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你好天府 木子
入冬的华南大地,虽寒意浓烈,但挡不住建设者的热情。
新年伊始,1月2日,沪渝蓉沿江高铁(以下简称沪渝蓉高铁)承东启西的关键区段合肥至武汉段在安徽六安开工建设,标志着横贯中国东西部的高铁“大动脉”沪渝蓉高铁进入全面加速建设期。
随着沪渝蓉高铁、成达万高铁、成宜高铁等多个铁路工程的开工与建成,四川开启“高铁350时代”加速跑,其在全国铁路版图中的格局正得到一步步改写。
总投资5300亿元的东西“大动脉”
长江是我国的母亲河,我国第一黄金水道,长江经济带涵盖沿江11省市,国土面积占比达20%,承载6亿人口,贡献了全国2/5以上经济总量,是我国经济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支撑带。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长江经济带要释放出更大的能量,需各省市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现实却存在明显不足。长江沿岸既有的铁路客运通道为沪汉蓉铁路,由于建设时期不一,导致技术标准不同,多数路段设计时速只有200-250公里,部分路段只有时速160公里,因而迫切需要一条连续贯通、高速度的高铁通道。
2014年,沪渝蓉高铁被纳入国家规划,耗时7年后,项目正式拉开开工帷幕。
根据规划,沪渝蓉高铁由北沿江高铁、合武高铁、汉宜高铁、渝宜高铁、宜昌至涪陵高铁、涪陵至重庆高铁、成渝中线高铁等段构成,线路东西跨越东中西部省市,串联起长江沿线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等重点城市。全长约2100公里,总投资约5300亿元,全线设计时速350公里,是长江流域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的主骨干、全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的东西主动脉。

按照规划及工期测算,最迟在2030年之前,这条横贯东西的高铁大动脉将全线贯通,届时沪蓉两地之间的通达时间将缩短至6.7小时,比目前的12.2小时差不多能少约一半。
一条横贯东西的高铁大动脉,将整个长江经济带连成一体,沿线所有城市都将从中受益。对于川渝地区来说,沪渝蓉高铁让川渝中部得以告别交通塌陷的局面,将有效助力成渝两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作为沪渝蓉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渝中线高铁是重庆、成都两大核心城市间的第二条直达高铁线路,不过在最初的国家中长期高速铁路规划,还是国家十三五规划里,都没有看见这条路线的身影。
但随着川渝地区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愈加凸显,成渝中线高铁最终顺利拿到“准生证”,设计时速350公里,部分路段预留400公里条件,项目已于2022年11月28日开工,预计2027年建设完成。通车后,成渝两地可实现1小时内直连。
从整个四川的区域发展看,沪渝蓉高铁的建设,也是近年来四川铁路规划建设加速的一个缩影。
国家战略推动,“第四极”全速出圈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四川作为一个群山环绕的内陆省份,自古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交通一直制约着天府之国的发展。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新中国成立后,成渝铁路、宝成铁路、成昆铁路,以及后来的沪汉蓉铁路等铁路的建设,可以说大大助力了四川与全国各省区的物流、人流流动,大大助力了区域经济发展。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当高铁建设的大潮袭来时,四川的铁路建设则显得发力不够。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推出4万亿元的投资刺激计划,2009年,全国铁路完成基本建设投资600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近8成,超过“九五”和“十五”铁路建设投资的总和。但整个西部地区无论高铁的里程还是密度,这此后数年都明显落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转机来自2020年,当年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川渝两地联手在西部地区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在此背景下,成渝地区的交通地位获得提升。
根据2021年2月发布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列为中国交通立体网中四个极。
国家发展战略推动下,四川的铁路规划建设终于迎来期盼已久的“爆发”。2020年7月,渝昆高铁川渝段初步设计获国铁集团正式批复。次月,成渝中线高铁项目获国家正式批复——这条线路从提出到获批耗时很短,且在获批仅13个月后线路启动建设,推进速度在国内高铁项目中堪称罕见。2020年11月,成达万高铁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12月旋即正式开工。

当时短短半年内,三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先后加入四川铁路网,而随着世纪工程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于2020年11月开工建设,四川东、南、西、北4个方向都将开工建设重大铁路工程,铁路建设进入高峰期。
12月26日,随着首发列车从宜宾站驶出,成宜高铁建成开通,以全新时速串起成都都市圈和川南城市群。至此,四川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达6588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1863公里,进出川铁路大通道13条。

根据最新消息,成渝中线、成达万高铁、渝昆高铁等一批铁路重点项目建设,近期都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在多条时速350公里的出川大通道的加持下,天府之国将加速“出圈”,“蜀道难”也将变成“蜀道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