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海今年要新增就业55万人,应支持灵活就业、完善“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 丨 上海两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今年要新增就业55万人,应支持灵活就业、完善“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 丨 上海两会

随着文创经济、网络经济等新经济形态蓬勃发展,委员建议优化灵活就业审批管理服务,降低灵活就业成本,进一步提升“新职业”、“新就业形态”职业能力。

界面新闻记者 | 黄景源 实习记者 张航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2024123日,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完善创业担保贷款、职业培训补贴等稳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55万人以上;精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实施灵活就业人员服务保障行动。

灵活就业成热点

两会期间,上海市政协委员潘煜提出了一份《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提升灵活就业者幸福感的提案》。

典型的灵活就业包括兼职员工、临时 工、劳务派遣员工、外包员工、独立专业人士和零工等。他在提案中指出,上海灵活就业的从业人员规模约300万人。灵活就业逐渐成为国内重要的就业模式,但相比传统的正式员工,灵活就业者普遍存在缺少工作指导、工作安全感低、工作自主性差等情况。

“我们针对上海近300名灵活就业者进行问卷调研,长期来看,灵活就业者会经历职业的不适应、职业的认同,以及职业迷茫期。” 潘煜提到。

调研发现,20岁以下、5年以内工作年限的灵活就业者在各项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幸福感上偏低。41岁以上、工作年限11年以上的灵活就业者的幸福感出现回落。服务组织缺乏对其能力提升的关注、较少赋能其成长。在各类灵活就业者中,临时工、兼职工类灵活就业者的幸福感相对较低。

潘煜指出,目前更多目光放在经济保障的角度上,但是员工个人的幸福感与主观指标仍需改善。他建议地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建立、发展、优化公益组织或第三方机构,帮助灵活就业者走好职业发展之路。

根据调研结果,他提出要进一步将政策和帮助惠及临时工、兼职工类灵活就业者,规范劳动力市场建议开展针对从业经历有限、年龄偏低的灵活就业者和从业经历时间长、年龄偏大的灵活就业者开展专门培训,帮助他们走好职业发展中的初期不适应期和迷茫期。

上海市人大代表、黄浦区就业促进中心主任方研翔同样关注灵活就业者。在他看来,灵活就业的内涵和外延正在不断被改写,例如网络零售、移动出行、线上教育培训、在线医疗等。

针对灵活用工市场规模逐步扩大这一现状,方研翔建议,通过提供公共就业服务、搭建人岗匹配平台、强化人力资源服务,为灵活就业群体拓展就业空间;同时,在新职业开发、新技能培训等方面强化扶持,打开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前景。

方研翔还建议,支持文创经济、网络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发展,完善医疗、教育等行业多点执业新模式,优化灵活就业审批管理服务,降低灵活就业成本。

完善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

此外,方研翔还提交了一份关于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完善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议。

通过区域内就业情况调研活动,方研翔注意到,当前就业工作存在青年就业摩擦性和结构性矛盾突出、职工工作压力过大、职业技能不匹配等堵点难点。

近年来,上海进一步完善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 家门口就业服务小站是区街通力协作的新型就业服务平台,承载获取就业信息、得到职业指导、参与职业体验、走入职场探岗等多种功能,使区街资源充分融合,让有就业需求的求职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切实的就业帮助。

方研翔建议,家门口就业服务小站结合各个街道地理环境及企业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属地优势,形成差异化服务特色;持续发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符合各街道实际情况的就业品牌。同时,联合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的专业社工携手打造陪伴式就业服务。

2022年人社部发布的《职业分类大典》新增158个新职业。方研翔建议,应进一步升华新职业新就业形态职业能力提升服务,依托金融科技、医疗健康、电竞元宇宙、数字经济等新兴创新产业中的新职业。

在就业信息发布方面,他提出,通过统一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如上海公共招聘新平台、随申办市民云APP等,充分发挥上海公共招聘新平台等平台的优势作用,鼓励用人单位在新平台上发布岗位信息,吸纳各类招聘单位参与,及时发布行业招聘信息,提供不同性质和层次的就业岗位信息。

优化上海公共招聘平台

上海市人大代表、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王颉鸣认为,许多高素质人员面临失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困境,而中小企业想要招聘合适的人才却很难快速得到匹配,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就业信息不对称。“对于我们这样人口数量庞大,就业压力巨大的国家来说,招聘平台完全市场化、资本化,给就业市场的匹配造成了壁垒。”

他指出,目前,由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的“上海公共招聘平台”相对于市场化线上的招聘平台来说,内容较少,推广度不高。

对此,他建议平台要不断创新和改进,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通过网页和电子社保卡等方式开展应用,汇聚各地、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旗舰店”,发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作用,实现招聘求职信息实时、全面汇聚、共享和发布,并基于平台统一提供的用户管理及岗位发布、简历投递、信息推送等能力,支持跨区域、跨层级开展招聘求职服务。

王颉鸣提出,平台可以引入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对平台进行升级和优化,提高其匹配的准确性和效率。“真正做成一款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产品,为企业和求职者提供更为公正、透明的服务。”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今年要新增就业55万人,应支持灵活就业、完善“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 丨 上海两会

