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新医改”第三个规划出炉,卫生与健康事业站在新起点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新医改”第三个规划出炉,卫生与健康事业站在新起点

“十三五”期间,深化医改“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所以将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坚持突出重点、试点示范、循序推进。

撰文:呆子刀

新一轮医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持续最久,最彻底最系统,也是难度最大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2009开始到目前为止分为三个阶段。2016-2020年是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医改进入深水区,改革任务更为艰巨。

《“十三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新一轮医改的第三个规划,贯彻在“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精神首次提出“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提出“十三五”期间“5+1”任务,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正文】

刚刚,新一轮医改以来的第三个规划——《“十三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全文公布。这一规划与此前最大不同在于两点,一是国家首次“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二是新一轮医改进入“深水区”。

增加“健康”二字体现战略调整

《“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和《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一个重大的变化是多了“健康”二字,这意味着国家对卫生与健康的工作思路发生变化。

20年前,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讨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年后,新世纪首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在北京召开,七常委全部出席,国家最高领导人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本次大会增加了“健康”二字,正是“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体现,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10月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做出了系统部署。

提出“三个更加”和“一个转变”

《“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贯彻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精神,提出了“三个更加”和“一个转变”指导思想: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更加注重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更加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的发展目标提出,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均预期寿命在2015年基础上提高1岁。据了解,2015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34岁,比2010年提高1.51岁。在这个基数上再提高1岁,很有挑战性的。

同时,规划从健康水平、疾病防控、妇幼健康、医疗服务、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医疗卫生保障7个方面提出了25项主要发展指标,提出了加强重大疾病防治、推动爱国卫生运动与健康促进、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和生育服务、发展老年健康服务、促进贫困人口等重点人群健康、完善计划生育政策、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强化监督执法与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加快健康产业发展10项工作任务。本次规划突出了系统性和目标性,相对于此前的规划可以说是“全面推进”。

提出十三五期间 “5+1” 医改任务

《“十三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新一轮医改以来的第三个规划,提出了“十三五”期间 “5+1”任务 :“5”是指努力在5项重点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具体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科学有效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高效运行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规范有序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和严格规范的综合监管制度。通过医联体、医共体、专科医院联盟等形式,健全医疗服务体系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到2017年底,基本实现符合转诊规定的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1”是指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主要是: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评价机制,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992年医改和1997年医改

新一轮医改始于2009年,所谓新是相对于此前的1992年医改和1997年医改。

1992年医改的大背景是我国市场经济刚刚开始,各个行业都在向市场机制靠拢。1992年,当时卫生部发布了34号文件,提出卫生事业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指导思想。也就是把医疗服务分成了基本医疗服务和特殊医疗服务两大类。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当年做了许多创新,除了普通病房外,医院开设了“特需”病房,有单间甚至还有套间病房;门诊上开始办“专家门诊”,一直延续至今;当时还有“点名手术”,不过后来取消了。此外还容许医院办“一院两制”,公立医院可以和外资、内资合作,把某个科室、病房变成合资。

1996年底,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党中央、国务院主持召开了全国卫生工作会议,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这就开始了1997年医改。这次改革涉及三大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生产流通体系。1997年文件还提出要重新定位我们国家卫生事业的性质,将卫生事业由过去的福利性质转为“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公益的概念是介于福利和市场化之间。所谓“一定的”福利补助就是“不定的”,比较模糊,实施公益性的关键在于政府的投入,投入越多,公益性就越高。

新中国最系统、持续最久的一轮医改

目前所说的新一轮医改从2009开始,其实早在2006年就开始筹划,标志性时间是2010年1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新一轮医改方案正式出台。这次医改的目标明确提出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特别把对公立医院的改革提到了非常关键的位置。

这一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持续最久,最彻底最系统,也是难度最大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到目前为止分为三个阶段。

医改第一阶段的五项重点改革

第一阶段是2009-2011年,这3年是医改的起步阶段。着眼于保基本,从基层入手推进改革,《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明确了三年目标和五项重点改革任务。到2011年末,全民基本医保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积极推进。

医改第二阶段的三方面改革重点

第二阶段是2012-2015年,这4年是医改的攻坚阶段,也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将改革的重心逐步从基层上移到公立医院,涉及到体制机制改革的问题更多更复杂。

《方案》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在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制、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三个方面取得重点突破,同时,统筹推进其他领域改革。把三个方面作为“十二五”时期的改革重点,既是对五项重点改革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根据新形势要求进行的拓展和深化。

据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王贺胜介绍,“十二五”以来,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显著提升,80%以上的居民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医药费用不合理过快增长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降至30%以下,为近20年来最低水平,人民健康水平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医改第三阶段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第三阶段是2016-2020年,这5年是是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医改进入深水区,改革任务更为艰巨。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疾病谱变化、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变化、医药技术创新等,都对深化医改提出更高要求。

