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将围绕三大关键词加速推进丨界面预言家⑪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将围绕三大关键词加速推进丨界面预言家⑪

界面新闻深度对话多位行业专家和金融机构从业人士,从扩大金融开放、支持实体经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三个关键词探讨金融强国构成之道。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曾仰琳 刘晨光 吕文琦

中国要从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

2023年10月30-31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首次提出了“金融强国”,并3次提到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这是中央层面第一次提出“金融强国”,凸显了金融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金融既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也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大国”如何华丽转身为“金融强国”,将成为2024年金融行业面临的重大议题。值此岁末年初之际,界面新闻深度对话多位行业专家和金融机构从业人士,从扩大金融开放、支持实体经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三个关键词探讨金融强国构成之道。

金融开放的趋势不会变,规模只会越来越大

近年来,我国的金融国际化水平一直在稳步提升,2023年内,重要政策不断推出。

2023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要求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大力度、更加有效吸引和利用外商投资。 

2023年10月召开“一带一路国际高峰合作论坛”,会议上宣布了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

11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12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召开扩大会议强调,会议指出,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完善境外人民币市场建设,提升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同时,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促进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稳步扩大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拓展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和合作,务实做好中美、中欧金融工作组工作,提升我国在重大国际金融规则、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告诉界面新闻,我国金融扩大开放取得了许多建设性成果,一是外资金融机构在股权控制方面,从不能控股变为可以控股甚至可以独资;二是外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方面,额度、范围和品种在不断扩大;三是外资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达到国内金融机构无法到达的状态,比如外资商业银行可以在境内直接控股证券公司。

兴业研究指出,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2018年6月,A股被正式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2019年4月,中国债券市场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沪港通、深港通、沪伦通、债券通相继推出,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稳步推进。 

截至2022年末,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占比为2.15%,是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人民币国际化综合指数为3.16,较上年上升5.9%。同期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主要国际货币国际化指数分别为58.3、22.18、7.73和5.2。

近期,渣打证券成为首家获准新设的外资全资控股券商,该券商计划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展业。2023年11月份,证监会接收了瑞穗证券株式会社的《证券公司设立审批》申请材料。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末,来自52个国家和地区的202家银行在华设立了机构,境外保险机构在华共设立了67家外资保险机构和73家代表处。其中在华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是3.79万亿元,占全国银行业机构资产总额大约1%。外资保险机构总资产约2.33万亿元,占全国保险机构总资产的8%。 

以瑞银证券为例,从最初受邀以先试先行的历史机遇进入中国市场,到通过股权增持成为2018年开放新政落地后获批的首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瑞银证券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与扩大对外开放的真实写照,其在华发展已经有16年之久。 

瑞银集团中国区总裁、瑞银证券董事长钱于军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开放,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核心关键词,也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议题。金融市场的持续开放,能够为金融强国的建设带来国家化经验、视角,也能够为创新和多元的金融体系提供养分。开放的趋势不会变,规模只会越来越大,金融开放也必将成为提高中国金融业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的加速器。

富邦华一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一系列对外开放政策红利为外资银行在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外资银行亦凭借自身同业金融、境外服务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并促进中国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开放。

该负责人坦言,2018年以来,金融管理部门推出了50多条金融业开放措施,全面取消银行保险领域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大幅减少外资准入数量型门槛,吸引外资来华设立金融机构。同时,积极推进债券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债券通、互换通平稳高效运行,境外投资者入市投资便利性不断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已初步具备了国际使用的网络效应,为境内外主体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货币选择。

事实上,开放与风险之间永远都是共生的关系。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经济研究员周茂华向界面新闻表示,金融业开放程度越高,国内与国际市场联系更加紧密,联动性更强;而金融领域风险有别于实体,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外溢性与破坏性,因此,需要对金融开放条件下的金融风险保持警惕,以及关注国际地缘政治等非传统风险对金融业影响等。

“但从以往经验看,严重金融风险暴露往往是内部失衡与外部冲击共振的结果,因此,防范潜在系统性风险,需要促进金融机构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避免自我循环膨胀;从以往欧美大小金融危机看,监管缺位也是个重要因素;不断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监管的双层管理体系;完善压力测试机制,提升风险预警及处置能力;加强政策、工具方面的储备;加强跨境、跨市场风险传染机制研究与风险防范能力建设等。”周茂华说。 

提升普惠金融深广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催生科创金融新生态

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滋养;另一方面,经济的稳定与繁荣,也是金融的立身之本。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既是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金融立业之本。

