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爆料!忻钰坤新片已悄悄拍完,一桩由好人犯下的罪恶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爆料!忻钰坤新片已悄悄拍完,一桩由好人犯下的罪恶

2015年,忻钰坤曾经结结实实地火过一把。他的火,是他的作品向观众展示,原来中国式的悬疑片可以拍得如此精彩,却又如此接地气。

策划 / 采访 | 沈青雨 &徐佳含    整理 | Stone drinker &沈青雨

写在前面:

2015年,忻钰坤曾经结结实实地火过一把。他的火,并不在于用一部极低成本的《心迷宫》四两拨千斤地收回了超过一千万的院线票房,而是他的作品向观众展示,原来中国式的悬疑片可以拍得如此精彩,却又如此接地气。

在FIRST的舞台上崭露头角,经受住市场挑剔的检验后,忻钰坤马不停蹄地投入了下一部影片的制作,目前,他已经“偷偷”拍完了新作《山野追踪》,一部发生在导演老家内蒙古包头的悬疑惊悚类型片。以下为忻钰坤采访正文,在访谈中,他自爆了新项目拍摄中的诸多细节,让人对此片倍感期待。

第11届FIRST西宁影展征片启动,征片时间从2017年1月1日持续至5月15日。具体信息见文末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网报名页面。

深焦:听说您刚结束在内蒙古的拍摄任务,刚回到北京是吗?

忻钰坤:我刚拍完我的第二部长片《山野追踪》,拍了64天。当时定在初冬的季节,想要那个气氛,但是去了之后发现拍摄场景很复杂,有的场景在市区,天气预报还比较准;但是一到山区,气象就不受控制了。十月初开始下雪,但我们又不需要雪景,就只能到处换场景,躲不了就扫雪,很多次都是临开拍之前上山扫雪。

深焦:《山野追踪》的剧本创作从什么时间开始?

忻钰坤:很早以前,最早的第一版的故事写在《心迷宫》之前,大概是2012年年底时。这是我最早最想拍的故事,第一稿写完之后给任江洲看,他觉得这个故事挺棒的,但不是一个低成本可以实现的,因为里面涉及了很多动作戏和复杂的场景,还有年代的跨度,于是他建议我换一个更好实现的项目,就有了《心迷宫》。等《心迷宫》上映之后,我想时机可以了。

深焦:《山野追踪》的故事是否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呢?

忻钰坤: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就是我的老家内蒙古包头,我从小在那里长大,对那个地方的地貌、人文景观和地域的属性很了解,时间一长就会想着把听到和看到的人和事,以及小时候到山里玩看到的变化,包括事情之间的因果关系等等给拍出来。其实没有任何真实事件,都是各种素材拼接到一起,有了现在这个故事。

深焦:从2012年的初稿到今年的拍摄,《山野追踪》的剧本有什么改动吗?

忻钰坤:改动非常大。第一版的故事相对简单一点,人物动机、线索等都比较模式化。经过《心迷宫》和《再见,再也不见》的制作,我再回头看《山野追踪》的第一稿觉得问题很多。后来重新打磨并做了很大调整,现在的故事比原来的更立体丰富。

深焦:《山野追踪》的名字已经确定下来了吗?是否还会做调整?

忻钰坤:我觉得会改,因为在拍摄中有了更新的视角看这些人物,我觉得最后会换成一个更简单直接的名字。

深焦:《心迷宫》当时是怎样定名的?

忻钰坤:《心迷宫》的名字改了三次。最初开机的时候,场记板上写的是“心事”,因为从剧本层面觉得讲了每个人各自有善有恶的心事,当时也没想到发行的时候这个名字是不是可以。后来我们去送审的时候发现有重名,刚好查到词典里有“殡棺”这个词,指出殡但是没有被埋葬的棺材,跟影片的核心道具和想表达的埋葬但是没完全掩埋的事实状态很符合,就决定叫“殡棺”。

等到要上映的时候,感觉“棺”字给人的感觉不太好,就又想修改。当时想到观众以上帝视角来观影,看到这些人在迷宫里面打转,每次都能清楚地看到他们每次面对的墙壁是什么,看到人物什么时候本可以走出来但又选择不走这条路,我觉得要不就叫“心迷宫”,上映就定为这个名字了。

深焦:作为您的第二部长片,您为何选择了犯罪和悬疑类型呢?

忻钰坤:《山野追踪》是犯罪和悬疑类型片,此外还有一些动作元素。之所以要拍它,主要还是因为对这个故事念念不忘,有一些想表达的冲动。这个故事背后有着和《心迷宫》一样的属性,它能让人看到一些当代社会状态和人物的生存环境,这可能是《心迷宫》上映之后和观众交流得到的。他们认可《心迷宫》的地方不光在于结构,还因为从中看到的能让他们产生认同感的社会现状。《山野追踪》也具备这个特点。

深焦:您曾经谈到,在犯罪类型片上曾受到希区柯克和一些韩国导演的影响,能否具体谈一下?

忻钰坤:我觉得我受的影响是阶段性的。最早受到的启蒙是“奇观电影”,后来开始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看到韩国揭示人性阴暗面的电影,觉得那种真实很少能在其他国家电影中看到。还有一点是民族的共通性,能让观众对其中人物心理特性产生认同,甚至会让人觉得是在讲跟自己相同民族的事情,只是语言不通而已。因为这些在自己的语系里看不到,所以会觉得兴奋。

韩国电影总能在类型片的条条框框内玩儿出新花样,这也是我喜欢韩国电影的地方。2000年左右开始,是韩国电影的爆发时期。大量艺术片,比如金基德,虽然怪,但是很好看,那种好看是内心感受到的。而更为类型化的影片,处理的也不一样,观影前十分钟时就像看好莱坞电影,很模式化,你感觉可以猜到结尾,但结尾不是那样,并且合乎情理。韩国电影很早就开始作改变与尝试类型的融合。我最喜欢的几个导演,像朴赞郁、奉俊昊和金知云,他们会给你一个很熟悉的故事,但最后你看到了不一样的影片,今天的中国电影需要这样一批人。

深焦:韩国的犯罪类型片在国际市场上口碑不错,但是相应地在国际市场上看到的中国这个类型的片子就很少,但其实需要国际市场看到中国也有这样的类型片。

忻钰坤:我觉得在国际市场上被关注的影片,单从商业上来讲,一定具备两个特别重要的属性:一是差异性,一是共通性。差异性指的是讲的是一个具有地域特性、民族特性的故事,通性指的是在里面看到了人性共通的一面。

深焦:导演在创作剧本的时候是否也会追求犯罪类型片带来的兴奋和刺激感?