“十三五”期间,深化医改“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所以将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坚持突出重点、试点示范、循序推进。到2017年,基本形成较为系统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政策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新医改”第三个规划出炉,卫生与健康事业站在新起点

“十三五”期间,深化医改“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所以将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坚持突出重点、试点示范、循序推进。

撰文:呆子刀

新一轮医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持续最久,最彻底最系统,也是难度最大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2009开始到目前为止分为三个阶段。2016-2020年是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医改进入深水区,改革任务更为艰巨。

《“十三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新一轮医改的第三个规划,贯彻在“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精神首次提出“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提出“十三五”期间“5+1”任务,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正文】

刚刚,新一轮医改以来的第三个规划——《“十三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全文公布。这一规划与此前最大不同在于两点,一是国家首次“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二是新一轮医改进入“深水区”。

增加“健康”二字体现战略调整

《“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和《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一个重大的变化是多了“健康”二字,这意味着国家对卫生与健康的工作思路发生变化。

20年前,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讨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年后,新世纪首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在北京召开,七常委全部出席,国家最高领导人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本次大会增加了“健康”二字,正是“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体现,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10月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做出了系统部署。

提出“三个更加”和“一个转变”

《“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贯彻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精神,提出了“三个更加”和“一个转变”指导思想: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更加注重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更加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的发展目标提出,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均预期寿命在2015年基础上提高1岁。据了解,2015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34岁,比2010年提高1.51岁。在这个基数上再提高1岁,很有挑战性的。

同时,规划从健康水平、疾病防控、妇幼健康、医疗服务、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医疗卫生保障7个方面提出了25项主要发展指标,提出了加强重大疾病防治、推动爱国卫生运动与健康促进、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和生育服务、发展老年健康服务、促进贫困人口等重点人群健康、完善计划生育政策、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强化监督执法与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加快健康产业发展10项工作任务。本次规划突出了系统性和目标性,相对于此前的规划可以说是“全面推进”。

提出十三五期间 “5+1” 医改任务

《“十三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新一轮医改以来的第三个规划,提出了“十三五”期间 “5+1”任务 :“5”是指努力在5项重点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具体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科学有效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高效运行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规范有序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和严格规范的综合监管制度。通过医联体、医共体、专科医院联盟等形式,健全医疗服务体系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到2017年底,基本实现符合转诊规定的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1”是指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主要是: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评价机制,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992年医改和1997年医改

新一轮医改始于2009年,所谓新是相对于此前的1992年医改和1997年医改。

1992年医改的大背景是我国市场经济刚刚开始,各个行业都在向市场机制靠拢。1992年,当时卫生部发布了34号文件,提出卫生事业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指导思想。也就是把医疗服务分成了基本医疗服务和特殊医疗服务两大类。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当年做了许多创新,除了普通病房外,医院开设了“特需”病房,有单间甚至还有套间病房;门诊上开始办“专家门诊”,一直延续至今;当时还有“点名手术”,不过后来取消了。此外还容许医院办“一院两制”,公立医院可以和外资、内资合作,把某个科室、病房变成合资。

1996年底,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党中央、国务院主持召开了全国卫生工作会议,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这就开始了1997年医改。这次改革涉及三大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生产流通体系。1997年文件还提出要重新定位我们国家卫生事业的性质,将卫生事业由过去的福利性质转为“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公益的概念是介于福利和市场化之间。所谓“一定的”福利补助就是“不定的”,比较模糊,实施公益性的关键在于政府的投入,投入越多,公益性就越高。

新中国最系统、持续最久的一轮医改

目前所说的新一轮医改从2009开始,其实早在2006年就开始筹划,标志性时间是2010年1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新一轮医改方案正式出台。这次医改的目标明确提出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特别把对公立医院的改革提到了非常关键的位置。

这一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持续最久,最彻底最系统,也是难度最大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到目前为止分为三个阶段。

医改第一阶段的五项重点改革

第一阶段是2009-2011年,这3年是医改的起步阶段。着眼于保基本,从基层入手推进改革,《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明确了三年目标和五项重点改革任务。到2011年末,全民基本医保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积极推进。

医改第二阶段的三方面改革重点

第二阶段是2012-2015年,这4年是医改的攻坚阶段,也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将改革的重心逐步从基层上移到公立医院,涉及到体制机制改革的问题更多更复杂。

《方案》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在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制、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三个方面取得重点突破,同时,统筹推进其他领域改革。把三个方面作为“十二五”时期的改革重点,既是对五项重点改革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根据新形势要求进行的拓展和深化。

据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王贺胜介绍,“十二五”以来,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显著提升,80%以上的居民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医药费用不合理过快增长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降至30%以下,为近20年来最低水平,人民健康水平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医改第三阶段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第三阶段是2016-2020年,这5年是是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医改进入深水区,改革任务更为艰巨。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疾病谱变化、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变化、医药技术创新等,都对深化医改提出更高要求。

“十三五”期间,深化医改“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所以将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坚持突出重点、试点示范、循序推进。到2017年,基本形成较为系统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政策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