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新媒体漫画时代已经全面到来了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新媒体漫画时代已经全面到来了吗?

漫画的新媒体化,不仅仅是图像的再复制,它是由文字、配图、装帧、版式等构成的综合体,除了进一步提升阅读体验外,它必须有更多的战胜传统媒体的优势,才能与传统媒体区别开来。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全面来临,传统漫画出版物销量持续下滑,部分刊物或停刊、或步履维艰。网络漫画迅猛崛起,特别是非专业漫画的大受好评,让漫画界又燃起了新的希望。一边是数字动漫风声水起,中国移动手机动漫用户数突破1亿;另一边是传统漫画期刊和单行本的跳水式减量,成为整个行业不得不面对的心头之患。此消彼长间,是否代表着中国新媒体漫画时代的全面降临?

漫画阵地由纸媒向新媒体转移

1、漫画杂志的繁荣为漫画app打好基础

在纸质媒体销量刚刚开始大幅度下滑的时候,有一种纸质杂志受到的影响非常小,有些甚至不降反升——漫画杂志。在漫画产业链中担任最前沿角色的漫画杂志由于其创作周期长、平台稳定性高、目标受众粘度高等原因,一直是纸媒中较为坚挺的角色。

据国内权威报刊发行调查研究报告显示,2007年动漫杂志在期刊阵营中异军突起,在以发行为主要收入的杂志类别中,有8种动漫和相关杂志进入全国期刊零售市场单期发行量前30强,占其中近四分之一的份额。

随着漫画帝国——日本的漫画渐渐进入中国,诸多投资者也将目光瞄准了跨国合作。2012年5月,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日本讲谈社共同推出《劲漫画》杂志;同年11月,现代出版社推出了《现代派·中国成人漫画志》。在漫画杂志运营方面,《知音漫客》、《幽默大师》和《漫画世界》逐渐与其他漫画杂志拉开距离,形成了漫画杂志的“第一集团”。在北、上、广、杭四大城市杂志总体零售市场中,共有2种漫画杂志入围所有市场化杂志销售指数排名前三十,分别是排在18位的《知音漫客》和排在第29位的《漫画世界》;在十五地杂志总体零售市场中,《知音漫客》高居所有市场化杂志销售指数第7位,将众多时尚大刊甩在身后(但《知音漫客》后来也全面崩溃,销量下滑近4成)。

这个时期,漫画这块肥肉尚未全面新媒体化,漫画杂志凭借基数庞大的受众,坚守住了最后一块阵地。但,一旦数字化已经开始,所到之处,将寸草不生。任何形式的内容,商家想要将其搬上新媒体,都只是时间的问题。这个时期,漫画杂志的繁荣为后期漫画app的兴盛打下了坚固的受众基础。

2、漫画app的发展

早在2011年,就已经有一些漫画在新媒体端出现,虽然彼时PC端漫画、纸质绘本还是主流。

2012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新浪和腾讯等平台将动漫作为其未来发展的重要部分进行布局和经营,新媒体动漫平台得以逐步建立。

2013年1月, 北京产权交易所和中国移动手机动漫基地联合发布了“2012年度中国手机动漫销售数据排行榜”,此榜单由后者根据实际销售提供排名数据,发布内容包括新媒体漫画榜Top30、新媒体动画榜Top20、新媒体动漫形象Top20,这是我国第一个基于市场基础数据的新媒体动漫排行榜。

2014年,中国电信发布“爱动漫”app,截至2016年3月底,“爱动漫”平台注册用户1.59亿,客户端注册用户4000 万,客户端一季度月均活跃用户数达到129万。与此同时,中国移动发布了作为“咪咕动漫”前身的“手机动漫基地”,引入海内外500多家内容提供商, 获得近900个动漫形象授权,上线4万集动画、近5万集漫画、6000余套主题和1.6万个彩漫作品。而腾讯则发布了“腾讯动漫”app,意图通过内容引入、合作、积累以及原创作者的培育,借力腾讯的平台优势,帮助原创动漫品牌实现跨行业、跨领域的合作,完成中国动漫产业的商业模式突围。

从2014年开始,漫画app开始大规模出现,“有妖气”、“布卡”、“多多猫”、“微漫画”等,漫画app市场逐渐丰富、规范起来。

漫画新媒体化路在何方?

