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告别混合云,阿里云收拢队形打硬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告别混合云,阿里云收拢队形打硬仗

阿里云组织再调整。

文|新立场  

几天前,有媒体传出消息,阿里云在核心销售业务层面进行了调整,将原有的混合云事业部更名为政企事业部。报道同时称,专有云的销售、服务团队并入政企事业部,成为政企事业部一级部门,目的是提高专有云产品解决方案的标准化和服务能力,更好被合作伙伴集成。

不过在去年11月底新成立公共云、混合云和国际事业部时,专有云相关的业务线就已经被纳入到混合云,所以这次阿里云方面可能是进一步提升了专有云标准化服务的优先级。

在实践当中,因为政企客户恰恰跟混合云客户有着较高的重叠比例,所以阿里这次调整释放出的信号也很清晰。阿里云仍将努力满足政企客户的需求,但主要是负责私有云这部分,至于怎么把不同的私有云、公有云、内部IT资源统筹整合成客户最终想要的混合云架构,阿里云可能就不想掺和太多了。

显然,这个调整是在落实吴泳铭 “AI 驱动,公共云优先” 的发展战略。按照他的规划,未来阿里云将对所有产品和业务模式做取舍,减少项目制销售订单,加大公共云核心产品投入。

不过也有接近阿里云的人士评价到,“混合云搞了两三年,基层的人都知道这是个有问题的业务,高层现在才反应过来,说明阿里云组织确实是有缺陷。”

01、动荡的一年

阿里云的历史上,大概没有任何一年经历过类似于去年那么多的动荡。

岁末年初,当张建锋因香港机房宕机事故去职时,没有人想到做出这个决定并且接替他的张勇会在几个月后离开得比他还要彻底。在张建锋离任之前,阿里云用14年把营收从零做到了千亿规模,过程中只发生过两次最高权力的交接;而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张勇替代张建锋,吴泳铭替代张勇同样也是两次,只不过最近的季度增速已经降到了2%。

如果说前一次交接还是阿里云内部影响的外溢,那后一次则反映出阿里云在阿里集团的宏观调整下难以独善其身的命运。

高层震荡或多或少传导到了业务层面。距离上次香港机房宕机不足一年,阿里云在去年11月12日再度出现故障,不止波及淘天、闲鱼、钉钉等在内的一众内部业务,也影响到瑞幸、虎牙、蜜雪冰城等多个外部客户。

所以继张勇强调“对云计算而言,稳定和安全是对客户最基本的责任”过后,阿里云当月底决定成立 “产品架构与稳定性部”(内部称为风险控制信息系统),直接向CTO周靖人汇报。不过这些举措的落地效果还有待观察,毕竟领导偏爱论功行赏,而善战者又偏偏无赫赫之功,负责架构稳定的团队怎么获得充分激励是个问题。

除了一把手的轮换,蔡英华的离职也是个相当重要的转折点,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向大B客户要增长的策略未能奏效。

这个过程始于2021年6月,当时张建锋发起了销售线大改革,设立了由18个行业部门和16条区域线组成的销售界面和交付体系。第二年蔡英华上任,他进一步明确了“行业主建、区域主战”的组织架构,并持续对销售业务线做精简优化。最后一波调整是2023年7月,蔡英华宣布销售线不再按中国、国际划分,而是合并为京津冀、广东、上海、浙江、苏皖等7个大区,直接向他汇报。

蔡英华的离开对阿里云来说并不是坏事。阿里云最开始找他来,是希望他能带来华为面向政企客户的系统性打法。但华为的打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事无巨细、高度定制。例如,36Kr就曾经有一篇稿件提到过一个细节,华为云可以为了一个大客户专门成立一个数十人乃至百人的公司。这类做法显然在ROI上很难算过来账,本质上跟云计算行业标准化、被集成的大趋势是有矛盾的。

当然,对阿里云更大更直接的冲击大概来自于宣布拆分上市而后又决定停止。按照最初的设想,阿里将按照腾讯处置京东和美团股票的类似方式处置阿里云,也就是说此后阿里和阿里云将是完全独立的两家公司。

