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繁花”过后,重振黄河路|上海“新”事②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繁花”过后,重振黄河路|上海“新”事②

黄河路不能“不响”。

黄河路街景。摄影:杨舒鸿吉

界面新闻记者 | 杨舒鸿吉 实习记者 张航

界面新闻编辑 | 谢灵宁

《繁花》收官了,但是黄河路营造的绮梦还在继续。

随着电视剧带来的“长尾效应”,黄河路成为新晋打卡点。尤其是剧中“至真园”的原型“苔圣园”餐厅更是一座难求。黄河路一众大小餐厅,也在蜂拥而至的客流中,失去了往日安静节奏。

但是不少打卡者乘兴而来,失望而归,“没有剧中令人炫目的街景,打卡餐厅的菜品和服务也是一眼难尽。”走过30年风雨的黄河路不仅未能乘胜撩拨起“围观”群众的消费热情,更让黄河路餐饮从业者担心“昙花一现”的客流加速老牌餐厅的退场。

前有淄博烧烤,今有哈尔滨冰雪,在《繁花》带动的流量推动下,无论是游客还是业者,都在期盼,黄河路能否乘胜追击,复现辉煌?

黄河路再现30年前大客流

1月9日上午十点不到,757米的黄河路就人头攒动。比邻“宇宙中心”南京路,上海地铁流量最大的人民广场站将“寻找宝总”的客流源源不断送至黄河路。苔圣园餐厅门口,公安民警加派警力维持秩序,避免拍照打卡的人群拥堵了路口。

在苔圣园内,餐厅经理陈宗余疲于应付前来订位的食客,“没有位置了,春节前的订位都已经满了。我们上菜慢,散客如果能等的话,我们可以安排。”为了让更多人听到目前的情况。她不自觉地提高了嗓门。因为客流较多,苔圣园不得不使用手写取号。这一做法也让食客诟病,“太跟不上时代了。”

摄影:张航

陈宗余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繁花》电视剧从开播至今,带来了一波大客流。餐厅全员已近一个月无休。为了抓住这波流量,餐厅还推出了“繁花”套餐。

这样的场景让陈宗余回忆起了电视剧里所描述的90年代。资料显示,苔圣园始建于1993年,是黄河路上高档餐厅之一。“当时我就在这里工作,那个时候,一晚上不停的翻台,夜间经营可以一直持续到凌晨5、6点。”

陈宗余并不否认黄河路的没落,“这样的场景在过去20余年间都很罕见,目前餐厅在消化这波客流的过程中面临困难。从预订渠道到菜品,仍不能给到顾客保证。员工也在加班加点,努力为食客提供好服务,留住顾客。”

和苔圣园一强之隔的乾隆美食主打海鲜,同样成立于1993年,是黄河路上的老牌餐厅之一。

看完《繁花》,在黄河路老字号餐厅乾隆美食工作达31年的王金招,无法将自己对应上剧中的某一个角色,“觉得剧中每一个人都像我,但是每一个人又都不像我。毕竟和90年代相比,黄河路已经不复当年。”

她回顾到,黄河路上鼎盛时代共有100余家个体餐厅,共同构成了黄河路的繁荣格局。乾隆美食是当时的顶流餐厅之一,豪华装修和主打海鲜的风格,不仅吸引上海本地的食客,也吸引了各地来沪游客。”

王金招告诉记者,自从《繁花》播出后,餐厅客流出现了明显的上升。包间预定已经排期至大年初五。

摄影:张航

百余家个体餐厅已不到10家老字号

黄河路位起源于清光绪十三年,原称派克路(Park Road),1943年10月改现名。

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生活回归常态,节假日外出就餐的市民逐渐增多。上海的饭店、餐饮网点在餐位、菜式和服务上已不能满足需要。个体餐厅开始聚集在乍浦路等街区,形成美食街区。

黄河路的兴起,源于一封来信。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发布的相关资料显示,1992年2月,黄浦区人民政府收到一封来沪出差干部的来信,建议在南京路旁增设一些饭店。1993年初,开发黄河路美食街方案经区长办公会议原则同意后,便开始了改造建设。经过各方8个月的协力推进,9月30日,黄河路美食街开张迎客。

