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海两会】委员建言养老和临终关怀:让老人体面地生活、告别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两会】委员建言养老和临终关怀:让老人体面地生活、告别

上海早在16年前就已成为一个深度老龄化的城市,与巨大的需求相比,上海养老服务的产业仍待加强。今年两会,政协委员夏金华再次将养老和临终关怀写入提案。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你害怕老吗?”

对于这个问题,夏金华14日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坦然地回答:“不害怕!这是自然规律,每一个人都会老,而且最后都要跟这个世界告别,没有例外。因为衰老,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完成的,因此,每个人都会在生理和心理上慢慢接受它。”

今年上海两会,市政协常委、上海社科院哲学所中国哲学室主任夏金华和黄勇平、沈雪勇、戴建国联名提交了两份与养老有关的提案。

近年来,养老的话题十分引人关注,这份关注源于上海老龄化的严峻现实:

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地区,官方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末,上海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413.98万左右,占比28.8%;80岁以上户籍高龄老年人口75.32万,占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的18.2%,占户籍总人口的5.2%。

更关键的是,上海早在16年前就已成为一个深度老龄化的城市。据有关部门预测,至2020年,上海常住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570万。其中80%以上的老年人,是独生子女父母,“空巢”现象愈加明显。

与巨大的需求相比,上海养老服务的产业仍待加强。

在《关于本市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分析与提升服务的建议》的提案中,夏金华等委员指出,目前上海市养老产业存在四大主要问题:服务内容单一,类似家政化;涉及多个部门,未真正形成合力;资金来源单一,公立机构养老服务质量不高;养老服务人员专业资质与能力欠缺。

因此,他们建议要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的养老服务网络,从基本的生活照料延伸到医疗康复、精神慰藉、法律服务、爱心护理、紧急救援等各个方面,以有效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按照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协作的原则,坚持社会化、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建立起服务规范化、投资社会化、管理数字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服务安全网。

提案又给出了具体的实现路径:

首先,由政府出面建立一个协调机构或组织,组长由分管的副市长直接领导,来解决涉及到各个部门分管的权力与政策问题的协调,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

其次,提案建议在市公安局的安全系统下,设立一个专门服务老人的子系统,一直延伸到社区、家庭,利用大数据,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及时有效地为失能、失智,以及突发事件和疾病的老人提供支援。“尤其是空巢老人,如果晚上突然发病,可以在床头按一下按钮,就像医院病房一样,直接求援。”夏金华解释。

在养老服务人员上,提案建议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服务于居家老人的社工队伍,提供各种人才和技术的储备,从招工到培训、上岗,实行标准化管理,形成一个功能齐全的家政服务网络,为全市所有居家的老人提供日常生活所需要的24小时全天候服务,如上门看病、医疗护理、管道疏通、室内保洁、安全出行、紧急救助等老人日常最迫切需要的服务。

同时,委员们建议进一步推进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探索。

夏金华指出,上海居家养老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结对式、据点活动式和时间银行三种,但推广程度参差不齐,反映出一方面养老服务的方式更为多元,比如,退休后身体健康的老人照顾身体虚弱或患病的老人,最好是住在同一社区或附近的;老人照看老人的最大好处是,有共同语言,容易了解对方的需求,有助于消除对方精神上的孤独感,并采取相应的服务,既符合人道精神,也更经济便利。另一方面,在“陌生人社会”里,人人又讲究独立性,网络、微信互助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模式,但要发展到线下,组织的难度就很大。

因此,他们建议,政府应帮助推进,尤其是“时间银行”的养老模式,严格规范其运行,并从立法上予以保障。此外,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系统对整个服务流程进行管理。若无政府方面的引导与推动,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另外,提案还建议将“临终关怀”纳入到老人一生最后的服务内容中去。