但随后阿里方面又称“我们认为,云智能集团的完全分拆可能无法按照原先的设想提升股东价值,因此决定不再推进云智能集团的完全分拆,而是会面对不确定的环境,专注建立云智能集团可持续增长的模型”。

02、AI硬仗

对于阿里云而言,可以预期的是,接下来的一年应该不会像2023这样“惊心动魄”。在重新确定跟集团的绑定关系之后,阿里云在长期业务的战略选择上会有更加充分的空间。

事实上,如果阿里云当初真的实现了从集团的完全分拆,带来的不确定性可能比确定性要多。因为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国外亚马逊的AWS,还是微软的Azure,抑或是国内同行的行业现状,都表明云计算厂商仍然需要母公司的业务协同,独立的云厂商日子通常举步维艰。

王坚在去年云栖大会的演讲中,把人工智能跟云计算的结合视为第三次浪潮。他的比喻是云计算和GPT的关系就是电和电动机的关系,未来云计算的算力都会被这些智能时代的电动机,也就是模型给消耗掉。

他同时也提到了此前的两波浪潮,分别是互联网行业的云原生化和传统企业对云计算的采纳。

坦白说,从《新立场》视角看,第一波浪潮是秋风扫叶般的彻底和迅速。今天的互联网行业,已经没有创业公司会去搭建自己的IT机房了,从一开始它们所有的业务都是跑在云上的。但客观地讲,王坚所提到的第二波浪潮进展明显不尽如人意。传统行业上云的积极性被证明没那么高,最典型的证据是国内各家云厂商在过去几年里极度疲软的业绩表现。

尽管如此,对于王坚提及的第三次浪潮,《新立场》倒是认为有更充分的理由保持乐观。因为以ChatGPT所代表的大模型进展,是一种通用人工智能方面的进展。通用意味着技术本身的适用性更广,而人需要做的定制更少,这恰恰是云厂商们最渴求的一点。

跟国内同行比,阿里云当下在这方面的布局有一定的优势。阿里云是国内最早提出模型即服务(MaaS)这个概念的,因此在包括魔搭社区在内的生态和技术储备上走得更前面。我们在日常讨论中更容易关注AI训练卡数量造成的瓶颈,可能会忽视把这些基础设施整合抽象成一个训练系统的困难。

其实在这次大模型带来的AI变革中,云技术跟模型技术的进步是相互强咬合的。大模型的训练需要把成百上千台服务器连接起来,这会涉及分布式系统、训练稳定性、网络拥塞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周靖人之前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说,大模型背后是整个云系统的升级,是技术体系的竞争。虽然阿里云近来增速不太好看,但从“飞天”开始打下的底子还是能派上用场的。

除此以外,另一个对阿里云有利的因素是,其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健康的营收成本结构。在主动削减项目制订单后,阿里云最新一个财务季度经调整EBITA利润从上个季度的3.87亿元人民币,大幅提升至14.09亿元。而国内其他同行要么还没有实现扭亏,要么就是还只实现了季度盈利。在业务健康度尤为重要的当下,或许也会让阿里云在应对AI变局时能更加游刃有余。

03、写在最后

尽管从市场份额和技术水平上说,阿里云依旧属于中国云计算行业的“头号玩家”,但它也在过去一年里经受了最大的冲击。三位CEO的连续调整,和集团的完全拆分确定后又取消,乃至戏剧性的宕机事故,都给其想要成为阿里第二增长曲线的目标蒙上了阴影,以至于有基层员工一度感叹到“接下来不知道应该干嘛”。

而担任阿里巴巴集团CEO、淘天集团董事长和CEO的吴泳铭,同时又负责阿里云,这一方面确认了停止拆分后阿里云业务对集团的重要性,进而有助于稳定基层人心,但另一方面也令人怀疑吴泳铭本人的精力是否足够领导阿里云的转型,尤其是在AI变革的大背景下。