开街后的黄河路美食街曾是个体餐饮的大本营,其主打的“海派”和“弄堂美食”集聚了中西菜肴,各具特色。

上海城市史专家、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三级调研员、《方志上海微故事》主编沈思睿在点评黄河路特色时表示,黄河路美食街虽然是由官方推动,但大部分的业态还是个体经营。这在《繁花》剧中有充分的表现。各家食肆多以家常小酌为主,有些思路活跃的店家逐步尝试中西合璧的模式,菜肴、店内装潢各具特色,很受饕餮客的欢迎。

20世纪90年代的黄河路。图片来源 :《黄浦区续志》

数据显示,1996年,到访黄河路的中外宾客达100多万人次。

黄河路另外一个特色就是各类经贸商务活动的舞台。

沈思睿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乍浦路的兴起与繁荣,有部分原因是因其毗邻当时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外白渡桥北堍浦江饭店)。而黄河路的有些餐厅和包房基本上也成为生意搭子、股票圈子的固定聚会场所。晚上一间大包房十余人,开销过万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一天下来,营业额十几万的不在少数,有的主厨月薪过万。

黄河路餐饮经营总面积也从1993年的约2800平方米猛增至1998年的5万平方米。经营品种也从起初单一的面食、上海本帮菜、大众家常,发展至各地风味佳肴、点心千余种。经营创利从1992年不足百万元,至1997年仅上缴税金就达850万元。

黄河路美食街,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生机盎然、满目生辉。

黄河路的鼎盛时期,前后不过5年。

沈思睿在有关黄河路的研究中提到,从外部因素来讲,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黄河路迎来第一个“寒冬”。2003年“非典”疫情又是一波冲击。这些不可抗力,使得黄河路食客人流锐减。另外的因素就是,日趋白热化的餐饮业竞争。新旧更替,不断洗牌。

“就像《繁花》剧中的一句台词:想在黄河路上立足,原地踏步是不行的,一定要懂得进退自如。黄河路最早的业态是解决了吃饭 ‘从无到有’的问题,而其后那就是百花齐放,你方唱罢我方登场了。”沈思睿说。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黄河路当街拉客的现象出现了,并愈演愈烈,令人大倒胃口。

租金和人力成本的大幅攀升也是黄河路衰落的原因之一。这对于市中心城区无自有产权的店铺来说,是一道难解的题。

沈思睿在研究中还指出,进入21世纪,上海的餐饮业迅猛发展,黄河路的更新速度显然落伍了。2000年,杭帮菜异军突起,给黄河路带来了第一波冲击。此后,制作精美的广府菜、辛辣鲜香的川菜,甚至世界各国美食登陆沪上,不断影响着食客们的选择。

另一方面,商业综合体(Shopping Mall)的崛起又给临街而建的美食街带来更大的挑战。美食品牌更希望进驻大型商场。因为商业综合体的优势在于各类休闲娱乐设施种类齐全。仅美食区部分,也通常有合理的规划,大中小型餐饮面面俱到。这更符合顾客不断求新的消费心理,也能更快地聚集人气。沈思睿说。

30余年间,黄河路餐饮大浪淘沙,100余家各色餐厅逐步退出,仅剩不到10家坚持至今。

王金招透露,“随着黄河路的沉寂,乾隆美食也没有当年的风光。餐厅老板在30年间,陆续花费3000余万元进行数次重新装修,但是均无果。”

雪上加霜的是,自去年起,苔圣园和乾隆美食陷租约纠纷。

杨浦区人民法院于2023年8月22日发布的开庭公告显示,上海东方渔人码头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与上海九福苔圣园酒家有限公司、上海纯园苔圣园酒家有限公司相关房屋租赁合同纠纷。

而乾隆美食则在2022年被诉至黄浦区人民法院。原告上海杨望实业有限公司认为乾隆美食存在《放低租赁合同》违约情形,要求解除租赁合同、支付租金及滞纳金。

而乾隆美食则认为,自1999年起租赁系争房屋,为社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近年又斥巨资重新装修,却碰到新冠疫情暴发,疫情下无法正常经营,却仍保证员工就业,如解除合同将导致大量员工失业,不利于稳定就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因此符合减免情形。

2023年5月,该院一审判决乾隆美食败诉,要求乾隆美食之都支付租金30万元及相关滞纳金5000元。

王金招透露,这一诉讼让餐厅的经营更加困难。在没有《繁花》播出之前,餐厅就已经因为客流不佳,面临关闭的风险,王金招担忧,不知道这波流量能否扭转局势?

