达到500家。

文丨陈明一

12月14日,由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能源》杂志主办,山东电工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联合主办的“2023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大会”在山东济南召开。

大会以“跨界·融合·协同”为主题,旨在搭建能源互联网产业政企研交流合作平台,进一步汇集行业智慧、凝聚发展共识,推动能源互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

早在2021年,中央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时就提出,加快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

时至今日,市中区在这条发展路径上已然建树极多。

集聚区的“前世今生”

2021年9月,市中区提出建设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并于同年11月上升为市级战略。

集聚区总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建成覆盖能源互联网产业科技研发、装备智造、交易结算、金融服务、人才培养的全生态产业链群,形成“电、油、气、热、网”协同互济的产业集群、“龙头+专精特新”垂直整合的企业方阵,成为全市能源企业总部发展的制高点和山东新能源产业升级的策源地。

能源互联网产业是能源产业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这恰恰是市中区的先天优势。

据了解,市中区先后荣获省大数据产业集聚区、省级数字经济园区、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等省级荣誉。

不仅如此,移动、联通、铁塔省市总部集聚市中,为能源互联网技术创新和应用拓展提供了基础支撑;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未来集团能源领域产研攻关团队掌握能源大数据平台、输变电网络稳定性等核心关键技术,为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撑;以栋梁科技、安可区块链等企业为代表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集聚,为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和技术支撑。

这样的背景下,集聚区迅速发展起来。

如今集聚区现有能源相关企业200余家,建成各类能源领域技术平台15个,打造各类典型应用场景30余个,辖区内能源互联网产业聚集,政产研学金服用链条完备,辐射带动上下游企业近千家,是能源电力行业集聚高地。

不仅如此,国网山东电力推进建设的火石工业互联网平台获批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全市第二个跨行业跨领域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能源互联网产业聚集区先后获评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省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全省唯一晋升“双省级战略”的产业集群。

合作互联的区域形态

在签约环节,市中区人民政府与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浪潮集团、雷萨股份、中能建数科、禾望电气等22家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和北方智企分别与山东中创软件和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等合作伙伴签署了合作协议,签约意向投资额超200亿元。

资本最为敏锐,往往可以视作判定一个地区发展潜力的试金石,以集聚区当下的发展态势来看,如此备受青睐也并不难理解。

本次大会还以市中区及济南市能源互联网产业创新成果为主线,举办了重点企业主题展览,充分展示能源互联网行业的新动态、新成果和新产品,推广重点企业的前沿技术发展和产品创新成果,深化交流互鉴,促进合作共赢。

其实早在2021年,市中区依托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成立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联盟,由市、区两级财政共同设立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基金,规划建立技术创新、制造检测、产教融合、应用示范、金融服务“五大基地”,培育形成千亿产业集群和百亿企业方阵。

据了解,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联盟是由山东省能源互联网领域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以法人单位名义自愿结成的联合开放、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非营利性组织,聚力整合联盟成员科技创新资源,打通能源行业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助力将能源产业打造成为全省重要支柱产业。

优势互补之下,能源产业链条各类资源也得以整合,并最终打造形成与能源相关的科技研发、生产制造、交易结算、金融服务等总部机构汇集的全生态聚集区。

这也是此次大会的意义所在——为能源互联网企业交流合作搭建沟通的平台,引领济南产业转型提速提质提效,助力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不断扩大济南在全省乃至全国能源互联网领域的影响力。

深度融合的发展前景

而对于聚居区的未来,市中区显然极有信心。

市中区委书记鞠正江在讲话中表示:“我们将通过全面释放政府资源,有序开放区内企业园区、绿色建筑、公共交通、居民小区等各类场景,畅通各类产业发展要素,与企业共同打造综合能源、智慧城市、绿色交通、数字新基建等示范项目,为各类创新成果融合应用提供合作机遇、为前沿技术突破搭建验证工具、为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提供展示平台,加快促进能源互联网产业创新成果落地赋能,打造新能源场景应用示范区。”

由此不难看出市中区对于集聚区全力支持的发展态度。

据了解,未来市中区将聚力攻关人才技术,以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载体,联合华北电力大学、国网技术学院、国网山东电力科学研究院等高校院所,每年培养能源互联网专业技术人才1000人以上。

聚力优化能源金融,依托山东新金融产业园的金融资源优势,加大能源金融政策支持,力争5年内再发展能源金融服务机构100家,提供绿色金融服务规模超过1000亿元。

聚力拓展应用场景,重点围绕企业园区、建筑工地、公共交通、居民小区等各类场景,广泛实施综合能源、智慧城市、绿色交通、“数字新基建”等示范项目,推进能源与新产品、新技术的深度融合。

预计到“十四五”末,集聚区企业营收规模达到5000亿元,规模以上能源互联网企业达到500家。

以此次峰会召开为契机,市中区将锚定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战略,聚力打造能源互联网产业总部经济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区域交易中心和装备智造中心建设,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断贡献力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