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压低“红线”,为民营企业开辟更大的制度空间| 详解浦东综合改革试点方案⑤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压低“红线”,为民营企业开辟更大的制度空间| 详解浦东综合改革试点方案⑤

此次发布的《实施方案》就是压低并进一步明确原来所谓的“红线”。“这都是政府部门为新产业、新场景的开放带来的新机遇。这也为创新的民营企业开辟了更大的制度空间。”

图片来源:图虫

界面新闻记者 方卓然

界面新闻编辑 彭朋

近日浦东新区再迎国家层面的“大礼包”——《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下简称《实施方案》)。

这是浦东新区开发开放34年来,又一具有标志意义的改革措施。其中,支持浦东新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开放创新生态,是《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

2024年1月26日,国新办就推进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举行新闻发布会,科学技术部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司负责人曹宁介绍,《实施方案》把科技体制改革摆在重要位置,作出专门安排。“科技部将持续支持浦东新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优化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和资源配置。”

本次发布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浦东新区将构建产业发展生态,制定场景创新计划并面向科技创新企业开放,建立生物医药协同创新机制。

在上海市人大代表、钛米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晶看来,这是国家在制度层面为产业创新铺路搭桥。“在过去,无论是医疗行业,还是社会治理,不少国资控制的行业场景都比较封闭。如今,各行各业都在逐渐走向开放,《实施方案》中甚至明确允许有外国人作为企业法人。”

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医药,绝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在前方。为此,他认为,此次发布的《实施方案》就是压低并进一步明确原来所谓的“红线”。“这都是政府部门为新产业、新场景的开放带来的新机遇。这也为创新的民营企业开辟了更大的制度空间。”

潘晶认为,新的技术转向产业化应用时,需要更大场景的开放。作为创业企业代表,希望能尽快参与布局未来产业,为经济发展积蓄新动能。“未来上海可以加快推进医疗服务、医保和监管合规体系建设,为构建创新大场景孕育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为探索面向全球的前沿技术攻关机制,《实施方案》还明确,将鼓励中外科学家聚焦全球科技前沿问题联合开展高水平研究。比如智能机器人研发,自动驾驶测试应用等。

对此,上海市人大代表、张江国家实验室科研部主任蔡海文在专题审议发言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在沪国家科技力量集聚优势,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上海路径”。建议通过科研任务的跨部门联动,强化在沪战略科技力量的高效协同,高效配置创新资源。

“要着眼于创新全过程、全链条。”蔡海文解释道,高水平公共研发平台是支撑全链条创新的载体,要将公共研发平台作为重点建设内容,推动产业界、学术界、政府间的合作,加快上海人工智能等公共研发平台的整合和打造,串联科学、技术等工程上的核心攻关,支撑这些领域的全链条创新。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科技企业联合会会长方奇钟则建议,上海可以在张江实行“以才引才”,赋能浦东人才高地建设。

“要充分调动行业领军人才、专家学者、社会英才等多元化的社会力量,为张江代言推介、引才荐才。”方奇钟说,为鼓励各方面高层次人才帮助引进人才,还可给予推荐人“引才伯乐”激励。“事中事后都要关心起来,让人才没有后顾之忧,那么他才会为上海的科创中心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

浦东的发展离不开自贸区的建设。目前,多重国家战略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深度叠加。

“这几年,国家层面给了浦东和临港很多政策文件的支持。”上海市人大代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发展改革处处长吴群峰感慨道,从2019年新片区的总体方案到浦东引领区的方案,到五个中心的文件,再到最近刚发布《试点方案》,国家层面和市里给了新片区很大的支持。

他认为,上海浦东有立法权,同时又有引领区、自贸区和新片区,比较好的去尝试做先行先试的基地。

为此,吴群峰建议,上海能够在这样的区域尝试开放对于国际规则的探索性应用。尤其比如说仲裁。未来如果能够用好这三个区,用好浦东的立法权做尝试,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有更多的帮助。