他们认为,随着家庭医生制度的逐步推行,使“临终关怀”进入家庭成为可能,包括宗教方面的临终关怀。生死问题,是人生的根本大事,“临终关怀”的实施,更体现人性化,使老人最后安详、更有尊严地与这个世界告别。

“临终关怀”又名“舒缓疗护”,它有别于一般的医疗救护,是一种特殊的照护服务方案,即医护人员为身患绝症而临终的病人(一般存活期约90天),提供包括疼痛控制、心理护疗等专业性为主的舒缓治疗、看护和精神关怀,以维护病人的尊严,提升临终阶段生命品质的努力。

1988年,上海市浦东新区老年医院率先在沪上探索开展临终关怀服务。2008年,夏金华第一次提出临终关怀的提案,当时全上海仅20余家相关机构。目前,全市已在18个区设立了76家“临终关怀”医院(病区),初步构建了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重点,与养老机构相结合的“舒缓疗护”服务网络。申请入住的患者只要提供恶性肿瘤的诊断报告(一般为三甲医院确诊报告)和经过临终关怀医院的病情(生存期)评估,即可就近选择入院,以达到缓解疼痛、保护身体功能、提高生存质量的效果。

目前,上海市的临终关怀服务由市、区两级政府出资,市自然基金会、市红十字会慈善机构给予资助,对每收治一名病人给予2000元医疗补助,居家宁养提供1000元补贴医疗费用,并为癌症晚期患者免费提供止痛药。

“但这还是不够的。”夏金华、黄勇平、沈雪勇、戴建国等委员提交的《关于提高本市医院“临终关怀”服务水平的建议》提案建议,尽快推动将“舒缓疗护”服务的费用纳入到医保的范围中去。

此外,上海市临终关怀服务仅限于癌症患者,提案建议,扩大服务对象的范围,在原有基础上,可根据实际能力,参照北京等地的做法,逐步扩大收治的范围,包括了肺心病晚期、心衰晚期、脑血管疾病并发感染、尿毒症晚期、糖尿病晚期等一系列患者,并提供基础生活、心理护理和营养支持,以惠及更多有实际需求的患者。

同时,他们还指出,随着家庭医生制度在上海的逐步落实,“临终关怀”服务走进家庭,已扫除了最后的障碍。提案强调,对于行将就木之人来说,最理想的告别场所不是医院,而是在自己的家里,与亲人们在一起,旁边有医生守护。因此,基于更人性化的考虑,卫生局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在有条件的家庭又有此类意愿的病人中,开展试点,待积累经验再推广。同时,也应考虑到有宗教信仰人群特殊的“临终关怀”需要。

最后,提案建议加强宣传力度,让更多人接受临终关怀的理念,正确对待死亡问题。

“这么好的医疗方式,知道的人很少,知道的人也可能有误解,以为跟安乐死一样,其实临终关怀和安乐死有很大的不同。”夏金华说。

他解释,一个病人如果临终时无法喘气,一般会使用插管的方式进行抢救。安乐死的做法是,将维持患者生命的呼吸管拔掉,让患者慢慢去世。其前提是要由患者主动提出,并经过家属同意,最后由医生实施。

夏金华指出,这种做法涉及生命的价值、意义、伦理等方面一大堆的问题,国内外均存在巨大争议,难以推行。 “别的不说,选择安乐死,即便是在十分理性的考虑下做出的决定,但可能过了很多年以后,当时签字同意安乐死的家属想起这一幕,难保不会感到遗憾、自责,在心理上留下阴影。”

而临终关怀提供包括疼痛控制、心理护疗等专业性为主的舒缓治疗、看护和精神关怀,对病人及家属是一个慰藉;同时,家属可以经常与患者沟通,陪伴其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

他更通俗地解释说:“我们生命的尽头就是另一个世界的门口,需要的不仅仅是抢救,更需要关怀与送别,就像你对一位即将远行的朋友那样。”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夏金华建议界面记者去看看纪录片《人间世》,其中有一集便是《临终关怀:去往天堂路过人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两会】委员建言养老和临终关怀:让老人体面地生活、告别

上海早在16年前就已成为一个深度老龄化的城市,与巨大的需求相比,上海养老服务的产业仍待加强。今年两会,政协委员夏金华再次将养老和临终关怀写入提案。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你害怕老吗?”