网漫诞生初期,谁也没想到这个行业这两年会发展得如此迅速,变化如此之大。最初进入漫画行业的从业者,也绝大部分是源于“热爱”,因为那个时期,画师的薪资较低,而想红又异常艰难,没有持续的好作品产出,是很难得到与付出对等的回报的。更多时候,还要面临出版社各种各样的严苛考验。彼时漫画行业还是一个较为“干净”的行业。

但漫画行业发展到今天,可以确定的是——漫画必定且已经在新媒体化,只是这个过程也许会较为漫长。现在的新媒体漫画行业依然乱象丛生,且漫画新媒体化的脚步一旦开始就已经无法停下来。

1、漫画新媒体化现状

画师薪资虚高吸引大批非专业者进入行业。从一些非专业画师的作品在网络上爆红以后,漫画这个行业突然就对非专业从业者敞开了大门。画师的工资也从平均4K暴涨到了随随便便月入过万,从2012年到今年,这4年来以画漫画为生的漫画作者数量膨胀了10倍以上,正规签约作品数量更是爆炸了20倍以上。

大批非专业者的涌入导致质量下滑。从业人员鱼龙混杂,必定会导致漫画质量的下滑。要知道,漫画IP的生命力取决于许多因素:大纲、人设、叙事能力、故事内容等等。而画功,实在是不那么重要但又最为关键的一项。说白了,一个漫画能不能火,能火多久,取决于创作者的能力,以及连载之后的状态。但非专业者因为没有受过专项训练,往往在构建大纲时就已经败给了专业漫画师,更遑论当下一些漫画粗糙的画质、脑残的剧情、神经质的人设了。

行业氛围乌烟瘴气,从业者三观扭曲。画师不好好画画,只想着跳槽到薪资更高的平台,只是一个方面;app为了吸引流量,发布大量未经授权的好作品,平台抄袭成本极低,个人维权举步维艰成为常态;同行的竞争会催生行业的繁荣,也会爆发更多的问题,创业者一味求“快”,导致漫画更新周期短了,却产出更多的差强人意的作品……这也是一个经济学规律,叫“劣币驱逐良币”,任何事物的发展几乎都逃不开这个阶段。而这个阶段一旦走过去,漫画界又会正常起来。

2、乱象丛生的原因

被炒高的稿费。画师的稿费是根据个人经验、往期作品来定的,只要涨上去就不可能降下来。涨得这么高,却又没有创造相应价值,泡沫一破注定大部分人被淘汰。如今稿费被炒得远高于从前,产出却不成比例。稿费区间应控制在可以让作者生活较为舒适,但仍不满足的状态。贪婪,正是人类前进的原始动力,合理引导漫画作者的欲望才能创作出最有价值的作品。但在目前情况下,大部分作者享受着这一时期的“蓝海红利”,滋润地活着,不再去想成为优秀的画师,而是任由市场和平台摆布,画出自己都不能满意的“垃圾漫画”。

平台催化下的双刃剑。现在平台都在追求快,作品更新快,出得多,就有吸引更多流量的可能。无论平台还是作者都在盲目追求“量”。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平台既得利益者们的选择。对于大部分创业公司以及大公司中的许多人来说,公司的长远利益并不代表他们的利益。对于创业公司掌权者们而言,创业九死一生,尽可能燃烧现有的一切,获得资本关注快速套现才是最实际的。这的确不好,但很多时候正是这些急功近利的想法,帮助很多人获得了初期的成功,温温吞吞反而更容易早夭。这就像一柄双刃剑一样,前期的优势到后期就变成了拦路虎。

观众的阅读习惯倒逼盈利模式。在国内,“付费”是一个很敏感的事情,付费阅读,付费音乐,付费文档……凡是跟钱扯上关系的“精神食粮”,观众都不怎么爱买单。这是其一。在平台建立初期,为了吸引流量,不得不花大量的成本去推广,这就倒逼平台在建立初期不太可能从付费阅读这一块获利,只能靠卖版权、卖IP、卖周边、做成游戏、拉风投……这是其二。所以说,这一系列不安定因素,导致平台没有一个专心致志“做内容”的环境,毕竟生存才是关键问题。这个锅虽然不能完全甩给观众,但观众如果有较好的付费习惯的话,漫画的新媒体推广的确是会比现在容易一些。

新媒体的优势与漫画的未来

新媒体最大优势是在于它在传播上的及时性,新的章节刚刚更新立马就能看,而且选择更加多元化;但新媒体的内容还是无法脱离超越传统媒体,换汤不换药,新媒体只是把传统内容进行电子化。

