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特别策划|2023女性之书:那些史诗级的发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特别策划|2023女性之书:那些史诗级的发声

回顾2023,TOPHER以女性史诗为主线,将过去一年曾给予过女性前进力量的书籍汇聚于此,希望《特别策划 | 2023女性之书》,希望你们能与我们一同传递更加铿锵有力的女性之声。

编辑 | summer

图片来源:pexels

对比过去一年的“觉醒期”,2023年,女性主义已然进入了全新“发声期”,其变化更多体现在群体性的敢于面对、敢于讨论、敢于曝光、敢于声讨、敢于前行......

在这一年,我们听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真正的女性主义内涵,例如上野千鹤子和知名UP主全嘻嘻所展开的那场热烈探讨;我们看到各行各业之中闪耀的女性身影,例如世界首次迎来第一位独享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得主克劳迪娅·戈尔丁,以及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影后杨紫琼。

我们感受到团结一致携手前行的女性力量,例如灾难救助以女性视角出发中所增加的生理卫生救灾包等等;我们体会到更多女性开始勇于面对自我,例如那些站出来将编剧鹦鹉史航“性骚扰”事件曝光的受害者;我们也发现AI浪潮之下女性所面临的全新困局,例如女性在这一技术变革下失去职业的比率要比男性多17%......

感同身受的是,这种变化并非局限于某个个体,相反,它是所有女性需要共同面对的史诗级变革。既是变革,自然有觉醒、有痛楚、有蜕变。

回顾2023,TOPHER以女性史诗为主线,将过去一年曾给予过女性前进力量的书籍汇聚于此,希望《特别策划 | 2023女性之书》,希望你们能与我们一同传递更加铿锵有力的女性之声。

PART 1 女性主义变迁史诗

#女性主义变革# #上野千鹤子#

#UP主全嘻嘻# #东亚女性如何觉醒#

女性主义在2023年被讨论的频次显然要比往年高得多。事实上,在数百年前,思考及讨论更多集中于男性学者之上,而那些与女性相关的议题被习惯性的忽视、漠视,尤其是与“性、生产”等有关的内容更是如此。

为何会这样?那是因为,当时男性憎恶自己对女人的依赖,他们竭力将“性”贬低为肮脏之物,并企图忘却自己生于女人腹中这一事实。与之相对应的是,当女性想要将自身的经验,并且是其中最切身的体会转化为一种思想时,却发现没有可以为她们所用的语言。

换言之,男人的话语派不上用场,女性的话语又尚未诞生。当时间进展至百年之后,女性不仅仅可以全面讨论“性、生产”等话题,更可以将自己的感受、体验全盘托出,这是一种何其大的进步。与此同时,我们也允许女性内部之间存在不同的意见。

2023年2月,一场于日本女性学者上野千鹤子及北大UP主全嘻嘻的对谈则将这种变化悉数呈现在众人面前。在谈及女性主义时,上野千鹤子温柔表示,追求自由的思想是她心目的最佳定义。采访者全嘻嘻作为当代东亚女性的模版之一,也坦诚自己在当下依然会陷入婚姻、生育、亲密关系等某种束缚之中。

虽然从她的言论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女性主义的现存困局,但不得不说正是这次对谈让我们了解到,女性主义之路任重而道远。

除了全嘻嘻之外,作为知名女性学者,上野在过去一年也频繁与中国女性展开对话。3月,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戴锦华在和上野的采访中,深刻探讨了同为东亚国家,中日两国女性主义的变化和差异。

最终,她们发现,尽管女性话题在今时今刻已经被摆到了台面上,但其仍然较为敏感,且人们对不分问题的观点往往会呈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因此,在女性主义大火当下,我们仍需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它如何变迁,在当下又有何指导意义。

由女性主义事件讨论者之一上野千鹤子所著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女性的思想》一书则对近年来的女性思考进行了全面梳理。她通过对十一位著名思想家的十一部名著中的女性思想进行深度剖析,从而对20世纪女性思想作了一个总结性回顾。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迎来了黎明期,彼时,正在思想形成期的上野千鹤子也深受其影响。她通过对那些开创女性思想的先驱们的概括回顾,将他们的足迹传递给后来的女性。

本书主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题为《再读女性之书》,解读了日本女性作家及评论家诸如森崎和江、田中美津、富冈多惠子及水田宗子的作品;第二部分题为《以性别视角重审世界》,深刻剖析了米歇尔 福柯、爱德华·萨义德、伊芙 科索夫斯基 塞吉维克、琼 瓦拉赫 斯科特以及朱迪斯 巴特勒等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学者的女性思想。

在今天,女性主义已经进入社会主流视野,本书对我们正确看待女性、女性主义以及女性的思想有着非常中肯和权威的判断。因此,本书一经出版立刻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成为理解女性和女性思想、掌握上野千鹤子思想脉络不得不读的经典作品。

荐书:《女性的思想》

作者: [日]上野千鹤子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能见度

译者: 陆薇薇

什么又是女性主义者呢?对此,美国社会活动家格洛丽亚·斯泰纳姆提出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定义。她说,女性主义者“是任何承认男女平等且都具备完整人性的人”。

站在现在的社会语境中,部分女性主义议题将男性与女性放在对立面展开讨论,一味挑起浓郁的火药味,却忽略了真正的女性主义背后的意义,它绝非鼓吹男女对立,相反,男性也可以成为女性主义者。我们现在讨论女性主义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平权,而并非一种性别凌驾于另一种性别之上;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同时也为了解决更多的性别问题。

由塔比·杰克逊·吉及弗雷亚·罗斯撰写的《女性主义有什么用?》通过40个问题直击女性生活痛点,从情感到工作,从个人到政治,全面涵盖性别议题的方方面面。书中介绍了120位挑战父权制的女性主义先驱,她们的故事会让你觉醒,真正明白何为女性。

本书通过提问的形式展开叙述,先提出女性面临的现实问题,再引经据典给予回答。事实上,书中并未对女性主义做出明确回答,但通过数个女性主义者对这个问题的解释,你会看到四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的进步。比如在第二波女性主义者眼中,她们认为,除非女性从无孔不入的男性视角之外看问题,否则她们将永远无法获得平等或认可。她们得从根本上审视性别状况,找出女性的真实想法和生活方式,而不是回应男性的观点。

在讨论过去女性思维被固化的原因时,作者认为,长期以来,女性在家里和工作场所中被社会的期望内化,因此大部分女性想要“做个好女人”并招人喜欢,这些行为进一步起到了强化压迫的作用。然而,在女性主义进步思潮的影响下,女性开始学会脱离男性视角,她们不再对男权盲目顺从,不再将自己的价值局限于生养后代的能力之上,而是认真思考自己作为女性得需求、甚至是野心。

这是一本写给女人,也写给男人的女性主义入门读物。它让我们开始思考今天的女性应该做些什么,才能对得起历史上那些为争取女性个人和集体的自由前赴后继的前辈们。回到本书的核心问题:女性主义有什么用?它的作用或许是,让人们用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社会,看待女性。

时至今日,社会中仍然存在数个性别问题,女性主义则让我们做得更好,从而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荐书:《女性主义有什么用?》

作者:[英]塔比·杰克逊·吉 / [英]弗雷亚·罗斯

译者:吴庆宏

原作名:What Would de Beauvoir Do?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PART 2 女性职场成长史诗

#女性谋生# #工作的意义#

#第一代职场女性阿西尔# #打破女性就业歧视#

漫漫人生长河中,工作到底意味着什么?第一代“靠自己谋生”的女性,又会面临哪些困境及歧视?早在数百年前,美国堪萨斯州罗伦斯市的纺织女工曾经奋力喊出“我们也要面包加玫瑰”的口号,她们一方面要争取工作的机会,力求实现温饱。另一方面,她们也渴望得到更为平等的权利,索求“像人一样的生活”。

19世纪,美国女性开始要求两性平等,强调男女双方在智力、能力方面并无差别。然而,不论是美国还是欧洲大陆,那一时期的职场大多都由男性所主导及经营……很大程度上,女性所处的环境都是将其塑造成取悦男人的状态。

放眼至今天,女性在职场中虽然从被忽视到能顶半边天,但其隐形困境依然存在,例如因已婚未育或未婚而导致的应聘歧视、上升通道因生育而缩窄甚至切断、技术型岗位被男性全面垄断、遭遇职场性骚扰等等。

2023年,女性职场在打破困局层面赢得了一丝进步。1月,《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表》通知中明确,用人单位在招录(聘)过程中,以性别为由拒绝录(聘)用妇女或者差别化地提高对妇女录(聘)用标准或因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降低女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等行为,最高可处五万元罚款。

此次裁量基准表旨在消除就业性别歧视、保障妇女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防止和纠正就业性别歧视,为女性创造公平的就业创业环境。

2023年4月10日,广东省人社厅鼓励用人单位开发设置“妈妈岗”,即工作时间和管理模式相对灵活、方便兼顾工作和育儿的就业岗位,吸纳养育12周岁以下儿童的妇女就业,强调加强“妈妈们”的就业服务和劳动权益保障,创造生育友好、女性友好的工作环境。

过去一年来,探索推行“妈妈岗”的地方越来越多,如安徽省祁门、福建省莆田、北京市石景山等相继推出“妈妈岗”“陪读岗”“新业态班”等用工模式,助力全职妈妈重返职场。虽然女性就业现状仍然有待更多改进,但我们相信,一切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行。

回望女性职场变迁史,第一代“靠自己谋生”的代表阿西尔为所有职场女性开辟了打破困境的先河。作为伦敦首屈一指的独立出版公司安德烈·多伊奇出版社的创始董事,阿西尔坦言,自己更喜欢的身份是“编辑”,而非“出版商”。

由她推出的作者名单“群星闪耀”:诺奖得主V.S.奈保尔,普利策奖得主约翰·厄普代克、菲利普·罗斯,女性主义文学先驱西蒙娜·波伏娃、简·里斯,布克奖得主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身为第一代职场女性,阿西尔将自己的工作旅程凝结为《未经删节》一书。本书通过描述半个世纪西方文坛的风雨,为我们卸下了“文学情怀”的滤镜。

作者以犀利视角,冷静洞察文坛大咖。因此,本书更像是一份职场打工人的工作手记,阿西尔用特有的坦率,畅谈了工作在漫长人生中的位置与意义。她将那些反叛与妥协,统统敞开写给众人。

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阿西尔从牛津大学毕业后到BBC新闻部工作,随后认识了出版人安德烈·多伊奇,从而一同创立传奇的独立出版社——安德烈·多伊奇出版社的经历。

第二部分重点回忆了自己同包括奈保尔、简·里斯在内的六位作者的交往历程,详述了这些作者的经历以及性格特点,是真实有趣的名家轶事,也是对文学的宝贵贡献。

阿西尔性情坚定、活泼,行事坚决、明智,她却奇怪地被悲剧人物吸引。她以近乎痛苦的诚实观察每一个迷失的灵魂……精确、清晰和沉着,这不仅是她观察世界的方式,也是她行文的风格。通过独特的机智和罕见坦率的散文风格,阿西尔为我们讲述了她五十年漫长出版生涯中的点点滴滴

荐书:《未经删节》

作者: [英] 戴安娜·阿西尔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 后浪文学

原作名: Stet: An Editor’s Life

译者: 曾嵘

一个世纪前,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必须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做出选择,且往往只能二者择其一;如今,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数量大幅增加,她们拥有了更多选择,更有机会同时拥有事业和家庭,但鉴于社会规范、工作性质、时间约束等,性别不平等问题尽管不如过去严峻,却依然存在。

从过去到现在,女性面临了哪些境况的转变,未来又该如何更好地改善?基于数十年的开创性研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克劳迪娅·戈尔丁将自己的观察撰写成为《事业还是家庭》一书。

本书将20世纪初至今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群体分成了五组,深入研究了她们在事业、婚姻、子女等方面的理想抱负与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阻碍,以及代际的演变历程。戈尔丁按照“家庭”和“职业”在女性生命周期中扮演的角色,把不同年代拥有本科学历的女性分为五组。

首先第一组女性出生于1878-1897 年,他们1900-1920 年大学毕业,从其一生经历来看,她们的终生成就在所有群体中最参差不齐。

第二组女性先工作再成家,她们1898-1923年出生、1920-1945年大学毕业。这组人开始结婚率极低,但最后却结婚养育了很多孩子。

第三组女性先成家再工作,她们出生于1924-1943年,这一组群体的相似度比其他任何一组都高。她们展示了类似的抱负和成就,结婚很早,有孩子的比例很高,大学专业和第一份工作都差不多。

第四组女性先立业再成家,她们出生于1944-1957 年,20 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大学毕业。这些女性明显从前辈的经历中吸取了教训。在婚姻、子女、职业和就业方面,第三组向第四组的转变是这些群体中最为显著的。

第五组则是事业与家庭兼顾。她们出生于1958年至1978年,1980年开始她们陆续从大学毕业。这组女性觉察到了第四组的失算,于是她们宣告,事业将不再成为家庭的绊脚石。

在研究完以上群体后,作者认为,目前关于性别不平等的快速解决方案往往都只是从女性方面入手。但无论是职场性别平等,还是家庭夫妻公平,都涉及等式的两端,所以解决方法也需要同时从等式的两端入手。另外,引发事业和家庭相互权衡的另一个原因与工作日益变得“贪婪”密不可分。

夫妻,尤其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夫妻,如果进行分工,一人从事长时间、不规律的工作,另一人从事较灵活的工作并承担起照顾责任,那么他们的经济状况大体会更好。但这将导致夫妻不公平和性别不平等。

因此,作者据此给出了务实的解决方案,即必须矫正工作制度,重新铺设前进的道路;同时也需要消除夫妻中的分工不平等。只有越来越多人开始努力争取夫妻公平,争取与家人共度时光,女性才能被进一步解放出来。

荐书:《事业还是家庭》

作者: [美]克劳迪娅·戈尔丁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 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

译者: 颜进宇 / 颜超凡

PART 3 女性突破自我史诗

#诺贝尔奖女性得主# #克劳迪娅·戈尔丁#

#奥斯卡华裔影后杨紫琼#

越来越多的女性站上世界舞台。2023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克劳迪娅·戈尔丁(Claudia Goldin),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历史上第三位获奖的女性得主,同时也是历史上第一位独享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得主。

克劳迪娅·戈尔丁并非个例,2023年诺贝尔奖涌现了4位女性获奖者,与往年相比,这一年的含「她」量前所未有之高。除此之外,各行各业的女性闪耀着无尽的光芒。2023年3月,杨紫琼凭借一部《瞬息全宇宙》拿下第9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成为首位华裔奥斯卡影后。4月,孟晚舟当值轮值董事长,成为华为最高决策者之一;5月,京东集团任命许冉为CEO,带领企业抵御行业变革,而她也是京东内部首次担任这一职位的女性代表......

