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特写】探险者凯撒:无人区的生与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特写】探险者凯撒:无人区的生与死

无人区探险者凯撒帮我们还原:纯粹的自然法则支配下的风貌、人类文明赖以建立的生态基础,以及极端环境下的人性,原本是个什么样子。

现代文明怎样运转?上班休假,升迁落马。社会规则搭建严密,人类优越、无所不能,似乎不必再听从于简单的时间次序和生死规律的支配。但在无人区——仍裸露在现代文明的罩壳之外,人类活动尚未掘进的领地——规则仍然停留在另一面。

凯撒在无人区

要注意看,它会是一个灰色的东西。凯撒这样告诉他的队员们。如果是一个黑点,那是野牦牛;如果是咖啡色的,那是藏野驴。只有灰色的才是。这地方太大太荒芜了,某一个移动的、灰色的东西,应该好认。

不过这一次,这个东西的出现没有留给凯撒他们太多时间去判断,它究竟是灰色、黑色,还是什么鬼颜色——因为它冲他们扑过来了。

这只成年藏北棕熊吼叫着,肌肉绷起,全身的毛都炸了起来。那种死亡威胁扑面而来时,真实感远超过了车陷泥淖、挨饿受冻等等无人区的危急情势,以至于一名队员当场吓得把准备拍摄的相机扔掉,撒腿就要跑。凯撒一把拉住他:“别跑!”他深知在一头进入攻击模式的猛兽面前,逃跑是死路一条——当然他也不确定,站在原地的结果,会不会是引颈受戮,徒丢性命。

那一刻,探险车队的队员们和一群牦牛或者藏羚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就像在无人区里第无数次经历过的一样,准备接受自然规律和生死大限的审判。

结果,熊跑到距离他们几米的地方,突然停下,转个弯,走了。凯撒的心一下子落回到了肚子里。

在无人区,熊对于人这种未知生物来说同样采取试探心态,同样敬而远之。熊不是要吃人,它最多会伤害人,把人的危险解除。惊魂甫定,凯撒看看相机,发现自己竟还记录下了这个生死瞬间。

无人区跑得多了,凯撒知道,刚刚撞见的,是无人区头号杀手。你不可能像《荒野猎人》里小李子那样跟熊搏斗,真实情况下,熊“一巴掌下去人就碎了”。凯撒亲眼见过熊吃野牦牛的情景——那是一只站起来的熊,熊爪撕扯之下,血肉横飞。

这里的猎食次序一般是:熊偷袭老弱的牦牛,吃掉一轮肉后,剩下轮到狼和鹰来吃;吃到最后,就是残留在荒原上的一个牛头骨。探险者们会庄严地和它合影,仿佛它是彰示着无人区苍凉和残酷的一个图腾。

“那种力量,不是动物园里的野兽能具有的。”凯撒说。

所以遭遇熊这样的猛兽之后,要怎么办?不要动,不要直视,慢慢地退开。心怀敬畏地。

就像面对无人区和大自然时一样。

敬畏

威廉·福克纳在小说《熊》里写道:(野生动物们)混杂在一起,像浮雕似的出现在荒野的背景之前,他们受到荒野的趋势与支配,按照古老的毫不通融的规则(这些规则不知道什么叫惋惜也不懂的宽容),进行着一场永不止息的竞争。

两只狼,曾当着凯撒的面猎杀一只藏羚羊。这一幕发生时,羊在带伤奔逃,两狼则盘桓相随;看准时机后,狼扑上来,羊把头一低,准备以角相搏。结果,5秒钟——第一口咬到鼻子,第二口咬到脖子。规则生效,比赛结束。

这只羊可以是野牦牛,可以是藏野驴,也可以是一个脱离了车载保护的人。

最初去无人区(羌塘、可可西里、阿尔金山和罗布泊)探险的新人,多带着体验、炫耀的心态。但像凯撒这样数十次穿越无人区的老手,就会开始关注起环境来。越多地尊重并理解这片荒野,就越容易避开那些“毫不通融”的残酷法则,并与之共存下来。

凯撒1999年开始徒步、登山、攀冰、单板滑雪、越野自驾,2005年成立了“75探险车队”,常年在几大无人区间穿行。车队曾去过两次北极,当时在路上见到北美棕熊时,队员们奇怪:为什么国外的野生动物看到我们以后没什么反应,能相安无事,而咱们无人区的动物看到人,要么就跑,要么就攻击?