忻钰坤:会,看到电影里的呈现的时候就会想自己是否也能做类似的尝试。拍《心迷宫》最大的挑战在剧情和内容上,就是我到底能不能把一个本来善良忠厚却为了孩子做出很坏的事情的人物拍好,《山野追踪》则希望在动作戏和人物线索上进行尝试。

《山野追踪》拍摄现场照

深焦:《山野追踪》的拍摄状态和之前《心迷宫》相比有什么区别呢?

忻钰坤:区别还挺大的。当时是第一部,尽管面对的困难没有现在的大,但当时这些困难对团队来讲是致命的,因为没有缓和,制片人一直在忙找钱,我在想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把它拍完。因为没有什么预期,就觉的只要完成就算圆满。到了《山野追踪》,出品方给了我们很大的创作空间,所以我们在资金上基本没有什么忧虑。

但是项目很复杂庞大,将近五十多个场景,剧组人最多的时候有二百三十人,对于导演在创作上,进度上都会带来特别大的压力,《心迷宫》剧组最多的也就五六十人。小剧组的好处在于随机应变,人一旦多了就意味着每件事情都必须更早地计划,所以我们面对天气、面对场景的变化时就变得力不从心了。所以每个戏都有每个戏的难度,对我自己而言,通过《山野追踪》,在和专业团队的磨合上、在表达上都有着和《心迷宫》不一样的状态。拍《心迷宫》的时候团队都年轻有干劲,但问题在于缺乏经验,作为导演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到了《山野追踪》我们请来了很棒的主创,他们有着拍摄优秀作品的经验,就需要导演给他们以明确的指示,同时给他们空间让他们创作出比原来预期更好的效果。

深焦:在《心迷宫》上映后接收到的观众口碑媒体反馈等是否给您带来创作上新的想法?

忻钰坤:在我拍摄《心迷宫》之初都没想到片子会有怎样的结果,因为看很多新导演的拍摄经历,会觉得片子能拍完已经很不错了,最开始写的既然剧本写完了就一定要把它拍出来,拍完之后觉得既然拍完了就剪吧,因为没钱做后期所以是自己剪的片子,那时候想的是赶紧剪完,总要给自己一个交代。剪完之后觉得还不错,想着要不投影展试试,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过来的。

从大家的反馈、包括上映后受到更多人关注来看,都是一个给自己打气的过程。我觉得《心迷宫》给我带来最大的收获在于给我提供了机会,通过实实在在的作品来跟别人交流,这样总比空谈电影来得更实际。通过一个片子去跟不同层面的人交流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有些东西可能是导演很明确要传递给观众的,有些空间是要留给观众的,那个度如果掌握不好的话会损失掉悬疑片的特点。想讲的主题太直白,观众可能会觉得片子在说教,要处理得恰到好处才能提升观影体验。这些信息都是从观众的读解和交流中得到的。

深焦:现在看来,您觉得《心迷宫》的答卷有哪一个点是肯定要被扣分的?

忻钰坤:我觉得电影感上的掌控肯定是扣了分的,因为经验、时间等各方面的原因。《心迷宫》没有那么立体,影像呈现粗糙了一些。

深焦:您在新的电影中会有意回避这些吗?

忻钰坤:我们的整个视觉风格都变了。

深焦:《心迷宫》的叙事结构十分精巧,《山野追踪》会在叙事上做怎样的尝试呢?

忻钰坤:写《心迷宫》的时候找到了诠释这个故事最好的方式:一个棺材换了三家人,怎么去讲才能有意思。之前也有好几稿用了线性的或是用更原生态的方式去讲,但都没有把故事发挥到极致。后来我想到自己也看过很多多线叙事结构的片子,之前也做过一些研究,觉得不如用这个方式来讲把老故事讲得更有新意。《山野追踪》的故事是线性的,重点没有放在叙事的方式上,而是在复杂的人物关系在极短时间内产生的效应,这可能会让影片在有趣的角度上多一些看点,这是一个改变。

 

忻钰坤导演出席映后活动

深焦:《山野追踪》在摄影和美术上做了哪些新的尝试?

忻钰坤:《山野追踪》的摄影师何山也是《心迷宫》的摄影师。拍《心迷宫》的时候很明确,一是低成本,二是要纪实感,要最朴实的东西。当时我们从镜头、焦段的选择都有考量,采用更多手持肩扛的拍摄方式,这样演员表演的时候稍微有一点偏差,靠摄影师的变化可以找回来;如果用固定机位,那多走一步可能出画,少走一步可能没焦点了,可能要反复拍好多遍。这也跟整部影片的美术有关,背景是白墙,固定画面需要更丰富的前景和中景来给观众视觉上的满足,观众的视觉中心一直在变。

到了《山野追踪》,时间和预算都相对宽裕,希望用一种更克制、冷静的方式来讲故事,把主观的东西放到背后用客观的方式来呈现,观众的参与度通过揣摩演员的细微变化来实现。《山野追踪》里面有大量的缓慢移动的机位的设置,因为它还是一个悬疑片,还有一个未解的谜题留到最后,所以可能还有很强烈的气氛的营造,甚至是恐怖环境的营造。

美术上,《山野追踪》对于观众所能理解的常识性状态的环境做得很真实,不让观众出戏;到了更高层面的、观众可能接触不到的环境时,我们做了一些创作的东西,形式感更强,所蕴含的含义更多。

《山野追踪》拍摄现场照

深焦:《山野追踪》杀青之后,对接下来的剪辑有什么初步想法?

忻钰坤:这也是跟《心迷宫》最大的区别之一。《心迷宫》只拍了26天,剧本从写到改到拍,到最后非常熟悉了,所以拍完很确定片子是怎样的节奏和时长。《山野追踪》拍了六十多天,甚至拍到后面我都快忘了前面拍了什么好的画面。一旦开始剪片子、打碎所有素材,这会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当然因为它本身的故事很严谨,自由度没有那么大,还是要按照逻辑把故事链铺陈出来,只是要看这个过程中是保留叙事还是风格的变化了。

深焦:《山野追踪》的剪辑导演还是打算自己来做吗?

忻钰坤:自己剪有一个弊端,尤其是自己编剧、导演、剪辑,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办法去取舍,《心迷宫》剪到最让我自己满意的、两个半小时的一版,拿给大家看,都觉得我还可以再剪,但我已经剪不下去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客观的视角来告诉你对观众来说哪些才是重要的。所以这次请了一个剪辑师主导剪辑。

深焦:《山野追踪》是否也是关于乡村社会的图景呢?

忻钰坤:《山野追踪》挺有意思,有乡村,有城镇,有繁华都市,可能是一个时代下社会的缩影。

《山野追踪》场地勘察照

深焦:您怎样看待处女作与第二部之间的关系?因为您的第二部作品不论是人员或预算,整体上升到一个新台阶,拍摄更流程化与专业。且放眼近年来的华语影坛,都是处女作资金吃紧,第二部作品预算大幅增加。您会有意识地控制预算吗?