复兴黄河路,留住城市“乡愁”

在沈思睿看来,《繁花》热播,正是复兴黄河路,进行城市更新的好时机。

《繁花》的热播,让黄河路重归大众视野。20世纪90年代那些热血沸腾的记忆似乎又回来了,这几天看新闻,黄河路凤阳路口的人流已有赶超武康大楼的趋势。这当然是好事,但“流量”如何变成“留量”,这始终是挑战。"我个人观点,黄河路再次回到原来那种霓虹闪耀、摩肩接踵的美食街,几乎没有可能了,而且也不必做那样的选择。如何吸引年轻人群,如何焕新更时尚的业态,如何借助上海城市微更新的契机,打造更具活力和体验感的街区,可能是一个未来的方向。"沈思睿说。

正值上海两会前夕,《繁花》引发的热潮,也引发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注意。如何让黄河路升级,成为他们热议的话题。

摄影:张航

据黄浦区政协相关报道显示,2024年1月9日,黄浦区政协三届三次会议开幕,围绕“高效能治理——夯基础、强体系,全力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样板”专题。在这场会议上,追剧委员们从基层治理和数字转型等方面进行分析,围绕复兴黄河路,发表了相关看法。

城市更新,不止要向前看,也要回头看。

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大都市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国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水生教授认为,黄河路应乘《繁花》东风谋求复兴,“在这样一个流量时代,每个城市都应该抓住每一次机会,将其流量转化为城市吸引力、竞争力和城市魅力。流量IP转瞬即逝,需要系统谋划,有序推进。”

他建议,可结合《繁花》这个电视剧凸显的黄河路的特色及黄河路本身的历史特征与文化底蕴,坚固黄河路的地理区位以及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定位所形成的国际化特色,将本土化、在地性、生活化、历史性与国际化特色统一起来,将黄河路打造成特色街区。

上海不缺特色街区,从Citywalk圣地武康路,到潮流生活街区愚园路。巨民路、富民路、长乐路更是成为特色商业聚集地。

在陈水生教授看来,上海在城市更新中有不少成功的案例,新天地是典型代表;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一江一河”空间再造也非常成功。这里面的有益经验都可以借鉴,比如政府要做好规划、引导、协同和监督的角色;要重视市场机制,引入多元建设主体;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市民利益和满足市民多元需求;要保留城市记忆、历史与文脉,将历史、现在与未来融合;要重视公共空间建设,不能纯粹建设生产空间和商务空间。

2024年第一个工作日,上海市举行全市城市更新推进大会。会上,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强调,要在城市更新中打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群众生活居住空间。城市更新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

陈水生建议,要科学设定黄河路的发展定位与功能。要将黄河路打造成什么样的街区?在这个过程中要借助专业力量进行科学规划,相关部门可听取多方意见。同时,相关部门在规划和建设不要操之过急,也不要仅仅追求经济目标,而要将黄河路的发展、改造与黄浦区的更新改造结合起来。其次,黄河路的复兴改造要体现上海特色、超高品质与生活气息,不能仅仅是“高大上”,而要更具烟火气,形成一张上海城市街区复兴的“名片”。再次,复兴改造不能割裂历史与传统,而应保留城市“乡愁”与记忆,突出一些《繁花》的元素;最后,黄河路复兴需要民众的认同与支持,复兴过程需要平衡本地居民的生活体验感与游客的喜好度,不可偏废一方。

