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新政利好基层全科医生,“万金油”能否成功逆袭?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新政利好基层全科医生,“万金油”能否成功逆袭?

此次出台的人才发展规划对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机制和定位给出了明确的方向,也给出了政策支持,但这不代表全科医生在中国就能成功。20多年来局限全科医生发展的“瓶颈”问题——收入远低于专科医生,依旧没有解决。

到2020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2.50人以上、注册护士达到3.14人以上,卫生计生人才总量达到1255万人、全科医生达到30万人以上。

此次出台的人才发展规划对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机制和定位给出了明确的方向,也给出了政策支持,但这不代表全科医生在中国就能成功。20多年来局限全科医生发展的“瓶颈”问题——收入远低于专科医生,依旧没有解决。

2020年全科医生将达30万人以上

1月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十三五”全国卫生计生人才发展规划》。规划指出,我国将补齐基层和急需紧缺卫生人才短板、优化人才结构分布、完善人才发展政策环境,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基层首诊、上下联动”,分级诊疗制度成为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理顺医疗秩序的利器砝码。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傅鸿鹏认为,要形成适应中国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基层卫生能力“接得住、接得好”是关键。

对此,规划强调要加快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到2020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2.50人以上、注册护士达到3.14人以上,卫生计生人才总量达到1255万人、全科医生达到30万人以上。

全科医生到底是什么?

中国引入全科医生还要追溯到20多年前——1989年,那年首都医科大学成立了全科医学培训中心。最早将全科医学引进大陆的学者是62岁的首都医科大学教授顾湲,她说道:“所谓全科医生就是能够代表医生原始状态的群体。他们生活在老百姓中间,是老百姓的一分子。他们在别人有病痛的时候,能够帮助到别人。”

但实际上,从引入到实践,全科医生的真实情况却是:都在社区医院中,人数并不多,而且普通老百姓都没有全科医生的概念,认为他们是街道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医生。直到1993年,我国才有了全科医生学科,确认了其治疗慢性病的方向。这之后,全科医生在我国开始了缓慢的发展。

2011年开始,我国先后印发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的规划》、《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意见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对建立全科医生的制度做了全方位的顶层设计。

虽然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但以基层医疗为特点的全科医学在中国长期处于尴尬地位。该学科目前存在医生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不被患者信任的瓶颈。

为什么全科医生不被百姓认可?

全科医生这个概念是从国外引入的,而在中国百姓的理解中,全科医生代表的只有久远的“赤脚医生”和现在的社区医院医生。再者一听到“全”,多数人都会理解成什么病都能看,都能治。再加上真正“科班出身”的全科医生在中国并不常见,国内目前仅有少数院校开展了该学科的人才培养。

种种原因造就了我国全科医生的群画像是:学历低、职称低、知识结构老化、临床经验不足,而这些客观因素会导致全科医生的业务水平在整体上不能获得群众信任。另一方面,中国人目前还没有全科医生治疗“在腠理”之疾的概念,所以最终结果是,城乡居民继续舍近求远到大医院就诊。

中国的全科医生,路在何方?

此次出台的人才发展规划对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机制和定位给出了明确的方向,也给出了政策支持,但这不代表全科医生在中国就能成功。20多年来局限全科医生发展的“瓶颈”问题——收入远低于专科医生,依旧没有解决。

现在,全科医生的收入模式大概分为三类:一是为签约居民提供约定服务,按年收取服务费;二是为非签约居民提供门诊服务,按项目收取服务费;三是为签约居民提供非约定服务,按规定获得补偿。这其中,全科医生按签约居民数收取服务费是主要收入渠道。

近几年国家鼓励引导全科医生以多种方式执业,独立开办个体诊所或与他人合办诊所。这样虽能提高全科医生的收入,但没有过硬的制度保证,百姓仍不愿和社区医院进行签约诊疗。所以全科医生能否拿到相应的的收入,仍是个未知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新政利好基层全科医生,“万金油”能否成功逆袭?

此次出台的人才发展规划对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机制和定位给出了明确的方向,也给出了政策支持,但这不代表全科医生在中国就能成功。20多年来局限全科医生发展的“瓶颈”问题——收入远低于专科医生,依旧没有解决。

到2020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2.50人以上、注册护士达到3.14人以上,卫生计生人才总量达到1255万人、全科医生达到30万人以上。

此次出台的人才发展规划对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机制和定位给出了明确的方向,也给出了政策支持,但这不代表全科医生在中国就能成功。20多年来局限全科医生发展的“瓶颈”问题——收入远低于专科医生,依旧没有解决。

2020年全科医生将达30万人以上

1月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十三五”全国卫生计生人才发展规划》。规划指出,我国将补齐基层和急需紧缺卫生人才短板、优化人才结构分布、完善人才发展政策环境,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基层首诊、上下联动”,分级诊疗制度成为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理顺医疗秩序的利器砝码。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傅鸿鹏认为,要形成适应中国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基层卫生能力“接得住、接得好”是关键。

对此,规划强调要加快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到2020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2.50人以上、注册护士达到3.14人以上,卫生计生人才总量达到1255万人、全科医生达到30万人以上。

全科医生到底是什么?

中国引入全科医生还要追溯到20多年前——1989年,那年首都医科大学成立了全科医学培训中心。最早将全科医学引进大陆的学者是62岁的首都医科大学教授顾湲,她说道:“所谓全科医生就是能够代表医生原始状态的群体。他们生活在老百姓中间,是老百姓的一分子。他们在别人有病痛的时候,能够帮助到别人。”

但实际上,从引入到实践,全科医生的真实情况却是:都在社区医院中,人数并不多,而且普通老百姓都没有全科医生的概念,认为他们是街道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医生。直到1993年,我国才有了全科医生学科,确认了其治疗慢性病的方向。这之后,全科医生在我国开始了缓慢的发展。

2011年开始,我国先后印发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的规划》、《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意见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对建立全科医生的制度做了全方位的顶层设计。

虽然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但以基层医疗为特点的全科医学在中国长期处于尴尬地位。该学科目前存在医生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不被患者信任的瓶颈。

为什么全科医生不被百姓认可?

全科医生这个概念是从国外引入的,而在中国百姓的理解中,全科医生代表的只有久远的“赤脚医生”和现在的社区医院医生。再者一听到“全”,多数人都会理解成什么病都能看,都能治。再加上真正“科班出身”的全科医生在中国并不常见,国内目前仅有少数院校开展了该学科的人才培养。

种种原因造就了我国全科医生的群画像是:学历低、职称低、知识结构老化、临床经验不足,而这些客观因素会导致全科医生的业务水平在整体上不能获得群众信任。另一方面,中国人目前还没有全科医生治疗“在腠理”之疾的概念,所以最终结果是,城乡居民继续舍近求远到大医院就诊。

中国的全科医生,路在何方?

此次出台的人才发展规划对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机制和定位给出了明确的方向,也给出了政策支持,但这不代表全科医生在中国就能成功。20多年来局限全科医生发展的“瓶颈”问题——收入远低于专科医生,依旧没有解决。

现在,全科医生的收入模式大概分为三类:一是为签约居民提供约定服务,按年收取服务费;二是为非签约居民提供门诊服务,按项目收取服务费;三是为签约居民提供非约定服务,按规定获得补偿。这其中,全科医生按签约居民数收取服务费是主要收入渠道。

近几年国家鼓励引导全科医生以多种方式执业,独立开办个体诊所或与他人合办诊所。这样虽能提高全科医生的收入,但没有过硬的制度保证,百姓仍不愿和社区医院进行签约诊疗。所以全科医生能否拿到相应的的收入,仍是个未知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