对于这个问题,夏金华14日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坦然地回答:“不害怕!这是自然规律,每一个人都会老,而且最后都要跟这个世界告别,没有例外。因为衰老,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完成的,因此,每个人都会在生理和心理上慢慢接受它。”

今年上海两会,市政协常委、上海社科院哲学所中国哲学室主任夏金华和黄勇平、沈雪勇、戴建国联名提交了两份与养老有关的提案。

近年来,养老的话题十分引人关注,这份关注源于上海老龄化的严峻现实:

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地区,官方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末,上海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413.98万左右,占比28.8%;80岁以上户籍高龄老年人口75.32万,占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的18.2%,占户籍总人口的5.2%。

更关键的是,上海早在16年前就已成为一个深度老龄化的城市。据有关部门预测,至2020年,上海常住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570万。其中80%以上的老年人,是独生子女父母,“空巢”现象愈加明显。

与巨大的需求相比,上海养老服务的产业仍待加强。

在《关于本市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分析与提升服务的建议》的提案中,夏金华等委员指出,目前上海市养老产业存在四大主要问题:服务内容单一,类似家政化;涉及多个部门,未真正形成合力;资金来源单一,公立机构养老服务质量不高;养老服务人员专业资质与能力欠缺。

因此,他们建议要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的养老服务网络,从基本的生活照料延伸到医疗康复、精神慰藉、法律服务、爱心护理、紧急救援等各个方面,以有效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按照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协作的原则,坚持社会化、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建立起服务规范化、投资社会化、管理数字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服务安全网。

提案又给出了具体的实现路径:

首先,由政府出面建立一个协调机构或组织,组长由分管的副市长直接领导,来解决涉及到各个部门分管的权力与政策问题的协调,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

其次,提案建议在市公安局的安全系统下,设立一个专门服务老人的子系统,一直延伸到社区、家庭,利用大数据,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及时有效地为失能、失智,以及突发事件和疾病的老人提供支援。“尤其是空巢老人,如果晚上突然发病,可以在床头按一下按钮,就像医院病房一样,直接求援。”夏金华解释。

在养老服务人员上,提案建议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服务于居家老人的社工队伍,提供各种人才和技术的储备,从招工到培训、上岗,实行标准化管理,形成一个功能齐全的家政服务网络,为全市所有居家的老人提供日常生活所需要的24小时全天候服务,如上门看病、医疗护理、管道疏通、室内保洁、安全出行、紧急救助等老人日常最迫切需要的服务。

同时,委员们建议进一步推进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探索。

夏金华指出,上海居家养老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结对式、据点活动式和时间银行三种,但推广程度参差不齐,反映出一方面养老服务的方式更为多元,比如,退休后身体健康的老人照顾身体虚弱或患病的老人,最好是住在同一社区或附近的;老人照看老人的最大好处是,有共同语言,容易了解对方的需求,有助于消除对方精神上的孤独感,并采取相应的服务,既符合人道精神,也更经济便利。另一方面,在“陌生人社会”里,人人又讲究独立性,网络、微信互助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模式,但要发展到线下,组织的难度就很大。

因此,他们建议,政府应帮助推进,尤其是“时间银行”的养老模式,严格规范其运行,并从立法上予以保障。此外,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系统对整个服务流程进行管理。若无政府方面的引导与推动,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另外,提案还建议将“临终关怀”纳入到老人一生最后的服务内容中去。

他们认为,随着家庭医生制度的逐步推行,使“临终关怀”进入家庭成为可能,包括宗教方面的临终关怀。生死问题,是人生的根本大事,“临终关怀”的实施,更体现人性化,使老人最后安详、更有尊严地与这个世界告别。