“城市更新最终是为了创造和谐宜居空间,满足民众的幸福生活。”陈水生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繁花”过后,重振黄河路|上海“新”事②

黄河路不能“不响”。

黄河路街景。摄影:杨舒鸿吉

界面新闻记者 | 杨舒鸿吉 实习记者 张航

界面新闻编辑 | 谢灵宁

《繁花》收官了,但是黄河路营造的绮梦还在继续。

随着电视剧带来的“长尾效应”,黄河路成为新晋打卡点。尤其是剧中“至真园”的原型“苔圣园”餐厅更是一座难求。黄河路一众大小餐厅,也在蜂拥而至的客流中,失去了往日安静节奏。

但是不少打卡者乘兴而来,失望而归,“没有剧中令人炫目的街景,打卡餐厅的菜品和服务也是一眼难尽。”走过30年风雨的黄河路不仅未能乘胜撩拨起“围观”群众的消费热情,更让黄河路餐饮从业者担心“昙花一现”的客流加速老牌餐厅的退场。

前有淄博烧烤,今有哈尔滨冰雪,在《繁花》带动的流量推动下,无论是游客还是业者,都在期盼,黄河路能否乘胜追击,复现辉煌?

黄河路再现30年前大客流

1月9日上午十点不到,757米的黄河路就人头攒动。比邻“宇宙中心”南京路,上海地铁流量最大的人民广场站将“寻找宝总”的客流源源不断送至黄河路。苔圣园餐厅门口,公安民警加派警力维持秩序,避免拍照打卡的人群拥堵了路口。

在苔圣园内,餐厅经理陈宗余疲于应付前来订位的食客,“没有位置了,春节前的订位都已经满了。我们上菜慢,散客如果能等的话,我们可以安排。”为了让更多人听到目前的情况。她不自觉地提高了嗓门。因为客流较多,苔圣园不得不使用手写取号。这一做法也让食客诟病,“太跟不上时代了。”

摄影:张航

陈宗余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繁花》电视剧从开播至今,带来了一波大客流。餐厅全员已近一个月无休。为了抓住这波流量,餐厅还推出了“繁花”套餐。

这样的场景让陈宗余回忆起了电视剧里所描述的90年代。资料显示,苔圣园始建于1993年,是黄河路上高档餐厅之一。“当时我就在这里工作,那个时候,一晚上不停的翻台,夜间经营可以一直持续到凌晨5、6点。”

陈宗余并不否认黄河路的没落,“这样的场景在过去20余年间都很罕见,目前餐厅在消化这波客流的过程中面临困难。从预订渠道到菜品,仍不能给到顾客保证。员工也在加班加点,努力为食客提供好服务,留住顾客。”

和苔圣园一强之隔的乾隆美食主打海鲜,同样成立于1993年,是黄河路上的老牌餐厅之一。

看完《繁花》,在黄河路老字号餐厅乾隆美食工作达31年的王金招,无法将自己对应上剧中的某一个角色,“觉得剧中每一个人都像我,但是每一个人又都不像我。毕竟和90年代相比,黄河路已经不复当年。”

她回顾到,黄河路上鼎盛时代共有100余家个体餐厅,共同构成了黄河路的繁荣格局。乾隆美食是当时的顶流餐厅之一,豪华装修和主打海鲜的风格,不仅吸引上海本地的食客,也吸引了各地来沪游客。”

王金招告诉记者,自从《繁花》播出后,餐厅客流出现了明显的上升。包间预定已经排期至大年初五。

摄影:张航

百余家个体餐厅已不到10家老字号

黄河路位起源于清光绪十三年,原称派克路(Park Road),1943年10月改现名。

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生活回归常态,节假日外出就餐的市民逐渐增多。上海的饭店、餐饮网点在餐位、菜式和服务上已不能满足需要。个体餐厅开始聚集在乍浦路等街区,形成美食街区。

黄河路的兴起,源于一封来信。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发布的相关资料显示,1992年2月,黄浦区人民政府收到一封来沪出差干部的来信,建议在南京路旁增设一些饭店。1993年初,开发黄河路美食街方案经区长办公会议原则同意后,便开始了改造建设。经过各方8个月的协力推进,9月30日,黄河路美食街开张迎客。