新媒体的第二大优势在于整合能力强,能够把视觉、听觉、触觉的感受,利用色彩、音效等触摸屏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具有高度的互动性,谁看了谁点击了流量多少,一目了然,而且哪一集内容受欢迎,一看点击率下载的次数就知道了。在此方面,漫画图书的新媒体开发,比传统文字书更具优势,更有魅力。

新媒体的第三大优势在于其包容性。在现实的出版体系当中,悬疑、穿越、玄幻甚至情色等被定性为成人题材的漫画,要出版发行无疑障碍重重,由于题材敏感,难免受到诸多制约,内容审核时间过长,导致上市时间过于滞后等,因此成人漫画一直在中国的发展都是波澜不兴,缺乏长足的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受众的细分,我们惊喜地发现,新媒体已经开始成为承载此类作品的最佳载体。

漫画的新媒体化,不仅仅是图像的再复制,它是由文字、配图、装帧、版式等构成的综合体,除了进一步提升阅读体验外,它必须有更多的战胜传统媒体的优势,才能与传统媒体区别开来。

漫画是规范化、系统化的信息与知识,因此除了内容,还有内容的组织与处理方式。在目前的电子书中,这种内容组织与处理方式的分寸感把握严重不足,要么是完全按照纸质书逻辑的静态内容排列模式,要么是对多媒体内容的盲目堆积。新媒体不是纸质书的简单电子化,也不能完全脱离图书形式“天马行空”,电子化内容组织与处理需要从其自身的多媒体特征、大容量存储特征、交互成长特征三方面出发,结合图书特点进行重构。

新媒体的兴盛是由移动互联和社交网络的蓬勃发展所带动的,从移动互联和社交网络的角度看来,由新媒体承载的电子书是某类“兴趣”的聚集载体,也可以是某个“话题”的聚集载体,而且是最佳载体之一。读者通过这类书找到自己的“兴趣群组”,作者通过“兴趣群落”的需求分析来写书、编书,更进一步产生彼此的需求黏性。由此,产品设计本身能否有效起到这一黏结作用就变得至关重要。

《老夫子》作者、著名漫画家王泽认为,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传统的漫画人没有必要作茧自缚。“画在纸上的是漫画,画在网络上的也是漫画。面对印刷品销量的下滑,漫画家不应该恐惧,也不应该悲伤,而是应该直面科技的挑战,借机突破过去传统的桎梏。”网络漫画时代下,在任何媒介上都能看到好的作品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新媒体漫画时代已经全面到来了吗?

漫画的新媒体化,不仅仅是图像的再复制,它是由文字、配图、装帧、版式等构成的综合体,除了进一步提升阅读体验外,它必须有更多的战胜传统媒体的优势,才能与传统媒体区别开来。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全面来临,传统漫画出版物销量持续下滑,部分刊物或停刊、或步履维艰。网络漫画迅猛崛起,特别是非专业漫画的大受好评,让漫画界又燃起了新的希望。一边是数字动漫风声水起,中国移动手机动漫用户数突破1亿;另一边是传统漫画期刊和单行本的跳水式减量,成为整个行业不得不面对的心头之患。此消彼长间,是否代表着中国新媒体漫画时代的全面降临?

漫画阵地由纸媒向新媒体转移

1、漫画杂志的繁荣为漫画app打好基础

在纸质媒体销量刚刚开始大幅度下滑的时候,有一种纸质杂志受到的影响非常小,有些甚至不降反升——漫画杂志。在漫画产业链中担任最前沿角色的漫画杂志由于其创作周期长、平台稳定性高、目标受众粘度高等原因,一直是纸媒中较为坚挺的角色。

据国内权威报刊发行调查研究报告显示,2007年动漫杂志在期刊阵营中异军突起,在以发行为主要收入的杂志类别中,有8种动漫和相关杂志进入全国期刊零售市场单期发行量前30强,占其中近四分之一的份额。

随着漫画帝国——日本的漫画渐渐进入中国,诸多投资者也将目光瞄准了跨国合作。2012年5月,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日本讲谈社共同推出《劲漫画》杂志;同年11月,现代出版社推出了《现代派·中国成人漫画志》。在漫画杂志运营方面,《知音漫客》、《幽默大师》和《漫画世界》逐渐与其他漫画杂志拉开距离,形成了漫画杂志的“第一集团”。在北、上、广、杭四大城市杂志总体零售市场中,共有2种漫画杂志入围所有市场化杂志销售指数排名前三十,分别是排在18位的《知音漫客》和排在第29位的《漫画世界》;在十五地杂志总体零售市场中,《知音漫客》高居所有市场化杂志销售指数第7位,将众多时尚大刊甩在身后(但《知音漫客》后来也全面崩溃,销量下滑近4成)。