无论如何,希望阿里云是真的已经调整好了状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阿里巴巴

6.8k
  • 阿里巴巴:9月19日耗资3990.35万美元回购363.4万股公司股份
  • 南向资金今日净买入33.99亿港元,阿里巴巴获净买入38亿港元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告别混合云,阿里云收拢队形打硬仗

阿里云组织再调整。

文|新立场  

几天前,有媒体传出消息,阿里云在核心销售业务层面进行了调整,将原有的混合云事业部更名为政企事业部。报道同时称,专有云的销售、服务团队并入政企事业部,成为政企事业部一级部门,目的是提高专有云产品解决方案的标准化和服务能力,更好被合作伙伴集成。

不过在去年11月底新成立公共云、混合云和国际事业部时,专有云相关的业务线就已经被纳入到混合云,所以这次阿里云方面可能是进一步提升了专有云标准化服务的优先级。

在实践当中,因为政企客户恰恰跟混合云客户有着较高的重叠比例,所以阿里这次调整释放出的信号也很清晰。阿里云仍将努力满足政企客户的需求,但主要是负责私有云这部分,至于怎么把不同的私有云、公有云、内部IT资源统筹整合成客户最终想要的混合云架构,阿里云可能就不想掺和太多了。

显然,这个调整是在落实吴泳铭 “AI 驱动,公共云优先” 的发展战略。按照他的规划,未来阿里云将对所有产品和业务模式做取舍,减少项目制销售订单,加大公共云核心产品投入。

不过也有接近阿里云的人士评价到,“混合云搞了两三年,基层的人都知道这是个有问题的业务,高层现在才反应过来,说明阿里云组织确实是有缺陷。”

01、动荡的一年

阿里云的历史上,大概没有任何一年经历过类似于去年那么多的动荡。

岁末年初,当张建锋因香港机房宕机事故去职时,没有人想到做出这个决定并且接替他的张勇会在几个月后离开得比他还要彻底。在张建锋离任之前,阿里云用14年把营收从零做到了千亿规模,过程中只发生过两次最高权力的交接;而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张勇替代张建锋,吴泳铭替代张勇同样也是两次,只不过最近的季度增速已经降到了2%。

如果说前一次交接还是阿里云内部影响的外溢,那后一次则反映出阿里云在阿里集团的宏观调整下难以独善其身的命运。

高层震荡或多或少传导到了业务层面。距离上次香港机房宕机不足一年,阿里云在去年11月12日再度出现故障,不止波及淘天、闲鱼、钉钉等在内的一众内部业务,也影响到瑞幸、虎牙、蜜雪冰城等多个外部客户。

所以继张勇强调“对云计算而言,稳定和安全是对客户最基本的责任”过后,阿里云当月底决定成立 “产品架构与稳定性部”(内部称为风险控制信息系统),直接向CTO周靖人汇报。不过这些举措的落地效果还有待观察,毕竟领导偏爱论功行赏,而善战者又偏偏无赫赫之功,负责架构稳定的团队怎么获得充分激励是个问题。

除了一把手的轮换,蔡英华的离职也是个相当重要的转折点,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向大B客户要增长的策略未能奏效。

这个过程始于2021年6月,当时张建锋发起了销售线大改革,设立了由18个行业部门和16条区域线组成的销售界面和交付体系。第二年蔡英华上任,他进一步明确了“行业主建、区域主战”的组织架构,并持续对销售业务线做精简优化。最后一波调整是2023年7月,蔡英华宣布销售线不再按中国、国际划分,而是合并为京津冀、广东、上海、浙江、苏皖等7个大区,直接向他汇报。

蔡英华的离开对阿里云来说并不是坏事。阿里云最开始找他来,是希望他能带来华为面向政企客户的系统性打法。但华为的打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事无巨细、高度定制。例如,36Kr就曾经有一篇稿件提到过一个细节,华为云可以为了一个大客户专门成立一个数十人乃至百人的公司。这类做法显然在ROI上很难算过来账,本质上跟云计算行业标准化、被集成的大趋势是有矛盾的。

当然,对阿里云更大更直接的冲击大概来自于宣布拆分上市而后又决定停止。按照最初的设想,阿里将按照腾讯处置京东和美团股票的类似方式处置阿里云,也就是说此后阿里和阿里云将是完全独立的两家公司。

