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扩大制度性开放,上海该怎么“放”?| 上海两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扩大制度性开放,上海该怎么“放”?| 上海两会

上海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正在不断扩大制度性开放。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记者 方卓然

编辑 彭朋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开放,高水平开放的关键在于形成制度型的开放体系。如今,上海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正在不断扩大制度性开放。

1月24日下午,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进行专题审议,多名代表就上海如何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培养上海的涉外法治体系

“上海要主动参与国家涉外领域立法,为国家层面推进涉外法制体系建设贡献上海经验和智慧。”上海市人大代表刘晓红说。

刘晓红建议,上海应增强涉外立法的国际法思维,逐步从应急性立法转向规划性立法,提高系统性和针对性;从宣示性立法转向实施性立法,注意平衡涉外立法的价值立场宣示作用和实施效果;从专门性立法转向集群性立法,围绕某一涉外关系制定和完善包括法律规范群的集合。

“目前中国的涉外法治人才奇缺。”刘晓红透露了一组数字,中国的律师有70万,但是能做涉外业务的只有1万,进入涉外法治人才库的只有1千人。

对此她认为,上海要依托当前九个在沪高校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加大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支持力度,搭建“产学研政”联合培养机制,协同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涉外法治工作队伍。

同时,上海还要抓住当前涉外法律服务发展的窗口期和机遇期,聚焦律师、公证、仲裁、调解、司法鉴定、法律查明、法律援助等多个领域,不断提升涉外法律服务的能力水平。加快推动建设面向亚太国际仲裁中心以及国际商事调解中心。

为进一步增强上海涉外法治建设,上海市人大代表吴坚也表示,上海应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聚集,特别关注能和国际法律体系真正对话和融合的涉外法律人才。

他建议,上海应当建立自己的人才培训体系,增加国际交流项目。同时政府和协会方面也可以提供相应的支持,外汇、报销和审计等方面流程简化,使得培训项目的吸引性更强。同时,上海还要建成国际法治的集聚区,打造一套生态系统,让国际法治人才在上海的工作、生活觉得很舒适。

此外,吴坚认识,上海还应加强涉外法律服务品牌建设,培育能够整合国际法律服务资源,牵头中国企业走出去和牵头重大国际经济合作的服务机构。具体来说,上海要提升服务能级,不能只关注解决语言问题和一般的法律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法律服务人员和机构的战略思维和综合法律服务能力。

实施供应链战略、打造贸易新增长

“这几年全球供应链是个热词。上海要实施供应链贸易战略,加快推进供应链贸易制度型开放,打造上海的贸易新增长点。”上海市人大代表王振说。

他认为,现阶段供应链贸易的突破口在五个领域:一是以临时入境、高端维修和高端再制造等制造业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构建完整的供应链贸易;

二是围绕研发机构,高科技企业医疗机构等自主性研发所需,深化研发用特殊物品的入境便利政策;

三是以国际单一贸易窗口为载体,推动供应链贸易数字化,打造商贸便利化和服务操作平台,推进以数字身份为基础的电子供应链贸易;

四是推动绿色低碳供应链贸易,探索碳交易关税供应链贸易的对接;五是率先试点劳工标准嵌入到供应链贸易制度安排。

王振进一步表示,实施供应链贸易战略,可以以各个国家级制度性开放平台为试点载体,率先探索构建高水平供应链贸易国内规则。

他举例说,比如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还有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等。“我们可以积极深化临时入境、高端维修和高端再制造等制度型开放。”

同时,王振还认为,当今国际竞争形势下,怎么让长三角地区在上海引领之下,形成上海引领的全球性供应链安全体系是极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上海可以引领长三角各个自贸区,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协同开放。”他说,特别是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核心领域,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领域的关键链接发挥制度创新优势,加快推广复制,促进强链补链延链,推动全球供应链贸易的高质量发展。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与国际上其他金融中心相比,在市场规模、价格影响力、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上海市人大代表吴爱华说,上海要建成具有强大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名列全球前三的国际金融中心这一目标,任重道远。

对此,吴爱华说,上海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科技中心,就要继续推动科技金融“1+2”方案(银保监局印发《上海银行业保险业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行动方案》和两个配套子方案)的落实落地,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支持上海产业发展布局。

同时,吴爱华认为,上海还应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促进绿色技术、节能减排和金融服务的有机结合,提升上海绿色金融市场的能级,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绿色评价指标体系。

她建议,上海应实施好《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对法规的实施情况加强执法检查。并以此为抓手,在浦东新区探索建立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发挥政策、立法优势,加大绿色信息的归集、处理,形成上海特色的转型金融标准。

鼓励创新主体高质量创造

如今,知识产权越来越成为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关键力量,上海也提出要加快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加快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和国际知识产权的中心城市。

对此,上海市人大代表范征认为,上海应进一步思考能够体现国际竞争属性的知识产权指标,比如世界主要国家获得高价值专利数量或者关键核心技术的专利数量,以及我们国家知识产权进出口的差额等指标。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的产出很多,但是从知识产权的进出口许可的金额来看,我们还是属于进口大国,因此今后考量的指标可以有所变化。”他解释说,同时,上海还要进一步梳理现有的各类政策以及考核指标,树立更多的鼓励创新主体高质量创造,而不是仅仅关注知识产权数量的政策导向。

近年上海先后成立了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上海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实践了快速授权、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为一体的协调联动。

“但目前上海保护中心的产业领域以及它的队伍规模数量还不足以满足创新主体需求。”范征建议,上海可以进一步研究并积极与国家的有关主管部门争取扩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对接提供的服务产业领域,加快队伍建设,提升审查的效率,缩短审查和注册的周期,从而更加精准地对接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和六大重点产业。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扩大制度性开放,上海该怎么“放”?| 上海两会