这个时期,漫画这块肥肉尚未全面新媒体化,漫画杂志凭借基数庞大的受众,坚守住了最后一块阵地。但,一旦数字化已经开始,所到之处,将寸草不生。任何形式的内容,商家想要将其搬上新媒体,都只是时间的问题。这个时期,漫画杂志的繁荣为后期漫画app的兴盛打下了坚固的受众基础。

2、漫画app的发展

早在2011年,就已经有一些漫画在新媒体端出现,虽然彼时PC端漫画、纸质绘本还是主流。

2012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新浪和腾讯等平台将动漫作为其未来发展的重要部分进行布局和经营,新媒体动漫平台得以逐步建立。

2013年1月, 北京产权交易所和中国移动手机动漫基地联合发布了“2012年度中国手机动漫销售数据排行榜”,此榜单由后者根据实际销售提供排名数据,发布内容包括新媒体漫画榜Top30、新媒体动画榜Top20、新媒体动漫形象Top20,这是我国第一个基于市场基础数据的新媒体动漫排行榜。

2014年,中国电信发布“爱动漫”app,截至2016年3月底,“爱动漫”平台注册用户1.59亿,客户端注册用户4000 万,客户端一季度月均活跃用户数达到129万。与此同时,中国移动发布了作为“咪咕动漫”前身的“手机动漫基地”,引入海内外500多家内容提供商, 获得近900个动漫形象授权,上线4万集动画、近5万集漫画、6000余套主题和1.6万个彩漫作品。而腾讯则发布了“腾讯动漫”app,意图通过内容引入、合作、积累以及原创作者的培育,借力腾讯的平台优势,帮助原创动漫品牌实现跨行业、跨领域的合作,完成中国动漫产业的商业模式突围。

从2014年开始,漫画app开始大规模出现,“有妖气”、“布卡”、“多多猫”、“微漫画”等,漫画app市场逐渐丰富、规范起来。

漫画新媒体化路在何方?

网漫诞生初期,谁也没想到这个行业这两年会发展得如此迅速,变化如此之大。最初进入漫画行业的从业者,也绝大部分是源于“热爱”,因为那个时期,画师的薪资较低,而想红又异常艰难,没有持续的好作品产出,是很难得到与付出对等的回报的。更多时候,还要面临出版社各种各样的严苛考验。彼时漫画行业还是一个较为“干净”的行业。

但漫画行业发展到今天,可以确定的是——漫画必定且已经在新媒体化,只是这个过程也许会较为漫长。现在的新媒体漫画行业依然乱象丛生,且漫画新媒体化的脚步一旦开始就已经无法停下来。

1、漫画新媒体化现状

画师薪资虚高吸引大批非专业者进入行业。从一些非专业画师的作品在网络上爆红以后,漫画这个行业突然就对非专业从业者敞开了大门。画师的工资也从平均4K暴涨到了随随便便月入过万,从2012年到今年,这4年来以画漫画为生的漫画作者数量膨胀了10倍以上,正规签约作品数量更是爆炸了20倍以上。

大批非专业者的涌入导致质量下滑。从业人员鱼龙混杂,必定会导致漫画质量的下滑。要知道,漫画IP的生命力取决于许多因素:大纲、人设、叙事能力、故事内容等等。而画功,实在是不那么重要但又最为关键的一项。说白了,一个漫画能不能火,能火多久,取决于创作者的能力,以及连载之后的状态。但非专业者因为没有受过专项训练,往往在构建大纲时就已经败给了专业漫画师,更遑论当下一些漫画粗糙的画质、脑残的剧情、神经质的人设了。

行业氛围乌烟瘴气,从业者三观扭曲。画师不好好画画,只想着跳槽到薪资更高的平台,只是一个方面;app为了吸引流量,发布大量未经授权的好作品,平台抄袭成本极低,个人维权举步维艰成为常态;同行的竞争会催生行业的繁荣,也会爆发更多的问题,创业者一味求“快”,导致漫画更新周期短了,却产出更多的差强人意的作品……这也是一个经济学规律,叫“劣币驱逐良币”,任何事物的发展几乎都逃不开这个阶段。而这个阶段一旦走过去,漫画界又会正常起来。