可以看到,女性正在不同领域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从被看见、被承认,到拥有自我价值、行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她们用自己的力量冲破层层阻碍,立于潮头。与此同时,她们也用自己的成就激励着更多年轻女性突破窠臼,获得实现自我价值的力量。

作为女性冲破限制,寻找自我的代表,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则是不得不提的一大人物。因其“以诗的凝炼,散文的率直,描绘流离失所者的处境”,赫塔·米勒的作品备受众人关注,她用锋利的笔深深刺破社会表象,赋予弱小者以尊严。

赫塔·米勒,生于罗马尼亚,1973年入蒂米什瓦拉西部大学。毕业后进入机器工厂任译员,后以任职于幼儿园、教授德语谋生。1982年,她出版了处女作《低地》,此后陆续有多部重要作品问世。写作多年,赫塔·米勒先后获得过二十多个奖项,包括德语文学界重要的克莱斯特奖,其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赫塔·米勒究竟是如何成长为诺奖获得者?出版于2003年《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收录了其九篇文章,文中讲述了她从罗马尼亚小村庄到诺奖领奖台的传奇经历,也是了解其生活与创作的绝佳切入点。

作者出入于生活与文学,将敏锐的视角与克制的语调,熔淬成一篇篇锋芒毕露的文章,刺破罗马尼亚社会的表层。赫塔·米勒运用冷峻、超现实的诗性语言,表达了对现实环境的内心感受,对流离失所的生活状态的感想。总括起来说,不同的文章都展现了作者对真正的人性的尊严与诗人的胸怀的关注。

本书是赫塔·米勒出色的散文作品,以清晰直接的风格,阐述其小说主题,生命感悟,由此我们可以更好地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总体看来,赫塔·米勒是不应该忽视的作家。她就像一把尺子,丈量着时代、语言和虚构,也丈量着读者和她自己。

荐书:《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

作者: [德] 赫塔·米勒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 后浪文学

原作名: Der K nig verneigt sich und t tet

译者: 李贻琼

在男权社会,女性在权力场的参与度有多高呢?几乎为0。从某种程度来看,权力的定义本身就已经将女性排除在外。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已经在政治、商业领域中艰难取得成功的女性,或多或少都在无意有意地扮演一个男性化的角色,但她们内心同时又排斥这种扮演。比如,玛格丽特 撒切尔就曾专门做过声音训练,以让自己惯于以更低沉的声线讲话,因为其顾问团体认为她女性的尖细嗓音不够有权威感。

除了这些少数精英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女性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即她们的声音总被忽略,社会对她们的容错率也更低。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权力对女性的接纳度有多高?女性是否可以重新构架一个权力世界呢?

面对这些问题,《女性与权力》的作者——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做出了回答。本书收录了比尔德两篇关于女性与权力的演讲稿,她从历史上的文学作品和现实情境中挑选了数个案例,来解释女性与权力的关系是如何在文化中被构建的。同时,她对目前权力的文化架构提出质问,在更深的层面上引发人们的反思。

比尔德以其睿智的头脑和辛辣的笔调重探性别议题,探寻了“厌女症”背后的文化根基,并将讨论引向公共场域中的女性声音、社会文化对女性与权力之关系的预设,以及少数“成功”女性拒绝将自己嵌入男性模板中的努力。

比尔德本身也曾经历过针对女性的歧视和网络上的性别攻击,在对这些个人经验的反思中,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人们的认知中,女性在权力架构里根本就没有一席之地,那么难道不是权力本身需要被重新定义吗?她认为,无论是何种无意识机制导致了这一点,将女性始终排除在权力之外,都是巨大的不正义;而且无论是在技术、经济还是社会关怀领域,女性的才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对我们来说都是难以容忍的浪费。

回顾过去,比尔德指出在女性公开声明立场的时候,为她们自己而战的时候,高声疾呼的时候,人们通常会用“咄咄逼人”,“喋喋不休”,“哭哭啼啼”等词语来形容女性。我们需要计较这些措辞吗?当然需要,因为它们构成和强化了一种社会沿袭下来的思维模式,它消解了女性话语中的权威、力量,甚至是幽默感。

此外,这种模式有效地将女性的未知再次放回到家庭领域之内,它让她们的言语显得无足轻重。现在的情况依然如此:当人们听到女性的嗓音时,他们不会将其听成一种具有权威的声音,换句话说,他们没有学会如何从女性嗓音中听出权威性。

如何改变这样的困局呢?比尔德认为:”你无法将女性轻易置于一个已经被男性化编码的架构里,你必须改变架构本身“。 而改变架构本身就意味着以全然不同的方式来思考权力;意味着将权力的定义与公共声望切割开来;意味着从协同运作的角度去思考,更多地去考虑追随者而非领袖的力量;意味着将权力当作一种属性,甚至是一个动词,而非某人的私有财产。

在比尔德所构想的权力的新定义中,它是一种“产生效用”、为世界带来某种改变的能力,以及被认真对待的权利一一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作为一个整体。这份耀眼有力的宣言,让我们看到女性与权力是密不可分的,也让我们看到获得权力的过程道阻且长,但只要向前,就可抵达。

荐书:《女性与权力》

作者:[英] 玛丽·比尔德 / Mary Beard

译者:刘漪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后浪

PART 4 女性独立前行史诗

#单身女性# #女性养老困境#

#生育登记取消婚姻限制#

“不结婚是我们的错吗?!”“我可是全力奋斗到今天的呀。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好容易找到份工作,一点一滴地证明自己,终于感到受到了认可时,已年过30。那段时间根本无暇考虑结婚,一路狂飙至今……心想要不还是去结婚吧,可这个社会却告诉我,40岁的女性已经没人考虑了……”

可能上述言论从许多40岁左右的女性那里都听到过。我们这代人,总感觉像是被摆在了一场“浩大的社会实验”的实验台上,从就业冰河期到金融危机,像领跑者一样在前人从未涉足过的处女地上不顾一切地飞奔,苦撑至今。父母辈在40岁前就大多就已得到的东西,对于我们来说,也许注定是奢望。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无心地问及结没结婚,有没有孩子,承受着周围人怜悯的目光。甚至有的人说什么“不结婚生子的人就是没尽到社会义务,应当被削减退休金”。但这真的是我们的错吗?

为了应对这些质疑及破除所谓的养老困境,部分单身女性选择独立生子,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政策层面的巨大变革。2023年年初,四川宣布全面放宽生育登记限制,即不结婚也可以进行生育登记。在此之前,陕西、广东等多个地区也已放宽了该项限制。

当然,也有声音认为,“取消婚姻限制,是否等于鼓励婚前生育?”“今后,未婚妈妈群体、非婚生育的比率会不会增加?”还有声音认为,取消婚姻限制,是否与刺激人口增长有关?会迎来人口增长新的拐点?

但不可否认,这一政策的落实为单身女性提供了更多元化的人生选择。而单身女性在生育之外,是否还有另一种模版呢?当然有。如今,越来越多的女性对恋爱意愿降低,她们将更多注意力投注在职场之中。

此前,在共青团的数据调研中,对于“你将来会结婚吗”这个问题,有25.1%受访者选择“不确定”,8.9%受访者选择“不会结婚”。进一步分析发现,女性结婚意愿明显低于男性,她们之中表示“不结婚”和“不确定会不会结婚”的人数占43.92%,比男性高19.29%。

那么,选择独立前行的女性究竟是如何在大环境中一路摸爬滚打、生存至今的呢?放眼未来,单身群体的出路又在何方?由雨宫处凛所著的《单身女性》一书则记录了当代女性的困惑与出路。

本书考察的对象是日本冰河期就业世代中的女性群体。作者根据“非正式员工”“中年女人的相亲”“生活的艰辛”“护理年老的父母”四个主题取材,采访了与自己同一年龄层、有类似境遇的多位女性。

有人明知公司的“努力就让你转正”是谎话,只能靠自我麻木来坚持工作的人;有人生了病也享受不到公司的福利,只能眼睁睁失业;有人找到了男朋友,却因为无法接受自己要先为他送终的现实而打退堂鼓;有人追求亲密关系却几经挫折最后放弃,决定与猫为伴度过终身。

当然,书中并非都是无奈和心酸,很多受访者都是非常努力善良的女性,她们有的是努力与技能兼备的人才,例如跳槽237家公司的“超级派遣制员工”由佳里,她们有人未雨绸缪,提前为自己买好公寓或保险,并做好未来风险投资。她们有人离开原生家庭,领着低保过着有些孤独却又不乏开心的日子;也有人拒绝消费主义裹胁,并在参与工会帮助他人维权的活动中找到了归属感……

无论如何,这些单身女性在泥沙俱下的时代洪流中或沉或浮,承受并对抗着日本社会中对女性的种种有形无形的歧视,也尽力为自己想要的生活做出努力。总而言之,《单身女性》一书为记录当代东亚社会女性生存现状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证言。

荐书:《单身女性》

作者: [日] 雨宫处凛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非正規 単身 アラフォー女性 「失われた世代」の絶望と希望

译者: 汪诗琪

在女性主义浪潮影响下,如何做选择成为了女性思考的新议题。是否结婚?选择怎样的结婚对象?成为全职主妇还是职场女性?以往,人们非常害怕做出错误的选择而影响人生的道路,因为所谓的正确模版已经放在眼前。

如果不按照社会所设定的方向前进,那么女性一定会被视为异己,被所谓的流言蜚语指点。然而,上野千鹤子老师为女性指出了另一条新的道路,那就是“人生不止一个选项,女性不是只有'可爱'。生而为女,有无限选择,只要活出自己的人生就是最上等的快乐。”

在上野千鹤子老师2023全新作品《身为女性的选择》中,她为所有当代女性列出了一份清醒的生活指南。本书是著名女性主义学者、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与心理学家信田小夜子的辛辣对谈合集,她们直面女性生活,探讨了爱与性、独立、婚姻、家庭暴力等诸多现实话题。

两位“女性的盟友”分别从社会学统计数据与一线女性的心境出发,以各自的观察和研究经验展开了一场尖锐问答,她们把握社会趋势,结合实际个案,凭借犀利独到的观点及字眼,深挖了事件的本质,鼓舞女性找到自己,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

关于结婚与否,上野千鹤子认为:婚姻并不是非经历不可的事情,一旦有了这样的观念,人就有余力去思考:什么才是好的婚姻?什么才是好的家庭?我认为,结婚和离婚都能成为一种选项的社会,对女性来说才是更好的社会。

关于离婚,上野千鹤子表示:离婚件数最高的时期是婚后一年之内。换言之,就是烂苹果无须吃到最后一口才幡然醒悟。

关于结婚对象,上野千鹤子说道:婚姻是一场尊严的游戏,同辈中结婚年龄越晚的人,对丈夫的要求就越高。对她们来说,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同辈人的一句:“你就这么将就了?”而且,男人和女人也一样。若问现在人们如何挑选结婚对象,能否向同辈炫耀占了很大一部分理由。我认为,同辈的认可正在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她认为,结婚和离婚都能成为一种选项的社会,对女性来说才是更好的社会。当你听到来路不明的大叔和大婶唠叨“先赶紧找一个再说”“别挑三拣四了”的时候,不要理睬那些不负责任的言辞,因为那种时代早就过去了。

本书不仅是解剖亲密关系真相的人生指南,更是痛快淋漓的女性主义课堂。它从婚姻的个体和社会意义,到家庭形成而出现的种种问题,再到父母养老及老后困局,在爱与性、婚姻、独立、母女关系、男性观察、家庭暴力等广泛议题上展开了尖锐问答。

最后,上野老师指出,女性不需要别人认可,也不一定要对别人有用,无论是否结婚,她们都能争取活出更好的人生。

荐书:《身为女性的选择》

作者:[日]上野千鹤子 / [日]信田小夜子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品方:磨铁·文治图书

PART 5 女性权益保护史诗

#反PUA指南# #牟林翰虐待案二审宣判#

#煤气灯效应# #依法维护妇女儿童权益#

2023年7月25日,那个曾经牵动无数女性的“牟林翰虐待案”在北大法学院2016级女生包丽去世三年后终于尘埃落定。北京一中院经审理认为,上诉人牟林翰虐待与其共同生活的同居女友,情节恶劣,且致使被害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虐待罪,应予惩处。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国内司法实践中极为罕见认定两性关系中精神虐待导致对方死亡而获刑的司法案例,被外界称作“国内PUA第一案”。

时至今日,“反PUA”、“煤气灯效应”等精神控制词汇已经被众人所熟知,它们也彻底被纳入了公共讨论的范畴。也让人们开始思考家庭暴力、精神虐待等议题。

2023年12月,“依法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十大案例”发布,其中涉及妇女遭受家暴遇困境、女职工劳动保护、妇女人格权益、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未成年人保护等热点问题。可以看到,在推动全链条治理侵害妇女儿童权益问题层面,我们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女性权益保护的史诗也将被全面书写。

回归到具体落实层面,为什么女性更容易成为煤气灯操纵者的目标?家庭、工作或社会生活里还埋藏着哪些煤气灯操纵的隐患?如何敏锐地识别煤气灯操纵,摆脱情感虐待,获得疗愈和重生?

由心理学博士、综合创伤治疗师阿梅利亚·凯利所撰写的《煤气灯操纵》一书详尽分析了曾经接触过的10个典型案例,例如被无视诊疗需求的孕妇、被客户无端指责的公关经理、被父亲“过度保护”的女儿……结合这些鲜活的生活经验,作者让我们得以身临其境地理解“煤气灯操纵”的确切定义和运作方式。

在这本写给女性的疗愈指南里,阿梅利亚·凯利分析了7种常见的煤气灯操纵手段——“否认,拒绝沟通,蔑视,质疑,反驳,制造刻板印象,转移焦点”,帮助我们识别和解决家庭、亲密关系、社会等不同背景下的心理操纵。

作者深入浅出地说明如何使用科学的方法摆脱有毒关系的捆缚,她详细拆解了事实跟踪、界限设定、胶囊选择等30种心理学疗愈工具和技巧,每种技巧都辅以完善的练习指导,让每一个读者都可以跟随她的指导进行自我练习,夺回自尊、自爱和自我掌控权。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同时也是从心理学视角对女性力量的有力呼应,关注亲密关系、家庭、社会等各个层面对女性的煤气灯操纵,并为女性提供自我觉醒、自我关怀、自我赋权的方法,肯定女性的积极力量,帮助女性识别家庭、亲密关系、社会等不同背景下真实且隐蔽的心理操纵,实现自我觉醒和自我疗愈。

整体看来,《煤气灯操纵》既是一项抵抗煤气灯操纵的康复计划,也是一本警示情感虐待潜在危险的预防指南。无论你是否经历过情感虐待,你都可以从中习得自我保护、自我关怀、自我赋权的方法,更坚定地拥抱和接纳真实的自己。

荐书:《煤气灯操纵:给女性的反PUA指南》

作者:阿梅利亚·凯利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很多女性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即不断自证。尤其是面对最亲密的关系时,这种自证的倾向会更加强烈。回想一下过去,你对自己的看法是否来自于周围人的评价?你是否总在向父母、伴侣和领导道歉?你的父母数落你的穿着、工作、朋友还有交往对象,你却反思也许他们的意见都是对的?你很难做出简单的决定,并且经常自我怀疑?

