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话剧《偷心》导演韩杰:戏剧艺术就应该是骄傲的,鄙视庸俗文化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话剧《偷心》导演韩杰:戏剧艺术就应该是骄傲的,鄙视庸俗文化的

韩杰认为,真正的戏剧往往呈现尖锐的矛盾、提出深刻的问题。观众在观看时需要投入和思考,有时还会被冒犯,因而戏剧并不像更为浅显易懂的电视剧、电影一样能够立即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

界面新闻记者 | 黄文斌

界面新闻编辑 | 姜妍

当张学友的歌曲《偷心》成为上个世纪90年代黄河路上宝总与汪小姐情感纠葛的注脚时,英国剧作家帕特里克·马伯的话剧《偷心》远渡重洋,在中国国家话剧院的舞台上完成了新版的首轮演出。

《偷心》的故事围绕讣告作者丹安、流浪女郎爱丽丝、摄影师安娜和医生拉里四人的情感变化展开,以十二幕戏呈现四人在四年半中的情爱及命运。

演出结束后,界面文娱对话剧《偷心》的导演韩杰进行了采访。韩杰表示,当下影视作品对于“爱情”的刻画存在“完美主义”的通病。他认为,过度美化“爱情”是现实主义的退步,也是审美的退步,虚构的艺术也需要直面真实。

话剧《偷心》剧照

“直面戏剧”的社会意义

《偷心》初版于19975月在英国国家剧院仅可容纳300名观众的科蒂洛伊小剧场首演并引起强烈反响。随后,该剧转移至伦敦更大的剧场进行演出,又在1999年出口至纽约百老汇。从英国到美国,再到捷克、俄罗斯、澳大利亚、阿根廷,这部话剧先后在五十多个国家演出。2022年,戏剧翻译家胡开奇将《偷心》剧本重新翻译,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韩杰着手排练该剧的新版。

“《偷心》虽然是上世纪末的剧作,但所呈现的爱情中灵魂与肉体、真相与谎言的矛盾到了这个世纪依然存在。”韩杰认为,这是这部经典剧作的现代性所在,也是一部30多年前创作的英国戏剧与当下中国观众的联结,“为什么撒谎的时候爱情存活下来,当说出真相时爱情反而死了?如今的大众依然需要去面对这些问题。”

而当下的影视环境也需要更犀利的质问和真实的表达。韩杰向界面文娱表示,当下中国大众文化中呈现的“爱情”和两性关系是充满幻想和失真的。热映的影视剧都乐于塑造强大且忠贞的“大男主”或是“大女主”。他们在道德上毫无瑕疵,两者的爱情波折全部源于来自外界的阻碍。“这不仅仅是现实主义的退步,也是审美的退步。如果讲情爱,就要直面男女在情爱中的弱点。”

在胡开奇看来,帕特里克·马伯的《偷心》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直面世纪末男女两性关系的最重要的作品,同样也是最为成功的作品。借角色之口向观众发出的质问:“我们为何相爱?我们为何背叛我们深爱的人?我们为何伤害我们深爱的人?”在当下依然值得深思。

话剧《偷心》剧照

直面爱情中虚伪和弱点的《偷心》也是“直面戏剧”的代表作之一。“直面戏剧”(in-yer-face Theatre)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英国的先锋派戏剧流派。20世纪80年代末,英国戏剧行业倾向于制造低成本、低风险的肥皂剧。而萨拉·凯恩、帕特里克·马伯等剧作家反抗市场取向的低俗化,在剧作中描绘残酷、荒谬的场景,以嘲讽的方式迫使观众直面人类世界真实存在的暴力崇拜、精神匮乏等病症。“直面戏剧”包含那些能够通过演出强制观众进行思考的戏剧,它们往往能够迫使观众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

“《偷心》自始至终都在强调两性的冲突。在优雅的姿态和警句的对白之下是玩世不恭的男女、怯懦卑微的行为、苍白空虚的心灵。”胡开奇认为,赤裸裸地呈现当代社会中两性关系的堕落与沉沦,促使人们不得不直面这种情感困境和社会困境,正是“直面戏剧”的社会意义。

严肃戏剧的娱乐性和其它类型的娱乐有区别

比起话剧《偷心》,这部作品的电影版本更广为人知。2004年,曾凭借《深知我心》入围第5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导演迈克·尼科尔斯与帕特里克·马伯一起将《偷心》从舞台搬上银幕。由娜塔丽·波特曼、裘德·洛等人主演的电影《偷心》在全球范围内收获1.15亿美元票房,并在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上获得多个提名。