忻钰坤:如果我把《山野追踪》的剧本放到商业公司里去的话,他们的预算一定会比我们现在的再高出两倍。所以在同一级别来讲,我们仍然是低成本。从我自己来讲,第一部时,没有人认识你。你要做一件事的时候,很多导演会选择自己掏钱,这样我不用有求于人,而且更快。而我当时很幸运,遇到了我的制片人,他给我讲了个故事,然后我们分工,我去搞创作,他去找钱。

我读了李安的《十年一觉电影梦》,他说,当你拍成年处女作时,你的团队要给年轻人机会。他们需要上位,同时也很便宜,这样能够控制预算,而且他们并不计较利益的得失,他们更期待一部好的作品所带来的成长。所以当时我们找的是年轻的主创,而且乡村题材在场地要求上并不复杂。我们觉得自己比较幸运,《心迷宫》真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我们去制片人老家勘景,我们真是在这件事发生的环境里去拍,而且影片涉及到的所有场景,在他家方圆一公里内全部都有,这就免去了剧组的大转场,也是一个省钱的方式。

二是我们的演员都来自当地的话剧团与戏剧团,大家都没有电视或电影的经验,觉得这是个很难得的机会,于是这个团队的组建才有可能把成本压得那么低。因为它完全不是一个工业流程的产品,甚至也不完全符合合格的电视电影的流程。其实在学习电影的阶段,你会拍很多素材,或者跟组,因此就会知道怎样做可以省钱,有些东西是完全没必要花销的。

当然第二部影片也是精打细算的,它仍然低于市价的很多倍。所以对我来说,第二部电影可能不是一个从紧到松的状态,只是一个从小困难到大困难的变化。

深焦:能请您谈谈您与并驰Lab的合作吗?

忻钰坤:《心迷宫》之后,其实有很多公司来找我聊片约与合作,当时我还是很动心的,觉得终于有机会能进入这行业了,他们会有很多东西等着你来拍,但冷静下来想,我对那些项目和IP没什么兴趣。他们问道:“你想拍什么?”,我就说我想拍我的剧本,他们好像也觉得没兴趣。对于我来说,我还想再拍一两部自己原创的,有诉求的电影。

后来碰到FIRST影展的宋文老师,说他们也有这样的顾虑。FIRST影展之前走出来的导演,要么很难进入主流,融入这个工业体系,要么进入后很快被淹没,因为难以适应。可能在这个领域你是第一,在另一个领域,你就是个螺丝钉。不给予那么多空间,而且我们可能还不是很合格的螺丝钉。毕竟做类型片和商业电影的难度和要求,也是我们还在学习的。而且宋文老师还表示,他们一直想要做一个“圣丹斯Lab”那样的计划,能够给青年导演——已经有第一部作品,具备长片拍摄经验的导演——后面的项目做一些孵化与帮助。

深焦:《心迷宫》制作完成后,当时为何想到要投FIRST影展?

忻钰坤:其实在拍片之前,我关注过很多业内新闻。在《心迷宫》出来后,我和内行人沟通时,他们会说你不像个新导演。因为我对电影感兴趣,会一直关注这个产业的新闻,所以很早就知道FIRST。后来在《心迷宫》快剪完时,我觉得如果它要参加影展,国内没有第二个合适的平台。

一是因为这个影展之前的选片风格与我这部电影的气质很像,二是可能除此一家,再没有一个来自民间的影展有这种公信力与关注度。我剪完刚好赶在他们截止日期前几天,所以我几乎踩着他们的截止时间点参加的。后来的结果证明我们的选择是对的。这部片子我们在国外走了很多影展,往年也有很多独立电影在国外走影展,但很少被国内关注到。而FIRST能够在国内的媒体与业界帮我们做很多推广。我们获奖后,紧接着就是媒体场和影评场,这使这部影片在国内上映前,小范围内炒起来了,于是让影迷们有了预期与期待,持续了它的热度,这才使这部影片上映时有了大规模的口碑发酵。我认为这些都是FIRST在背后做的工作。

深焦:FIRST影展上有许多低成本电影,如《八月》、《中邪》,它们呈现了整个电影生态尤其是在处女作阶段的多样性。

忻钰坤:我认为多样化最可贵的,这是中国任何一个电影节都无法做到的。在FIRST,只要你有能力,擅长任何一种题材,你都可以来。包括它的评审体系也是多样化的,可能从学者到影迷、到更为资深的业内人士、到明星都有。它不看学历,只看你的作品,这样一来,就能让像我们这样草根出身的导演得到认同与关注。我觉得关键在于创作者的选择,他会把他的作品当作什么样的类型与属性看待,还有要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做事情。

深焦:近几年,很多从FIRST青年电影展走出来的影片,有的高价出售版权,有的获得了国际电影节大奖,有的也走上院线,您怎么理解FIRST影展为青年电影创作者带来的不同路径,与市场和当代电影艺术潮流的多样关系?

忻钰坤:其实我们的电影体系里一直缺少这样有公信力,影响力的青年电影选拔平台。早些时候想入行的青年电影人很难打破壁垒进入“圈子”,资源固话也阻碍了行业的发展。随着产业的火热,机遇增加,拍电影并不那么遥不可及。但是当你把成片做出来后,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没人愿意帮你发行。

FIRST青年影展一方面关注到了这些响亮的“声音”,让我们的电影可以被更多人看到,被认可,也为电影市场的多样化带来了促进。通过影展的举办的各种活动,以及媒体的关注让优秀的处女作影片成为影迷追捧的热点,这就完成了影片发行所具备的重要因素,曝光与关注。为市场带来新鲜血液,为行业带来了新生力量。专业人才的储备与输出,这是一个电影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

《心迷宫》(原名《殡棺》)获第九届FIRST青年影展最佳剧情长片奖

深焦:您认为从拍摄《心迷宫》到《山野追踪》,对于低成本的、具有文艺与作者属性的电影,其创作大环境是否有新的变化?

