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闽系房企三盛控股被强制退市,曾位列地产行业百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闽系房企三盛控股被强制退市,曾位列地产行业百强

告别“三高”模式后,如何在规模和稳健之间寻找平衡,是众多房企面临的一大难题。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界面新闻记者 | 王妤涵

闽系房企三盛控股停牌达到18个月后,最终走上了退市道路。

自12月27日上午9时起,三盛控股的上市地位被取消。此前这家公司曾宣布,因停牌后未能在2023年11月15日或之前履行港交所的复牌指引,港交所上市委员会决定终止其上市资格。

2022年5月16日,因债务违约、财报延期发布,三盛控股的股票开始在港交所暂停买卖。

根据港交所的相关规定,在港股上市的公司连续18个月停牌后,如未能按期完成复牌指引,将面临退市风险。

达成复牌指引最关键的要求之一就是补发财务报表,但据公开资料显示,三盛控股最后一次披露财报,是在2022年3月发布的2021年年报,此后再未有财报披露。

据公开资料显示,三盛集团创始于1988年,由林荣东和林荣滨两兄弟共同创办,以地产为主业,最初总部位于福州,后在地产行业上升期与其他闽系房企一样将总部迁入上海虹桥。

2017年4月,三盛集团通过借壳上市的方式登陆港股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更名为三盛控股,聚焦房地产业务。

上市之后,三盛集团持续加快扩张步伐,先是在2019年将总部迁至上海,将业务从福建大本营拓展至向长三角、山东、环北京等区域,后又提出3年实现“双千亿”目标,即在2022年实现总资产千亿、销售额千亿。

为达成这一激进目标,三盛控股依赖加杠杆高周转,多次高溢价拿地,大股东也不断向公司进行密集资产注入。借助于房地产上一轮高光时刻,三盛控股及母公司三盛集团的销售额也水涨船高。

据克而瑞统计,2020年三盛集团全口径销售金额439.5亿元,权益口径销售金额344.1亿元,排名行业第72位;2021年上半年,三盛集团全口径销售业绩264亿元,排名上升至第68位。

但高速扩张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从2019年开始,三盛控股的资产负债率逐年攀升。

据过往财报数据显示,2019-2021年,三盛控股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93.58%、89.11%和88.23%,连续三年处于高位,净负债率也远远超过“三条红线”的规定比例。

随后,裁员、高管出走、内部理财兑付困难、债务危机接连爆出。2022年7月,因无法兑付一笔1亿美元的境外美元债,三盛控股正式宣告公开市场实质性违约。

截至今年8月,三盛控股尚未偿还2022年7月票据、2022年11月票据、及2023年1月债券到期后的任何款项。

在2021年“三道红线”政策落地后,地产行业告别“高周转、高负债、高杠杆”的开发经营模式,再加上疫情之后居民购房意愿的降低,销售端持续承压,房地产市场进入深度调整阶段,多家高杠杆房企出现债务问题,面临退市危机。

据不完全统计,三盛控股已经是今年港交所第4家退市房企,最早的的新力控股在今年4月退市,南海控股在11月退市,嘉年华国际则在12月初刚刚退市。

除了这4家已退市房企,目前港股市场还有佳源国际、大发地产、力高集团、汇景控股4家房企处于停牌状态,面临退市危机。

在A股市场,今年以来也有数家房企因为触及“1元面值”退市条款而被强制退市,包括泰禾集团、阳光城等闽系房企,还有蓝光发展、宋都股份、嘉凯城等。

如今房地产行业仍处于触底回升阶段,在政策层面,监管层和各地方政府下半年以来均出台了多项举措予以支持。

今年8月以来,央行、财政部等多部门推动“认房不认贷”、住房信贷政策优化等政策落地,随后楼市进入到新一轮的政策优化期,各地在限购、限贷、降低房贷利率、还款年限等诸多层面上释放利好政策,予以松绑。

在融资端,今年以来“三支箭”政策组合也在持续加码。11月,在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中,再提出要“合理满足民营房地产企业金融需求”,强调要从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出发,畅通信贷、债券、股权等多元化融资渠道。

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分析认为,加大对房企融资的支持力度,既能化解房地产风险,又能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在一揽子政策支持下,房地产形势出现变化,存量二手房市场占据更大比重。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董建国12月13日介绍,今年1—11月,全国一二手房合起来实现同比正增长,二手房交易量占全部房屋交易量的比重达到了37.1%,创造历史新高。

国金证券研究指出,从当前销售数据来看,政策对二手房供需均有提振,对新房销售和拿地的提振或仍需时间。从长期视角看,支撑房地产高增长的基本面或已改变,地产行业亟待寻求新发展模式,在“房住不炒”的基调下,“以人定房”或是后续地产发展的新方向。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闽系房企三盛控股被强制退市,曾位列地产行业百强