凯撒告诉他们,这跟自然保护理念的差距有关系。“他们会很和谐地和野生动物相处,久而久之,动物的基因里面就会形成:一,人不是我们的食物;二,人不会攻击我们。”凯撒说,“而我们跟动物之间,是一种猎杀捕食的关系,所以动物会表现得野性十足。”

在现有的野生自然环境里,有很多规则不能打破。比如——

A、遇野兽不能逃跑,如上所述;

B、一些动物,像熊,有固定范围的领地,不能贸然闯入;

C、落单的雄牦牛不要招惹;

D、群狼捕食时要回避;

E、大忌!绝不能靠近野兽幼崽。

在完全尊重并遵照规则的前提下,人和野生动物可以互不进犯,和谐共生。前年和去年,凯撒先后两次在羌塘看见了同一家熊——母熊带着两只小熊,开始时靠得近了,母熊会威胁着发出吼叫;后来躲远了观察,发现这猛兽其实倒也蠢萌。跑着跑着,小熊连滚带爬,母熊会不小心踩上一脚,憨态可掬。连续两年,凯撒对比这一家三口的照片发现,两只小熊长大了,毛色变深了。想一想,竟恍然有朋友的亲切感。

若不守规则,比如当越野车轰鸣着欺近它们时,有时车身会被熊一巴掌拍个大坑,有时则会被野牦牛追得慌不择路,被一头撞在保险杆上,险些掀翻。

它们位于已被开发的旅游线路之外,深藏于人迹罕至的荒漠沼泽、山岭湖泊之间——在藏北、海西和南疆,由南到北,分布着羌塘、可可西里、阿尔金山和罗布泊,连起来统称中国“四大无人区”。

不像中国其他被开发的旅游资源地,无人区是国家级保护区,加上海拔高、野生动物多,其危险性让大部分人望而却步,所以至今还没有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

但没有什么能挡住人的脚步。曾经神秘的罗布泊,如今每年有几十支队伍前去探险。这些被开发出的商业路线,按照同样的GPS导航指引,在荒原上已轧出了车辙印。凯撒在这种路线上从没拍到过熊,在他的经验里,野生动物在同一个位置上被惊吓几次,就无法再待下去,而要被迫迁徙。所谓人进熊退——就像现有的人类居住区在千百年前发生的事情一样。

然而深入到无人区的,还不止是车辙印和生活垃圾。

凯撒曾多次在无人区见到有盗采金矿的痕迹。这些人通常在无人区里待上数月,目的是要短期内聚集财富,对于自然环境也毫无尊重可言。“一看这地方,挖得乱七八糟的,扔的遍地酒瓶子,就是被采过矿的点。”凯撒说,“最可气的是,他们待这么久,当地部门一定是睁一眼闭一眼的。”

就像威廉·福克纳笔下那个工业文明扩张、人类自然属性消退的时代,“北方佬的金元私相授受,让大自然随着锯子的哀鸣声不断向荒野深处退去。”然而面对人类社会的掘进,“那些撼动不了的山陵”还有“不可战胜的、几乎是毫不在意的大河”,对这样的局面是无动于衷的。(以上出自《熊》)这里的无人区,同样不可进犯。它时常让心无敬畏的来访者落荒而逃。

有一次凯撒的探险队在羌塘西部陷了车,出去找救援,联系上两个藏北地区跑旅游的人。来之前这两个人拍着胸脯说:“没问题哥,我们在西藏跑旅游十几年,什么没见过?背也把车给你背出来!”凯撒心想:无人区专收拾吹牛逼的。结果进无人区第一天,救援的一台车也陷了;把物资倒到另一台车上继续走,找到陷车地点,修车、挖车用了一整天——车轮陷的时候是一地烂泥,干了又成了冻土。浇水、化冰、挖土,四下里一片荒凉,高反压迫下人几乎崩溃。

