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利润占全国1/4,专利转移数量12年增长近百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利润占全国1/4,专利转移数量12年增长近百倍

1月31日,《2023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以下简称“指数报告”)出炉。指数报告显示,2018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幅达11.17%。

图源:匡达

界面新闻记者 | 徐灵超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自2018年上升国家战略以来,已经走入第六个年头,区域内三省一市在科技创新协同合作也正步入快车道。

1月31日,《2023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下称“报告”)发布,报告指出,2018年以来,指数年均增速高达11.17%,比2011年以来的年均增速高出1.5个百分点,三省一市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成效初显。

该报告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联合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安徽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共同撰写

长三角产业创新的发展速度从以下一组数据中可见一斑。2022年,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利润高达4661亿元,较2018年增长34.32%,占全国高技术产业利润的1/4。长三角国家高新区企业工业总产值83690.17亿元,较2018年增长62.63%,占全国高新区企业工业总产值的近30%。

报告显示,长三角专利转移活动繁荣,技术扩散的空间联系日益密切。2011年长三角专利转移数量为358件,到2022年增加至35504件,12年间增长幅度约99倍。2018年至2021年增速一直处于高位,2022年增速放缓,同比增速达14.65%,体现了长三角专利技术成果的规模与活跃度不断增强。

2011年,长三角专利转移以上海输出至三省为主,至2022年三省一市间的专利转移呈现多元化趋势。从专利转移网络看,长三角城市间专利转移网络的空间联系更加紧密,创新走廊成为主要载体。在2011年城市间技术联系以上海向近沪城市扩散为主,2018年后依托G60科创走廊,技术转移在苏、沪、嘉、杭、合及沿线城市快速增长。其次,G42沿线的技术转移也蓬勃发展,依托G60、G42等空间载体,长三角技术转移与转化不断加速。

报告称从技术转移热点看,苏州和杭州是长三角较为典型的技术枢纽型城市,技术创新活跃度非常高。嘉兴和南通相对更偏向为技术洼地型城市,通过大量引入新技术,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上海则是最典型的技术源泉型城市,在长三角技术输出中占据主导地位,其输出专利数量显著高于城市输入专利数量。2022年,上海输出长三角地区技术合同成交额976.80亿元,较2018年的172.79亿元提升了4.6倍,年均增长率达54.20%。2022年上海输出长三角技术合同成交额占比达24.40%,较2018年提升超过10个百分点;2022年上海与长三角地区合作国际论文17474篇,年均增长19.09%,上海转移到长三角的技术发明专利3891件,年均增长达到42.94%,较2018年的932件提高了3.2倍。

截至2023年9月,长三角地区的上市企业在三省一市之间的跨区域投资企业数达到5389家,其中上海被投资企业数量最多,分别占江苏、浙江、安徽在长三角地区的跨地区企业投资的53.32%、49.15%和36.96%。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副所长陈海鹏在解读报告时表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成效在前沿科技突破、科技投入增长、创新辐射增效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他举例说,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联合苏州脑空间信息研究院等一批合作单位共同解锁授粉小鼠脑图谱,通过多年的努力攻关,自主开发了TB级光学成像大数据神经元追踪及分析软件,为研究全脑神经链接图谱建立了一套国际领先的研究方法和流程。

“2022年,三省一市技术合同成交额总共13351.22亿元,占全国比重27.94%,相比2018年,三省一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仅为3407.52亿元,占全国比重仅为19.25%,”陈海鹏说。

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党委书记、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谭瑞琮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表示,长三角三省一市在各个产业及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各有侧重,近年来互相配合发展也日趋成熟。在他看来,尽管过去五年长三角长三角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了很大的收获,未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我们应该面向全球来引进高端的创新资源和人才团队项目,来到长三角落户,这需要大家一起协同。”谭瑞琮说。他指出,当资源落地长三角后,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各地可以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由此展开良性的合作和竞争。

另一方面,谭瑞琮表示,由于长三角三省一市在不同领域各有所长,侧重不同,各地之间应进一步加强交流,对接资源,降低信息不对称,并建立机制跨区域、跨领域攻关关键技术核心。他举例说,去年11月,借由浦东新区揭榜挂帅平台,生物制药企业复宏汉霖发布了抗体药物国产制造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和产业化的需求,在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促成和推动下,华东理工大学和位于江苏的百林科制药装备科技揭榜,三方将携手合作攻关生物抗体药物的国产制造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君实生物首席执行官李宁在解读报告时也指出,长三角三省一市发展优势明显,但选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依旧有同构现象,同一个技术在领域扎堆发展,低水平重复和产能过剩,导致同质化竞争加剧形成内卷及资源浪费。因此,应在各行业领域中,梳理区域优势,理顺产业链条关系,在长三角内联合发布需求榜单,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以市场化方式联动产业链上下游,跨区域组建联合体进行技术攻关任务。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蔡宁则认为,根据未来发展的趋势和特征,推动和深化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的着力点在于筑牢企业是创新主体的理念,从市场需求端切实拉动和实施跨区域协同创新。他呼吁进一步降低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的交易成本,营造成果转移转化的良好生态,并深化跨区域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支持。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利润占全国1/4,专利转移数量12年增长近百倍