但随后阿里方面又称“我们认为,云智能集团的完全分拆可能无法按照原先的设想提升股东价值,因此决定不再推进云智能集团的完全分拆,而是会面对不确定的环境,专注建立云智能集团可持续增长的模型”。

02、AI硬仗

对于阿里云而言,可以预期的是,接下来的一年应该不会像2023这样“惊心动魄”。在重新确定跟集团的绑定关系之后,阿里云在长期业务的战略选择上会有更加充分的空间。

事实上,如果阿里云当初真的实现了从集团的完全分拆,带来的不确定性可能比确定性要多。因为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国外亚马逊的AWS,还是微软的Azure,抑或是国内同行的行业现状,都表明云计算厂商仍然需要母公司的业务协同,独立的云厂商日子通常举步维艰。

王坚在去年云栖大会的演讲中,把人工智能跟云计算的结合视为第三次浪潮。他的比喻是云计算和GPT的关系就是电和电动机的关系,未来云计算的算力都会被这些智能时代的电动机,也就是模型给消耗掉。

他同时也提到了此前的两波浪潮,分别是互联网行业的云原生化和传统企业对云计算的采纳。

坦白说,从《新立场》视角看,第一波浪潮是秋风扫叶般的彻底和迅速。今天的互联网行业,已经没有创业公司会去搭建自己的IT机房了,从一开始它们所有的业务都是跑在云上的。但客观地讲,王坚所提到的第二波浪潮进展明显不尽如人意。传统行业上云的积极性被证明没那么高,最典型的证据是国内各家云厂商在过去几年里极度疲软的业绩表现。

尽管如此,对于王坚提及的第三次浪潮,《新立场》倒是认为有更充分的理由保持乐观。因为以ChatGPT所代表的大模型进展,是一种通用人工智能方面的进展。通用意味着技术本身的适用性更广,而人需要做的定制更少,这恰恰是云厂商们最渴求的一点。

跟国内同行比,阿里云当下在这方面的布局有一定的优势。阿里云是国内最早提出模型即服务(MaaS)这个概念的,因此在包括魔搭社区在内的生态和技术储备上走得更前面。我们在日常讨论中更容易关注AI训练卡数量造成的瓶颈,可能会忽视把这些基础设施整合抽象成一个训练系统的困难。

其实在这次大模型带来的AI变革中,云技术跟模型技术的进步是相互强咬合的。大模型的训练需要把成百上千台服务器连接起来,这会涉及分布式系统、训练稳定性、网络拥塞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周靖人之前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说,大模型背后是整个云系统的升级,是技术体系的竞争。虽然阿里云近来增速不太好看,但从“飞天”开始打下的底子还是能派上用场的。

除此以外,另一个对阿里云有利的因素是,其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健康的营收成本结构。在主动削减项目制订单后,阿里云最新一个财务季度经调整EBITA利润从上个季度的3.87亿元人民币,大幅提升至14.09亿元。而国内其他同行要么还没有实现扭亏,要么就是还只实现了季度盈利。在业务健康度尤为重要的当下,或许也会让阿里云在应对AI变局时能更加游刃有余。

03、写在最后

尽管从市场份额和技术水平上说,阿里云依旧属于中国云计算行业的“头号玩家”,但它也在过去一年里经受了最大的冲击。三位CEO的连续调整,和集团的完全拆分确定后又取消,乃至戏剧性的宕机事故,都给其想要成为阿里第二增长曲线的目标蒙上了阴影,以至于有基层员工一度感叹到“接下来不知道应该干嘛”。

而担任阿里巴巴集团CEO、淘天集团董事长和CEO的吴泳铭,同时又负责阿里云,这一方面确认了停止拆分后阿里云业务对集团的重要性,进而有助于稳定基层人心,但另一方面也令人怀疑吴泳铭本人的精力是否足够领导阿里云的转型,尤其是在AI变革的大背景下。

无论如何,希望阿里云是真的已经调整好了状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