车拖出来了,按计划本来要带他们去卸另两台报废车的零件,结果两人“脸是绿的”,“嘴唇是紫的”,对凯撒说:“哥快走吧,这里不是人待的地方。”凯撒对他们说:你们跑旅游是什么路都走过了,可你们见过“不是路的路”吗?两人态度比之前大变,表示“服了”。

人性

在无人区,人类被最大程度地剥离掉社会属性,变得渺小又脆弱。

“身强体壮,心理健康,这些在平常都不算数。一定要在恶劣的极端环境里,人的本性才会暴露。”

2010年,凯撒的75车队在喀喇昆仑山遭遇了一次危机——既是环境的也是人性的。

当时的问题出现在一次过河时。河水虽然能漫到机器盖子,但如果听指挥,平稳驾驶,都能安全渡过。只有一个例外——一个驾驶“陆巡76”车型的男队员仗着车好技术强,不减速地直冲下河。一片浪涌被激起,场面漂亮得像潜艇入水,大家欢呼。

但这是队友们最后一次对他传递出正面情绪。第二天,他的“76”启动不了了。拖了好几公里也没拖着。打开机器盖一看,“空滤”全湿了,水直接灌进了涡轮。经过修理,车还能开,但正常的越野油耗30L/100km,在涡轮坏了以后达到了100L/100km。车队又只有这一辆柴油车,无法接纳其他车辆的燃料。

一路走一路修,这位队员会在对讲机的共享频道里不时报告,说又出现了什么问题。队员们事后回忆起来说,但凡听到他的声音响起,脑子里就“嗡”地一声——又坏了,又走不了了。最后一次“76”车主发言说:队长,我的油表灯已经亮了,我要出不去了。凯撒强硬回复:你不要再说话了!

因为他早就观察到,车队里的情绪已经开始起变化了。那是在9月下旬,一路泥淖,一路陷车。每天就是拖车、挖车、修车,行程极慢,物资消耗却极快。有人来报告凯撒,说有个女队员开始不吃不喝不睡觉,就在帐篷里盘着腿,几天不说话,处于崩溃边缘。她认为自己要死在无人区了。凯撒赶紧让队员去安抚,因为她一旦宣泄出来,整个队伍就完了。

另一边,凯撒只能告诉那个“76”车主,走到哪儿算哪儿。然而队员们并不都这么想。恐惧之下,怨愤之情此起彼伏,只差有人说出那句“我们不要管他”了。连凯撒本人也想:谁让这小子不听我招呼,给大家找了那么多麻烦。

这个濒临崩溃的夜晚刚一过去,天快亮时,凯撒在头车里远远看到了一个湖,在日光下闪闪发光;再看时,湖边有东西——是两辆卡车,和一个大帐篷。凯撒立刻抓起对讲机说:小子,你运气好,有救了。

那是西藏地质六队,来做环湖考察的。“陆巡76”最终靠他们提供的柴油走出了无人区。

凯撒知道,当然没有人会死。但队员的情绪就是这样难以控制,无论哪一环崩溃都会出现恶果。在无人区里,人的阴暗面总是在伺机闪现。“虽然不会有大事,但一旦到了生死关头,人性里的自私一定会伤害到别人。”凯撒说。

死亡

福克纳在《熊》里曾这样写过自然与死亡:“树林里充满了生命与回忆,曾在它里面奔跑过死去过的一切生命与回忆——……还有骑在马背上的人,他会这么想:还有我呢。整整一生都是忙忙碌碌尽量不浪费一点生命,以便留出时间来从从容容地去死。”

在野外无人区时间长了,凯撒的性格里,社会性越来越少,而更多地像自然一样质朴,也像自然一样“毫不通融”。

2014年,骑行界知名人物、完成过12条骑行进藏线路的李聪明,在独自横穿羌塘时失联。当时他的朋友家人找到凯撒,请他判断一下情况。凯撒冷酷地说:

“死了嘛。尸骨都找不到。”