开街后的黄河路美食街曾是个体餐饮的大本营,其主打的“海派”和“弄堂美食”集聚了中西菜肴,各具特色。

上海城市史专家、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三级调研员、《方志上海微故事》主编沈思睿在点评黄河路特色时表示,黄河路美食街虽然是由官方推动,但大部分的业态还是个体经营。这在《繁花》剧中有充分的表现。各家食肆多以家常小酌为主,有些思路活跃的店家逐步尝试中西合璧的模式,菜肴、店内装潢各具特色,很受饕餮客的欢迎。

20世纪90年代的黄河路。图片来源 :《黄浦区续志》

数据显示,1996年,到访黄河路的中外宾客达100多万人次。

黄河路另外一个特色就是各类经贸商务活动的舞台。

沈思睿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乍浦路的兴起与繁荣,有部分原因是因其毗邻当时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外白渡桥北堍浦江饭店)。而黄河路的有些餐厅和包房基本上也成为生意搭子、股票圈子的固定聚会场所。晚上一间大包房十余人,开销过万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一天下来,营业额十几万的不在少数,有的主厨月薪过万。

黄河路餐饮经营总面积也从1993年的约2800平方米猛增至1998年的5万平方米。经营品种也从起初单一的面食、上海本帮菜、大众家常,发展至各地风味佳肴、点心千余种。经营创利从1992年不足百万元,至1997年仅上缴税金就达850万元。

黄河路美食街,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生机盎然、满目生辉。

黄河路的鼎盛时期,前后不过5年。

沈思睿在有关黄河路的研究中提到,从外部因素来讲,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黄河路迎来第一个“寒冬”。2003年“非典”疫情又是一波冲击。这些不可抗力,使得黄河路食客人流锐减。另外的因素就是,日趋白热化的餐饮业竞争。新旧更替,不断洗牌。

“就像《繁花》剧中的一句台词:想在黄河路上立足,原地踏步是不行的,一定要懂得进退自如。黄河路最早的业态是解决了吃饭 ‘从无到有’的问题,而其后那就是百花齐放,你方唱罢我方登场了。”沈思睿说。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黄河路当街拉客的现象出现了,并愈演愈烈,令人大倒胃口。

租金和人力成本的大幅攀升也是黄河路衰落的原因之一。这对于市中心城区无自有产权的店铺来说,是一道难解的题。

沈思睿在研究中还指出,进入21世纪,上海的餐饮业迅猛发展,黄河路的更新速度显然落伍了。2000年,杭帮菜异军突起,给黄河路带来了第一波冲击。此后,制作精美的广府菜、辛辣鲜香的川菜,甚至世界各国美食登陆沪上,不断影响着食客们的选择。

另一方面,商业综合体(Shopping Mall)的崛起又给临街而建的美食街带来更大的挑战。美食品牌更希望进驻大型商场。因为商业综合体的优势在于各类休闲娱乐设施种类齐全。仅美食区部分,也通常有合理的规划,大中小型餐饮面面俱到。这更符合顾客不断求新的消费心理,也能更快地聚集人气。沈思睿说。

30余年间,黄河路餐饮大浪淘沙,100余家各色餐厅逐步退出,仅剩不到10家坚持至今。

王金招透露,“随着黄河路的沉寂,乾隆美食也没有当年的风光。餐厅老板在30年间,陆续花费3000余万元进行数次重新装修,但是均无果。”

雪上加霜的是,自去年起,苔圣园和乾隆美食陷租约纠纷。

杨浦区人民法院于2023年8月22日发布的开庭公告显示,上海东方渔人码头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与上海九福苔圣园酒家有限公司、上海纯园苔圣园酒家有限公司相关房屋租赁合同纠纷。

而乾隆美食则在2022年被诉至黄浦区人民法院。原告上海杨望实业有限公司认为乾隆美食存在《放低租赁合同》违约情形,要求解除租赁合同、支付租金及滞纳金。

而乾隆美食则认为,自1999年起租赁系争房屋,为社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近年又斥巨资重新装修,却碰到新冠疫情暴发,疫情下无法正常经营,却仍保证员工就业,如解除合同将导致大量员工失业,不利于稳定就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因此符合减免情形。

2023年5月,该院一审判决乾隆美食败诉,要求乾隆美食之都支付租金30万元及相关滞纳金5000元。

王金招透露,这一诉讼让餐厅的经营更加困难。在没有《繁花》播出之前,餐厅就已经因为客流不佳,面临关闭的风险,王金招担忧,不知道这波流量能否扭转局势?