忻钰坤:这两部作品最大的特点都是自己原创,所以我一直很强调导演在前期创作上自由度的重要性。因为将来不论做什么项目,必然会受到各种辖制,导演必须承担这些枷锁。但在前期阶段你会有更多的自由度,而这正是一位导演能够拍出自己最想要的,最能接近自己本质表达的最好的机会。这也是我和并驰合作的原因,我力图将这个自由度保持得更长久。只有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才能拍出独特的影片,才会让影院的观众感受到它的与众不同,它新颖的故事与角度。

这不是从上到下的一贯保持,而是一个来源于很原始的想法被保护到最后的结果。所以这就是我从第一部到第二部以及以后作品都能保持的状态。从导演的创作层面来说,还有很多空间值得尝试与学习。这次《山野追踪》的视觉风格就很难努力达到,前期我与摄影和美术看了很多参考片,像《边境杀手》那样的风格,就知道通过现有条件实现它的难度在哪,这可能是一种修炼内功的状态。

就整个创作大环境而言,我觉得我的采样率不够高,所以我只能谈自己的观点。我原来说过还不错,但有些人采样率更高,他们说没那么好。我身边见到的确实有很多青年导演开始拍片子了,他们可能会面对和我长片处女作一样的问题——资金少,自由度很高,这有利有弊。而另一些有资源的导演,可能直接进入这个工业体系,开始拍他们想要拍的娱乐或商业电影。从这一点来看,变好是一定的。

如果参考一些数据,会发现这些年长片处女作的诞生数量远大于从前,而且是正规渠道。一方面是因为以前很多人拍的是地下电影或太过独立的影片,我们不知道。要从出现在这个工业体系内,能够上映的数据来说,还是好看一些的。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个行业热了,有更多的机会给青年导演去拍不一样的片子。以前可能只给你拍一种比如类型片的机会。今天像毕赣导演、邢健导演,他们的第二部影片还是保留了之前的风格,仍然可以找到钱。我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看,环境还是有变好的。

深焦:大概什么时候在银幕上看到您的新片?

忻钰坤:大概是明年年底。因为后期可能要做到明年五、六月份,再找一个合适的发行和档期。

深焦:您还会考虑投国外的电影节吗?

忻钰坤:会尝试。《心迷宫》参加威尼斯影展和其他国外影展,帮我获得了电影行业的关注。在威尼斯电影节期间,MK2的制片和我聊过以后的项目参与合作的事情。所以我还是会拿出去给一些片商与影展选片人看。

深焦:国内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看法,有些电影一定是商业向而有些则一定是影展向。但其实在欧洲,尤其法国,这二者并不排斥,不少影展获奖片也是非常卖座的院线电影。

忻钰坤:我觉得问题在于,国外参加影展的影片都会上映,而国内因为很多参加国外影展的片子回来上映票房都不好,所以渐渐就选择不上映,不再往这个方向努力了。现在上映的需求变大,受众变多,只是需要核算一个比例。有些青年导演的梦想就是电影上映,为此不遗余力,哪怕赔钱。但当进行到后面几部时,就会发现自己赔不起了,而且当投入与产出未必成正比时,就会重新考虑上映的问题。如果在国内的艺术院线做长期放映,还是能做到成本回收的。

我在威尼斯电影节接触过一位罗马的片商,他们作为中介,想拿到《心迷宫》的销售权。一开始我很好奇,因为有人要发我的片子了,于是就和他们聊。我问:“为什么你们会选择发行这部影片?你们喜欢它吗?”他们说:“不是,因为中国现在被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电影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入口”。现在的各大影展如威尼斯柏林和戛纳,每年其实都会留有一定名额给华语电影。所以这个发行商会认为别的片商都有一定的华语片,那么我们的片库也需要一些,成为了一种标准配置。

深焦:以院线为主,您怎样看待文艺片,或者说艺术性更强的电影未来的市场发展?

忻钰坤:从数据来看,可能还需要经历长时间的成长。比较乐观的现象是现在的观众不再像曾经那样热衷于大片,特效或者明星,而开始强烈地呼唤新的叙事或影像,或者说,一种新电影。我认为,这恰恰给那些认真并努力作出改变的电影人一个机会。以前因为大片太多了,基本上没有机会,而现在,正因为一些小众的电影赢得了好口碑,成了“小黑马”,让发行商对此产生兴趣。所以,如果花时间让观众看到这样的作品,观众会回潮,重拾对中国电影的信心。

至于商业电影,它还会留在现在这种状态,但是需要更懂观众的人把它们发挥得更好,而艺术电影或其他相对小众的片子可以向这个体系输出更多的人才。这一点可以参考新好莱坞时期,今日那几个大名鼎鼎的导演当初都是拍独立电影出身,所以这种电影最后成了一个良好的供血机制,补充到商业体系里,把这棵树“扶正”了。

从内心来说,我认为商业片很难拍,比文艺片难很多。后者更多是个人的表达,不管拍好拍坏,观众能否理解,但我就是这么想的。但商业片为大众服务,观众看不懂就是你的问题。还有一点,现在能很明显看出,年长一辈创作者的观影量和对于行业发展的敏感度已经不够了。我作为年轻导演,如果看到有些故事别人已经拍过,我会天然地避开。因为如果我作为影迷,这种片子已经看了无数遍,那么我干嘛还要看它。所以作为导演,我会选一个新故事,这样可能正好对观众的胃口,他们也在期待新的东西。

深焦:法国的艺术院线最主要的消费群体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而国内电影院观众则多是20-40岁之间的年轻人。

忻钰坤:国外的影展观众大部分是老年人。我们的市场基数由青年观众组成的,会强调电影的娱乐性和商品属性,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片子被骂依然有很高的票房,因为观众觉得我们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可能作为电影人、学者与专业人士,对电影会有很多诉求,对电影主题呈现的深度,以及表演的层次。

但是对于大量的普通观众来讲,电影只是打发时间的方式之一,观众并不是因为喜欢看而买票,而是因为排片高,没什么别的可看而买票。如果只用票房来衡量电影的好坏,那么这个值是有问题的。现在各地都有一些影迷组织的观影团体,优秀的文艺片上映了会组织主创交流放映,这或许会成为将来艺术院线壮大发展的一个雏形。

- FIN -

11届FIRST影展首款主题海报

当我们看到忻钰坤导演已经完成了自己继《心迷宫》后的第二部长片的拍摄,从FIRST走出的张大磊导演的《八月》在台湾一举斩获金马,看到王一淳的《黑处有什么》克服了重重困难终见天日,得以公映,或许大众才能逐渐的理解FIRST影展对于当代电影艺术标准、电影节谱系、电影市场的意味。

第11届西宁FIRST影展发出了征片讯号:征片时间从2017年1月1日持续至5月15日,参赛者需登录FIRST青年电影展官网完成注册后,在线填写报名信息、资料,完成报名(点开阅读原文进入官网在线报名页面)。参赛影片需为2016年1月1日之后制作完成的剧情片、纪录片、 实验片、动画片及短片,其中剧情长片必须是导演的前三部作品。伴随着征片开启和大使周迅的加入,FIRST影展新的话题也将在新的一年铺陈开来。