家人急了,说你怎么能这么说话?凯撒说,我只能说实话——因为我太了解无人区了。

去年5月,另一个越野车队在可可西里发现了李聪明的自行车和行李。当时的位置表明,李聪明已经完成横穿无人区的三分之二,胜利在望。在那里的勒斜武担湖畔,横躺着他破旧的自行车,包里有遗落的相机,有日记本。没有尸体。不远处有熊。队员们用铁骨把破自行车支起来,做成了个纪念碑,回来把遗物交给了家人。日记本上记叙如常,但有这样一段话:

“人到中年,你的豪情和意志是可以不改变,但你的体能是骗不了任何人的,包括你自己。”

无人区里不乏墓碑和纪念碑。在罗布泊,矗立着徒步旅行者余纯顺的墓碑。1996年6月,他在即将完成徒步穿越罗布泊时不幸遇难。巧的是,骑行者李聪明,正是在早年读到一篇讲述余纯顺事迹的文章《单人徒步环中国》,才深受感召,就此开启骑行道路的。

他们死得值吗?

有一类人,包括像我,应该是把生命留在路上,而不是在病床上的。别人会觉得不值,但我觉得把命扔在野外,倒像是归宿,是完满的结局。”凯撒说,“如果是小年轻,我会骂他:你想明白了吗?你这辈子对自己什么要求?但像我们,早已经想清楚了。”

这也许就是福克纳笔下的,看透了“忙忙碌碌地生”,从而选择“从从容容地死”。

凯撒承认,户外探险是对人身心的一种摧残。装备补给有限时,凯撒会梦见吃好吃的,这在日常环境里难以想象。更重要的——焦虑,恐惧;海拔太高;最冷的时候零下29度,滴水成冰。过程中凯撒也会骂自己:这么苦,有病啊?但下次还想去。

“那种痛苦过后的成就感,又很爽。人有时候很怪。平时舒服的日子,很‘浅’,一定不深刻;只有在极端的环境里,感受才深。”凯撒说。

“操蛋的队长”

为什么去户外?有些人是天生的,基因里带的;有人是生活产生变故,或者是看到别人这么玩,也产生了兴趣。凯撒说自己是第一种。

爷爷是国民党远征军,去缅甸抗日的路上碰到奶奶,组成了家庭。南京陷落时,他们举家外迁,爸爸出生在武汉。所以凯撒也从不喜欢安稳的生活,“喜欢折腾”。他年过四十未婚,称“有些人就不属于家庭”。“总得有这样的人,去做这些事,去开拓这样的事。”他说。

凯撒

户外探险者虽逍遥游于山水间,却冥冥中被另一些东西捆绑着朝前走。比如说名誉。

今年,凯撒准备马上启动他的新计划:单人单车,无救援,无GPS,穿越四大无人区。单人意味着没有照应,也难以修车;无救援意味着,一旦丧失行动力或补给,就会走不出无人区。这些风险,凯撒当然比你我更清楚。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争个第一:第一个单人单车穿越,这样才能成为标杆。他坦承自己需要专业度上的认可。凯撒没有职业,很少要赞助,他“不图利,只图个名”。

他倔强地表示无需救援,因为那“在圈里会成为一个笑话”,一被报道出去就成了反面教材,没法在这圈里混了。他反复警告队员们:我怎么出来不重要,你们不能替我叫(救援)。

队员们很担忧,也有不理解,但同时他们深知,自己也正是被这种生活方式、这种精神所改变的。

一位国企高管在2007年加入车队,几年后他的太太告诉凯撒,说队长,我们家挺感激你的。从前,他们夫妻间无交流,只有应酬、睡觉、陪孩子;然而参加了探险车队后,丈夫变得早早回家了,夫妻俩研究着下一步的探险路线,谈论着户外生活,彼此有很多话。更重要的,现在连他们的孩子也开始有了“英雄梦”——他不上补习班了,而是跟着车队出去玩;原来以自我为中心,现在在团队中学会了配合,懂合作。每当提起这些,凯撒总说,“这是我最值得骄傲的”。

“我很多时候像个造梦者,给了很多人梦想,让他们用自己自由的方式生活。现在这社会很单一——要工作要挣钱,要买车要买房。其实生活不止是这些。”凯撒说,“但也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说些什么‘生活不应该只有眼前的苟且’。如果有人说,‘哎,我身边有个操蛋的队长,丫就这么活着呢。’不挺好么?”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特写】探险者凯撒:无人区的生与死