复兴黄河路,留住城市“乡愁”

在沈思睿看来,《繁花》热播,正是复兴黄河路,进行城市更新的好时机。

《繁花》的热播,让黄河路重归大众视野。20世纪90年代那些热血沸腾的记忆似乎又回来了,这几天看新闻,黄河路凤阳路口的人流已有赶超武康大楼的趋势。这当然是好事,但“流量”如何变成“留量”,这始终是挑战。"我个人观点,黄河路再次回到原来那种霓虹闪耀、摩肩接踵的美食街,几乎没有可能了,而且也不必做那样的选择。如何吸引年轻人群,如何焕新更时尚的业态,如何借助上海城市微更新的契机,打造更具活力和体验感的街区,可能是一个未来的方向。"沈思睿说。

正值上海两会前夕,《繁花》引发的热潮,也引发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注意。如何让黄河路升级,成为他们热议的话题。

摄影:张航

据黄浦区政协相关报道显示,2024年1月9日,黄浦区政协三届三次会议开幕,围绕“高效能治理——夯基础、强体系,全力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样板”专题。在这场会议上,追剧委员们从基层治理和数字转型等方面进行分析,围绕复兴黄河路,发表了相关看法。

城市更新,不止要向前看,也要回头看。

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大都市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国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水生教授认为,黄河路应乘《繁花》东风谋求复兴,“在这样一个流量时代,每个城市都应该抓住每一次机会,将其流量转化为城市吸引力、竞争力和城市魅力。流量IP转瞬即逝,需要系统谋划,有序推进。”

他建议,可结合《繁花》这个电视剧凸显的黄河路的特色及黄河路本身的历史特征与文化底蕴,坚固黄河路的地理区位以及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定位所形成的国际化特色,将本土化、在地性、生活化、历史性与国际化特色统一起来,将黄河路打造成特色街区。

上海不缺特色街区,从Citywalk圣地武康路,到潮流生活街区愚园路。巨民路、富民路、长乐路更是成为特色商业聚集地。

在陈水生教授看来,上海在城市更新中有不少成功的案例,新天地是典型代表;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一江一河”空间再造也非常成功。这里面的有益经验都可以借鉴,比如政府要做好规划、引导、协同和监督的角色;要重视市场机制,引入多元建设主体;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市民利益和满足市民多元需求;要保留城市记忆、历史与文脉,将历史、现在与未来融合;要重视公共空间建设,不能纯粹建设生产空间和商务空间。

2024年第一个工作日,上海市举行全市城市更新推进大会。会上,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强调,要在城市更新中打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群众生活居住空间。城市更新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

陈水生建议,要科学设定黄河路的发展定位与功能。要将黄河路打造成什么样的街区?在这个过程中要借助专业力量进行科学规划,相关部门可听取多方意见。同时,相关部门在规划和建设不要操之过急,也不要仅仅追求经济目标,而要将黄河路的发展、改造与黄浦区的更新改造结合起来。其次,黄河路的复兴改造要体现上海特色、超高品质与生活气息,不能仅仅是“高大上”,而要更具烟火气,形成一张上海城市街区复兴的“名片”。再次,复兴改造不能割裂历史与传统,而应保留城市“乡愁”与记忆,突出一些《繁花》的元素;最后,黄河路复兴需要民众的认同与支持,复兴过程需要平衡本地居民的生活体验感与游客的喜好度,不可偏废一方。

“城市更新最终是为了创造和谐宜居空间,满足民众的幸福生活。”陈水生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