“临终关怀”又名“舒缓疗护”,它有别于一般的医疗救护,是一种特殊的照护服务方案,即医护人员为身患绝症而临终的病人(一般存活期约90天),提供包括疼痛控制、心理护疗等专业性为主的舒缓治疗、看护和精神关怀,以维护病人的尊严,提升临终阶段生命品质的努力。

1988年,上海市浦东新区老年医院率先在沪上探索开展临终关怀服务。2008年,夏金华第一次提出临终关怀的提案,当时全上海仅20余家相关机构。目前,全市已在18个区设立了76家“临终关怀”医院(病区),初步构建了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重点,与养老机构相结合的“舒缓疗护”服务网络。申请入住的患者只要提供恶性肿瘤的诊断报告(一般为三甲医院确诊报告)和经过临终关怀医院的病情(生存期)评估,即可就近选择入院,以达到缓解疼痛、保护身体功能、提高生存质量的效果。

目前,上海市的临终关怀服务由市、区两级政府出资,市自然基金会、市红十字会慈善机构给予资助,对每收治一名病人给予2000元医疗补助,居家宁养提供1000元补贴医疗费用,并为癌症晚期患者免费提供止痛药。

“但这还是不够的。”夏金华、黄勇平、沈雪勇、戴建国等委员提交的《关于提高本市医院“临终关怀”服务水平的建议》提案建议,尽快推动将“舒缓疗护”服务的费用纳入到医保的范围中去。

此外,上海市临终关怀服务仅限于癌症患者,提案建议,扩大服务对象的范围,在原有基础上,可根据实际能力,参照北京等地的做法,逐步扩大收治的范围,包括了肺心病晚期、心衰晚期、脑血管疾病并发感染、尿毒症晚期、糖尿病晚期等一系列患者,并提供基础生活、心理护理和营养支持,以惠及更多有实际需求的患者。

同时,他们还指出,随着家庭医生制度在上海的逐步落实,“临终关怀”服务走进家庭,已扫除了最后的障碍。提案强调,对于行将就木之人来说,最理想的告别场所不是医院,而是在自己的家里,与亲人们在一起,旁边有医生守护。因此,基于更人性化的考虑,卫生局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在有条件的家庭又有此类意愿的病人中,开展试点,待积累经验再推广。同时,也应考虑到有宗教信仰人群特殊的“临终关怀”需要。

最后,提案建议加强宣传力度,让更多人接受临终关怀的理念,正确对待死亡问题。

“这么好的医疗方式,知道的人很少,知道的人也可能有误解,以为跟安乐死一样,其实临终关怀和安乐死有很大的不同。”夏金华说。

他解释,一个病人如果临终时无法喘气,一般会使用插管的方式进行抢救。安乐死的做法是,将维持患者生命的呼吸管拔掉,让患者慢慢去世。其前提是要由患者主动提出,并经过家属同意,最后由医生实施。

夏金华指出,这种做法涉及生命的价值、意义、伦理等方面一大堆的问题,国内外均存在巨大争议,难以推行。 “别的不说,选择安乐死,即便是在十分理性的考虑下做出的决定,但可能过了很多年以后,当时签字同意安乐死的家属想起这一幕,难保不会感到遗憾、自责,在心理上留下阴影。”

而临终关怀提供包括疼痛控制、心理护疗等专业性为主的舒缓治疗、看护和精神关怀,对病人及家属是一个慰藉;同时,家属可以经常与患者沟通,陪伴其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

他更通俗地解释说:“我们生命的尽头就是另一个世界的门口,需要的不仅仅是抢救,更需要关怀与送别,就像你对一位即将远行的朋友那样。”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夏金华建议界面记者去看看纪录片《人间世》,其中有一集便是《临终关怀:去往天堂路过人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