无人区探险者凯撒帮我们还原:纯粹的自然法则支配下的风貌、人类文明赖以建立的生态基础,以及极端环境下的人性,原本是个什么样子。

现代文明怎样运转?上班休假,升迁落马。社会规则搭建严密,人类优越、无所不能,似乎不必再听从于简单的时间次序和生死规律的支配。但在无人区——仍裸露在现代文明的罩壳之外,人类活动尚未掘进的领地——规则仍然停留在另一面。

凯撒在无人区

要注意看,它会是一个灰色的东西。凯撒这样告诉他的队员们。如果是一个黑点,那是野牦牛;如果是咖啡色的,那是藏野驴。只有灰色的才是。这地方太大太荒芜了,某一个移动的、灰色的东西,应该好认。

不过这一次,这个东西的出现没有留给凯撒他们太多时间去判断,它究竟是灰色、黑色,还是什么鬼颜色——因为它冲他们扑过来了。

这只成年藏北棕熊吼叫着,肌肉绷起,全身的毛都炸了起来。那种死亡威胁扑面而来时,真实感远超过了车陷泥淖、挨饿受冻等等无人区的危急情势,以至于一名队员当场吓得把准备拍摄的相机扔掉,撒腿就要跑。凯撒一把拉住他:“别跑!”他深知在一头进入攻击模式的猛兽面前,逃跑是死路一条——当然他也不确定,站在原地的结果,会不会是引颈受戮,徒丢性命。

那一刻,探险车队的队员们和一群牦牛或者藏羚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就像在无人区里第无数次经历过的一样,准备接受自然规律和生死大限的审判。

结果,熊跑到距离他们几米的地方,突然停下,转个弯,走了。凯撒的心一下子落回到了肚子里。

在无人区,熊对于人这种未知生物来说同样采取试探心态,同样敬而远之。熊不是要吃人,它最多会伤害人,把人的危险解除。惊魂甫定,凯撒看看相机,发现自己竟还记录下了这个生死瞬间。

无人区跑得多了,凯撒知道,刚刚撞见的,是无人区头号杀手。你不可能像《荒野猎人》里小李子那样跟熊搏斗,真实情况下,熊“一巴掌下去人就碎了”。凯撒亲眼见过熊吃野牦牛的情景——那是一只站起来的熊,熊爪撕扯之下,血肉横飞。

这里的猎食次序一般是:熊偷袭老弱的牦牛,吃掉一轮肉后,剩下轮到狼和鹰来吃;吃到最后,就是残留在荒原上的一个牛头骨。探险者们会庄严地和它合影,仿佛它是彰示着无人区苍凉和残酷的一个图腾。

“那种力量,不是动物园里的野兽能具有的。”凯撒说。

所以遭遇熊这样的猛兽之后,要怎么办?不要动,不要直视,慢慢地退开。心怀敬畏地。

就像面对无人区和大自然时一样。

敬畏

威廉·福克纳在小说《熊》里写道:(野生动物们)混杂在一起,像浮雕似的出现在荒野的背景之前,他们受到荒野的趋势与支配,按照古老的毫不通融的规则(这些规则不知道什么叫惋惜也不懂的宽容),进行着一场永不止息的竞争。

两只狼,曾当着凯撒的面猎杀一只藏羚羊。这一幕发生时,羊在带伤奔逃,两狼则盘桓相随;看准时机后,狼扑上来,羊把头一低,准备以角相搏。结果,5秒钟——第一口咬到鼻子,第二口咬到脖子。规则生效,比赛结束。

这只羊可以是野牦牛,可以是藏野驴,也可以是一个脱离了车载保护的人。

最初去无人区(羌塘、可可西里、阿尔金山和罗布泊)探险的新人,多带着体验、炫耀的心态。但像凯撒这样数十次穿越无人区的老手,就会开始关注起环境来。越多地尊重并理解这片荒野,就越容易避开那些“毫不通融”的残酷法则,并与之共存下来。

凯撒1999年开始徒步、登山、攀冰、单板滑雪、越野自驾,2005年成立了“75探险车队”,常年在几大无人区间穿行。车队曾去过两次北极,当时在路上见到北美棕熊时,队员们奇怪:为什么国外的野生动物看到我们以后没什么反应,能相安无事,而咱们无人区的动物看到人,要么就跑,要么就攻击?

