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方卓然
界面新闻编辑 彭朋
上海正在加快战略科技人才、海外人才、顶尖人才的培养。
1月24日,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多个委员都表示,集聚科技创新力量,攀登高端制造巅峰的上海,需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2024年上海《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上海将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实施全球杰出人才优享服务,推进人才全周期服务“一件事”改革。
“政府工作报告中,有比较大的篇幅在讲创新和科创,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上海市政协委员吴蓓琪说,而创新的要素其实就是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给人才提供平台,还有环境尤其重要。
怎样把优秀的人才引进来?怎样把人才留在上海?对此,吴蓓琪委员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她认为,首先需要解决人才到了上海之后的户口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落户安居等政策制度。同时,吴蓓琪委员认为,上海可以加大人才公寓的建设,在相关保障房建设的基础上,提升相应的配套设施,完备更多的生活资源。此外,吴蓓琪委员建议,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做好对外来人才的精准服务,细化实施配套,吸引各类人才来创业就业。
目前,上海市技能人才总量超过300万人,高技能人才约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5%,较前几年有所提升,但存在供给不足和结构性矛盾两大问题。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上海市政协总工会界别召集人,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黄红认为,从最近一次全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督查情况看,高技能人才培训目前有三个“错位”,一是产业转型与原有职工技能结构错位;二是技能培训供给与产业需求错位;三是职工发展需求与企业评价制度错位。
为此,黄红建议,各地区各行业定期分析本地区本行业产业工人队伍状况,加强研判、确保各项政策取得实效;推动各类企业建立本单位职业技能等级体系,并与工资福利、岗位聘任、职务晋升相衔接,鼓励职工通过技能提升拓宽职业发展通道。
她还建议,相关部门推动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用于职工技能提升,并推动培训资金向基层一线倾斜;推进公平普惠、面向产业工人的公共服务,建议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向产业工人集中的地区延伸,更大范围、更大力度惠及产业工人,增强广大职工的主人翁地位。
随着人工智能的异军突起,人工智能对传统教育理念带来巨大冲击,随之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也引发广泛讨论。
上海市政协委员、民进市委专职副主委蒋碧艳委员认为,上海应率先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上海教育理应担当的重要使命。
蒋碧艳认为,人工智能犹如“疾风骤雨”,其无边际的信息储量,强大的搜集、组织、重整能力,潜藏对基础教育在教育理念和方式上的巨大冲击,让传统教授知识技能意义逐渐弱化。
因此,教育应显现“三个转向”: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学生“学”为中心;从以知识掌握水平为评价,转向以学生核心素养为评价。
同时,人工智能还与各种挑战相伴而生,比如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未能跟上技术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带来新的伦理和安全风险,人工智能对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带来的影响还存在不确定性。
对此,蒋碧艳建议,首先,应变革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理念,推动育人模式转型。牢记教育的根本目的,服务科技强国战略布局,为人工智能时代中华民族繁荣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在教育的过程中,应突出学生核心素养提高和高阶思维培养,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其个性禀赋的教育服务。
其次,上海还要推进教育方式改革,加快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支持人工智能教学和人工智能课程开发计划,形成人工智能技术支持的新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变革,并在此基础上改革教育评价,促成教育多样性的发生。加强对教师的人工智能技术培训,提升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提高教师智能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胜任力。上海还应联合多部门共同加强教育类人工智能产品标准制定,让各类产品更贴合教育教学场景。
蒋碧艳表示,“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教育的样式如何改变,机器的‘情感缺陷’与教育的‘育人属性’决定了教育将人培养成人的本质属性不会变。”
除了引进人才,如何进一步推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也是各个城市所关注的重要议题。
“对于上海而言,教育既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也是重要民生。随着国家生育政策调整和人口结构变化,我市学龄人口规模正在发生阶段性显著变化,需要予以充分关注。”上海市政协委员杨德妹建议,上海应精准把握学龄人口变化趋势,提前谋划布局,科学应对挑战,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加满意的教育供给。
杨德妹建议,上海应充分利用好学龄人口的暂时性波动上升和长期性下降交叠产生的“窗口期”,借机提优,整体性提升基础教育资源的结构性和区域性均衡水平。同时,抓住幼儿园入园压力减轻机会,加快托幼一体化建设,提供更加优质普惠的托育服务,减轻年轻人生育后顾之忧。
同时,上海可以在浦东和“五个新城”等区域,强化导入人口教育需求监测,加快学前和九年义务教育园、校建设,以应对教育资源不足和学龄人口阶段性增加带来的双重压力,提高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水平;
利用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机会,高标准建设一批基础教育园、校,使之兼具社区活动、老年教育、应急避难等功能,逐步对中心城区原有的过于分散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或转型改造。
此外,上海还可以统筹考虑高等教育资源对全国乃至全球生源的吸引力,按照本硕博“421”标准加快增建一批学生宿舍和教学用房,为2035年前后的入学需求增加做好准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