“浦东是我们的一张‘王牌’,我们要把它打得更好。”前不久,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参加上海市人代会浦东新区代表团联组会议,与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他在参加审议时表示,上海要全力落实实施方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压低“红线”,为民营企业开辟更大的制度空间| 详解浦东综合改革试点方案⑤

此次发布的《实施方案》就是压低并进一步明确原来所谓的“红线”。“这都是政府部门为新产业、新场景的开放带来的新机遇。这也为创新的民营企业开辟了更大的制度空间。”

图片来源:图虫

界面新闻记者 方卓然

界面新闻编辑 彭朋

近日浦东新区再迎国家层面的“大礼包”——《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下简称《实施方案》)。

这是浦东新区开发开放34年来,又一具有标志意义的改革措施。其中,支持浦东新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开放创新生态,是《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

2024年1月26日,国新办就推进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举行新闻发布会,科学技术部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司负责人曹宁介绍,《实施方案》把科技体制改革摆在重要位置,作出专门安排。“科技部将持续支持浦东新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优化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和资源配置。”

本次发布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浦东新区将构建产业发展生态,制定场景创新计划并面向科技创新企业开放,建立生物医药协同创新机制。

在上海市人大代表、钛米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晶看来,这是国家在制度层面为产业创新铺路搭桥。“在过去,无论是医疗行业,还是社会治理,不少国资控制的行业场景都比较封闭。如今,各行各业都在逐渐走向开放,《实施方案》中甚至明确允许有外国人作为企业法人。”

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医药,绝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在前方。为此,他认为,此次发布的《实施方案》就是压低并进一步明确原来所谓的“红线”。“这都是政府部门为新产业、新场景的开放带来的新机遇。这也为创新的民营企业开辟了更大的制度空间。”

潘晶认为,新的技术转向产业化应用时,需要更大场景的开放。作为创业企业代表,希望能尽快参与布局未来产业,为经济发展积蓄新动能。“未来上海可以加快推进医疗服务、医保和监管合规体系建设,为构建创新大场景孕育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为探索面向全球的前沿技术攻关机制,《实施方案》还明确,将鼓励中外科学家聚焦全球科技前沿问题联合开展高水平研究。比如智能机器人研发,自动驾驶测试应用等。

对此,上海市人大代表、张江国家实验室科研部主任蔡海文在专题审议发言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在沪国家科技力量集聚优势,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上海路径”。建议通过科研任务的跨部门联动,强化在沪战略科技力量的高效协同,高效配置创新资源。

“要着眼于创新全过程、全链条。”蔡海文解释道,高水平公共研发平台是支撑全链条创新的载体,要将公共研发平台作为重点建设内容,推动产业界、学术界、政府间的合作,加快上海人工智能等公共研发平台的整合和打造,串联科学、技术等工程上的核心攻关,支撑这些领域的全链条创新。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科技企业联合会会长方奇钟则建议,上海可以在张江实行“以才引才”,赋能浦东人才高地建设。

“要充分调动行业领军人才、专家学者、社会英才等多元化的社会力量,为张江代言推介、引才荐才。”方奇钟说,为鼓励各方面高层次人才帮助引进人才,还可给予推荐人“引才伯乐”激励。“事中事后都要关心起来,让人才没有后顾之忧,那么他才会为上海的科创中心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

浦东的发展离不开自贸区的建设。目前,多重国家战略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深度叠加。

“这几年,国家层面给了浦东和临港很多政策文件的支持。”上海市人大代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发展改革处处长吴群峰感慨道,从2019年新片区的总体方案到浦东引领区的方案,到五个中心的文件,再到最近刚发布《试点方案》,国家层面和市里给了新片区很大的支持。

他认为,上海浦东有立法权,同时又有引领区、自贸区和新片区,比较好的去尝试做先行先试的基地。

为此,吴群峰建议,上海能够在这样的区域尝试开放对于国际规则的探索性应用。尤其比如说仲裁。未来如果能够用好这三个区,用好浦东的立法权做尝试,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有更多的帮助。

“浦东是我们的一张‘王牌’,我们要把它打得更好。”前不久,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参加上海市人代会浦东新区代表团联组会议,与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他在参加审议时表示,上海要全力落实实施方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