在界面新闻的调查采访中,金融业在服务实体经济时仍有大量痛点存在,普惠金融的覆盖不足和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成为“最痛之处”。

鲁政委指出,当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仍存在不足,比如股权融资环境和能力存在问题,导致创新支持不足。此外,在融资环境、数据跨境流动等也存在互相拉扯牵制。

周茂华表示,当前仍存在金融产品、服务参差不齐难以完全满足多元化需求;国内融资渠道较为单一,金融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产品与服务同质化特征明显;普惠金融发展不足等问题。

网商银行相关人士表示,中小微企业占中国市场主体的90%以上,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该公司联合北京大学和蚂蚁集团发布的《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尽管2023年小微企业营收回暖,第三季度平均营业额为14.2万元,环比上升近20%。然而,消费需求和小微经营者信心仍有待进一步恢复。

与此同时,小微企业呈现不均衡的复苏,个体经营者等“小小微”期待更多的政策支持和金融服务支持。《报告》显示,金融服务和税收减免等仍然是他们最主要的诉求。中西部省份、三四线城市及县城的小微数字化程度仍有待提高,数字金融服务才能惠及更多“空白地带”。

在融资难上,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蒋展表示,从结构上来说,金融供给和金融需求的缺口是在早期,这也是为什么现在都在说“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但是从数据上看,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我国的直接融资占比仅29.22%,资金供给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对于未来金融业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周茂华给出如下建议:加快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满足实体经济多元化需求;推动金融机构不断完善内部治理、提升经营水平与风险管理能力;围绕市场需求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通过数字化赋能,降低信息不对称,提升普惠金融深广度;不断完善市场规则制度,强化监管职责,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发挥资本市场“筛选”功能,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了科技金融的重要性。科技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之首,既体现了中央层面对科技发展、产业升级的高度重视,也赋予金融服务科技的历史使命。

中信建投证券政策研究首席分析师胡玉玮认为,在未来,科技创新型企业将进一步与金融机构深度融合,拥有更大比例的直接投资占比、种类更丰富的融资渠道、门槛更低手续更加便捷的融资环境。金融机构将充分考虑科创企业初期抵押物不足、技术密集程度高等特性,为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蒋展认为,股权市场“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新趋势催生科创金融新生态。大数据浪潮下,一、二级资本市场呼唤新一代金融基础设施,股权市场需要为科创企业提供更为公允的估值、披露信息、提升投融资双方对接效率,以及更为宽阔的退出渠道。

金融消保职责统一管理,将消除更多监管空白

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是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一个健康的金融市场中,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必须得到充分保护,这样才能增强市场信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资金流入,从而推动金融业的繁荣发展。

2023年3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出炉,提出组建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统筹负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将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中国证监会的投资者保护职责划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新的监管组织架构调整,将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产生哪些影响?

周茂华指出,将金融消保单独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划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反映我国高度重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将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进行统一管理,有助于消除监管空白,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维护社会稳定;有助于提升金融行业整体消费保护意识,改善国内金融服务环境,营造更加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金融环境等。

平安证券对于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提出了三方面建议:一是将投资者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议监管部门联合金融机构、教育机构等相关部门建立统一教材、专业的师资队伍,针对不同学龄段的学生提供配套的金融知识普及教材及专业讲师;

二是建立和增加与投资者的交流沟通渠道,定期开展读懂上市公司报告、新品介绍等座谈交流活动,进而提高与投资者的沟通效率和质量;

三是希望监管部门能进一步优化投保的考核指标,目前监管对券商最重要的评估指标就是12386的投诉绝对量,建议评估指标更优化、多元化,不单看投诉绝对量,还可以将客户基数、客户安抚数、无理投诉和恶意投诉等因素考虑进去,综合评估券商对投诉的重视程度、投诉处理效果等。

平安养老产险方面则对金融机构提出了六大建议:一是逐步搭建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组织架构。二是逐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及考核评价方法。三是持续规范营销宣传行为管理。四是持续健全消费者投诉处理流程。五是加强合规管理。六是不断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力度。

马上消费金融相关人士认为,金融机构应主动拥抱变化,积极响应号召提高政治站位,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夯实消费者权益保护主体责任,依托改革机遇不断完善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体制机制、建设多元纠纷化解机制,强化消保全流程管控能力,推动金融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平安证券方面指出,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要长期、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必须建立长效机制。 金融机构应建立金融消费者工作责任制,将投保工作层层落到实处; 定期建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规划,统筹安排各个阶段的投保工作; 健全投资者投诉处理机制,将投资者维权教育落到实处。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提供差异化投资者教育服务的同时着重投资者适当性及风险防控等方面开展工作。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将围绕三大关键词加速推进丨界面预言家⑪

