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有望孕育出首个百亿净利的“巨无霸”。
1月8日晚,温氏股份(300498.SZ)发布2016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2016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3.55亿元至126.58亿元,比上年同期(62.05亿元)增长83%至104%。业绩变动的原因为,报告期内,主营业务规模稳定增长;商品肉猪销售价格较上年同期有所上升;饲料原料采购价格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饲料成本降低。
如果上述预告业绩未来在公司年报中得以实现,温氏股份将作为创业板净利润水平最高的企业,跻身两市“百亿俱乐部”。实际上,2015年,温氏股份已以62.05亿元的归属净利润居创业板首位。2016年前三季度,温氏股份实现营业总收入436.44亿元,归属净利润108.37亿元,大幅甩开创业板第二名三聚环保(300072.SZ)的归属净利润12.15亿元。
除了与创业板的其他公司拉开距离,温氏股份2016年的业绩也将跻身沪深上市公司前列。据Wind数据统计,2016年三季度,温氏股份的归属净利润在全部A股公司中排在第27位,紧跟在格力电器(000651.SZ)、上海银行(601229.SH)之后。
以往,净利百亿的上市公司多属金融、建筑、能源行业,此外只剩下贵州茅台(600519.SH)、美的集团(000333.SZ)和格力电器。而作为农、林、牧、渔业的龙头,温氏股份即将以“养猪大户”的身份,为A股“百亿俱乐部”输送新行业,其业绩陡增与行业环境不无关系。
1月5日,温氏股份公布了2016年12月及2016年度商品肉猪销售情况简报,2016年12月,公司销售商品肉猪169.30万头,收入32.76亿元,销售均价16.85元/公斤,环比变动分别为5.39%、6.36%、2.49%。2016年度,公司销售商品肉猪1712.73万头,收入362.36亿元,销售均价18.40元/公斤,同比变动分别为11.57%、37.74%、20.26%。
温氏股份称,“2016年度商品肉猪销售收入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公司养猪业加速发展,业务规模扩大,商品肉猪出栏量增长及销售价格上涨。”实际上,2016年被业内视为“难得的好年景”,行业网站搜猪网的数据显示,生猪价格2016年创出了出栏价21.21元/公斤的历史高点,平均价格17.9元,较2015年的14.7元/公斤高出了21%。
但众所周知的“猪周期”,未来是否会对猪肉的销售价格以及温氏股份业绩造成影响?其循环轨迹一般是: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
对此,中信建投在研报中指出,2015年3月末开始,生猪养殖进入新一轮景气度上行周期。此次猪周期不同以往,散户持续退出,能繁母猪存栏量保持低位。但由于能繁母猪MSY(每年每头母猪出栏肥猪头数)水平不断提高,其提供的出栏生猪数量逐渐恢复。随着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猪价走势将更加平稳,猪周期也更加扁平化。
搜猪网分析师冯永辉则认为,本轮“猪周期”高峰期已过。如果说2016年是“金猪”行情的话,2017年将是一个“银猪”行情。2017年,猪价转入周期下跌期的中段,生猪供应总体增加,价格震荡范围在15元/公斤至17元/公斤,最低可能跌破14元/公斤;虽然是下跌期,但仍可以盈利,只是盈利会比2016年有所下降,今年全年的平均盈利约在800元,2017年可能会降至400元左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