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9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正式公布《“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其中,与文化产业紧密结合的数字创意产业,首次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成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制造、绿色低碳产业并列的五大新支柱产业,成为规划中的一大亮点,受到行业人士的普遍关注。
《规划》强调以数字技术和先进理念推动文化创意与创新设计等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相关产业相互渗透。将数字技术与文化内容相结合是数字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业发展趋势,也体现了国家规划的战略性与前瞻性。《规划》突出了数字创意产业的技术特征,强调要加强数字文化创意技术和装备,这与当下互联网发展、文化消费密切相关。
互联网用户激增,数字文化消费成主流
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爆发与互联网、计算机、信息通讯等数字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近几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数字化生产与传播、数字化消费与管理,让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截止到目前,与数字化技术相关的新媒体文化市场价值已经占到整个文化产业的70%,还在继续发展壮大中。
目前,中国网民规模为7.1亿人,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手机网民6.56亿人,其中超过70%的是10岁到39岁的青少年,是数字文化创意的主要消费群体。在互联网应用中,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的用户规模达到5亿多,超过网络购物4.48亿的用户规模。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视频、数字新闻。数字电视、数字广播、数字电影等数字创意产品拥有广泛的用户基础,与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密切,已经成为目前群众文化消费的主产品。
在文化产业统计分类中,与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密切相关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近两年平均增速超过26%,是文化产业整体增速的两倍以上,2016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企业收入继续以30%的增速领跑文化产业。
内容与技术装备协同创新,引领世界潮流
《规划》指出,加大空间和情感感知等基础性技术研发力度,加快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成像、裸眼三维图形显示(裸眼3D)、交互娱乐引擎开发、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互动影视等核心技术创新发展,加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数字文化创意创作生产领域的应用,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紧密衔接。
2016年被称为“VR元年”,可见虚拟现实技术在当下的火热程度。《2015年中国虚拟现实行业研究报告》称,预计2020年虚拟现实实现规模将超过550亿元。2016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公司相继进入VR行业。从行业构成来看,VR行业急需丰富的内容制作。没有大量优质原创内容的VR,是无法激活用户的热情、维持用户的黏性。
因此,在高新技术支撑下,优质丰富的内容是数字创意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文化内容和数字技术协同创新,是数字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倡导“互联网+”,构建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平台
《规划》指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构建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平台,加强基础技术研发,大力发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互动影视等新型软硬件产品,促进相关内容开发。鼓励企业运用数字创作、网络协同等手段提升生产效率。
近些年,我国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涌现了一大批创新型文化企业,在推动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开发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蓝海创意云就是一个“互联网+文化创意+金融”的新型服务平台。从2014年上线到现在,蓝海创意云一直都在突破传统文创行业的工作模式,将互联网的技术和众智、众创的思维模式融合到文创行业的生产和管理中,打造了一个文创行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线上众创空间。平台在整合文创项目所需资金、人才、资源和渠道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化服务和协同管理工具实现企业、团队和个人跨地域协同创作,对于优秀文创项目积极投入资金资源和服务进行孵化,帮助年轻人实现创业梦想。
如今我们正处于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生产结构、思维方式等。“十三五”时期,“互联网+文化”深度融合,数字创意产业抓住互联网这一契机,适应互联网传播特点,开拓国际市场,传播中国文化。
未来5年到10年,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数字化潮流兴起,计算机、互联网、信息通讯等数字技术不断向各个领域渗透融合,深刻影响各个行业发展。
《规划》提出,到2020年,形成文化引领、技术先进、链条完整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格局,相关行业产值规模达到8万亿元。《规划》从数字文化创意技术和装备、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和形式、创新设计水平、产业融合发展四个方面对数字创意产业进行全面部署与规划,明确了数字创意产业的整体布局和发展路径。
数字创意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文化创意行业来说是一项重大利好政策,不仅为文化创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和保障。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