如果你符合以上的情形,小心!你很可能已经被“煤气灯操纵”了!“煤气灯操纵”是一种阴险的情感虐待和操纵形式,很难识别,甚至很难摆脱。由罗宾·斯特恩所撰写的《煤气灯效应》则为人们清晰地讲明了这种情感操纵的具体模式和应对策略。

“煤气灯效应”一词源于1944年美国上映的一部知名老电影《煤气灯下》,该片主要讲述了钢琴师安东作为丈夫,通过不断对妻子宝拉进行精神操控从而使其发疯,以霸占其所继承的财产的故事。

在《煤气灯效应》一书中,拥有超过30年心理咨询经验的知名心理治疗师罗宾·斯特恩博士向人们展示了煤气灯操纵的运作模式,从认清煤气灯操纵的三个阶段,到停止煤气灯操纵的五种方法,以及你该如何决定哪些关系还有救、哪些需要尽早离开的判断准则。

作者认为,煤气灯操纵存在于任何关系中,可能是伴侣、雇主、亲戚或朋友。而之所以人们会被操控,是因为它触发了我们内心无比恐惧的诱因——被遗弃;还触发了内心深切的被理解、被赏识和被爱的需求。

她表示,煤气灯操纵总是通过两个人实现,且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日常点滴中慢慢渗透的。通常,煤气灯操纵者来播种困惑和怀疑;另一人是被操纵者,为了能让这段关系继续,不惜怀疑自己的认知。在她看来,双方都有责任,这才是煤气灯操纵的本质。

但这并非无药可救。罗宾·斯特恩博士指出,每个人的身体内部都隐藏着一个拥有巨大能量的源泉,可以助力你摆脱煤气灯效应。

首先,你要意识到自己在煤气灯操纵里扮演的角色,看清楚你的行为、渴望和幻想是如何引导你把煤气灯操纵者过度理想化,并时刻寻求他的认可的。然后,你的自我认知之旅就会启程。而《煤气灯效应》则会为你提供帮助,陪伴你走过每一步。只要你提高警觉、保持坦诚、学会求助,你便可以立刻终止这些“毒性关系”。你也会发现,你值得对自己更好一点!

本书堪称求生的必要工具,通过罗宾·斯特恩清晰、舒心且练达的语调,将循序渐进地带领那些遭受过心理虐待的读者踏上旅程,帮助他们找回对生活和命运的掌控力。

荐书:《煤气灯效应》

作者:[美]罗宾·斯特恩

译者:刘彦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PART 6 女性亲密关系史诗

#爱的修学旅行# #再见爱人#

#傅首尔# #朱丹、周一围# #假性亲密#

女性如何经营婚姻?这或许是所有亲密关系尤其是婚姻关系中不可避免的一环。2023年,荧幕上的各大女性情感综艺层出不穷,我们从中看到了各式各样的相处模板,也看到了围困在婚姻中的荆棘与磕绊。

在这之中,不得不提及《再见爱人》第三季中的傅首尔及老刘。两人由于工作、家庭分工的不匹配导致长久以来陷入了一种责备与沉默的怪圈。傅首尔认为丈夫的没有上进心及太过悠闲、轻松、快乐,让她从难以接受到埋怨再到不提要求。而老刘则认为妻子的急躁焦虑让双方难以沟通。

两人看似在一起,但却彼此陌生隔阂的婚姻状态也引发了众人的热烈讨论,对此,有心理学家指出二者为 “假性亲密关系”,即伴侣双方利用形式上的在一起,“默契”地共同回避建立起真正的深入心灵的关系。

与傅首尔及老刘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朱丹周一围夫妇,在《爱的休学旅行》节目中,周一围则通过实际行动打破了网友此前对其冠上的“油腻男”“渣男”等人设,二人有趣默契的相处让人们看到了情感关系的另一种模板,即彼此包容。

事实上,如何经营亲密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题,尤其实在有了孩子之后,二人世界被彻底打破的状况下,如何构成新型的家庭关系更加重要。

研究表明,在孩子出生后的前3年,超过2/3的夫妻都对彼此都非常不满,而父母关系的恶化会直接阻碍孩子的智力和情绪发展。那么在孩子出生后,伴侣们究竟该如何做,才能既让夫妻关系更为紧密,又让孩子得到健康发展呢?

世界知名的心理学伉俪戈特曼夫妇深耕婚姻家庭领域50余年,为伴侣们找到了在孩子出生后感情升温的有效方法,哪怕只践行书中80%的内容,夫妻关系也将会发生可喜的变化,养育出的孩子也会更健康、更乐观。

全书以优化夫妻感情的“6步升温法”贯穿,包含15道测试题,23个练习,帮助伴侣们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前提下进行针对性练习,渐进、多方面地缓解夫妻、亲子矛盾,让夫妻感情升温,孩子乐观而健康地成长。

作者指出,长期、幸福的婚姻,并不一定是要去改变自己,甚至想着改变对方,而是要在关系中找到那些微小但频繁的积极行为,并长期付诸行动。如此一来,时间不仅不会成为婚姻的杀手,反而会成为婚姻的朋友。

本书包含了大量的测试和练习,它能先帮助大家充分地认识自己和伴侣,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翻开本书就像走进了戈特曼的“爱情实验室”,大家不妨叫上伴侣,一起进行亲密关系“6步升温法”练习,或许很快就会看到可喜变化。

荐书:《当婚姻中有了孩子》

作者:[美] 约翰·戈特曼;[美]朱莉·施瓦茨·戈特曼

译者:冷爱

出版社: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一直以来,每个人都在寻求爱是什么,以及爱的意义,这种对爱的渴望和探寻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都渴望生活在爱中,希望自己拥有爱,能够给予别人爱,且能够得到他人的爱,在认可与肯定中幸福地生活。

事实证明,爱就像是让植物生长的阳光、沃土与水一样,滋养着你的身体。体验到的爱越多,你就越能够敞开心胸、不断成长,并且更智慧、更专注、更坚韧、更高效、更快乐、更健康。

与此同时,爱也像在极度疲惫时做一次深呼吸,或在烈日长途跋涉后的一罐冰雪碧。它不仅能带给我们绝妙的感受,也赋予我们生命,是我们获取能量、维持生存、保持健康的必要源泉。

然而,将爱比作氧气和食物不仅仅是诗意的比喻,也是一种科学,这门新科学揭示了什么是爱,以及缺乏爱会令人类身体内部的生物化学物质发生怎样的重要改变。

知名积极心理学家芭芭拉 弗雷德里克森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积极情绪方面的研究,她发现,积极情绪包括喜悦、快乐、感激等在一天之中会短暂出现,但它们的力量是巨大的,能够激发出强有力的正能量。

基于此,她提炼出有关人类至关重要的情感——“爱”的前沿理论,帮助我们从全新的角度理解什么是爱,以及如何运用爱的力量,最终凝结成《爱是什么》一书。

芭芭拉博士认为,爱关乎我们的身心健康,爱也是让我们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的钥匙。首先,我们需要剥离一些错误的观念,比如,“爱是独自占有的、爱是永恒的、爱是无条件的”——这些深植于人们脑海中的观念大都只是美好的愿望。

此外,她提到,爱触及的范围远比我们想像的范围要广,爱有时效性,也不是无条件的,更不是恒久不变的。爱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微小情感联结与积极共鸣;爱包括爱情、亲情、友情,还包括爱自己、爱他人、爱所有人。

芭芭拉博士进一步指出,爱虽然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但我们也可以通过后天的练习有意识地提升爱的能力。同时,她在本书中介绍了多种爱的练习法,帮助我们加深对爱的认知。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升爱自己、爱他人乃至爱所有人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的健康状况、人际关系,拥有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荐书:《爱是什么》

作者:[美] 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原作名:Love 2.0

译者:萧潇

PART 7 女性育儿变革史诗

#育儿理念# #职场妈妈# #内卷时代# #母职平衡#

从幼升小、小升初,再到考高中、大学……在子女不同教育阶段,在每一个孩子背后,常常都有着一位像守望者一样的妈妈。女性作为育儿主力军,在兼顾职场及家庭生活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根据《2023年职场妈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六成妈妈是带娃主力,还有43.6%的人将职场妈妈视为“白天工作累、晚上被娃吵的心理强大打工人”。对妈妈们来说,她们不少都身兼多重角色,不论白天是否身处职场,到了晚上孩子放学,她们往往会进入一个亲子空间。

在这里,她们既是陪伴者,还是教育者……这个空间也并不一定总是和睦的,有时候甚至还充斥着争吵与泪水。因为学校、社会对当下的育儿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尊重差异性,又要拔得头筹,面对这种“既要又有”,身为养育者的女性包括男性在内的父母群体陷入了一种内卷的焦虑之中。

家长们的“军备竞赛”为什么越打越早?“报班狂热”“鸡娃焦虑”背后有哪些理性决策机制?哪些“童年竞争资本”能让孩子在未来取得成功? 为什么竞赛和课外兴趣班充斥着年幼孩子们的生活,为什么再忙碌的家庭也愿意为此投入大量的时间?

怀着这样的疑问,美国社会学家、教育研究学者希拉里·弗里德曼以国际象棋、舞蹈和足球三个活动为例,综合了来自田野观察、成人访谈和儿童访谈三个方面的数据,通过对将近100个家庭的深入访谈,让家长和孩子自己发声,最终凝结成《一激到底》一书。

本书不仅梳理了儿童竞争性课外活动的历史发展,分析了父母让孩子报名兴趣班、参加竞争性活动的动机和目的,也揭示了童年竞争文化背后的一套复杂精妙的产业结构。

事实上,美国社会在过去25年里逐渐加剧的不平等,让童年和父母养育的话题变得尤为重要。首先,竞争性活动越来越激烈与美国家庭及人口结构的变化有关。家庭规模越来越小,使得每个家庭中的孩子数量变少了,父母因而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了更多的精力、财力。

同时,父母们也更加焦虑,因为孩子成功的可能性在降低。婴儿潮和回声潮时代带来的人口增长使得各方面竞争更加激烈,尤其在大学录取方面,顶尖名校的录取名额越来越供不应求。另外,美国文化中奖项和竞赛组织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的竞争性活动之中,其背后目的着惊人的相似性,同时,这些变化也不断塑造并影响着许多中产阶级家庭的日常生活。

作者指出,众多中产阶级家庭坚定且谨慎做出的选择,绝不仅仅是盲目的跟风、效仿;父母的决策有着明确的动机和渴求,希望最大限度地增加孩子们在未来取得成功的机会。

但也有大部分家长担心孩子没有自由玩耍的时间,或者没有办法当个无忧无虑的小孩。尽管他们会陷入深深的纠结,但最终还是会将孩子送去参加各种童年竞争活动。

如同美国一样,中国父母同样在养育子女方面倍感焦虑。我们借由本书可以回观中国当下社会的童年竞争现象,并找到解决之道。

荐书:《一激到底:在竞争环境中抚养孩子》

作者:[美]希拉里·弗里德曼(Hilary Friedman) 著

译者:董应之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在你们家,谁做饭,谁照顾孩子,谁刷马桶?你如何走向外面的世界?如果你在外工作,谁在家里呢?看完这些问题,你似乎会发现无论是什么样的女性,总会有那么一刻,仍然被困在社会所定义的“女人”身份之中。

女性的日常生活被怀孕、流产、婚礼、家庭暴力、葬礼、生病的孩子和学费打碎。不要怀疑,这是全世界女人的那些事情,不管你的社会身份如何。

战地记者梅根·斯塔克怀孕前在阿富汗采访恐怖分子,在伊拉克经历枪战,在南奥塞梯躲过导弹袭击……目睹无数战争的她,怀孕后却发现自己深陷家庭危机:她不得不在照顾婴儿和做家 务中“荒废事业”,而丈夫却能毫不费力地回到从前的生活。不愿在沉默中妥协让步,她将笔尖对准家庭,追问育儿与家务为何总被归为“女人的事”。

于是,她将所思所想凝结成为《女人的事》,从在职场横冲直撞的独立女性,到困守餐盘与尿布的居家妈妈,成为母亲迫使斯塔克理解女性的真实处境。她以日记般的亲密与坦率分享分娩的曲折、照顾新生儿的鸡飞狗跳与产后抑郁的窒息体验,讲述一位新手妈妈如何以保姆为救命稻草,在婴儿的哭闹与无尽的家务中寻回自我。

在中国和印度生下两个儿子后,是当地保姆陪伴斯塔克走过了最艰难的五年。在与中国“阿姨”和印度保姆共度的上千个日夜中,她洞察到自己对她们依赖与支配、信任与疏离并存的微妙情感,也意识到,自己的解脱以一部分女性远离孩子、困守雇主家中为代价。

斯塔克认为,家务这种无处不在的生理需求,一直阻碍着女性的发展,让女性保持缄默。在辛辣吐槽女性社会角色的不公,本书细腻坦陈生育带来的身心洗刷,堪称一部在尿布和失眠中寻回自我的回忆录。

这个故事也关于每个成为母亲后依然想要自食其力的女人,同样的故事在全世界重复发生。最后,作者指出,“女人的事”应由女人定义,重估每一滴汗水的价值,这才是女人的事。

本书通过一场痛苦而坦诚的调查,勇敢掀开了罩在女性生活真相之上的幕布,希望所有女性及男性看完后能够有所感悟。

荐书:《女人的事》

作者: [美] 梅根·斯塔克

译者: 詹涓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PART 8 女性友谊构建史诗

#闺蜜污名化# #女性是否存在友谊#

从《伊利亚特》到法兰西史诗《罗兰之歌》,文学作品中从不缺乏对“男性友谊”的记录与赞颂。与之形成反差的,便是对“女性友谊”的贬损与忽视。例如,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人们认为,“忠诚”“坚强”是属于男性的品质,女人则因过于脆弱,不配拥有“最高层次的友谊”。

即便到了当代社会,“女性友谊”的意义仍然遭到质疑。例如,“闺蜜”一词逐渐被污名化,在到处充斥着“雌竞”的社会语境之下,身处女性友谊中的人们常常会怀疑彼此之间是否存在真挚的情感。

事实上,在亲缘和性缘关系之外,女性之间的友谊力量是巨大的。玛丽莲·亚隆、特蕾莎·多诺万·布朗在《闺蜜:女性情谊的历史》一书中佐证了“女性友谊”的重要性。她通过书信、自传、小说等记录女性友谊的载体,证明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现代社会,“女性友谊”在女性的生命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是促使她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比如,罗兰夫人要求自己最亲密的女性友人——苏珊·格朗尚目睹自己走向断头台。因为这样,不仅可以证明自己没有因为这场考验变得胆怯,而她的朋友在目睹这一切后也会减少对死亡的恐惧。

这样因为共同的理想而形成的“女性友谊”绝非孤例。18世纪的美国,也涌现过带着对共和政体的憧憬相聚到一起的女性。她们用书信联系,抵制进口茶叶、为军事防御捐款,鼓励彼此成为“爱国与自由的理想模范”。

出身政治世家的摩西·华伦认为,政治不仅与男人有关也和女性相关,她在给历史学家凯瑟琳·麦考利的信中写道:“当观察是公正的,且对得起良心和品格时,究竟该意见是来自私人女性朋友嘴巴说出的轻声细语,或是由男人在议会中用如雷贯耳般响亮的声音说出的大胆言语,我想无关紧要。”

这是第一本完整讨论女性友谊历史的专著。从古希腊罗马谈起,透过无数例证,发掘女性友谊的真貌,你将发现,今日“友谊”正进入前所未见的全盛时期!