来源:深焦DeepFocus

原标题:爆料!忻钰坤新片已悄悄拍完,一桩由好人犯下的罪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爆料!忻钰坤新片已悄悄拍完,一桩由好人犯下的罪恶

2015年,忻钰坤曾经结结实实地火过一把。他的火,是他的作品向观众展示,原来中国式的悬疑片可以拍得如此精彩,却又如此接地气。

策划 / 采访 | 沈青雨 &徐佳含    整理 | Stone drinker &沈青雨

写在前面:

2015年,忻钰坤曾经结结实实地火过一把。他的火,并不在于用一部极低成本的《心迷宫》四两拨千斤地收回了超过一千万的院线票房,而是他的作品向观众展示,原来中国式的悬疑片可以拍得如此精彩,却又如此接地气。

在FIRST的舞台上崭露头角,经受住市场挑剔的检验后,忻钰坤马不停蹄地投入了下一部影片的制作,目前,他已经“偷偷”拍完了新作《山野追踪》,一部发生在导演老家内蒙古包头的悬疑惊悚类型片。以下为忻钰坤采访正文,在访谈中,他自爆了新项目拍摄中的诸多细节,让人对此片倍感期待。

第11届FIRST西宁影展征片启动,征片时间从2017年1月1日持续至5月15日。具体信息见文末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网报名页面。

深焦:听说您刚结束在内蒙古的拍摄任务,刚回到北京是吗?

忻钰坤:我刚拍完我的第二部长片《山野追踪》,拍了64天。当时定在初冬的季节,想要那个气氛,但是去了之后发现拍摄场景很复杂,有的场景在市区,天气预报还比较准;但是一到山区,气象就不受控制了。十月初开始下雪,但我们又不需要雪景,就只能到处换场景,躲不了就扫雪,很多次都是临开拍之前上山扫雪。

深焦:《山野追踪》的剧本创作从什么时间开始?

忻钰坤:很早以前,最早的第一版的故事写在《心迷宫》之前,大概是2012年年底时。这是我最早最想拍的故事,第一稿写完之后给任江洲看,他觉得这个故事挺棒的,但不是一个低成本可以实现的,因为里面涉及了很多动作戏和复杂的场景,还有年代的跨度,于是他建议我换一个更好实现的项目,就有了《心迷宫》。等《心迷宫》上映之后,我想时机可以了。

深焦:《山野追踪》的故事是否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呢?

忻钰坤: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就是我的老家内蒙古包头,我从小在那里长大,对那个地方的地貌、人文景观和地域的属性很了解,时间一长就会想着把听到和看到的人和事,以及小时候到山里玩看到的变化,包括事情之间的因果关系等等给拍出来。其实没有任何真实事件,都是各种素材拼接到一起,有了现在这个故事。

深焦:从2012年的初稿到今年的拍摄,《山野追踪》的剧本有什么改动吗?

忻钰坤:改动非常大。第一版的故事相对简单一点,人物动机、线索等都比较模式化。经过《心迷宫》和《再见,再也不见》的制作,我再回头看《山野追踪》的第一稿觉得问题很多。后来重新打磨并做了很大调整,现在的故事比原来的更立体丰富。

深焦:《山野追踪》的名字已经确定下来了吗?是否还会做调整?

忻钰坤:我觉得会改,因为在拍摄中有了更新的视角看这些人物,我觉得最后会换成一个更简单直接的名字。

深焦:《心迷宫》当时是怎样定名的?

忻钰坤:《心迷宫》的名字改了三次。最初开机的时候,场记板上写的是“心事”,因为从剧本层面觉得讲了每个人各自有善有恶的心事,当时也没想到发行的时候这个名字是不是可以。后来我们去送审的时候发现有重名,刚好查到词典里有“殡棺”这个词,指出殡但是没有被埋葬的棺材,跟影片的核心道具和想表达的埋葬但是没完全掩埋的事实状态很符合,就决定叫“殡棺”。

等到要上映的时候,感觉“棺”字给人的感觉不太好,就又想修改。当时想到观众以上帝视角来观影,看到这些人在迷宫里面打转,每次都能清楚地看到他们每次面对的墙壁是什么,看到人物什么时候本可以走出来但又选择不走这条路,我觉得要不就叫“心迷宫”,上映就定为这个名字了。

深焦:作为您的第二部长片,您为何选择了犯罪和悬疑类型呢?

忻钰坤:《山野追踪》是犯罪和悬疑类型片,此外还有一些动作元素。之所以要拍它,主要还是因为对这个故事念念不忘,有一些想表达的冲动。这个故事背后有着和《心迷宫》一样的属性,它能让人看到一些当代社会状态和人物的生存环境,这可能是《心迷宫》上映之后和观众交流得到的。他们认可《心迷宫》的地方不光在于结构,还因为从中看到的能让他们产生认同感的社会现状。《山野追踪》也具备这个特点。

深焦:您曾经谈到,在犯罪类型片上曾受到希区柯克和一些韩国导演的影响,能否具体谈一下?

忻钰坤:我觉得我受的影响是阶段性的。最早受到的启蒙是“奇观电影”,后来开始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看到韩国揭示人性阴暗面的电影,觉得那种真实很少能在其他国家电影中看到。还有一点是民族的共通性,能让观众对其中人物心理特性产生认同,甚至会让人觉得是在讲跟自己相同民族的事情,只是语言不通而已。因为这些在自己的语系里看不到,所以会觉得兴奋。

韩国电影总能在类型片的条条框框内玩儿出新花样,这也是我喜欢韩国电影的地方。2000年左右开始,是韩国电影的爆发时期。大量艺术片,比如金基德,虽然怪,但是很好看,那种好看是内心感受到的。而更为类型化的影片,处理的也不一样,观影前十分钟时就像看好莱坞电影,很模式化,你感觉可以猜到结尾,但结尾不是那样,并且合乎情理。韩国电影很早就开始作改变与尝试类型的融合。我最喜欢的几个导演,像朴赞郁、奉俊昊和金知云,他们会给你一个很熟悉的故事,但最后你看到了不一样的影片,今天的中国电影需要这样一批人。

深焦:韩国的犯罪类型片在国际市场上口碑不错,但是相应地在国际市场上看到的中国这个类型的片子就很少,但其实需要国际市场看到中国也有这样的类型片。

忻钰坤:我觉得在国际市场上被关注的影片,单从商业上来讲,一定具备两个特别重要的属性:一是差异性,一是共通性。差异性指的是讲的是一个具有地域特性、民族特性的故事,通性指的是在里面看到了人性共通的一面。

深焦:导演在创作剧本的时候是否也会追求犯罪类型片带来的兴奋和刺激感?