电影《偷心》由迈克·尼科尔斯执导,娜塔丽·波特曼、裘德·洛等人主演。

与电影相比,戏剧是极为小众的艺术。在2023年,全国电影市场总票房为549.15亿元,观影人次达12.99亿。而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2023年全国戏剧演出总票房仅有6.11亿元,戏剧演出观看人次仅有314.7万。

韩杰认为,戏剧的小众一方面是因为其传播受到“面对面”演出形式的制约:“戏剧再怎么拓展,它都是当众的表演,演员必须和观众面对面,这是戏剧根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离开现场的当众表演,戏剧就不是戏剧了。就好比现在流行的高清放映场,那只是作为交流的一种内部资料。它很好、很有价值,但演员没有在现场直接面对观众进行表演,它已经不是真正的戏剧了。所以戏剧小众,是它的本质特征决定的,它不能像电影和电视剧那样传播。”

形式和主题的先锋性则使得戏剧难以被大众所接受。韩杰告诉界面文娱,真正的戏剧往往呈现尖锐的矛盾、提出深刻的问题。观众在观看时需要投入和思考,有时还会被冒犯,因而戏剧并不像更为浅显易懂的电视剧、电影一样能够立即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

而小众的戏剧艺术与大众的影视艺术之间并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小众艺术坚持的独特艺术姿态和表达,会给大众艺术提供内在的思想上和文化上的营养,比如法国新浪潮运动。法国新浪潮是相对小众的电影思潮,是‘作者电影’的美学实践,但却对好莱坞电影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好莱坞吸纳了法国新浪潮电影的营养,对‘作者电影’更加包容,逐渐形成了新好莱坞电影。”

但韩杰并不赞同用相同的标准评判小众艺术与大众艺术,“如果用大众化的审美和观念去影响小众艺术的先锋性的实验和探索,那注定是一场灾难。戏剧艺术就应该是骄傲的,鄙视庸俗文化的。”

无论是小众艺术还是大众艺术,最直观的价值来自于商业化的可能性。但作为一种演出形式,小众的戏剧艺术走向市场时必然需要面对如何普及的问题。在韩杰看来,戏剧普及的困难归根结底在于缺乏剧场艺术的土壤,“我们剧场太少了,从物质基础上就严重不足。另外严肃戏剧不能更进一步市场化,并不是因为严肃戏剧缺乏娱乐性,只是严肃戏剧的娱乐性和其它类型的娱乐是有区别的。严肃戏剧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它有批判性,它提出的问题有时候很尖锐,但我们的社会能在多大程度上容忍或者宽容地接受这种批判性呢?”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话剧《偷心》导演韩杰:戏剧艺术就应该是骄傲的,鄙视庸俗文化的

韩杰认为,真正的戏剧往往呈现尖锐的矛盾、提出深刻的问题。观众在观看时需要投入和思考,有时还会被冒犯,因而戏剧并不像更为浅显易懂的电视剧、电影一样能够立即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

界面新闻记者 | 黄文斌

界面新闻编辑 | 姜妍

当张学友的歌曲《偷心》成为上个世纪90年代黄河路上宝总与汪小姐情感纠葛的注脚时,英国剧作家帕特里克·马伯的话剧《偷心》远渡重洋,在中国国家话剧院的舞台上完成了新版的首轮演出。

《偷心》的故事围绕讣告作者丹安、流浪女郎爱丽丝、摄影师安娜和医生拉里四人的情感变化展开,以十二幕戏呈现四人在四年半中的情爱及命运。

演出结束后,界面文娱对话剧《偷心》的导演韩杰进行了采访。韩杰表示,当下影视作品对于“爱情”的刻画存在“完美主义”的通病。他认为,过度美化“爱情”是现实主义的退步,也是审美的退步,虚构的艺术也需要直面真实。

话剧《偷心》剧照

“直面戏剧”的社会意义

《偷心》初版于19975月在英国国家剧院仅可容纳300名观众的科蒂洛伊小剧场首演并引起强烈反响。随后,该剧转移至伦敦更大的剧场进行演出,又在1999年出口至纽约百老汇。从英国到美国,再到捷克、俄罗斯、澳大利亚、阿根廷,这部话剧先后在五十多个国家演出。2022年,戏剧翻译家胡开奇将《偷心》剧本重新翻译,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韩杰着手排练该剧的新版。

“《偷心》虽然是上世纪末的剧作,但所呈现的爱情中灵魂与肉体、真相与谎言的矛盾到了这个世纪依然存在。”韩杰认为,这是这部经典剧作的现代性所在,也是一部30多年前创作的英国戏剧与当下中国观众的联结,“为什么撒谎的时候爱情存活下来,当说出真相时爱情反而死了?如今的大众依然需要去面对这些问题。”