本书旨在重建女性情谊的历史。从17世纪起,许多中、上阶级女性,在沙龙等场所中获得与其他人公开交友的自由。到了19世纪,女性友谊甚至翻转为社会主流,“友谊”一词开始与情感亲密的女性特征画上等号,不再是被歌颂的兄弟情谊。

一则,百年来女性在公共领域中站上男性岗位,再者,男性之间的友谊模式历经了又一次翻转。从过去受到歌颂,转而认为友谊等同女性化,到了现今,男性的友谊也不再是肩并肩的同袍情谊,而是面对面的言语表达和相互拥抱,与女性情谊越来越相似。

我们认为,这正是社会生活发展的基础,能促使社会往关心每个人的福祉迈进。在这个日渐疏离的社会里,越来越普遍的女性友谊模式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荐书:《闺蜜:女性情谊的历史》

作者: [美]玛丽莲·亚隆 / 特蕾莎·多诺万·布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品方: 思想会

副标题: 女性情谊的历史

女性之间存在真正的友谊吗?那些嫉妒、不安是正常的吗?或许“我如此嫉妒你,又如此需要你。”才是女性友谊的核心本质。

莉拉和埃莱娜一起成长于那不勒斯一个破败的社区,从小形影不离,彼此信赖,但又都视对方为自己隐秘的镜子,暗暗角力。

莉拉聪明,漂亮。她毫不畏惧地和欺凌自己的男生对质,也可以去找人人惧怕的阿奇勒﹒卡拉奇要回被他夺走的玩具;埃莱娜既羡慕莉拉的学习天赋和超人的决断力,又一直暗暗模仿莉拉。

然而,家人并不支持莉拉继续求学,因此她到父亲和兄长苦苦维持的修鞋店帮工,又面临几个纨绔子弟的追求。埃莱娜则怀着对朋友的关爱、嫉妒和理解,独自继续学业,却始终无法面对和莉拉竞争的失落。

最终,十六岁的莉拉决定嫁给肉食店老板,自此,两个女生的人生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这个故事源自全球现象级百万畅销书、高口碑意剧《我的天才女友》。

它将焦虑、疲惫、女性经期等所有女性恐惧的题材融合在一起,让人们体验了被抛弃、不公和汹涌的情感。与此同时,本书尖锐又细腻地探讨了女性命运的复杂性和深度,例如深刻动人的友谊,可能要比爱情更长久,比亲情更深刻,只要女性勇敢携手,就一定能够奋勇前行。

这一次,《我的天才女友》被改编成图像小说首次出版。和小说及电影不同,本书通过意大利湿壁画质地的水彩,灵活切换的分镜视角,略显青涩的现代绘画风格,低纯度的画面让人们看到了更加丰富的女性情感。

虽然看似平淡,却足以构建出故事的心理世界和情绪向度,极度细腻地展现了两个女孩交叠又分离的命运,窥探了少女青春的泥泞,读者们仿佛可以通过画面触摸到女性情谊不断变幻的那种质感。或许经由本书,你可以感受到一个不一样的精彩世界。

荐书:《我的天才女友:图像小说》

原著:[意] 埃莱娜·费兰特

改编:[意] 基娅拉·拉加尼

绘画:[意] 玛拉·切里

译者:陈英、于冰倩

PART 9 女性运动史诗

#女性跑者# #运动的意义#

#亚运会女性运动员# #首位女性马拉松运动员#

1967年,Kathrine Switze勇敢地用自己名字的缩写“K.V. Switzer”报名了波士顿马拉松。在禁止女性参加马拉松的年代,这个让人看不出性别的名字通过了申请,为她拿到了“261号”的号码牌。

但就是比赛当天,Switze刚跑了6公里时,恼羞成怒的赛事总监Jock Semple突然冲向她,要将她赶出赛道。幸好当时Switze的男朋友和教练就在旁边,他们帮她推开了赛事总监Jock Semple,使她能够继续比赛。

最终,Switze以4小时20分的成绩跑完全程,她也成为了全世界第一个拥有号码牌的女性马拉松选手。慢慢地,规则确实开始改变了。1972年,女性首次被允许正式参加波士顿马拉松比赛。

时间进入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第十九届亚运会在中国杭州举办,我国共斩获总计383枚奖牌。其中,女性运动员参与的项目所获的奖牌数为223枚,占总数的58.22%。这些站在亚运会赛场的女性运动员们,不只挑战了身体的极限,更在挑战传统观念及性别壁垒。她们的拼搏精神和卓越表现鼓舞了无数人,更带动了更多女性积极参与体育运动。

和Switze及亚运会中的运动员一样,许多女性在不断奔跑着,由莫莉·赫德尔所撰写的《像她那样奔跑》则将众多女性跑者记录了下来,例如奥运会10000米铜牌得主琳恩·詹宁斯,回忆了和男孩子一起跑步时,在训练场的孤立无援;2005年世界锦标赛马拉松冠军葆拉·拉德克利夫,毫无保留地叙述了一个女性跑者是如何经历孕期和哺乳期的。

她们中有的做过9次手术、有的是妈妈跑者、有的患有焦虑症、有的从赛道上被拽下来、有的深受歧视之苦、有的遭受过性虐待、有的困于家庭关系之中……

但面对疾病、伤痛与质疑,数十位世界顶级女性跑者从没有退缩,而是选择再坚持一秒、再迈出一步。她们用汗水泪水以及爱与荣誉,给出用跑步激活人生的真诚建议与忠告。

不仅如此,书中还介绍了顶级骨骼专家、营养学家、运动心理学家等的建议,给出了女性跑者安全、高效运动的4个关键,帮我们顺利应对身体和心理的独特挑战,激活自己的潜能。

事实上,这本书是女性跑者的“大事记”,也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录写。它既是一本给女性跑者的书,也是一本给更多女性读者的书,给出了用跑步激活人生的真诚建议与忠告。

在世界顶级女性跑者的故事中,我们看到每个人都找到并把握住了自己的人生节奏。读过她们的故事之后,可能你会更好地找回自己,并成为更好的自己。

荐书:《像她那样奔跑》

作者: [美]莫莉·赫德尔(Molly Huddle) / [美]萨拉·斯莱特里(Sara Slattery)

出版社: 华龄出版社

出品方: 湛庐文化

译者: 杜兰 / 张涛

行走是身为人类的一项本能,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女性而言,在无人陪伴、没有牵累的情况下云游四方,去探究她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世界,都并非易事。不过,仍然有一些女性打破束缚,走出家门,享受到了行走于世间的乐趣。

从博学的伊丽莎白·卡特到坚韧的谢丽尔·斯特雷德,从漫步于群山间的多萝西·华兹华斯到游荡于城市里的阿娜伊斯·宁和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行走中,她们有的重获了健康,有的积累了创作灵感,还有的走出了可怕的婚姻阴霾、摆脱了逼仄的生活困境……

例如在伍尔夫的所有作品及其许多重大的经历中,行走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行走既给她缔造过友谊,是她的回忆和灵感之源,也是她创作许多极负盛名的小说过程中的关键。

对伍尔夫来说,没有行走的写作是呆滞、死气沉沉和“毫无生气”的。她觉得,只有把身体置于生命活力之中,她才能让所写的文字生动活泼,才能赋予所写的词句以生命。在行走过程中,伍尔夫还具有抽出时间,将人们与他们的“过去和未来割裂开来”,用“凝视”将他们全部定格在那一刻的精神力量。

再看《走出荒野》作家谢丽尔斯特雷德,在她的自传书中讲述了婚姻触礁,母亲去世,自己在绝望中生活多年后,虽然毫无徒步经验,却独自一人踏上太平洋山脊步道,通过长途步行找寻自我的故事。

为了记录下三百年以来的女性行走史,克丽·安德鲁斯将其凝结为《步履不止》一书。正如书中所言,“女性的徒步行走有着各种各样的目的——这些目的就像女性本身一样千差万别......除此之外,对于数个世纪中的其他几百位徒步行走的女性作家而言,行走还有更多的目的。当然,女性的行走能力受到过种种限制,其中包括家务与养儿育女等责任,以及安全与易受伤害等方面的观念束缚,但这些束缚并未(能够)阻止女性行走;只不过,它们也对女性徒步行走的体验产生了影响。”

在这段长达百年的行走史中,无论女性走了多远,也不管她们走了多久,那前行的身姿都会一直鼓舞所有能够行走的女性。就算前景未卜,就算为人所嘲,她们依然会行走下去,向来如此,步履不止。

荐书:《步履不止》

作者:[英]克丽·安德鲁斯

译者: 欧阳瑾 / 罗小荣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副标题:一部女性行走史

PART 10 女性抵御不确定性史诗

#AI浪潮# #技术更迭# #女性如何应对不确定性#

AI时代之下,女性会面对怎样的不确定性呢?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2023年7月,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白乐潍指出,AI时代对女性将有三个挑战。

他表示,首先算法会带有一定的性别歧视。“大部分给AI的信息都是来自男性的视角,由男性程序员来完成,所以结果对女性有一定的歧视。”

第二则是失去工作岗位。高盛银行报告显示,女性失去的职业要比男性多17%,因为大部分ChatGPT可以代替的都是会计、教育、秘书等女性较多的工作。第三就是AI工具开发方面,女性人数较少。

当不稳定时代来临时,我们如何应对失业后的事业与生活?以及如何帮助女性在技术大跃迁的时代,更好填充到社会的职业发展中?

通过18个月的田野调查、9年的跟踪寻访,与400多位高新技术行业的失业者的深入交流,人类学家卡丽·莱恩深刻呈现了失业者的遭遇,并挖掘出隐藏在这一群体背后的生存哲学——“一人公司”。

何为“一人公司”?在精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理念下,白领很少将自己的失业归咎于“制度”或雇主,而是倾向于责怪自己,或将失业视为全球经济中商业周期和竞争的必然结果。由此,所有的工作都变成临时的,不再存在职业忠诚,个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做自己的后勤与财务,把自己当作商品来推销,当作一家“一人公司”来经营。

他们小心经营着自己的“一人公司”。然而,当泡沫破灭,将一切寄托于自己的努力,还是唯一的出路吗?事实上,当面临裁员时,这些昔日精英从震惊与否认到接受,他们有的收到了来自真正的好朋友的关切,有的实实在在得到了伴侣的支持,有的在熬过一阵失业的日子之后又重回工作岗位。

放眼中国,高科技工作者的类似困境也不鲜见,在裁员潮当中,35岁以上的互联网人首当其冲。而30多岁的劳动者在他们的人生当中,正在对事业、婚姻和生育等大问题做决定,他们如果失去了工作,这将构成多重打击。那么,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也会规划“一人公司”吗?

长久以来,优绩主义社会的信条不断告诉人们,只要够努力,在工作中提升学历,学习各种技能,延长工作时间,努力适应就业市场,就能控制事情的走向。然而当泡沫破裂,浪潮来临,昔日科技行业的精英、时代宠儿们,也不得不接受失业的命运。

卡丽·莱恩在《一人公司》中指出,在高度自由竞争的市场,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将不再是待在某家公司里层层晋升,而是由各种兼职、短期聘用工、自谋职业、独立创业以及失业拼凑起来的历程,人也不再是公司的一个齿轮,而是成为公司本身,成为只对自己负责、拥有多重技能的“六边形战士”。

作者揭示了失业的高新产业工作者寻求管理工作的未知领域的方法,她记录了这些人使用的策略,并分析了他们理解失业的文化逻辑。

或许,当被裁员无法避免时,失业也不失为职业生涯的一种体验,《一人公司》则忠实地纪录了这些体验,也许在时代的变革下,工作意义经受了极大的挑战,长远来看,它仍具有意义,且将继续前进。

荐书:《一人公司:失业潮中的高新技术工作者》

作者:[美]卡丽·莱恩(Carrie M. Lane)著

译者:李磊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寻求某种确定性,如同寻求万能公式般寻找,让自己免于动荡的侵袭。然而,未来世界究竟会如何发展?一个人到底如何把握机遇,改写人生?又如何不被时时刻刻产生的焦虑情绪裹挟,获得一份宁静?

由米歇尔·渥克撰写的《灰犀牛》一书,则为人们提供了应对方法。灰犀牛类似以黑天鹅比喻小概率而又影响巨大的事件,相对于黑天鹅事件的难以预见性和偶发性,灰犀牛事件不是随机突发事件,而是在一系列警示信号和迹象之后出现的大概率事件。

例如:2008年美国房地产泡沫集中爆发以及在此之前的诸多泡沫破裂;飓风卡特里娜和桑迪以及其他自然灾害后的毁灭性余波;颠覆了传统媒体的现实数码技术;大桥坍塌和摇摇欲坠的城市基础设施;苏联的迅速衰败和中东地区的混乱,在事前均出现过明显的迹象。

为什么领导者们和决策者们不能在局面失去控制之前解除危机?人们应该如何辨识和有效应对那些明显的、高概率的危机事件?本书以科技、经济、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实例进行分析,为我们提供了那些迫在眉睫的、概率高、影响大的危机的预测、防备、应对及善后的具体方法,以便为人们在组织管理、公司管理和国家管理过程提供决策参考。

荐书:《灰犀牛》

作者: [美] 米歇尔·渥克 (Michele Wucker)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 中信·灰犀牛

副标题: 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

2023年,

我们看到了无数女性对生活、生命、世界

产生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我们得以感受到更多女性世界

所迸发出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进步,

我们欣喜、

我们感慨、

我们欢呼!

展望2024年,

女性权益该如何捍卫?