忻钰坤:会,看到电影里的呈现的时候就会想自己是否也能做类似的尝试。拍《心迷宫》最大的挑战在剧情和内容上,就是我到底能不能把一个本来善良忠厚却为了孩子做出很坏的事情的人物拍好,《山野追踪》则希望在动作戏和人物线索上进行尝试。

《山野追踪》拍摄现场照

深焦:《山野追踪》的拍摄状态和之前《心迷宫》相比有什么区别呢?

忻钰坤:区别还挺大的。当时是第一部,尽管面对的困难没有现在的大,但当时这些困难对团队来讲是致命的,因为没有缓和,制片人一直在忙找钱,我在想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把它拍完。因为没有什么预期,就觉的只要完成就算圆满。到了《山野追踪》,出品方给了我们很大的创作空间,所以我们在资金上基本没有什么忧虑。

但是项目很复杂庞大,将近五十多个场景,剧组人最多的时候有二百三十人,对于导演在创作上,进度上都会带来特别大的压力,《心迷宫》剧组最多的也就五六十人。小剧组的好处在于随机应变,人一旦多了就意味着每件事情都必须更早地计划,所以我们面对天气、面对场景的变化时就变得力不从心了。所以每个戏都有每个戏的难度,对我自己而言,通过《山野追踪》,在和专业团队的磨合上、在表达上都有着和《心迷宫》不一样的状态。拍《心迷宫》的时候团队都年轻有干劲,但问题在于缺乏经验,作为导演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到了《山野追踪》我们请来了很棒的主创,他们有着拍摄优秀作品的经验,就需要导演给他们以明确的指示,同时给他们空间让他们创作出比原来预期更好的效果。

深焦:在《心迷宫》上映后接收到的观众口碑媒体反馈等是否给您带来创作上新的想法?

忻钰坤:在我拍摄《心迷宫》之初都没想到片子会有怎样的结果,因为看很多新导演的拍摄经历,会觉得片子能拍完已经很不错了,最开始写的既然剧本写完了就一定要把它拍出来,拍完之后觉得既然拍完了就剪吧,因为没钱做后期所以是自己剪的片子,那时候想的是赶紧剪完,总要给自己一个交代。剪完之后觉得还不错,想着要不投影展试试,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过来的。

从大家的反馈、包括上映后受到更多人关注来看,都是一个给自己打气的过程。我觉得《心迷宫》给我带来最大的收获在于给我提供了机会,通过实实在在的作品来跟别人交流,这样总比空谈电影来得更实际。通过一个片子去跟不同层面的人交流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有些东西可能是导演很明确要传递给观众的,有些空间是要留给观众的,那个度如果掌握不好的话会损失掉悬疑片的特点。想讲的主题太直白,观众可能会觉得片子在说教,要处理得恰到好处才能提升观影体验。这些信息都是从观众的读解和交流中得到的。

深焦:现在看来,您觉得《心迷宫》的答卷有哪一个点是肯定要被扣分的?

忻钰坤:我觉得电影感上的掌控肯定是扣了分的,因为经验、时间等各方面的原因。《心迷宫》没有那么立体,影像呈现粗糙了一些。

深焦:您在新的电影中会有意回避这些吗?

忻钰坤:我们的整个视觉风格都变了。

深焦:《心迷宫》的叙事结构十分精巧,《山野追踪》会在叙事上做怎样的尝试呢?

忻钰坤:写《心迷宫》的时候找到了诠释这个故事最好的方式:一个棺材换了三家人,怎么去讲才能有意思。之前也有好几稿用了线性的或是用更原生态的方式去讲,但都没有把故事发挥到极致。后来我想到自己也看过很多多线叙事结构的片子,之前也做过一些研究,觉得不如用这个方式来讲把老故事讲得更有新意。《山野追踪》的故事是线性的,重点没有放在叙事的方式上,而是在复杂的人物关系在极短时间内产生的效应,这可能会让影片在有趣的角度上多一些看点,这是一个改变。

 

忻钰坤导演出席映后活动

深焦:《山野追踪》在摄影和美术上做了哪些新的尝试?

忻钰坤:《山野追踪》的摄影师何山也是《心迷宫》的摄影师。拍《心迷宫》的时候很明确,一是低成本,二是要纪实感,要最朴实的东西。当时我们从镜头、焦段的选择都有考量,采用更多手持肩扛的拍摄方式,这样演员表演的时候稍微有一点偏差,靠摄影师的变化可以找回来;如果用固定机位,那多走一步可能出画,少走一步可能没焦点了,可能要反复拍好多遍。这也跟整部影片的美术有关,背景是白墙,固定画面需要更丰富的前景和中景来给观众视觉上的满足,观众的视觉中心一直在变。

到了《山野追踪》,时间和预算都相对宽裕,希望用一种更克制、冷静的方式来讲故事,把主观的东西放到背后用客观的方式来呈现,观众的参与度通过揣摩演员的细微变化来实现。《山野追踪》里面有大量的缓慢移动的机位的设置,因为它还是一个悬疑片,还有一个未解的谜题留到最后,所以可能还有很强烈的气氛的营造,甚至是恐怖环境的营造。

美术上,《山野追踪》对于观众所能理解的常识性状态的环境做得很真实,不让观众出戏;到了更高层面的、观众可能接触不到的环境时,我们做了一些创作的东西,形式感更强,所蕴含的含义更多。

《山野追踪》拍摄现场照

深焦:《山野追踪》杀青之后,对接下来的剪辑有什么初步想法?

忻钰坤:这也是跟《心迷宫》最大的区别之一。《心迷宫》只拍了26天,剧本从写到改到拍,到最后非常熟悉了,所以拍完很确定片子是怎样的节奏和时长。《山野追踪》拍了六十多天,甚至拍到后面我都快忘了前面拍了什么好的画面。一旦开始剪片子、打碎所有素材,这会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当然因为它本身的故事很严谨,自由度没有那么大,还是要按照逻辑把故事链铺陈出来,只是要看这个过程中是保留叙事还是风格的变化了。

深焦:《山野追踪》的剪辑导演还是打算自己来做吗?

忻钰坤:自己剪有一个弊端,尤其是自己编剧、导演、剪辑,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办法去取舍,《心迷宫》剪到最让我自己满意的、两个半小时的一版,拿给大家看,都觉得我还可以再剪,但我已经剪不下去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客观的视角来告诉你对观众来说哪些才是重要的。所以这次请了一个剪辑师主导剪辑。

深焦:《山野追踪》是否也是关于乡村社会的图景呢?

忻钰坤:《山野追踪》挺有意思,有乡村,有城镇,有繁华都市,可能是一个时代下社会的缩影。

《山野追踪》场地勘察照

深焦:您怎样看待处女作与第二部之间的关系?因为您的第二部作品不论是人员或预算,整体上升到一个新台阶,拍摄更流程化与专业。且放眼近年来的华语影坛,都是处女作资金吃紧,第二部作品预算大幅增加。您会有意识地控制预算吗?