上海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正在不断扩大制度性开放。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记者 方卓然

编辑 彭朋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开放,高水平开放的关键在于形成制度型的开放体系。如今,上海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正在不断扩大制度性开放。

1月24日下午,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进行专题审议,多名代表就上海如何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培养上海的涉外法治体系

“上海要主动参与国家涉外领域立法,为国家层面推进涉外法制体系建设贡献上海经验和智慧。”上海市人大代表刘晓红说。

刘晓红建议,上海应增强涉外立法的国际法思维,逐步从应急性立法转向规划性立法,提高系统性和针对性;从宣示性立法转向实施性立法,注意平衡涉外立法的价值立场宣示作用和实施效果;从专门性立法转向集群性立法,围绕某一涉外关系制定和完善包括法律规范群的集合。

“目前中国的涉外法治人才奇缺。”刘晓红透露了一组数字,中国的律师有70万,但是能做涉外业务的只有1万,进入涉外法治人才库的只有1千人。

对此她认为,上海要依托当前九个在沪高校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加大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支持力度,搭建“产学研政”联合培养机制,协同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涉外法治工作队伍。

同时,上海还要抓住当前涉外法律服务发展的窗口期和机遇期,聚焦律师、公证、仲裁、调解、司法鉴定、法律查明、法律援助等多个领域,不断提升涉外法律服务的能力水平。加快推动建设面向亚太国际仲裁中心以及国际商事调解中心。

为进一步增强上海涉外法治建设,上海市人大代表吴坚也表示,上海应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聚集,特别关注能和国际法律体系真正对话和融合的涉外法律人才。

他建议,上海应当建立自己的人才培训体系,增加国际交流项目。同时政府和协会方面也可以提供相应的支持,外汇、报销和审计等方面流程简化,使得培训项目的吸引性更强。同时,上海还要建成国际法治的集聚区,打造一套生态系统,让国际法治人才在上海的工作、生活觉得很舒适。

此外,吴坚认识,上海还应加强涉外法律服务品牌建设,培育能够整合国际法律服务资源,牵头中国企业走出去和牵头重大国际经济合作的服务机构。具体来说,上海要提升服务能级,不能只关注解决语言问题和一般的法律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法律服务人员和机构的战略思维和综合法律服务能力。

实施供应链战略、打造贸易新增长

“这几年全球供应链是个热词。上海要实施供应链贸易战略,加快推进供应链贸易制度型开放,打造上海的贸易新增长点。”上海市人大代表王振说。

他认为,现阶段供应链贸易的突破口在五个领域:一是以临时入境、高端维修和高端再制造等制造业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构建完整的供应链贸易;

二是围绕研发机构,高科技企业医疗机构等自主性研发所需,深化研发用特殊物品的入境便利政策;

三是以国际单一贸易窗口为载体,推动供应链贸易数字化,打造商贸便利化和服务操作平台,推进以数字身份为基础的电子供应链贸易;

四是推动绿色低碳供应链贸易,探索碳交易关税供应链贸易的对接;五是率先试点劳工标准嵌入到供应链贸易制度安排。

王振进一步表示,实施供应链贸易战略,可以以各个国家级制度性开放平台为试点载体,率先探索构建高水平供应链贸易国内规则。

他举例说,比如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还有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等。“我们可以积极深化临时入境、高端维修和高端再制造等制度型开放。”

同时,王振还认为,当今国际竞争形势下,怎么让长三角地区在上海引领之下,形成上海引领的全球性供应链安全体系是极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上海可以引领长三角各个自贸区,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协同开放。”他说,特别是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核心领域,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领域的关键链接发挥制度创新优势,加快推广复制,促进强链补链延链,推动全球供应链贸易的高质量发展。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与国际上其他金融中心相比,在市场规模、价格影响力、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上海市人大代表吴爱华说,上海要建成具有强大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名列全球前三的国际金融中心这一目标,任重道远。

对此,吴爱华说,上海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科技中心,就要继续推动科技金融“1+2”方案(银保监局印发《上海银行业保险业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行动方案》和两个配套子方案)的落实落地,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支持上海产业发展布局。

同时,吴爱华认为,上海还应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促进绿色技术、节能减排和金融服务的有机结合,提升上海绿色金融市场的能级,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绿色评价指标体系。

她建议,上海应实施好《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对法规的实施情况加强执法检查。并以此为抓手,在浦东新区探索建立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发挥政策、立法优势,加大绿色信息的归集、处理,形成上海特色的转型金融标准。

鼓励创新主体高质量创造

如今,知识产权越来越成为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关键力量,上海也提出要加快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加快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和国际知识产权的中心城市。

对此,上海市人大代表范征认为,上海应进一步思考能够体现国际竞争属性的知识产权指标,比如世界主要国家获得高价值专利数量或者关键核心技术的专利数量,以及我们国家知识产权进出口的差额等指标。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的产出很多,但是从知识产权的进出口许可的金额来看,我们还是属于进口大国,因此今后考量的指标可以有所变化。”他解释说,同时,上海还要进一步梳理现有的各类政策以及考核指标,树立更多的鼓励创新主体高质量创造,而不是仅仅关注知识产权数量的政策导向。

近年上海先后成立了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上海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实践了快速授权、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为一体的协调联动。

“但目前上海保护中心的产业领域以及它的队伍规模数量还不足以满足创新主体需求。”范征建议,上海可以进一步研究并积极与国家的有关主管部门争取扩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对接提供的服务产业领域,加快队伍建设,提升审查的效率,缩短审查和注册的周期,从而更加精准地对接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和六大重点产业。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