或许唯有奔跑才是唯一的答案。

如同加西亚·马尔克斯所说的,

只有“跑向那干燥的风的尽头,

跑向比那永远不会落山的太阳更远的地方。”

我们才会到达更加光明的彼岸。

新的一年,

TOPHER将与所有女性一同奔跑。

 

TOP HER|记录女性成长价值与商业价值

垂类精准媒体|她经济整合营销|数据增长决策|高净值社群经济

北京·上海·香港·纽约·伦敦·温哥华|topher@topherglobal.com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特别策划|2023女性之书:那些史诗级的发声

回顾2023,TOPHER以女性史诗为主线,将过去一年曾给予过女性前进力量的书籍汇聚于此,希望《特别策划 | 2023女性之书》,希望你们能与我们一同传递更加铿锵有力的女性之声。

编辑 | summer

图片来源:pexels

对比过去一年的“觉醒期”,2023年,女性主义已然进入了全新“发声期”,其变化更多体现在群体性的敢于面对、敢于讨论、敢于曝光、敢于声讨、敢于前行......

在这一年,我们听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真正的女性主义内涵,例如上野千鹤子和知名UP主全嘻嘻所展开的那场热烈探讨;我们看到各行各业之中闪耀的女性身影,例如世界首次迎来第一位独享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得主克劳迪娅·戈尔丁,以及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影后杨紫琼。

我们感受到团结一致携手前行的女性力量,例如灾难救助以女性视角出发中所增加的生理卫生救灾包等等;我们体会到更多女性开始勇于面对自我,例如那些站出来将编剧鹦鹉史航“性骚扰”事件曝光的受害者;我们也发现AI浪潮之下女性所面临的全新困局,例如女性在这一技术变革下失去职业的比率要比男性多17%......

感同身受的是,这种变化并非局限于某个个体,相反,它是所有女性需要共同面对的史诗级变革。既是变革,自然有觉醒、有痛楚、有蜕变。

回顾2023,TOPHER以女性史诗为主线,将过去一年曾给予过女性前进力量的书籍汇聚于此,希望《特别策划 | 2023女性之书》,希望你们能与我们一同传递更加铿锵有力的女性之声。

PART 1 女性主义变迁史诗

#女性主义变革# #上野千鹤子#

#UP主全嘻嘻# #东亚女性如何觉醒#

女性主义在2023年被讨论的频次显然要比往年高得多。事实上,在数百年前,思考及讨论更多集中于男性学者之上,而那些与女性相关的议题被习惯性的忽视、漠视,尤其是与“性、生产”等有关的内容更是如此。

为何会这样?那是因为,当时男性憎恶自己对女人的依赖,他们竭力将“性”贬低为肮脏之物,并企图忘却自己生于女人腹中这一事实。与之相对应的是,当女性想要将自身的经验,并且是其中最切身的体会转化为一种思想时,却发现没有可以为她们所用的语言。

换言之,男人的话语派不上用场,女性的话语又尚未诞生。当时间进展至百年之后,女性不仅仅可以全面讨论“性、生产”等话题,更可以将自己的感受、体验全盘托出,这是一种何其大的进步。与此同时,我们也允许女性内部之间存在不同的意见。

2023年2月,一场于日本女性学者上野千鹤子及北大UP主全嘻嘻的对谈则将这种变化悉数呈现在众人面前。在谈及女性主义时,上野千鹤子温柔表示,追求自由的思想是她心目的最佳定义。采访者全嘻嘻作为当代东亚女性的模版之一,也坦诚自己在当下依然会陷入婚姻、生育、亲密关系等某种束缚之中。

虽然从她的言论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女性主义的现存困局,但不得不说正是这次对谈让我们了解到,女性主义之路任重而道远。

除了全嘻嘻之外,作为知名女性学者,上野在过去一年也频繁与中国女性展开对话。3月,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戴锦华在和上野的采访中,深刻探讨了同为东亚国家,中日两国女性主义的变化和差异。

最终,她们发现,尽管女性话题在今时今刻已经被摆到了台面上,但其仍然较为敏感,且人们对不分问题的观点往往会呈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因此,在女性主义大火当下,我们仍需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它如何变迁,在当下又有何指导意义。

由女性主义事件讨论者之一上野千鹤子所著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女性的思想》一书则对近年来的女性思考进行了全面梳理。她通过对十一位著名思想家的十一部名著中的女性思想进行深度剖析,从而对20世纪女性思想作了一个总结性回顾。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迎来了黎明期,彼时,正在思想形成期的上野千鹤子也深受其影响。她通过对那些开创女性思想的先驱们的概括回顾,将他们的足迹传递给后来的女性。

本书主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题为《再读女性之书》,解读了日本女性作家及评论家诸如森崎和江、田中美津、富冈多惠子及水田宗子的作品;第二部分题为《以性别视角重审世界》,深刻剖析了米歇尔 福柯、爱德华·萨义德、伊芙 科索夫斯基 塞吉维克、琼 瓦拉赫 斯科特以及朱迪斯 巴特勒等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学者的女性思想。

在今天,女性主义已经进入社会主流视野,本书对我们正确看待女性、女性主义以及女性的思想有着非常中肯和权威的判断。因此,本书一经出版立刻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成为理解女性和女性思想、掌握上野千鹤子思想脉络不得不读的经典作品。

荐书:《女性的思想》

作者: [日]上野千鹤子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能见度

译者: 陆薇薇

什么又是女性主义者呢?对此,美国社会活动家格洛丽亚·斯泰纳姆提出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定义。她说,女性主义者“是任何承认男女平等且都具备完整人性的人”。

站在现在的社会语境中,部分女性主义议题将男性与女性放在对立面展开讨论,一味挑起浓郁的火药味,却忽略了真正的女性主义背后的意义,它绝非鼓吹男女对立,相反,男性也可以成为女性主义者。我们现在讨论女性主义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平权,而并非一种性别凌驾于另一种性别之上;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同时也为了解决更多的性别问题。

由塔比·杰克逊·吉及弗雷亚·罗斯撰写的《女性主义有什么用?》通过40个问题直击女性生活痛点,从情感到工作,从个人到政治,全面涵盖性别议题的方方面面。书中介绍了120位挑战父权制的女性主义先驱,她们的故事会让你觉醒,真正明白何为女性。

本书通过提问的形式展开叙述,先提出女性面临的现实问题,再引经据典给予回答。事实上,书中并未对女性主义做出明确回答,但通过数个女性主义者对这个问题的解释,你会看到四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的进步。比如在第二波女性主义者眼中,她们认为,除非女性从无孔不入的男性视角之外看问题,否则她们将永远无法获得平等或认可。她们得从根本上审视性别状况,找出女性的真实想法和生活方式,而不是回应男性的观点。

在讨论过去女性思维被固化的原因时,作者认为,长期以来,女性在家里和工作场所中被社会的期望内化,因此大部分女性想要“做个好女人”并招人喜欢,这些行为进一步起到了强化压迫的作用。然而,在女性主义进步思潮的影响下,女性开始学会脱离男性视角,她们不再对男权盲目顺从,不再将自己的价值局限于生养后代的能力之上,而是认真思考自己作为女性得需求、甚至是野心。

这是一本写给女人,也写给男人的女性主义入门读物。它让我们开始思考今天的女性应该做些什么,才能对得起历史上那些为争取女性个人和集体的自由前赴后继的前辈们。回到本书的核心问题:女性主义有什么用?它的作用或许是,让人们用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社会,看待女性。

时至今日,社会中仍然存在数个性别问题,女性主义则让我们做得更好,从而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荐书:《女性主义有什么用?》

作者:[英]塔比·杰克逊·吉 / [英]弗雷亚·罗斯

译者:吴庆宏

原作名:What Would de Beauvoir Do?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PART 2 女性职场成长史诗

#女性谋生# #工作的意义#

#第一代职场女性阿西尔# #打破女性就业歧视#

漫漫人生长河中,工作到底意味着什么?第一代“靠自己谋生”的女性,又会面临哪些困境及歧视?早在数百年前,美国堪萨斯州罗伦斯市的纺织女工曾经奋力喊出“我们也要面包加玫瑰”的口号,她们一方面要争取工作的机会,力求实现温饱。另一方面,她们也渴望得到更为平等的权利,索求“像人一样的生活”。

19世纪,美国女性开始要求两性平等,强调男女双方在智力、能力方面并无差别。然而,不论是美国还是欧洲大陆,那一时期的职场大多都由男性所主导及经营……很大程度上,女性所处的环境都是将其塑造成取悦男人的状态。

放眼至今天,女性在职场中虽然从被忽视到能顶半边天,但其隐形困境依然存在,例如因已婚未育或未婚而导致的应聘歧视、上升通道因生育而缩窄甚至切断、技术型岗位被男性全面垄断、遭遇职场性骚扰等等。

2023年,女性职场在打破困局层面赢得了一丝进步。1月,《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表》通知中明确,用人单位在招录(聘)过程中,以性别为由拒绝录(聘)用妇女或者差别化地提高对妇女录(聘)用标准或因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降低女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等行为,最高可处五万元罚款。

此次裁量基准表旨在消除就业性别歧视、保障妇女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防止和纠正就业性别歧视,为女性创造公平的就业创业环境。

2023年4月10日,广东省人社厅鼓励用人单位开发设置“妈妈岗”,即工作时间和管理模式相对灵活、方便兼顾工作和育儿的就业岗位,吸纳养育12周岁以下儿童的妇女就业,强调加强“妈妈们”的就业服务和劳动权益保障,创造生育友好、女性友好的工作环境。

过去一年来,探索推行“妈妈岗”的地方越来越多,如安徽省祁门、福建省莆田、北京市石景山等相继推出“妈妈岗”“陪读岗”“新业态班”等用工模式,助力全职妈妈重返职场。虽然女性就业现状仍然有待更多改进,但我们相信,一切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行。

回望女性职场变迁史,第一代“靠自己谋生”的代表阿西尔为所有职场女性开辟了打破困境的先河。作为伦敦首屈一指的独立出版公司安德烈·多伊奇出版社的创始董事,阿西尔坦言,自己更喜欢的身份是“编辑”,而非“出版商”。

由她推出的作者名单“群星闪耀”:诺奖得主V.S.奈保尔,普利策奖得主约翰·厄普代克、菲利普·罗斯,女性主义文学先驱西蒙娜·波伏娃、简·里斯,布克奖得主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身为第一代职场女性,阿西尔将自己的工作旅程凝结为《未经删节》一书。本书通过描述半个世纪西方文坛的风雨,为我们卸下了“文学情怀”的滤镜。

作者以犀利视角,冷静洞察文坛大咖。因此,本书更像是一份职场打工人的工作手记,阿西尔用特有的坦率,畅谈了工作在漫长人生中的位置与意义。她将那些反叛与妥协,统统敞开写给众人。

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阿西尔从牛津大学毕业后到BBC新闻部工作,随后认识了出版人安德烈·多伊奇,从而一同创立传奇的独立出版社——安德烈·多伊奇出版社的经历。

第二部分重点回忆了自己同包括奈保尔、简·里斯在内的六位作者的交往历程,详述了这些作者的经历以及性格特点,是真实有趣的名家轶事,也是对文学的宝贵贡献。

阿西尔性情坚定、活泼,行事坚决、明智,她却奇怪地被悲剧人物吸引。她以近乎痛苦的诚实观察每一个迷失的灵魂……精确、清晰和沉着,这不仅是她观察世界的方式,也是她行文的风格。通过独特的机智和罕见坦率的散文风格,阿西尔为我们讲述了她五十年漫长出版生涯中的点点滴滴

荐书:《未经删节》

作者: [英] 戴安娜·阿西尔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 后浪文学

原作名: Stet: An Editor’s Life

译者: 曾嵘

一个世纪前,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必须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做出选择,且往往只能二者择其一;如今,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数量大幅增加,她们拥有了更多选择,更有机会同时拥有事业和家庭,但鉴于社会规范、工作性质、时间约束等,性别不平等问题尽管不如过去严峻,却依然存在。

从过去到现在,女性面临了哪些境况的转变,未来又该如何更好地改善?基于数十年的开创性研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克劳迪娅·戈尔丁将自己的观察撰写成为《事业还是家庭》一书。

本书将20世纪初至今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群体分成了五组,深入研究了她们在事业、婚姻、子女等方面的理想抱负与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阻碍,以及代际的演变历程。戈尔丁按照“家庭”和“职业”在女性生命周期中扮演的角色,把不同年代拥有本科学历的女性分为五组。

首先第一组女性出生于1878-1897 年,他们1900-1920 年大学毕业,从其一生经历来看,她们的终生成就在所有群体中最参差不齐。

第二组女性先工作再成家,她们1898-1923年出生、1920-1945年大学毕业。这组人开始结婚率极低,但最后却结婚养育了很多孩子。

第三组女性先成家再工作,她们出生于1924-1943年,这一组群体的相似度比其他任何一组都高。她们展示了类似的抱负和成就,结婚很早,有孩子的比例很高,大学专业和第一份工作都差不多。

第四组女性先立业再成家,她们出生于1944-1957 年,20 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大学毕业。这些女性明显从前辈的经历中吸取了教训。在婚姻、子女、职业和就业方面,第三组向第四组的转变是这些群体中最为显著的。

第五组则是事业与家庭兼顾。她们出生于1958年至1978年,1980年开始她们陆续从大学毕业。这组女性觉察到了第四组的失算,于是她们宣告,事业将不再成为家庭的绊脚石。

在研究完以上群体后,作者认为,目前关于性别不平等的快速解决方案往往都只是从女性方面入手。但无论是职场性别平等,还是家庭夫妻公平,都涉及等式的两端,所以解决方法也需要同时从等式的两端入手。另外,引发事业和家庭相互权衡的另一个原因与工作日益变得“贪婪”密不可分。

夫妻,尤其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夫妻,如果进行分工,一人从事长时间、不规律的工作,另一人从事较灵活的工作并承担起照顾责任,那么他们的经济状况大体会更好。但这将导致夫妻不公平和性别不平等。

因此,作者据此给出了务实的解决方案,即必须矫正工作制度,重新铺设前进的道路;同时也需要消除夫妻中的分工不平等。只有越来越多人开始努力争取夫妻公平,争取与家人共度时光,女性才能被进一步解放出来。

荐书:《事业还是家庭》

作者: [美]克劳迪娅·戈尔丁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 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

译者: 颜进宇 / 颜超凡

PART 3 女性突破自我史诗

#诺贝尔奖女性得主# #克劳迪娅·戈尔丁#

#奥斯卡华裔影后杨紫琼#

越来越多的女性站上世界舞台。2023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克劳迪娅·戈尔丁(Claudia Goldin),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历史上第三位获奖的女性得主,同时也是历史上第一位独享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得主。

克劳迪娅·戈尔丁并非个例,2023年诺贝尔奖涌现了4位女性获奖者,与往年相比,这一年的含「她」量前所未有之高。除此之外,各行各业的女性闪耀着无尽的光芒。2023年3月,杨紫琼凭借一部《瞬息全宇宙》拿下第9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成为首位华裔奥斯卡影后。4月,孟晚舟当值轮值董事长,成为华为最高决策者之一;5月,京东集团任命许冉为CEO,带领企业抵御行业变革,而她也是京东内部首次担任这一职位的女性代表......