忻钰坤:如果我把《山野追踪》的剧本放到商业公司里去的话,他们的预算一定会比我们现在的再高出两倍。所以在同一级别来讲,我们仍然是低成本。从我自己来讲,第一部时,没有人认识你。你要做一件事的时候,很多导演会选择自己掏钱,这样我不用有求于人,而且更快。而我当时很幸运,遇到了我的制片人,他给我讲了个故事,然后我们分工,我去搞创作,他去找钱。

我读了李安的《十年一觉电影梦》,他说,当你拍成年处女作时,你的团队要给年轻人机会。他们需要上位,同时也很便宜,这样能够控制预算,而且他们并不计较利益的得失,他们更期待一部好的作品所带来的成长。所以当时我们找的是年轻的主创,而且乡村题材在场地要求上并不复杂。我们觉得自己比较幸运,《心迷宫》真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我们去制片人老家勘景,我们真是在这件事发生的环境里去拍,而且影片涉及到的所有场景,在他家方圆一公里内全部都有,这就免去了剧组的大转场,也是一个省钱的方式。

二是我们的演员都来自当地的话剧团与戏剧团,大家都没有电视或电影的经验,觉得这是个很难得的机会,于是这个团队的组建才有可能把成本压得那么低。因为它完全不是一个工业流程的产品,甚至也不完全符合合格的电视电影的流程。其实在学习电影的阶段,你会拍很多素材,或者跟组,因此就会知道怎样做可以省钱,有些东西是完全没必要花销的。

当然第二部影片也是精打细算的,它仍然低于市价的很多倍。所以对我来说,第二部电影可能不是一个从紧到松的状态,只是一个从小困难到大困难的变化。

深焦:能请您谈谈您与并驰Lab的合作吗?

忻钰坤:《心迷宫》之后,其实有很多公司来找我聊片约与合作,当时我还是很动心的,觉得终于有机会能进入这行业了,他们会有很多东西等着你来拍,但冷静下来想,我对那些项目和IP没什么兴趣。他们问道:“你想拍什么?”,我就说我想拍我的剧本,他们好像也觉得没兴趣。对于我来说,我还想再拍一两部自己原创的,有诉求的电影。

后来碰到FIRST影展的宋文老师,说他们也有这样的顾虑。FIRST影展之前走出来的导演,要么很难进入主流,融入这个工业体系,要么进入后很快被淹没,因为难以适应。可能在这个领域你是第一,在另一个领域,你就是个螺丝钉。不给予那么多空间,而且我们可能还不是很合格的螺丝钉。毕竟做类型片和商业电影的难度和要求,也是我们还在学习的。而且宋文老师还表示,他们一直想要做一个“圣丹斯Lab”那样的计划,能够给青年导演——已经有第一部作品,具备长片拍摄经验的导演——后面的项目做一些孵化与帮助。

深焦:《心迷宫》制作完成后,当时为何想到要投FIRST影展?

忻钰坤:其实在拍片之前,我关注过很多业内新闻。在《心迷宫》出来后,我和内行人沟通时,他们会说你不像个新导演。因为我对电影感兴趣,会一直关注这个产业的新闻,所以很早就知道FIRST。后来在《心迷宫》快剪完时,我觉得如果它要参加影展,国内没有第二个合适的平台。

一是因为这个影展之前的选片风格与我这部电影的气质很像,二是可能除此一家,再没有一个来自民间的影展有这种公信力与关注度。我剪完刚好赶在他们截止日期前几天,所以我几乎踩着他们的截止时间点参加的。后来的结果证明我们的选择是对的。这部片子我们在国外走了很多影展,往年也有很多独立电影在国外走影展,但很少被国内关注到。而FIRST能够在国内的媒体与业界帮我们做很多推广。我们获奖后,紧接着就是媒体场和影评场,这使这部影片在国内上映前,小范围内炒起来了,于是让影迷们有了预期与期待,持续了它的热度,这才使这部影片上映时有了大规模的口碑发酵。我认为这些都是FIRST在背后做的工作。

深焦:FIRST影展上有许多低成本电影,如《八月》、《中邪》,它们呈现了整个电影生态尤其是在处女作阶段的多样性。

忻钰坤:我认为多样化最可贵的,这是中国任何一个电影节都无法做到的。在FIRST,只要你有能力,擅长任何一种题材,你都可以来。包括它的评审体系也是多样化的,可能从学者到影迷、到更为资深的业内人士、到明星都有。它不看学历,只看你的作品,这样一来,就能让像我们这样草根出身的导演得到认同与关注。我觉得关键在于创作者的选择,他会把他的作品当作什么样的类型与属性看待,还有要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做事情。

深焦:近几年,很多从FIRST青年电影展走出来的影片,有的高价出售版权,有的获得了国际电影节大奖,有的也走上院线,您怎么理解FIRST影展为青年电影创作者带来的不同路径,与市场和当代电影艺术潮流的多样关系?

忻钰坤:其实我们的电影体系里一直缺少这样有公信力,影响力的青年电影选拔平台。早些时候想入行的青年电影人很难打破壁垒进入“圈子”,资源固话也阻碍了行业的发展。随着产业的火热,机遇增加,拍电影并不那么遥不可及。但是当你把成片做出来后,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没人愿意帮你发行。

FIRST青年影展一方面关注到了这些响亮的“声音”,让我们的电影可以被更多人看到,被认可,也为电影市场的多样化带来了促进。通过影展的举办的各种活动,以及媒体的关注让优秀的处女作影片成为影迷追捧的热点,这就完成了影片发行所具备的重要因素,曝光与关注。为市场带来新鲜血液,为行业带来了新生力量。专业人才的储备与输出,这是一个电影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

《心迷宫》(原名《殡棺》)获第九届FIRST青年影展最佳剧情长片奖

深焦:您认为从拍摄《心迷宫》到《山野追踪》,对于低成本的、具有文艺与作者属性的电影,其创作大环境是否有新的变化?