随着文创经济、网络经济等新经济形态蓬勃发展,委员建议优化灵活就业审批管理服务,降低灵活就业成本,进一步提升“新职业”、“新就业形态”职业能力。

界面新闻记者 | 黄景源 实习记者 张航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2024123日,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完善创业担保贷款、职业培训补贴等稳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55万人以上;精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实施灵活就业人员服务保障行动。

灵活就业成热点

两会期间,上海市政协委员潘煜提出了一份《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提升灵活就业者幸福感的提案》。

典型的灵活就业包括兼职员工、临时 工、劳务派遣员工、外包员工、独立专业人士和零工等。他在提案中指出,上海灵活就业的从业人员规模约300万人。灵活就业逐渐成为国内重要的就业模式,但相比传统的正式员工,灵活就业者普遍存在缺少工作指导、工作安全感低、工作自主性差等情况。

“我们针对上海近300名灵活就业者进行问卷调研,长期来看,灵活就业者会经历职业的不适应、职业的认同,以及职业迷茫期。” 潘煜提到。

调研发现,20岁以下、5年以内工作年限的灵活就业者在各项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幸福感上偏低。41岁以上、工作年限11年以上的灵活就业者的幸福感出现回落。服务组织缺乏对其能力提升的关注、较少赋能其成长。在各类灵活就业者中,临时工、兼职工类灵活就业者的幸福感相对较低。

潘煜指出,目前更多目光放在经济保障的角度上,但是员工个人的幸福感与主观指标仍需改善。他建议地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建立、发展、优化公益组织或第三方机构,帮助灵活就业者走好职业发展之路。

根据调研结果,他提出要进一步将政策和帮助惠及临时工、兼职工类灵活就业者,规范劳动力市场建议开展针对从业经历有限、年龄偏低的灵活就业者和从业经历时间长、年龄偏大的灵活就业者开展专门培训,帮助他们走好职业发展中的初期不适应期和迷茫期。

上海市人大代表、黄浦区就业促进中心主任方研翔同样关注灵活就业者。在他看来,灵活就业的内涵和外延正在不断被改写,例如网络零售、移动出行、线上教育培训、在线医疗等。

针对灵活用工市场规模逐步扩大这一现状,方研翔建议,通过提供公共就业服务、搭建人岗匹配平台、强化人力资源服务,为灵活就业群体拓展就业空间;同时,在新职业开发、新技能培训等方面强化扶持,打开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前景。

方研翔还建议,支持文创经济、网络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发展,完善医疗、教育等行业多点执业新模式,优化灵活就业审批管理服务,降低灵活就业成本。

完善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

此外,方研翔还提交了一份关于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完善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议。

通过区域内就业情况调研活动,方研翔注意到,当前就业工作存在青年就业摩擦性和结构性矛盾突出、职工工作压力过大、职业技能不匹配等堵点难点。

近年来,上海进一步完善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 家门口就业服务小站是区街通力协作的新型就业服务平台,承载获取就业信息、得到职业指导、参与职业体验、走入职场探岗等多种功能,使区街资源充分融合,让有就业需求的求职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切实的就业帮助。

方研翔建议,家门口就业服务小站结合各个街道地理环境及企业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属地优势,形成差异化服务特色;持续发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符合各街道实际情况的就业品牌。同时,联合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的专业社工携手打造陪伴式就业服务。

2022年人社部发布的《职业分类大典》新增158个新职业。方研翔建议,应进一步升华新职业新就业形态职业能力提升服务,依托金融科技、医疗健康、电竞元宇宙、数字经济等新兴创新产业中的新职业。

在就业信息发布方面,他提出,通过统一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如上海公共招聘新平台、随申办市民云APP等,充分发挥上海公共招聘新平台等平台的优势作用,鼓励用人单位在新平台上发布岗位信息,吸纳各类招聘单位参与,及时发布行业招聘信息,提供不同性质和层次的就业岗位信息。

优化上海公共招聘平台

上海市人大代表、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王颉鸣认为,许多高素质人员面临失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困境,而中小企业想要招聘合适的人才却很难快速得到匹配,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就业信息不对称。“对于我们这样人口数量庞大,就业压力巨大的国家来说,招聘平台完全市场化、资本化,给就业市场的匹配造成了壁垒。”

他指出,目前,由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的“上海公共招聘平台”相对于市场化线上的招聘平台来说,内容较少,推广度不高。

对此,他建议平台要不断创新和改进,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通过网页和电子社保卡等方式开展应用,汇聚各地、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旗舰店”,发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作用,实现招聘求职信息实时、全面汇聚、共享和发布,并基于平台统一提供的用户管理及岗位发布、简历投递、信息推送等能力,支持跨区域、跨层级开展招聘求职服务。

王颉鸣提出,平台可以引入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对平台进行升级和优化,提高其匹配的准确性和效率。“真正做成一款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产品,为企业和求职者提供更为公正、透明的服务。”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