2、乱象丛生的原因

被炒高的稿费。画师的稿费是根据个人经验、往期作品来定的,只要涨上去就不可能降下来。涨得这么高,却又没有创造相应价值,泡沫一破注定大部分人被淘汰。如今稿费被炒得远高于从前,产出却不成比例。稿费区间应控制在可以让作者生活较为舒适,但仍不满足的状态。贪婪,正是人类前进的原始动力,合理引导漫画作者的欲望才能创作出最有价值的作品。但在目前情况下,大部分作者享受着这一时期的“蓝海红利”,滋润地活着,不再去想成为优秀的画师,而是任由市场和平台摆布,画出自己都不能满意的“垃圾漫画”。

平台催化下的双刃剑。现在平台都在追求快,作品更新快,出得多,就有吸引更多流量的可能。无论平台还是作者都在盲目追求“量”。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平台既得利益者们的选择。对于大部分创业公司以及大公司中的许多人来说,公司的长远利益并不代表他们的利益。对于创业公司掌权者们而言,创业九死一生,尽可能燃烧现有的一切,获得资本关注快速套现才是最实际的。这的确不好,但很多时候正是这些急功近利的想法,帮助很多人获得了初期的成功,温温吞吞反而更容易早夭。这就像一柄双刃剑一样,前期的优势到后期就变成了拦路虎。

观众的阅读习惯倒逼盈利模式。在国内,“付费”是一个很敏感的事情,付费阅读,付费音乐,付费文档……凡是跟钱扯上关系的“精神食粮”,观众都不怎么爱买单。这是其一。在平台建立初期,为了吸引流量,不得不花大量的成本去推广,这就倒逼平台在建立初期不太可能从付费阅读这一块获利,只能靠卖版权、卖IP、卖周边、做成游戏、拉风投……这是其二。所以说,这一系列不安定因素,导致平台没有一个专心致志“做内容”的环境,毕竟生存才是关键问题。这个锅虽然不能完全甩给观众,但观众如果有较好的付费习惯的话,漫画的新媒体推广的确是会比现在容易一些。

新媒体的优势与漫画的未来

新媒体最大优势是在于它在传播上的及时性,新的章节刚刚更新立马就能看,而且选择更加多元化;但新媒体的内容还是无法脱离超越传统媒体,换汤不换药,新媒体只是把传统内容进行电子化。

新媒体的第二大优势在于整合能力强,能够把视觉、听觉、触觉的感受,利用色彩、音效等触摸屏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具有高度的互动性,谁看了谁点击了流量多少,一目了然,而且哪一集内容受欢迎,一看点击率下载的次数就知道了。在此方面,漫画图书的新媒体开发,比传统文字书更具优势,更有魅力。

新媒体的第三大优势在于其包容性。在现实的出版体系当中,悬疑、穿越、玄幻甚至情色等被定性为成人题材的漫画,要出版发行无疑障碍重重,由于题材敏感,难免受到诸多制约,内容审核时间过长,导致上市时间过于滞后等,因此成人漫画一直在中国的发展都是波澜不兴,缺乏长足的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受众的细分,我们惊喜地发现,新媒体已经开始成为承载此类作品的最佳载体。

漫画的新媒体化,不仅仅是图像的再复制,它是由文字、配图、装帧、版式等构成的综合体,除了进一步提升阅读体验外,它必须有更多的战胜传统媒体的优势,才能与传统媒体区别开来。

漫画是规范化、系统化的信息与知识,因此除了内容,还有内容的组织与处理方式。在目前的电子书中,这种内容组织与处理方式的分寸感把握严重不足,要么是完全按照纸质书逻辑的静态内容排列模式,要么是对多媒体内容的盲目堆积。新媒体不是纸质书的简单电子化,也不能完全脱离图书形式“天马行空”,电子化内容组织与处理需要从其自身的多媒体特征、大容量存储特征、交互成长特征三方面出发,结合图书特点进行重构。

新媒体的兴盛是由移动互联和社交网络的蓬勃发展所带动的,从移动互联和社交网络的角度看来,由新媒体承载的电子书是某类“兴趣”的聚集载体,也可以是某个“话题”的聚集载体,而且是最佳载体之一。读者通过这类书找到自己的“兴趣群组”,作者通过“兴趣群落”的需求分析来写书、编书,更进一步产生彼此的需求黏性。由此,产品设计本身能否有效起到这一黏结作用就变得至关重要。

《老夫子》作者、著名漫画家王泽认为,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传统的漫画人没有必要作茧自缚。“画在纸上的是漫画,画在网络上的也是漫画。面对印刷品销量的下滑,漫画家不应该恐惧,也不应该悲伤,而是应该直面科技的挑战,借机突破过去传统的桎梏。”网络漫画时代下,在任何媒介上都能看到好的作品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