可以看到,女性正在不同领域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从被看见、被承认,到拥有自我价值、行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她们用自己的力量冲破层层阻碍,立于潮头。与此同时,她们也用自己的成就激励着更多年轻女性突破窠臼,获得实现自我价值的力量。

作为女性冲破限制,寻找自我的代表,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则是不得不提的一大人物。因其“以诗的凝炼,散文的率直,描绘流离失所者的处境”,赫塔·米勒的作品备受众人关注,她用锋利的笔深深刺破社会表象,赋予弱小者以尊严。

赫塔·米勒,生于罗马尼亚,1973年入蒂米什瓦拉西部大学。毕业后进入机器工厂任译员,后以任职于幼儿园、教授德语谋生。1982年,她出版了处女作《低地》,此后陆续有多部重要作品问世。写作多年,赫塔·米勒先后获得过二十多个奖项,包括德语文学界重要的克莱斯特奖,其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赫塔·米勒究竟是如何成长为诺奖获得者?出版于2003年《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收录了其九篇文章,文中讲述了她从罗马尼亚小村庄到诺奖领奖台的传奇经历,也是了解其生活与创作的绝佳切入点。

作者出入于生活与文学,将敏锐的视角与克制的语调,熔淬成一篇篇锋芒毕露的文章,刺破罗马尼亚社会的表层。赫塔·米勒运用冷峻、超现实的诗性语言,表达了对现实环境的内心感受,对流离失所的生活状态的感想。总括起来说,不同的文章都展现了作者对真正的人性的尊严与诗人的胸怀的关注。

本书是赫塔·米勒出色的散文作品,以清晰直接的风格,阐述其小说主题,生命感悟,由此我们可以更好地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总体看来,赫塔·米勒是不应该忽视的作家。她就像一把尺子,丈量着时代、语言和虚构,也丈量着读者和她自己。

荐书:《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

作者: [德] 赫塔·米勒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 后浪文学

原作名: Der K nig verneigt sich und t tet

译者: 李贻琼

在男权社会,女性在权力场的参与度有多高呢?几乎为0。从某种程度来看,权力的定义本身就已经将女性排除在外。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已经在政治、商业领域中艰难取得成功的女性,或多或少都在无意有意地扮演一个男性化的角色,但她们内心同时又排斥这种扮演。比如,玛格丽特 撒切尔就曾专门做过声音训练,以让自己惯于以更低沉的声线讲话,因为其顾问团体认为她女性的尖细嗓音不够有权威感。

除了这些少数精英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女性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即她们的声音总被忽略,社会对她们的容错率也更低。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权力对女性的接纳度有多高?女性是否可以重新构架一个权力世界呢?

面对这些问题,《女性与权力》的作者——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做出了回答。本书收录了比尔德两篇关于女性与权力的演讲稿,她从历史上的文学作品和现实情境中挑选了数个案例,来解释女性与权力的关系是如何在文化中被构建的。同时,她对目前权力的文化架构提出质问,在更深的层面上引发人们的反思。

比尔德以其睿智的头脑和辛辣的笔调重探性别议题,探寻了“厌女症”背后的文化根基,并将讨论引向公共场域中的女性声音、社会文化对女性与权力之关系的预设,以及少数“成功”女性拒绝将自己嵌入男性模板中的努力。

比尔德本身也曾经历过针对女性的歧视和网络上的性别攻击,在对这些个人经验的反思中,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人们的认知中,女性在权力架构里根本就没有一席之地,那么难道不是权力本身需要被重新定义吗?她认为,无论是何种无意识机制导致了这一点,将女性始终排除在权力之外,都是巨大的不正义;而且无论是在技术、经济还是社会关怀领域,女性的才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对我们来说都是难以容忍的浪费。

回顾过去,比尔德指出在女性公开声明立场的时候,为她们自己而战的时候,高声疾呼的时候,人们通常会用“咄咄逼人”,“喋喋不休”,“哭哭啼啼”等词语来形容女性。我们需要计较这些措辞吗?当然需要,因为它们构成和强化了一种社会沿袭下来的思维模式,它消解了女性话语中的权威、力量,甚至是幽默感。

此外,这种模式有效地将女性的未知再次放回到家庭领域之内,它让她们的言语显得无足轻重。现在的情况依然如此:当人们听到女性的嗓音时,他们不会将其听成一种具有权威的声音,换句话说,他们没有学会如何从女性嗓音中听出权威性。

如何改变这样的困局呢?比尔德认为:”你无法将女性轻易置于一个已经被男性化编码的架构里,你必须改变架构本身“。 而改变架构本身就意味着以全然不同的方式来思考权力;意味着将权力的定义与公共声望切割开来;意味着从协同运作的角度去思考,更多地去考虑追随者而非领袖的力量;意味着将权力当作一种属性,甚至是一个动词,而非某人的私有财产。

在比尔德所构想的权力的新定义中,它是一种“产生效用”、为世界带来某种改变的能力,以及被认真对待的权利一一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作为一个整体。这份耀眼有力的宣言,让我们看到女性与权力是密不可分的,也让我们看到获得权力的过程道阻且长,但只要向前,就可抵达。

荐书:《女性与权力》

作者:[英] 玛丽·比尔德 / Mary Beard

译者:刘漪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后浪

PART 4 女性独立前行史诗

#单身女性# #女性养老困境#

#生育登记取消婚姻限制#

“不结婚是我们的错吗?!”“我可是全力奋斗到今天的呀。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好容易找到份工作,一点一滴地证明自己,终于感到受到了认可时,已年过30。那段时间根本无暇考虑结婚,一路狂飙至今……心想要不还是去结婚吧,可这个社会却告诉我,40岁的女性已经没人考虑了……”

可能上述言论从许多40岁左右的女性那里都听到过。我们这代人,总感觉像是被摆在了一场“浩大的社会实验”的实验台上,从就业冰河期到金融危机,像领跑者一样在前人从未涉足过的处女地上不顾一切地飞奔,苦撑至今。父母辈在40岁前就大多就已得到的东西,对于我们来说,也许注定是奢望。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无心地问及结没结婚,有没有孩子,承受着周围人怜悯的目光。甚至有的人说什么“不结婚生子的人就是没尽到社会义务,应当被削减退休金”。但这真的是我们的错吗?

为了应对这些质疑及破除所谓的养老困境,部分单身女性选择独立生子,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政策层面的巨大变革。2023年年初,四川宣布全面放宽生育登记限制,即不结婚也可以进行生育登记。在此之前,陕西、广东等多个地区也已放宽了该项限制。

当然,也有声音认为,“取消婚姻限制,是否等于鼓励婚前生育?”“今后,未婚妈妈群体、非婚生育的比率会不会增加?”还有声音认为,取消婚姻限制,是否与刺激人口增长有关?会迎来人口增长新的拐点?

但不可否认,这一政策的落实为单身女性提供了更多元化的人生选择。而单身女性在生育之外,是否还有另一种模版呢?当然有。如今,越来越多的女性对恋爱意愿降低,她们将更多注意力投注在职场之中。

此前,在共青团的数据调研中,对于“你将来会结婚吗”这个问题,有25.1%受访者选择“不确定”,8.9%受访者选择“不会结婚”。进一步分析发现,女性结婚意愿明显低于男性,她们之中表示“不结婚”和“不确定会不会结婚”的人数占43.92%,比男性高19.29%。

那么,选择独立前行的女性究竟是如何在大环境中一路摸爬滚打、生存至今的呢?放眼未来,单身群体的出路又在何方?由雨宫处凛所著的《单身女性》一书则记录了当代女性的困惑与出路。

本书考察的对象是日本冰河期就业世代中的女性群体。作者根据“非正式员工”“中年女人的相亲”“生活的艰辛”“护理年老的父母”四个主题取材,采访了与自己同一年龄层、有类似境遇的多位女性。

有人明知公司的“努力就让你转正”是谎话,只能靠自我麻木来坚持工作的人;有人生了病也享受不到公司的福利,只能眼睁睁失业;有人找到了男朋友,却因为无法接受自己要先为他送终的现实而打退堂鼓;有人追求亲密关系却几经挫折最后放弃,决定与猫为伴度过终身。

当然,书中并非都是无奈和心酸,很多受访者都是非常努力善良的女性,她们有的是努力与技能兼备的人才,例如跳槽237家公司的“超级派遣制员工”由佳里,她们有人未雨绸缪,提前为自己买好公寓或保险,并做好未来风险投资。她们有人离开原生家庭,领着低保过着有些孤独却又不乏开心的日子;也有人拒绝消费主义裹胁,并在参与工会帮助他人维权的活动中找到了归属感……

无论如何,这些单身女性在泥沙俱下的时代洪流中或沉或浮,承受并对抗着日本社会中对女性的种种有形无形的歧视,也尽力为自己想要的生活做出努力。总而言之,《单身女性》一书为记录当代东亚社会女性生存现状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证言。

荐书:《单身女性》

作者: [日] 雨宫处凛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非正規 単身 アラフォー女性 「失われた世代」の絶望と希望

译者: 汪诗琪

在女性主义浪潮影响下,如何做选择成为了女性思考的新议题。是否结婚?选择怎样的结婚对象?成为全职主妇还是职场女性?以往,人们非常害怕做出错误的选择而影响人生的道路,因为所谓的正确模版已经放在眼前。

如果不按照社会所设定的方向前进,那么女性一定会被视为异己,被所谓的流言蜚语指点。然而,上野千鹤子老师为女性指出了另一条新的道路,那就是“人生不止一个选项,女性不是只有'可爱'。生而为女,有无限选择,只要活出自己的人生就是最上等的快乐。”

在上野千鹤子老师2023全新作品《身为女性的选择》中,她为所有当代女性列出了一份清醒的生活指南。本书是著名女性主义学者、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与心理学家信田小夜子的辛辣对谈合集,她们直面女性生活,探讨了爱与性、独立、婚姻、家庭暴力等诸多现实话题。

两位“女性的盟友”分别从社会学统计数据与一线女性的心境出发,以各自的观察和研究经验展开了一场尖锐问答,她们把握社会趋势,结合实际个案,凭借犀利独到的观点及字眼,深挖了事件的本质,鼓舞女性找到自己,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

关于结婚与否,上野千鹤子认为:婚姻并不是非经历不可的事情,一旦有了这样的观念,人就有余力去思考:什么才是好的婚姻?什么才是好的家庭?我认为,结婚和离婚都能成为一种选项的社会,对女性来说才是更好的社会。

关于离婚,上野千鹤子表示:离婚件数最高的时期是婚后一年之内。换言之,就是烂苹果无须吃到最后一口才幡然醒悟。

关于结婚对象,上野千鹤子说道:婚姻是一场尊严的游戏,同辈中结婚年龄越晚的人,对丈夫的要求就越高。对她们来说,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同辈人的一句:“你就这么将就了?”而且,男人和女人也一样。若问现在人们如何挑选结婚对象,能否向同辈炫耀占了很大一部分理由。我认为,同辈的认可正在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她认为,结婚和离婚都能成为一种选项的社会,对女性来说才是更好的社会。当你听到来路不明的大叔和大婶唠叨“先赶紧找一个再说”“别挑三拣四了”的时候,不要理睬那些不负责任的言辞,因为那种时代早就过去了。

本书不仅是解剖亲密关系真相的人生指南,更是痛快淋漓的女性主义课堂。它从婚姻的个体和社会意义,到家庭形成而出现的种种问题,再到父母养老及老后困局,在爱与性、婚姻、独立、母女关系、男性观察、家庭暴力等广泛议题上展开了尖锐问答。

最后,上野老师指出,女性不需要别人认可,也不一定要对别人有用,无论是否结婚,她们都能争取活出更好的人生。

荐书:《身为女性的选择》

作者:[日]上野千鹤子 / [日]信田小夜子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品方:磨铁·文治图书

PART 5 女性权益保护史诗

#反PUA指南# #牟林翰虐待案二审宣判#

#煤气灯效应# #依法维护妇女儿童权益#

2023年7月25日,那个曾经牵动无数女性的“牟林翰虐待案”在北大法学院2016级女生包丽去世三年后终于尘埃落定。北京一中院经审理认为,上诉人牟林翰虐待与其共同生活的同居女友,情节恶劣,且致使被害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虐待罪,应予惩处。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国内司法实践中极为罕见认定两性关系中精神虐待导致对方死亡而获刑的司法案例,被外界称作“国内PUA第一案”。

时至今日,“反PUA”、“煤气灯效应”等精神控制词汇已经被众人所熟知,它们也彻底被纳入了公共讨论的范畴。也让人们开始思考家庭暴力、精神虐待等议题。

2023年12月,“依法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十大案例”发布,其中涉及妇女遭受家暴遇困境、女职工劳动保护、妇女人格权益、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未成年人保护等热点问题。可以看到,在推动全链条治理侵害妇女儿童权益问题层面,我们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女性权益保护的史诗也将被全面书写。

回归到具体落实层面,为什么女性更容易成为煤气灯操纵者的目标?家庭、工作或社会生活里还埋藏着哪些煤气灯操纵的隐患?如何敏锐地识别煤气灯操纵,摆脱情感虐待,获得疗愈和重生?

由心理学博士、综合创伤治疗师阿梅利亚·凯利所撰写的《煤气灯操纵》一书详尽分析了曾经接触过的10个典型案例,例如被无视诊疗需求的孕妇、被客户无端指责的公关经理、被父亲“过度保护”的女儿……结合这些鲜活的生活经验,作者让我们得以身临其境地理解“煤气灯操纵”的确切定义和运作方式。

在这本写给女性的疗愈指南里,阿梅利亚·凯利分析了7种常见的煤气灯操纵手段——“否认,拒绝沟通,蔑视,质疑,反驳,制造刻板印象,转移焦点”,帮助我们识别和解决家庭、亲密关系、社会等不同背景下的心理操纵。

作者深入浅出地说明如何使用科学的方法摆脱有毒关系的捆缚,她详细拆解了事实跟踪、界限设定、胶囊选择等30种心理学疗愈工具和技巧,每种技巧都辅以完善的练习指导,让每一个读者都可以跟随她的指导进行自我练习,夺回自尊、自爱和自我掌控权。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同时也是从心理学视角对女性力量的有力呼应,关注亲密关系、家庭、社会等各个层面对女性的煤气灯操纵,并为女性提供自我觉醒、自我关怀、自我赋权的方法,肯定女性的积极力量,帮助女性识别家庭、亲密关系、社会等不同背景下真实且隐蔽的心理操纵,实现自我觉醒和自我疗愈。

整体看来,《煤气灯操纵》既是一项抵抗煤气灯操纵的康复计划,也是一本警示情感虐待潜在危险的预防指南。无论你是否经历过情感虐待,你都可以从中习得自我保护、自我关怀、自我赋权的方法,更坚定地拥抱和接纳真实的自己。

荐书:《煤气灯操纵:给女性的反PUA指南》

作者:阿梅利亚·凯利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很多女性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即不断自证。尤其是面对最亲密的关系时,这种自证的倾向会更加强烈。回想一下过去,你对自己的看法是否来自于周围人的评价?你是否总在向父母、伴侣和领导道歉?你的父母数落你的穿着、工作、朋友还有交往对象,你却反思也许他们的意见都是对的?你很难做出简单的决定,并且经常自我怀疑?