忻钰坤:这两部作品最大的特点都是自己原创,所以我一直很强调导演在前期创作上自由度的重要性。因为将来不论做什么项目,必然会受到各种辖制,导演必须承担这些枷锁。但在前期阶段你会有更多的自由度,而这正是一位导演能够拍出自己最想要的,最能接近自己本质表达的最好的机会。这也是我和并驰合作的原因,我力图将这个自由度保持得更长久。只有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才能拍出独特的影片,才会让影院的观众感受到它的与众不同,它新颖的故事与角度。

这不是从上到下的一贯保持,而是一个来源于很原始的想法被保护到最后的结果。所以这就是我从第一部到第二部以及以后作品都能保持的状态。从导演的创作层面来说,还有很多空间值得尝试与学习。这次《山野追踪》的视觉风格就很难努力达到,前期我与摄影和美术看了很多参考片,像《边境杀手》那样的风格,就知道通过现有条件实现它的难度在哪,这可能是一种修炼内功的状态。

就整个创作大环境而言,我觉得我的采样率不够高,所以我只能谈自己的观点。我原来说过还不错,但有些人采样率更高,他们说没那么好。我身边见到的确实有很多青年导演开始拍片子了,他们可能会面对和我长片处女作一样的问题——资金少,自由度很高,这有利有弊。而另一些有资源的导演,可能直接进入这个工业体系,开始拍他们想要拍的娱乐或商业电影。从这一点来看,变好是一定的。

如果参考一些数据,会发现这些年长片处女作的诞生数量远大于从前,而且是正规渠道。一方面是因为以前很多人拍的是地下电影或太过独立的影片,我们不知道。要从出现在这个工业体系内,能够上映的数据来说,还是好看一些的。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个行业热了,有更多的机会给青年导演去拍不一样的片子。以前可能只给你拍一种比如类型片的机会。今天像毕赣导演、邢健导演,他们的第二部影片还是保留了之前的风格,仍然可以找到钱。我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看,环境还是有变好的。

深焦:大概什么时候在银幕上看到您的新片?

忻钰坤:大概是明年年底。因为后期可能要做到明年五、六月份,再找一个合适的发行和档期。

深焦:您还会考虑投国外的电影节吗?

忻钰坤:会尝试。《心迷宫》参加威尼斯影展和其他国外影展,帮我获得了电影行业的关注。在威尼斯电影节期间,MK2的制片和我聊过以后的项目参与合作的事情。所以我还是会拿出去给一些片商与影展选片人看。

深焦:国内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看法,有些电影一定是商业向而有些则一定是影展向。但其实在欧洲,尤其法国,这二者并不排斥,不少影展获奖片也是非常卖座的院线电影。

忻钰坤:我觉得问题在于,国外参加影展的影片都会上映,而国内因为很多参加国外影展的片子回来上映票房都不好,所以渐渐就选择不上映,不再往这个方向努力了。现在上映的需求变大,受众变多,只是需要核算一个比例。有些青年导演的梦想就是电影上映,为此不遗余力,哪怕赔钱。但当进行到后面几部时,就会发现自己赔不起了,而且当投入与产出未必成正比时,就会重新考虑上映的问题。如果在国内的艺术院线做长期放映,还是能做到成本回收的。

我在威尼斯电影节接触过一位罗马的片商,他们作为中介,想拿到《心迷宫》的销售权。一开始我很好奇,因为有人要发我的片子了,于是就和他们聊。我问:“为什么你们会选择发行这部影片?你们喜欢它吗?”他们说:“不是,因为中国现在被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电影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入口”。现在的各大影展如威尼斯柏林和戛纳,每年其实都会留有一定名额给华语电影。所以这个发行商会认为别的片商都有一定的华语片,那么我们的片库也需要一些,成为了一种标准配置。

深焦:以院线为主,您怎样看待文艺片,或者说艺术性更强的电影未来的市场发展?

忻钰坤:从数据来看,可能还需要经历长时间的成长。比较乐观的现象是现在的观众不再像曾经那样热衷于大片,特效或者明星,而开始强烈地呼唤新的叙事或影像,或者说,一种新电影。我认为,这恰恰给那些认真并努力作出改变的电影人一个机会。以前因为大片太多了,基本上没有机会,而现在,正因为一些小众的电影赢得了好口碑,成了“小黑马”,让发行商对此产生兴趣。所以,如果花时间让观众看到这样的作品,观众会回潮,重拾对中国电影的信心。

至于商业电影,它还会留在现在这种状态,但是需要更懂观众的人把它们发挥得更好,而艺术电影或其他相对小众的片子可以向这个体系输出更多的人才。这一点可以参考新好莱坞时期,今日那几个大名鼎鼎的导演当初都是拍独立电影出身,所以这种电影最后成了一个良好的供血机制,补充到商业体系里,把这棵树“扶正”了。

从内心来说,我认为商业片很难拍,比文艺片难很多。后者更多是个人的表达,不管拍好拍坏,观众能否理解,但我就是这么想的。但商业片为大众服务,观众看不懂就是你的问题。还有一点,现在能很明显看出,年长一辈创作者的观影量和对于行业发展的敏感度已经不够了。我作为年轻导演,如果看到有些故事别人已经拍过,我会天然地避开。因为如果我作为影迷,这种片子已经看了无数遍,那么我干嘛还要看它。所以作为导演,我会选一个新故事,这样可能正好对观众的胃口,他们也在期待新的东西。

深焦:法国的艺术院线最主要的消费群体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而国内电影院观众则多是20-40岁之间的年轻人。

忻钰坤:国外的影展观众大部分是老年人。我们的市场基数由青年观众组成的,会强调电影的娱乐性和商品属性,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片子被骂依然有很高的票房,因为观众觉得我们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可能作为电影人、学者与专业人士,对电影会有很多诉求,对电影主题呈现的深度,以及表演的层次。

但是对于大量的普通观众来讲,电影只是打发时间的方式之一,观众并不是因为喜欢看而买票,而是因为排片高,没什么别的可看而买票。如果只用票房来衡量电影的好坏,那么这个值是有问题的。现在各地都有一些影迷组织的观影团体,优秀的文艺片上映了会组织主创交流放映,这或许会成为将来艺术院线壮大发展的一个雏形。

- FIN -

11届FIRST影展首款主题海报

当我们看到忻钰坤导演已经完成了自己继《心迷宫》后的第二部长片的拍摄,从FIRST走出的张大磊导演的《八月》在台湾一举斩获金马,看到王一淳的《黑处有什么》克服了重重困难终见天日,得以公映,或许大众才能逐渐的理解FIRST影展对于当代电影艺术标准、电影节谱系、电影市场的意味。

第11届西宁FIRST影展发出了征片讯号:征片时间从2017年1月1日持续至5月15日,参赛者需登录FIRST青年电影展官网完成注册后,在线填写报名信息、资料,完成报名(点开阅读原文进入官网在线报名页面)。参赛影片需为2016年1月1日之后制作完成的剧情片、纪录片、 实验片、动画片及短片,其中剧情长片必须是导演的前三部作品。伴随着征片开启和大使周迅的加入,FIRST影展新的话题也将在新的一年铺陈开来。

来源:深焦DeepFocus

原标题:爆料!忻钰坤新片已悄悄拍完,一桩由好人犯下的罪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