告别“三高”模式后,如何在规模和稳健之间寻找平衡,是众多房企面临的一大难题。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界面新闻记者 | 王妤涵

闽系房企三盛控股停牌达到18个月后,最终走上了退市道路。

自12月27日上午9时起,三盛控股的上市地位被取消。此前这家公司曾宣布,因停牌后未能在2023年11月15日或之前履行港交所的复牌指引,港交所上市委员会决定终止其上市资格。

2022年5月16日,因债务违约、财报延期发布,三盛控股的股票开始在港交所暂停买卖。

根据港交所的相关规定,在港股上市的公司连续18个月停牌后,如未能按期完成复牌指引,将面临退市风险。

达成复牌指引最关键的要求之一就是补发财务报表,但据公开资料显示,三盛控股最后一次披露财报,是在2022年3月发布的2021年年报,此后再未有财报披露。

据公开资料显示,三盛集团创始于1988年,由林荣东和林荣滨两兄弟共同创办,以地产为主业,最初总部位于福州,后在地产行业上升期与其他闽系房企一样将总部迁入上海虹桥。

2017年4月,三盛集团通过借壳上市的方式登陆港股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更名为三盛控股,聚焦房地产业务。

上市之后,三盛集团持续加快扩张步伐,先是在2019年将总部迁至上海,将业务从福建大本营拓展至向长三角、山东、环北京等区域,后又提出3年实现“双千亿”目标,即在2022年实现总资产千亿、销售额千亿。

为达成这一激进目标,三盛控股依赖加杠杆高周转,多次高溢价拿地,大股东也不断向公司进行密集资产注入。借助于房地产上一轮高光时刻,三盛控股及母公司三盛集团的销售额也水涨船高。

据克而瑞统计,2020年三盛集团全口径销售金额439.5亿元,权益口径销售金额344.1亿元,排名行业第72位;2021年上半年,三盛集团全口径销售业绩264亿元,排名上升至第68位。

但高速扩张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从2019年开始,三盛控股的资产负债率逐年攀升。

据过往财报数据显示,2019-2021年,三盛控股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93.58%、89.11%和88.23%,连续三年处于高位,净负债率也远远超过“三条红线”的规定比例。

随后,裁员、高管出走、内部理财兑付困难、债务危机接连爆出。2022年7月,因无法兑付一笔1亿美元的境外美元债,三盛控股正式宣告公开市场实质性违约。

截至今年8月,三盛控股尚未偿还2022年7月票据、2022年11月票据、及2023年1月债券到期后的任何款项。

在2021年“三道红线”政策落地后,地产行业告别“高周转、高负债、高杠杆”的开发经营模式,再加上疫情之后居民购房意愿的降低,销售端持续承压,房地产市场进入深度调整阶段,多家高杠杆房企出现债务问题,面临退市危机。

据不完全统计,三盛控股已经是今年港交所第4家退市房企,最早的的新力控股在今年4月退市,南海控股在11月退市,嘉年华国际则在12月初刚刚退市。

除了这4家已退市房企,目前港股市场还有佳源国际、大发地产、力高集团、汇景控股4家房企处于停牌状态,面临退市危机。

在A股市场,今年以来也有数家房企因为触及“1元面值”退市条款而被强制退市,包括泰禾集团、阳光城等闽系房企,还有蓝光发展、宋都股份、嘉凯城等。

如今房地产行业仍处于触底回升阶段,在政策层面,监管层和各地方政府下半年以来均出台了多项举措予以支持。

今年8月以来,央行、财政部等多部门推动“认房不认贷”、住房信贷政策优化等政策落地,随后楼市进入到新一轮的政策优化期,各地在限购、限贷、降低房贷利率、还款年限等诸多层面上释放利好政策,予以松绑。

在融资端,今年以来“三支箭”政策组合也在持续加码。11月,在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中,再提出要“合理满足民营房地产企业金融需求”,强调要从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出发,畅通信贷、债券、股权等多元化融资渠道。

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分析认为,加大对房企融资的支持力度,既能化解房地产风险,又能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在一揽子政策支持下,房地产形势出现变化,存量二手房市场占据更大比重。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董建国12月13日介绍,今年1—11月,全国一二手房合起来实现同比正增长,二手房交易量占全部房屋交易量的比重达到了37.1%,创造历史新高。

国金证券研究指出,从当前销售数据来看,政策对二手房供需均有提振,对新房销售和拿地的提振或仍需时间。从长期视角看,支撑房地产高增长的基本面或已改变,地产行业亟待寻求新发展模式,在“房住不炒”的基调下,“以人定房”或是后续地产发展的新方向。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