界面新闻深度对话多位行业专家和金融机构从业人士,从扩大金融开放、支持实体经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三个关键词探讨金融强国构成之道。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曾仰琳 刘晨光 吕文琦

中国要从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

2023年10月30-31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首次提出了“金融强国”,并3次提到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这是中央层面第一次提出“金融强国”,凸显了金融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金融既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也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大国”如何华丽转身为“金融强国”,将成为2024年金融行业面临的重大议题。值此岁末年初之际,界面新闻深度对话多位行业专家和金融机构从业人士,从扩大金融开放、支持实体经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三个关键词探讨金融强国构成之道。

金融开放的趋势不会变,规模只会越来越大

近年来,我国的金融国际化水平一直在稳步提升,2023年内,重要政策不断推出。

2023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要求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大力度、更加有效吸引和利用外商投资。 

2023年10月召开“一带一路国际高峰合作论坛”,会议上宣布了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

11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12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召开扩大会议强调,会议指出,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完善境外人民币市场建设,提升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同时,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促进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稳步扩大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拓展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和合作,务实做好中美、中欧金融工作组工作,提升我国在重大国际金融规则、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告诉界面新闻,我国金融扩大开放取得了许多建设性成果,一是外资金融机构在股权控制方面,从不能控股变为可以控股甚至可以独资;二是外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方面,额度、范围和品种在不断扩大;三是外资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达到国内金融机构无法到达的状态,比如外资商业银行可以在境内直接控股证券公司。

兴业研究指出,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2018年6月,A股被正式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2019年4月,中国债券市场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沪港通、深港通、沪伦通、债券通相继推出,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稳步推进。 

截至2022年末,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占比为2.15%,是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人民币国际化综合指数为3.16,较上年上升5.9%。同期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主要国际货币国际化指数分别为58.3、22.18、7.73和5.2。

近期,渣打证券成为首家获准新设的外资全资控股券商,该券商计划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展业。2023年11月份,证监会接收了瑞穗证券株式会社的《证券公司设立审批》申请材料。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末,来自52个国家和地区的202家银行在华设立了机构,境外保险机构在华共设立了67家外资保险机构和73家代表处。其中在华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是3.79万亿元,占全国银行业机构资产总额大约1%。外资保险机构总资产约2.33万亿元,占全国保险机构总资产的8%。 

以瑞银证券为例,从最初受邀以先试先行的历史机遇进入中国市场,到通过股权增持成为2018年开放新政落地后获批的首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瑞银证券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与扩大对外开放的真实写照,其在华发展已经有16年之久。 

瑞银集团中国区总裁、瑞银证券董事长钱于军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开放,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核心关键词,也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议题。金融市场的持续开放,能够为金融强国的建设带来国家化经验、视角,也能够为创新和多元的金融体系提供养分。开放的趋势不会变,规模只会越来越大,金融开放也必将成为提高中国金融业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的加速器。

富邦华一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一系列对外开放政策红利为外资银行在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外资银行亦凭借自身同业金融、境外服务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并促进中国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开放。

该负责人坦言,2018年以来,金融管理部门推出了50多条金融业开放措施,全面取消银行保险领域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大幅减少外资准入数量型门槛,吸引外资来华设立金融机构。同时,积极推进债券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债券通、互换通平稳高效运行,境外投资者入市投资便利性不断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已初步具备了国际使用的网络效应,为境内外主体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货币选择。

事实上,开放与风险之间永远都是共生的关系。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经济研究员周茂华向界面新闻表示,金融业开放程度越高,国内与国际市场联系更加紧密,联动性更强;而金融领域风险有别于实体,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外溢性与破坏性,因此,需要对金融开放条件下的金融风险保持警惕,以及关注国际地缘政治等非传统风险对金融业影响等。

“但从以往经验看,严重金融风险暴露往往是内部失衡与外部冲击共振的结果,因此,防范潜在系统性风险,需要促进金融机构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避免自我循环膨胀;从以往欧美大小金融危机看,监管缺位也是个重要因素;不断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监管的双层管理体系;完善压力测试机制,提升风险预警及处置能力;加强政策、工具方面的储备;加强跨境、跨市场风险传染机制研究与风险防范能力建设等。”周茂华说。 

提升普惠金融深广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催生科创金融新生态

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滋养;另一方面,经济的稳定与繁荣,也是金融的立身之本。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既是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金融立业之本。

在界面新闻的调查采访中,金融业在服务实体经济时仍有大量痛点存在,普惠金融的覆盖不足和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成为“最痛之处”。