凯撒告诉他们,这跟自然保护理念的差距有关系。“他们会很和谐地和野生动物相处,久而久之,动物的基因里面就会形成:一,人不是我们的食物;二,人不会攻击我们。”凯撒说,“而我们跟动物之间,是一种猎杀捕食的关系,所以动物会表现得野性十足。”

在现有的野生自然环境里,有很多规则不能打破。比如——

A、遇野兽不能逃跑,如上所述;

B、一些动物,像熊,有固定范围的领地,不能贸然闯入;

C、落单的雄牦牛不要招惹;

D、群狼捕食时要回避;

E、大忌!绝不能靠近野兽幼崽。

在完全尊重并遵照规则的前提下,人和野生动物可以互不进犯,和谐共生。前年和去年,凯撒先后两次在羌塘看见了同一家熊——母熊带着两只小熊,开始时靠得近了,母熊会威胁着发出吼叫;后来躲远了观察,发现这猛兽其实倒也蠢萌。跑着跑着,小熊连滚带爬,母熊会不小心踩上一脚,憨态可掬。连续两年,凯撒对比这一家三口的照片发现,两只小熊长大了,毛色变深了。想一想,竟恍然有朋友的亲切感。

若不守规则,比如当越野车轰鸣着欺近它们时,有时车身会被熊一巴掌拍个大坑,有时则会被野牦牛追得慌不择路,被一头撞在保险杆上,险些掀翻。

它们位于已被开发的旅游线路之外,深藏于人迹罕至的荒漠沼泽、山岭湖泊之间——在藏北、海西和南疆,由南到北,分布着羌塘、可可西里、阿尔金山和罗布泊,连起来统称中国“四大无人区”。

不像中国其他被开发的旅游资源地,无人区是国家级保护区,加上海拔高、野生动物多,其危险性让大部分人望而却步,所以至今还没有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

但没有什么能挡住人的脚步。曾经神秘的罗布泊,如今每年有几十支队伍前去探险。这些被开发出的商业路线,按照同样的GPS导航指引,在荒原上已轧出了车辙印。凯撒在这种路线上从没拍到过熊,在他的经验里,野生动物在同一个位置上被惊吓几次,就无法再待下去,而要被迫迁徙。所谓人进熊退——就像现有的人类居住区在千百年前发生的事情一样。

然而深入到无人区的,还不止是车辙印和生活垃圾。

凯撒曾多次在无人区见到有盗采金矿的痕迹。这些人通常在无人区里待上数月,目的是要短期内聚集财富,对于自然环境也毫无尊重可言。“一看这地方,挖得乱七八糟的,扔的遍地酒瓶子,就是被采过矿的点。”凯撒说,“最可气的是,他们待这么久,当地部门一定是睁一眼闭一眼的。”

就像威廉·福克纳笔下那个工业文明扩张、人类自然属性消退的时代,“北方佬的金元私相授受,让大自然随着锯子的哀鸣声不断向荒野深处退去。”然而面对人类社会的掘进,“那些撼动不了的山陵”还有“不可战胜的、几乎是毫不在意的大河”,对这样的局面是无动于衷的。(以上出自《熊》)这里的无人区,同样不可进犯。它时常让心无敬畏的来访者落荒而逃。

有一次凯撒的探险队在羌塘西部陷了车,出去找救援,联系上两个藏北地区跑旅游的人。来之前这两个人拍着胸脯说:“没问题哥,我们在西藏跑旅游十几年,什么没见过?背也把车给你背出来!”凯撒心想:无人区专收拾吹牛逼的。结果进无人区第一天,救援的一台车也陷了;把物资倒到另一台车上继续走,找到陷车地点,修车、挖车用了一整天——车轮陷的时候是一地烂泥,干了又成了冻土。浇水、化冰、挖土,四下里一片荒凉,高反压迫下人几乎崩溃。