如果你符合以上的情形,小心!你很可能已经被“煤气灯操纵”了!“煤气灯操纵”是一种阴险的情感虐待和操纵形式,很难识别,甚至很难摆脱。由罗宾·斯特恩所撰写的《煤气灯效应》则为人们清晰地讲明了这种情感操纵的具体模式和应对策略。

“煤气灯效应”一词源于1944年美国上映的一部知名老电影《煤气灯下》,该片主要讲述了钢琴师安东作为丈夫,通过不断对妻子宝拉进行精神操控从而使其发疯,以霸占其所继承的财产的故事。

在《煤气灯效应》一书中,拥有超过30年心理咨询经验的知名心理治疗师罗宾·斯特恩博士向人们展示了煤气灯操纵的运作模式,从认清煤气灯操纵的三个阶段,到停止煤气灯操纵的五种方法,以及你该如何决定哪些关系还有救、哪些需要尽早离开的判断准则。

作者认为,煤气灯操纵存在于任何关系中,可能是伴侣、雇主、亲戚或朋友。而之所以人们会被操控,是因为它触发了我们内心无比恐惧的诱因——被遗弃;还触发了内心深切的被理解、被赏识和被爱的需求。

她表示,煤气灯操纵总是通过两个人实现,且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日常点滴中慢慢渗透的。通常,煤气灯操纵者来播种困惑和怀疑;另一人是被操纵者,为了能让这段关系继续,不惜怀疑自己的认知。在她看来,双方都有责任,这才是煤气灯操纵的本质。

但这并非无药可救。罗宾·斯特恩博士指出,每个人的身体内部都隐藏着一个拥有巨大能量的源泉,可以助力你摆脱煤气灯效应。

首先,你要意识到自己在煤气灯操纵里扮演的角色,看清楚你的行为、渴望和幻想是如何引导你把煤气灯操纵者过度理想化,并时刻寻求他的认可的。然后,你的自我认知之旅就会启程。而《煤气灯效应》则会为你提供帮助,陪伴你走过每一步。只要你提高警觉、保持坦诚、学会求助,你便可以立刻终止这些“毒性关系”。你也会发现,你值得对自己更好一点!

本书堪称求生的必要工具,通过罗宾·斯特恩清晰、舒心且练达的语调,将循序渐进地带领那些遭受过心理虐待的读者踏上旅程,帮助他们找回对生活和命运的掌控力。

荐书:《煤气灯效应》

作者:[美]罗宾·斯特恩

译者:刘彦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PART 6 女性亲密关系史诗

#爱的修学旅行# #再见爱人#

#傅首尔# #朱丹、周一围# #假性亲密#

女性如何经营婚姻?这或许是所有亲密关系尤其是婚姻关系中不可避免的一环。2023年,荧幕上的各大女性情感综艺层出不穷,我们从中看到了各式各样的相处模板,也看到了围困在婚姻中的荆棘与磕绊。

在这之中,不得不提及《再见爱人》第三季中的傅首尔及老刘。两人由于工作、家庭分工的不匹配导致长久以来陷入了一种责备与沉默的怪圈。傅首尔认为丈夫的没有上进心及太过悠闲、轻松、快乐,让她从难以接受到埋怨再到不提要求。而老刘则认为妻子的急躁焦虑让双方难以沟通。

两人看似在一起,但却彼此陌生隔阂的婚姻状态也引发了众人的热烈讨论,对此,有心理学家指出二者为 “假性亲密关系”,即伴侣双方利用形式上的在一起,“默契”地共同回避建立起真正的深入心灵的关系。

与傅首尔及老刘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朱丹周一围夫妇,在《爱的休学旅行》节目中,周一围则通过实际行动打破了网友此前对其冠上的“油腻男”“渣男”等人设,二人有趣默契的相处让人们看到了情感关系的另一种模板,即彼此包容。

事实上,如何经营亲密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题,尤其实在有了孩子之后,二人世界被彻底打破的状况下,如何构成新型的家庭关系更加重要。

研究表明,在孩子出生后的前3年,超过2/3的夫妻都对彼此都非常不满,而父母关系的恶化会直接阻碍孩子的智力和情绪发展。那么在孩子出生后,伴侣们究竟该如何做,才能既让夫妻关系更为紧密,又让孩子得到健康发展呢?

世界知名的心理学伉俪戈特曼夫妇深耕婚姻家庭领域50余年,为伴侣们找到了在孩子出生后感情升温的有效方法,哪怕只践行书中80%的内容,夫妻关系也将会发生可喜的变化,养育出的孩子也会更健康、更乐观。

全书以优化夫妻感情的“6步升温法”贯穿,包含15道测试题,23个练习,帮助伴侣们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前提下进行针对性练习,渐进、多方面地缓解夫妻、亲子矛盾,让夫妻感情升温,孩子乐观而健康地成长。

作者指出,长期、幸福的婚姻,并不一定是要去改变自己,甚至想着改变对方,而是要在关系中找到那些微小但频繁的积极行为,并长期付诸行动。如此一来,时间不仅不会成为婚姻的杀手,反而会成为婚姻的朋友。

本书包含了大量的测试和练习,它能先帮助大家充分地认识自己和伴侣,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翻开本书就像走进了戈特曼的“爱情实验室”,大家不妨叫上伴侣,一起进行亲密关系“6步升温法”练习,或许很快就会看到可喜变化。

荐书:《当婚姻中有了孩子》

作者:[美] 约翰·戈特曼;[美]朱莉·施瓦茨·戈特曼

译者:冷爱

出版社: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一直以来,每个人都在寻求爱是什么,以及爱的意义,这种对爱的渴望和探寻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都渴望生活在爱中,希望自己拥有爱,能够给予别人爱,且能够得到他人的爱,在认可与肯定中幸福地生活。

事实证明,爱就像是让植物生长的阳光、沃土与水一样,滋养着你的身体。体验到的爱越多,你就越能够敞开心胸、不断成长,并且更智慧、更专注、更坚韧、更高效、更快乐、更健康。

与此同时,爱也像在极度疲惫时做一次深呼吸,或在烈日长途跋涉后的一罐冰雪碧。它不仅能带给我们绝妙的感受,也赋予我们生命,是我们获取能量、维持生存、保持健康的必要源泉。

然而,将爱比作氧气和食物不仅仅是诗意的比喻,也是一种科学,这门新科学揭示了什么是爱,以及缺乏爱会令人类身体内部的生物化学物质发生怎样的重要改变。

知名积极心理学家芭芭拉 弗雷德里克森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积极情绪方面的研究,她发现,积极情绪包括喜悦、快乐、感激等在一天之中会短暂出现,但它们的力量是巨大的,能够激发出强有力的正能量。

基于此,她提炼出有关人类至关重要的情感——“爱”的前沿理论,帮助我们从全新的角度理解什么是爱,以及如何运用爱的力量,最终凝结成《爱是什么》一书。

芭芭拉博士认为,爱关乎我们的身心健康,爱也是让我们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的钥匙。首先,我们需要剥离一些错误的观念,比如,“爱是独自占有的、爱是永恒的、爱是无条件的”——这些深植于人们脑海中的观念大都只是美好的愿望。

此外,她提到,爱触及的范围远比我们想像的范围要广,爱有时效性,也不是无条件的,更不是恒久不变的。爱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微小情感联结与积极共鸣;爱包括爱情、亲情、友情,还包括爱自己、爱他人、爱所有人。

芭芭拉博士进一步指出,爱虽然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但我们也可以通过后天的练习有意识地提升爱的能力。同时,她在本书中介绍了多种爱的练习法,帮助我们加深对爱的认知。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升爱自己、爱他人乃至爱所有人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的健康状况、人际关系,拥有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荐书:《爱是什么》

作者:[美] 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原作名:Love 2.0

译者:萧潇

PART 7 女性育儿变革史诗

#育儿理念# #职场妈妈# #内卷时代# #母职平衡#

从幼升小、小升初,再到考高中、大学……在子女不同教育阶段,在每一个孩子背后,常常都有着一位像守望者一样的妈妈。女性作为育儿主力军,在兼顾职场及家庭生活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根据《2023年职场妈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六成妈妈是带娃主力,还有43.6%的人将职场妈妈视为“白天工作累、晚上被娃吵的心理强大打工人”。对妈妈们来说,她们不少都身兼多重角色,不论白天是否身处职场,到了晚上孩子放学,她们往往会进入一个亲子空间。

在这里,她们既是陪伴者,还是教育者……这个空间也并不一定总是和睦的,有时候甚至还充斥着争吵与泪水。因为学校、社会对当下的育儿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尊重差异性,又要拔得头筹,面对这种“既要又有”,身为养育者的女性包括男性在内的父母群体陷入了一种内卷的焦虑之中。

家长们的“军备竞赛”为什么越打越早?“报班狂热”“鸡娃焦虑”背后有哪些理性决策机制?哪些“童年竞争资本”能让孩子在未来取得成功? 为什么竞赛和课外兴趣班充斥着年幼孩子们的生活,为什么再忙碌的家庭也愿意为此投入大量的时间?

怀着这样的疑问,美国社会学家、教育研究学者希拉里·弗里德曼以国际象棋、舞蹈和足球三个活动为例,综合了来自田野观察、成人访谈和儿童访谈三个方面的数据,通过对将近100个家庭的深入访谈,让家长和孩子自己发声,最终凝结成《一激到底》一书。

本书不仅梳理了儿童竞争性课外活动的历史发展,分析了父母让孩子报名兴趣班、参加竞争性活动的动机和目的,也揭示了童年竞争文化背后的一套复杂精妙的产业结构。

事实上,美国社会在过去25年里逐渐加剧的不平等,让童年和父母养育的话题变得尤为重要。首先,竞争性活动越来越激烈与美国家庭及人口结构的变化有关。家庭规模越来越小,使得每个家庭中的孩子数量变少了,父母因而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了更多的精力、财力。

同时,父母们也更加焦虑,因为孩子成功的可能性在降低。婴儿潮和回声潮时代带来的人口增长使得各方面竞争更加激烈,尤其在大学录取方面,顶尖名校的录取名额越来越供不应求。另外,美国文化中奖项和竞赛组织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的竞争性活动之中,其背后目的着惊人的相似性,同时,这些变化也不断塑造并影响着许多中产阶级家庭的日常生活。

作者指出,众多中产阶级家庭坚定且谨慎做出的选择,绝不仅仅是盲目的跟风、效仿;父母的决策有着明确的动机和渴求,希望最大限度地增加孩子们在未来取得成功的机会。

但也有大部分家长担心孩子没有自由玩耍的时间,或者没有办法当个无忧无虑的小孩。尽管他们会陷入深深的纠结,但最终还是会将孩子送去参加各种童年竞争活动。

如同美国一样,中国父母同样在养育子女方面倍感焦虑。我们借由本书可以回观中国当下社会的童年竞争现象,并找到解决之道。

荐书:《一激到底:在竞争环境中抚养孩子》

作者:[美]希拉里·弗里德曼(Hilary Friedman) 著

译者:董应之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在你们家,谁做饭,谁照顾孩子,谁刷马桶?你如何走向外面的世界?如果你在外工作,谁在家里呢?看完这些问题,你似乎会发现无论是什么样的女性,总会有那么一刻,仍然被困在社会所定义的“女人”身份之中。

女性的日常生活被怀孕、流产、婚礼、家庭暴力、葬礼、生病的孩子和学费打碎。不要怀疑,这是全世界女人的那些事情,不管你的社会身份如何。

战地记者梅根·斯塔克怀孕前在阿富汗采访恐怖分子,在伊拉克经历枪战,在南奥塞梯躲过导弹袭击……目睹无数战争的她,怀孕后却发现自己深陷家庭危机:她不得不在照顾婴儿和做家 务中“荒废事业”,而丈夫却能毫不费力地回到从前的生活。不愿在沉默中妥协让步,她将笔尖对准家庭,追问育儿与家务为何总被归为“女人的事”。

于是,她将所思所想凝结成为《女人的事》,从在职场横冲直撞的独立女性,到困守餐盘与尿布的居家妈妈,成为母亲迫使斯塔克理解女性的真实处境。她以日记般的亲密与坦率分享分娩的曲折、照顾新生儿的鸡飞狗跳与产后抑郁的窒息体验,讲述一位新手妈妈如何以保姆为救命稻草,在婴儿的哭闹与无尽的家务中寻回自我。

在中国和印度生下两个儿子后,是当地保姆陪伴斯塔克走过了最艰难的五年。在与中国“阿姨”和印度保姆共度的上千个日夜中,她洞察到自己对她们依赖与支配、信任与疏离并存的微妙情感,也意识到,自己的解脱以一部分女性远离孩子、困守雇主家中为代价。

斯塔克认为,家务这种无处不在的生理需求,一直阻碍着女性的发展,让女性保持缄默。在辛辣吐槽女性社会角色的不公,本书细腻坦陈生育带来的身心洗刷,堪称一部在尿布和失眠中寻回自我的回忆录。

这个故事也关于每个成为母亲后依然想要自食其力的女人,同样的故事在全世界重复发生。最后,作者指出,“女人的事”应由女人定义,重估每一滴汗水的价值,这才是女人的事。

本书通过一场痛苦而坦诚的调查,勇敢掀开了罩在女性生活真相之上的幕布,希望所有女性及男性看完后能够有所感悟。

荐书:《女人的事》

作者: [美] 梅根·斯塔克

译者: 詹涓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PART 8 女性友谊构建史诗

#闺蜜污名化# #女性是否存在友谊#

从《伊利亚特》到法兰西史诗《罗兰之歌》,文学作品中从不缺乏对“男性友谊”的记录与赞颂。与之形成反差的,便是对“女性友谊”的贬损与忽视。例如,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人们认为,“忠诚”“坚强”是属于男性的品质,女人则因过于脆弱,不配拥有“最高层次的友谊”。

即便到了当代社会,“女性友谊”的意义仍然遭到质疑。例如,“闺蜜”一词逐渐被污名化,在到处充斥着“雌竞”的社会语境之下,身处女性友谊中的人们常常会怀疑彼此之间是否存在真挚的情感。

事实上,在亲缘和性缘关系之外,女性之间的友谊力量是巨大的。玛丽莲·亚隆、特蕾莎·多诺万·布朗在《闺蜜:女性情谊的历史》一书中佐证了“女性友谊”的重要性。她通过书信、自传、小说等记录女性友谊的载体,证明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现代社会,“女性友谊”在女性的生命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是促使她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比如,罗兰夫人要求自己最亲密的女性友人——苏珊·格朗尚目睹自己走向断头台。因为这样,不仅可以证明自己没有因为这场考验变得胆怯,而她的朋友在目睹这一切后也会减少对死亡的恐惧。

这样因为共同的理想而形成的“女性友谊”绝非孤例。18世纪的美国,也涌现过带着对共和政体的憧憬相聚到一起的女性。她们用书信联系,抵制进口茶叶、为军事防御捐款,鼓励彼此成为“爱国与自由的理想模范”。

出身政治世家的摩西·华伦认为,政治不仅与男人有关也和女性相关,她在给历史学家凯瑟琳·麦考利的信中写道:“当观察是公正的,且对得起良心和品格时,究竟该意见是来自私人女性朋友嘴巴说出的轻声细语,或是由男人在议会中用如雷贯耳般响亮的声音说出的大胆言语,我想无关紧要。”

这是第一本完整讨论女性友谊历史的专著。从古希腊罗马谈起,透过无数例证,发掘女性友谊的真貌,你将发现,今日“友谊”正进入前所未见的全盛时期!