而当下的影视环境也需要更犀利的质问和真实的表达。韩杰向界面文娱表示,当下中国大众文化中呈现的“爱情”和两性关系是充满幻想和失真的。热映的影视剧都乐于塑造强大且忠贞的“大男主”或是“大女主”。他们在道德上毫无瑕疵,两者的爱情波折全部源于来自外界的阻碍。“这不仅仅是现实主义的退步,也是审美的退步。如果讲情爱,就要直面男女在情爱中的弱点。”

在胡开奇看来,帕特里克·马伯的《偷心》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直面世纪末男女两性关系的最重要的作品,同样也是最为成功的作品。借角色之口向观众发出的质问:“我们为何相爱?我们为何背叛我们深爱的人?我们为何伤害我们深爱的人?”在当下依然值得深思。

话剧《偷心》剧照

直面爱情中虚伪和弱点的《偷心》也是“直面戏剧”的代表作之一。“直面戏剧”(in-yer-face Theatre)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英国的先锋派戏剧流派。20世纪80年代末,英国戏剧行业倾向于制造低成本、低风险的肥皂剧。而萨拉·凯恩、帕特里克·马伯等剧作家反抗市场取向的低俗化,在剧作中描绘残酷、荒谬的场景,以嘲讽的方式迫使观众直面人类世界真实存在的暴力崇拜、精神匮乏等病症。“直面戏剧”包含那些能够通过演出强制观众进行思考的戏剧,它们往往能够迫使观众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

“《偷心》自始至终都在强调两性的冲突。在优雅的姿态和警句的对白之下是玩世不恭的男女、怯懦卑微的行为、苍白空虚的心灵。”胡开奇认为,赤裸裸地呈现当代社会中两性关系的堕落与沉沦,促使人们不得不直面这种情感困境和社会困境,正是“直面戏剧”的社会意义。

严肃戏剧的娱乐性和其它类型的娱乐有区别

比起话剧《偷心》,这部作品的电影版本更广为人知。2004年,曾凭借《深知我心》入围第5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导演迈克·尼科尔斯与帕特里克·马伯一起将《偷心》从舞台搬上银幕。由娜塔丽·波特曼、裘德·洛等人主演的电影《偷心》在全球范围内收获1.15亿美元票房,并在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上获得多个提名。

电影《偷心》由迈克·尼科尔斯执导,娜塔丽·波特曼、裘德·洛等人主演。

与电影相比,戏剧是极为小众的艺术。在2023年,全国电影市场总票房为549.15亿元,观影人次达12.99亿。而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2023年全国戏剧演出总票房仅有6.11亿元,戏剧演出观看人次仅有314.7万。

韩杰认为,戏剧的小众一方面是因为其传播受到“面对面”演出形式的制约:“戏剧再怎么拓展,它都是当众的表演,演员必须和观众面对面,这是戏剧根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离开现场的当众表演,戏剧就不是戏剧了。就好比现在流行的高清放映场,那只是作为交流的一种内部资料。它很好、很有价值,但演员没有在现场直接面对观众进行表演,它已经不是真正的戏剧了。所以戏剧小众,是它的本质特征决定的,它不能像电影和电视剧那样传播。”

形式和主题的先锋性则使得戏剧难以被大众所接受。韩杰告诉界面文娱,真正的戏剧往往呈现尖锐的矛盾、提出深刻的问题。观众在观看时需要投入和思考,有时还会被冒犯,因而戏剧并不像更为浅显易懂的电视剧、电影一样能够立即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

而小众的戏剧艺术与大众的影视艺术之间并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小众艺术坚持的独特艺术姿态和表达,会给大众艺术提供内在的思想上和文化上的营养,比如法国新浪潮运动。法国新浪潮是相对小众的电影思潮,是‘作者电影’的美学实践,但却对好莱坞电影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好莱坞吸纳了法国新浪潮电影的营养,对‘作者电影’更加包容,逐渐形成了新好莱坞电影。”

但韩杰并不赞同用相同的标准评判小众艺术与大众艺术,“如果用大众化的审美和观念去影响小众艺术的先锋性的实验和探索,那注定是一场灾难。戏剧艺术就应该是骄傲的,鄙视庸俗文化的。”

无论是小众艺术还是大众艺术,最直观的价值来自于商业化的可能性。但作为一种演出形式,小众的戏剧艺术走向市场时必然需要面对如何普及的问题。在韩杰看来,戏剧普及的困难归根结底在于缺乏剧场艺术的土壤,“我们剧场太少了,从物质基础上就严重不足。另外严肃戏剧不能更进一步市场化,并不是因为严肃戏剧缺乏娱乐性,只是严肃戏剧的娱乐性和其它类型的娱乐是有区别的。严肃戏剧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它有批判性,它提出的问题有时候很尖锐,但我们的社会能在多大程度上容忍或者宽容地接受这种批判性呢?”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