车拖出来了,按计划本来要带他们去卸另两台报废车的零件,结果两人“脸是绿的”,“嘴唇是紫的”,对凯撒说:“哥快走吧,这里不是人待的地方。”凯撒对他们说:你们跑旅游是什么路都走过了,可你们见过“不是路的路”吗?两人态度比之前大变,表示“服了”。

人性

在无人区,人类被最大程度地剥离掉社会属性,变得渺小又脆弱。

“身强体壮,心理健康,这些在平常都不算数。一定要在恶劣的极端环境里,人的本性才会暴露。”

2010年,凯撒的75车队在喀喇昆仑山遭遇了一次危机——既是环境的也是人性的。

当时的问题出现在一次过河时。河水虽然能漫到机器盖子,但如果听指挥,平稳驾驶,都能安全渡过。只有一个例外——一个驾驶“陆巡76”车型的男队员仗着车好技术强,不减速地直冲下河。一片浪涌被激起,场面漂亮得像潜艇入水,大家欢呼。

但这是队友们最后一次对他传递出正面情绪。第二天,他的“76”启动不了了。拖了好几公里也没拖着。打开机器盖一看,“空滤”全湿了,水直接灌进了涡轮。经过修理,车还能开,但正常的越野油耗30L/100km,在涡轮坏了以后达到了100L/100km。车队又只有这一辆柴油车,无法接纳其他车辆的燃料。

一路走一路修,这位队员会在对讲机的共享频道里不时报告,说又出现了什么问题。队员们事后回忆起来说,但凡听到他的声音响起,脑子里就“嗡”地一声——又坏了,又走不了了。最后一次“76”车主发言说:队长,我的油表灯已经亮了,我要出不去了。凯撒强硬回复:你不要再说话了!

因为他早就观察到,车队里的情绪已经开始起变化了。那是在9月下旬,一路泥淖,一路陷车。每天就是拖车、挖车、修车,行程极慢,物资消耗却极快。有人来报告凯撒,说有个女队员开始不吃不喝不睡觉,就在帐篷里盘着腿,几天不说话,处于崩溃边缘。她认为自己要死在无人区了。凯撒赶紧让队员去安抚,因为她一旦宣泄出来,整个队伍就完了。

另一边,凯撒只能告诉那个“76”车主,走到哪儿算哪儿。然而队员们并不都这么想。恐惧之下,怨愤之情此起彼伏,只差有人说出那句“我们不要管他”了。连凯撒本人也想:谁让这小子不听我招呼,给大家找了那么多麻烦。

这个濒临崩溃的夜晚刚一过去,天快亮时,凯撒在头车里远远看到了一个湖,在日光下闪闪发光;再看时,湖边有东西——是两辆卡车,和一个大帐篷。凯撒立刻抓起对讲机说:小子,你运气好,有救了。

那是西藏地质六队,来做环湖考察的。“陆巡76”最终靠他们提供的柴油走出了无人区。

凯撒知道,当然没有人会死。但队员的情绪就是这样难以控制,无论哪一环崩溃都会出现恶果。在无人区里,人的阴暗面总是在伺机闪现。“虽然不会有大事,但一旦到了生死关头,人性里的自私一定会伤害到别人。”凯撒说。

死亡

福克纳在《熊》里曾这样写过自然与死亡:“树林里充满了生命与回忆,曾在它里面奔跑过死去过的一切生命与回忆——……还有骑在马背上的人,他会这么想:还有我呢。整整一生都是忙忙碌碌尽量不浪费一点生命,以便留出时间来从从容容地去死。”

在野外无人区时间长了,凯撒的性格里,社会性越来越少,而更多地像自然一样质朴,也像自然一样“毫不通融”。

2014年,骑行界知名人物、完成过12条骑行进藏线路的李聪明,在独自横穿羌塘时失联。当时他的朋友家人找到凯撒,请他判断一下情况。凯撒冷酷地说:

“死了嘛。尸骨都找不到。”