本书旨在重建女性情谊的历史。从17世纪起,许多中、上阶级女性,在沙龙等场所中获得与其他人公开交友的自由。到了19世纪,女性友谊甚至翻转为社会主流,“友谊”一词开始与情感亲密的女性特征画上等号,不再是被歌颂的兄弟情谊。

一则,百年来女性在公共领域中站上男性岗位,再者,男性之间的友谊模式历经了又一次翻转。从过去受到歌颂,转而认为友谊等同女性化,到了现今,男性的友谊也不再是肩并肩的同袍情谊,而是面对面的言语表达和相互拥抱,与女性情谊越来越相似。

我们认为,这正是社会生活发展的基础,能促使社会往关心每个人的福祉迈进。在这个日渐疏离的社会里,越来越普遍的女性友谊模式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荐书:《闺蜜:女性情谊的历史》

作者: [美]玛丽莲·亚隆 / 特蕾莎·多诺万·布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品方: 思想会

副标题: 女性情谊的历史

女性之间存在真正的友谊吗?那些嫉妒、不安是正常的吗?或许“我如此嫉妒你,又如此需要你。”才是女性友谊的核心本质。

莉拉和埃莱娜一起成长于那不勒斯一个破败的社区,从小形影不离,彼此信赖,但又都视对方为自己隐秘的镜子,暗暗角力。

莉拉聪明,漂亮。她毫不畏惧地和欺凌自己的男生对质,也可以去找人人惧怕的阿奇勒﹒卡拉奇要回被他夺走的玩具;埃莱娜既羡慕莉拉的学习天赋和超人的决断力,又一直暗暗模仿莉拉。

然而,家人并不支持莉拉继续求学,因此她到父亲和兄长苦苦维持的修鞋店帮工,又面临几个纨绔子弟的追求。埃莱娜则怀着对朋友的关爱、嫉妒和理解,独自继续学业,却始终无法面对和莉拉竞争的失落。

最终,十六岁的莉拉决定嫁给肉食店老板,自此,两个女生的人生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这个故事源自全球现象级百万畅销书、高口碑意剧《我的天才女友》。

它将焦虑、疲惫、女性经期等所有女性恐惧的题材融合在一起,让人们体验了被抛弃、不公和汹涌的情感。与此同时,本书尖锐又细腻地探讨了女性命运的复杂性和深度,例如深刻动人的友谊,可能要比爱情更长久,比亲情更深刻,只要女性勇敢携手,就一定能够奋勇前行。

这一次,《我的天才女友》被改编成图像小说首次出版。和小说及电影不同,本书通过意大利湿壁画质地的水彩,灵活切换的分镜视角,略显青涩的现代绘画风格,低纯度的画面让人们看到了更加丰富的女性情感。

虽然看似平淡,却足以构建出故事的心理世界和情绪向度,极度细腻地展现了两个女孩交叠又分离的命运,窥探了少女青春的泥泞,读者们仿佛可以通过画面触摸到女性情谊不断变幻的那种质感。或许经由本书,你可以感受到一个不一样的精彩世界。

荐书:《我的天才女友:图像小说》

原著:[意] 埃莱娜·费兰特

改编:[意] 基娅拉·拉加尼

绘画:[意] 玛拉·切里

译者:陈英、于冰倩

PART 9 女性运动史诗

#女性跑者# #运动的意义#

#亚运会女性运动员# #首位女性马拉松运动员#

1967年,Kathrine Switze勇敢地用自己名字的缩写“K.V. Switzer”报名了波士顿马拉松。在禁止女性参加马拉松的年代,这个让人看不出性别的名字通过了申请,为她拿到了“261号”的号码牌。

但就是比赛当天,Switze刚跑了6公里时,恼羞成怒的赛事总监Jock Semple突然冲向她,要将她赶出赛道。幸好当时Switze的男朋友和教练就在旁边,他们帮她推开了赛事总监Jock Semple,使她能够继续比赛。

最终,Switze以4小时20分的成绩跑完全程,她也成为了全世界第一个拥有号码牌的女性马拉松选手。慢慢地,规则确实开始改变了。1972年,女性首次被允许正式参加波士顿马拉松比赛。

时间进入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第十九届亚运会在中国杭州举办,我国共斩获总计383枚奖牌。其中,女性运动员参与的项目所获的奖牌数为223枚,占总数的58.22%。这些站在亚运会赛场的女性运动员们,不只挑战了身体的极限,更在挑战传统观念及性别壁垒。她们的拼搏精神和卓越表现鼓舞了无数人,更带动了更多女性积极参与体育运动。

和Switze及亚运会中的运动员一样,许多女性在不断奔跑着,由莫莉·赫德尔所撰写的《像她那样奔跑》则将众多女性跑者记录了下来,例如奥运会10000米铜牌得主琳恩·詹宁斯,回忆了和男孩子一起跑步时,在训练场的孤立无援;2005年世界锦标赛马拉松冠军葆拉·拉德克利夫,毫无保留地叙述了一个女性跑者是如何经历孕期和哺乳期的。

她们中有的做过9次手术、有的是妈妈跑者、有的患有焦虑症、有的从赛道上被拽下来、有的深受歧视之苦、有的遭受过性虐待、有的困于家庭关系之中……

但面对疾病、伤痛与质疑,数十位世界顶级女性跑者从没有退缩,而是选择再坚持一秒、再迈出一步。她们用汗水泪水以及爱与荣誉,给出用跑步激活人生的真诚建议与忠告。

不仅如此,书中还介绍了顶级骨骼专家、营养学家、运动心理学家等的建议,给出了女性跑者安全、高效运动的4个关键,帮我们顺利应对身体和心理的独特挑战,激活自己的潜能。

事实上,这本书是女性跑者的“大事记”,也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录写。它既是一本给女性跑者的书,也是一本给更多女性读者的书,给出了用跑步激活人生的真诚建议与忠告。

在世界顶级女性跑者的故事中,我们看到每个人都找到并把握住了自己的人生节奏。读过她们的故事之后,可能你会更好地找回自己,并成为更好的自己。

荐书:《像她那样奔跑》

作者: [美]莫莉·赫德尔(Molly Huddle) / [美]萨拉·斯莱特里(Sara Slattery)

出版社: 华龄出版社

出品方: 湛庐文化

译者: 杜兰 / 张涛

行走是身为人类的一项本能,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女性而言,在无人陪伴、没有牵累的情况下云游四方,去探究她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世界,都并非易事。不过,仍然有一些女性打破束缚,走出家门,享受到了行走于世间的乐趣。

从博学的伊丽莎白·卡特到坚韧的谢丽尔·斯特雷德,从漫步于群山间的多萝西·华兹华斯到游荡于城市里的阿娜伊斯·宁和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行走中,她们有的重获了健康,有的积累了创作灵感,还有的走出了可怕的婚姻阴霾、摆脱了逼仄的生活困境……

例如在伍尔夫的所有作品及其许多重大的经历中,行走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行走既给她缔造过友谊,是她的回忆和灵感之源,也是她创作许多极负盛名的小说过程中的关键。

对伍尔夫来说,没有行走的写作是呆滞、死气沉沉和“毫无生气”的。她觉得,只有把身体置于生命活力之中,她才能让所写的文字生动活泼,才能赋予所写的词句以生命。在行走过程中,伍尔夫还具有抽出时间,将人们与他们的“过去和未来割裂开来”,用“凝视”将他们全部定格在那一刻的精神力量。

再看《走出荒野》作家谢丽尔斯特雷德,在她的自传书中讲述了婚姻触礁,母亲去世,自己在绝望中生活多年后,虽然毫无徒步经验,却独自一人踏上太平洋山脊步道,通过长途步行找寻自我的故事。

为了记录下三百年以来的女性行走史,克丽·安德鲁斯将其凝结为《步履不止》一书。正如书中所言,“女性的徒步行走有着各种各样的目的——这些目的就像女性本身一样千差万别......除此之外,对于数个世纪中的其他几百位徒步行走的女性作家而言,行走还有更多的目的。当然,女性的行走能力受到过种种限制,其中包括家务与养儿育女等责任,以及安全与易受伤害等方面的观念束缚,但这些束缚并未(能够)阻止女性行走;只不过,它们也对女性徒步行走的体验产生了影响。”

在这段长达百年的行走史中,无论女性走了多远,也不管她们走了多久,那前行的身姿都会一直鼓舞所有能够行走的女性。就算前景未卜,就算为人所嘲,她们依然会行走下去,向来如此,步履不止。

荐书:《步履不止》

作者:[英]克丽·安德鲁斯

译者: 欧阳瑾 / 罗小荣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副标题:一部女性行走史

PART 10 女性抵御不确定性史诗

#AI浪潮# #技术更迭# #女性如何应对不确定性#

AI时代之下,女性会面对怎样的不确定性呢?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2023年7月,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白乐潍指出,AI时代对女性将有三个挑战。

他表示,首先算法会带有一定的性别歧视。“大部分给AI的信息都是来自男性的视角,由男性程序员来完成,所以结果对女性有一定的歧视。”

第二则是失去工作岗位。高盛银行报告显示,女性失去的职业要比男性多17%,因为大部分ChatGPT可以代替的都是会计、教育、秘书等女性较多的工作。第三就是AI工具开发方面,女性人数较少。

当不稳定时代来临时,我们如何应对失业后的事业与生活?以及如何帮助女性在技术大跃迁的时代,更好填充到社会的职业发展中?

通过18个月的田野调查、9年的跟踪寻访,与400多位高新技术行业的失业者的深入交流,人类学家卡丽·莱恩深刻呈现了失业者的遭遇,并挖掘出隐藏在这一群体背后的生存哲学——“一人公司”。

何为“一人公司”?在精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理念下,白领很少将自己的失业归咎于“制度”或雇主,而是倾向于责怪自己,或将失业视为全球经济中商业周期和竞争的必然结果。由此,所有的工作都变成临时的,不再存在职业忠诚,个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做自己的后勤与财务,把自己当作商品来推销,当作一家“一人公司”来经营。

他们小心经营着自己的“一人公司”。然而,当泡沫破灭,将一切寄托于自己的努力,还是唯一的出路吗?事实上,当面临裁员时,这些昔日精英从震惊与否认到接受,他们有的收到了来自真正的好朋友的关切,有的实实在在得到了伴侣的支持,有的在熬过一阵失业的日子之后又重回工作岗位。

放眼中国,高科技工作者的类似困境也不鲜见,在裁员潮当中,35岁以上的互联网人首当其冲。而30多岁的劳动者在他们的人生当中,正在对事业、婚姻和生育等大问题做决定,他们如果失去了工作,这将构成多重打击。那么,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也会规划“一人公司”吗?

长久以来,优绩主义社会的信条不断告诉人们,只要够努力,在工作中提升学历,学习各种技能,延长工作时间,努力适应就业市场,就能控制事情的走向。然而当泡沫破裂,浪潮来临,昔日科技行业的精英、时代宠儿们,也不得不接受失业的命运。

卡丽·莱恩在《一人公司》中指出,在高度自由竞争的市场,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将不再是待在某家公司里层层晋升,而是由各种兼职、短期聘用工、自谋职业、独立创业以及失业拼凑起来的历程,人也不再是公司的一个齿轮,而是成为公司本身,成为只对自己负责、拥有多重技能的“六边形战士”。

作者揭示了失业的高新产业工作者寻求管理工作的未知领域的方法,她记录了这些人使用的策略,并分析了他们理解失业的文化逻辑。

或许,当被裁员无法避免时,失业也不失为职业生涯的一种体验,《一人公司》则忠实地纪录了这些体验,也许在时代的变革下,工作意义经受了极大的挑战,长远来看,它仍具有意义,且将继续前进。

荐书:《一人公司:失业潮中的高新技术工作者》

作者:[美]卡丽·莱恩(Carrie M. Lane)著

译者:李磊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寻求某种确定性,如同寻求万能公式般寻找,让自己免于动荡的侵袭。然而,未来世界究竟会如何发展?一个人到底如何把握机遇,改写人生?又如何不被时时刻刻产生的焦虑情绪裹挟,获得一份宁静?

由米歇尔·渥克撰写的《灰犀牛》一书,则为人们提供了应对方法。灰犀牛类似以黑天鹅比喻小概率而又影响巨大的事件,相对于黑天鹅事件的难以预见性和偶发性,灰犀牛事件不是随机突发事件,而是在一系列警示信号和迹象之后出现的大概率事件。

例如:2008年美国房地产泡沫集中爆发以及在此之前的诸多泡沫破裂;飓风卡特里娜和桑迪以及其他自然灾害后的毁灭性余波;颠覆了传统媒体的现实数码技术;大桥坍塌和摇摇欲坠的城市基础设施;苏联的迅速衰败和中东地区的混乱,在事前均出现过明显的迹象。

为什么领导者们和决策者们不能在局面失去控制之前解除危机?人们应该如何辨识和有效应对那些明显的、高概率的危机事件?本书以科技、经济、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实例进行分析,为我们提供了那些迫在眉睫的、概率高、影响大的危机的预测、防备、应对及善后的具体方法,以便为人们在组织管理、公司管理和国家管理过程提供决策参考。

荐书:《灰犀牛》

作者: [美] 米歇尔·渥克 (Michele Wucker)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 中信·灰犀牛

副标题: 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

2023年,

我们看到了无数女性对生活、生命、世界

产生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我们得以感受到更多女性世界

所迸发出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进步,

我们欣喜、

我们感慨、

我们欢呼!

展望2024年,

女性权益该如何捍卫?

或许唯有奔跑才是唯一的答案。

如同加西亚·马尔克斯所说的,

只有“跑向那干燥的风的尽头,

跑向比那永远不会落山的太阳更远的地方。”

我们才会到达更加光明的彼岸。

新的一年,

TOPHER将与所有女性一同奔跑。

 

TOP HER|记录女性成长价值与商业价值

垂类精准媒体|她经济整合营销|数据增长决策|高净值社群经济

北京·上海·香港·纽约·伦敦·温哥华|topher@topherglobal.com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