鲁政委指出,当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仍存在不足,比如股权融资环境和能力存在问题,导致创新支持不足。此外,在融资环境、数据跨境流动等也存在互相拉扯牵制。

周茂华表示,当前仍存在金融产品、服务参差不齐难以完全满足多元化需求;国内融资渠道较为单一,金融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产品与服务同质化特征明显;普惠金融发展不足等问题。

网商银行相关人士表示,中小微企业占中国市场主体的90%以上,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该公司联合北京大学和蚂蚁集团发布的《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尽管2023年小微企业营收回暖,第三季度平均营业额为14.2万元,环比上升近20%。然而,消费需求和小微经营者信心仍有待进一步恢复。

与此同时,小微企业呈现不均衡的复苏,个体经营者等“小小微”期待更多的政策支持和金融服务支持。《报告》显示,金融服务和税收减免等仍然是他们最主要的诉求。中西部省份、三四线城市及县城的小微数字化程度仍有待提高,数字金融服务才能惠及更多“空白地带”。

在融资难上,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蒋展表示,从结构上来说,金融供给和金融需求的缺口是在早期,这也是为什么现在都在说“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但是从数据上看,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我国的直接融资占比仅29.22%,资金供给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对于未来金融业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周茂华给出如下建议:加快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满足实体经济多元化需求;推动金融机构不断完善内部治理、提升经营水平与风险管理能力;围绕市场需求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通过数字化赋能,降低信息不对称,提升普惠金融深广度;不断完善市场规则制度,强化监管职责,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发挥资本市场“筛选”功能,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了科技金融的重要性。科技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之首,既体现了中央层面对科技发展、产业升级的高度重视,也赋予金融服务科技的历史使命。

中信建投证券政策研究首席分析师胡玉玮认为,在未来,科技创新型企业将进一步与金融机构深度融合,拥有更大比例的直接投资占比、种类更丰富的融资渠道、门槛更低手续更加便捷的融资环境。金融机构将充分考虑科创企业初期抵押物不足、技术密集程度高等特性,为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蒋展认为,股权市场“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新趋势催生科创金融新生态。大数据浪潮下,一、二级资本市场呼唤新一代金融基础设施,股权市场需要为科创企业提供更为公允的估值、披露信息、提升投融资双方对接效率,以及更为宽阔的退出渠道。

金融消保职责统一管理,将消除更多监管空白

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是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一个健康的金融市场中,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必须得到充分保护,这样才能增强市场信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资金流入,从而推动金融业的繁荣发展。

2023年3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出炉,提出组建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统筹负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将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中国证监会的投资者保护职责划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新的监管组织架构调整,将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产生哪些影响?

周茂华指出,将金融消保单独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划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反映我国高度重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将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进行统一管理,有助于消除监管空白,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维护社会稳定;有助于提升金融行业整体消费保护意识,改善国内金融服务环境,营造更加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金融环境等。

平安证券对于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提出了三方面建议:一是将投资者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议监管部门联合金融机构、教育机构等相关部门建立统一教材、专业的师资队伍,针对不同学龄段的学生提供配套的金融知识普及教材及专业讲师;

二是建立和增加与投资者的交流沟通渠道,定期开展读懂上市公司报告、新品介绍等座谈交流活动,进而提高与投资者的沟通效率和质量;

三是希望监管部门能进一步优化投保的考核指标,目前监管对券商最重要的评估指标就是12386的投诉绝对量,建议评估指标更优化、多元化,不单看投诉绝对量,还可以将客户基数、客户安抚数、无理投诉和恶意投诉等因素考虑进去,综合评估券商对投诉的重视程度、投诉处理效果等。

平安养老产险方面则对金融机构提出了六大建议:一是逐步搭建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组织架构。二是逐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及考核评价方法。三是持续规范营销宣传行为管理。四是持续健全消费者投诉处理流程。五是加强合规管理。六是不断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力度。

马上消费金融相关人士认为,金融机构应主动拥抱变化,积极响应号召提高政治站位,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夯实消费者权益保护主体责任,依托改革机遇不断完善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体制机制、建设多元纠纷化解机制,强化消保全流程管控能力,推动金融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平安证券方面指出,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要长期、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必须建立长效机制。 金融机构应建立金融消费者工作责任制,将投保工作层层落到实处; 定期建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规划,统筹安排各个阶段的投保工作; 健全投资者投诉处理机制,将投资者维权教育落到实处。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提供差异化投资者教育服务的同时着重投资者适当性及风险防控等方面开展工作。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