家人急了,说你怎么能这么说话?凯撒说,我只能说实话——因为我太了解无人区了。

去年5月,另一个越野车队在可可西里发现了李聪明的自行车和行李。当时的位置表明,李聪明已经完成横穿无人区的三分之二,胜利在望。在那里的勒斜武担湖畔,横躺着他破旧的自行车,包里有遗落的相机,有日记本。没有尸体。不远处有熊。队员们用铁骨把破自行车支起来,做成了个纪念碑,回来把遗物交给了家人。日记本上记叙如常,但有这样一段话:

“人到中年,你的豪情和意志是可以不改变,但你的体能是骗不了任何人的,包括你自己。”

无人区里不乏墓碑和纪念碑。在罗布泊,矗立着徒步旅行者余纯顺的墓碑。1996年6月,他在即将完成徒步穿越罗布泊时不幸遇难。巧的是,骑行者李聪明,正是在早年读到一篇讲述余纯顺事迹的文章《单人徒步环中国》,才深受感召,就此开启骑行道路的。

他们死得值吗?

有一类人,包括像我,应该是把生命留在路上,而不是在病床上的。别人会觉得不值,但我觉得把命扔在野外,倒像是归宿,是完满的结局。”凯撒说,“如果是小年轻,我会骂他:你想明白了吗?你这辈子对自己什么要求?但像我们,早已经想清楚了。”

这也许就是福克纳笔下的,看透了“忙忙碌碌地生”,从而选择“从从容容地死”。

凯撒承认,户外探险是对人身心的一种摧残。装备补给有限时,凯撒会梦见吃好吃的,这在日常环境里难以想象。更重要的——焦虑,恐惧;海拔太高;最冷的时候零下29度,滴水成冰。过程中凯撒也会骂自己:这么苦,有病啊?但下次还想去。

“那种痛苦过后的成就感,又很爽。人有时候很怪。平时舒服的日子,很‘浅’,一定不深刻;只有在极端的环境里,感受才深。”凯撒说。

“操蛋的队长”

为什么去户外?有些人是天生的,基因里带的;有人是生活产生变故,或者是看到别人这么玩,也产生了兴趣。凯撒说自己是第一种。

爷爷是国民党远征军,去缅甸抗日的路上碰到奶奶,组成了家庭。南京陷落时,他们举家外迁,爸爸出生在武汉。所以凯撒也从不喜欢安稳的生活,“喜欢折腾”。他年过四十未婚,称“有些人就不属于家庭”。“总得有这样的人,去做这些事,去开拓这样的事。”他说。

凯撒

户外探险者虽逍遥游于山水间,却冥冥中被另一些东西捆绑着朝前走。比如说名誉。

今年,凯撒准备马上启动他的新计划:单人单车,无救援,无GPS,穿越四大无人区。单人意味着没有照应,也难以修车;无救援意味着,一旦丧失行动力或补给,就会走不出无人区。这些风险,凯撒当然比你我更清楚。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争个第一:第一个单人单车穿越,这样才能成为标杆。他坦承自己需要专业度上的认可。凯撒没有职业,很少要赞助,他“不图利,只图个名”。

他倔强地表示无需救援,因为那“在圈里会成为一个笑话”,一被报道出去就成了反面教材,没法在这圈里混了。他反复警告队员们:我怎么出来不重要,你们不能替我叫(救援)。

队员们很担忧,也有不理解,但同时他们深知,自己也正是被这种生活方式、这种精神所改变的。

一位国企高管在2007年加入车队,几年后他的太太告诉凯撒,说队长,我们家挺感激你的。从前,他们夫妻间无交流,只有应酬、睡觉、陪孩子;然而参加了探险车队后,丈夫变得早早回家了,夫妻俩研究着下一步的探险路线,谈论着户外生活,彼此有很多话。更重要的,现在连他们的孩子也开始有了“英雄梦”——他不上补习班了,而是跟着车队出去玩;原来以自我为中心,现在在团队中学会了配合,懂合作。每当提起这些,凯撒总说,“这是我最值得骄傲的”。

“我很多时候像个造梦者,给了很多人梦想,让他们用自己自由的方式生活。现在这社会很单一——要工作要挣钱,要买车要买房。其实生活不止是这些。”凯撒说,“但也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说些什么‘生活不应该只有眼前的苟且’。如果有人说,‘哎,我身边有个操蛋的队长,丫就这么活着呢。’不挺好么?”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