1月31日,《2023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以下简称“指数报告”)出炉。指数报告显示,2018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幅达11.17%。

图源:匡达

界面新闻记者 | 徐灵超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自2018年上升国家战略以来,已经走入第六个年头,区域内三省一市在科技创新协同合作也正步入快车道。

1月31日,《2023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下称“报告”)发布,报告指出,2018年以来,指数年均增速高达11.17%,比2011年以来的年均增速高出1.5个百分点,三省一市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成效初显。

该报告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联合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安徽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共同撰写

长三角产业创新的发展速度从以下一组数据中可见一斑。2022年,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利润高达4661亿元,较2018年增长34.32%,占全国高技术产业利润的1/4。长三角国家高新区企业工业总产值83690.17亿元,较2018年增长62.63%,占全国高新区企业工业总产值的近30%。

报告显示,长三角专利转移活动繁荣,技术扩散的空间联系日益密切。2011年长三角专利转移数量为358件,到2022年增加至35504件,12年间增长幅度约99倍。2018年至2021年增速一直处于高位,2022年增速放缓,同比增速达14.65%,体现了长三角专利技术成果的规模与活跃度不断增强。

2011年,长三角专利转移以上海输出至三省为主,至2022年三省一市间的专利转移呈现多元化趋势。从专利转移网络看,长三角城市间专利转移网络的空间联系更加紧密,创新走廊成为主要载体。在2011年城市间技术联系以上海向近沪城市扩散为主,2018年后依托G60科创走廊,技术转移在苏、沪、嘉、杭、合及沿线城市快速增长。其次,G42沿线的技术转移也蓬勃发展,依托G60、G42等空间载体,长三角技术转移与转化不断加速。

报告称从技术转移热点看,苏州和杭州是长三角较为典型的技术枢纽型城市,技术创新活跃度非常高。嘉兴和南通相对更偏向为技术洼地型城市,通过大量引入新技术,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上海则是最典型的技术源泉型城市,在长三角技术输出中占据主导地位,其输出专利数量显著高于城市输入专利数量。2022年,上海输出长三角地区技术合同成交额976.80亿元,较2018年的172.79亿元提升了4.6倍,年均增长率达54.20%。2022年上海输出长三角技术合同成交额占比达24.40%,较2018年提升超过10个百分点;2022年上海与长三角地区合作国际论文17474篇,年均增长19.09%,上海转移到长三角的技术发明专利3891件,年均增长达到42.94%,较2018年的932件提高了3.2倍。

截至2023年9月,长三角地区的上市企业在三省一市之间的跨区域投资企业数达到5389家,其中上海被投资企业数量最多,分别占江苏、浙江、安徽在长三角地区的跨地区企业投资的53.32%、49.15%和36.96%。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副所长陈海鹏在解读报告时表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成效在前沿科技突破、科技投入增长、创新辐射增效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他举例说,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联合苏州脑空间信息研究院等一批合作单位共同解锁授粉小鼠脑图谱,通过多年的努力攻关,自主开发了TB级光学成像大数据神经元追踪及分析软件,为研究全脑神经链接图谱建立了一套国际领先的研究方法和流程。

“2022年,三省一市技术合同成交额总共13351.22亿元,占全国比重27.94%,相比2018年,三省一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仅为3407.52亿元,占全国比重仅为19.25%,”陈海鹏说。

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党委书记、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谭瑞琮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表示,长三角三省一市在各个产业及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各有侧重,近年来互相配合发展也日趋成熟。在他看来,尽管过去五年长三角长三角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了很大的收获,未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我们应该面向全球来引进高端的创新资源和人才团队项目,来到长三角落户,这需要大家一起协同。”谭瑞琮说。他指出,当资源落地长三角后,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各地可以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由此展开良性的合作和竞争。

另一方面,谭瑞琮表示,由于长三角三省一市在不同领域各有所长,侧重不同,各地之间应进一步加强交流,对接资源,降低信息不对称,并建立机制跨区域、跨领域攻关关键技术核心。他举例说,去年11月,借由浦东新区揭榜挂帅平台,生物制药企业复宏汉霖发布了抗体药物国产制造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和产业化的需求,在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促成和推动下,华东理工大学和位于江苏的百林科制药装备科技揭榜,三方将携手合作攻关生物抗体药物的国产制造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君实生物首席执行官李宁在解读报告时也指出,长三角三省一市发展优势明显,但选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依旧有同构现象,同一个技术在领域扎堆发展,低水平重复和产能过剩,导致同质化竞争加剧形成内卷及资源浪费。因此,应在各行业领域中,梳理区域优势,理顺产业链条关系,在长三角内联合发布需求榜单,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以市场化方式联动产业链上下游,跨区域组建联合体进行技术攻关任务。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蔡宁则认为,根据未来发展的趋势和特征,推动和深化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的着力点在于筑牢企业是创新主体的理念,从市场需求端切实拉动和实施跨区域协同创新。他呼吁进一步降低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的交易成本,营造成果转移转化的良好生态,并深化跨区域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支持。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