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河北省分行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各项工作部署,精准有力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推动信贷总量平稳增长,持续抓好信贷结构优化,积极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步下降,全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
一、全省金融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金融总量实现“三个新高”
一是新增贷款突破一万亿。截至2023年末,全省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8.64万亿元,同比增长13.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0007.6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多增1319.2亿元。
二是新增存款创新高。截至2023年末,全省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1.24万亿元,同比增长1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2571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多增1339亿元。
三是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创新高。2023年1—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5264.3亿元,创近十年新高,超2022年全年增量3009.4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4.5%,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
二、信贷投放围绕“四个聚焦”,金融政策落实有力有效
(一)聚焦结构优化,着力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一是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我分行出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助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指导意见,创新“再贷款+特色产业集群贷”“再贷款+旱碱麦”专属产品,推广民营小微、绿色、科创票据直通车业务。全年运用各类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累计发放优惠利率贷款1634亿元,精准支持“三农”、民营小微、科技创新、普惠养老、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建设。
二是不断加大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力度。我分行牵头建立河北省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出台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的实施意见,开展科创金融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全力支持科创企业发展。截至2023年末,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699.2亿元,同比增长26.9%,高出各项贷款增速13.8个百分点。
三是重点提升普惠小微金融服务水平。用足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累计向省内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提供激励资金14.9亿元,支持增加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发放864.4亿元。召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座谈会,持续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建设。截至2023年末,民营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4.8%,比2022年末提高3.6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33.1%,比2022年末提高9.1个百分点,增长明显加快。
四是持续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出台金融支持农业强省乡村振兴政策文件,开展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健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融资项目库,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截至2023年末,全省涉农贷款同比增长18.9%。
五是全力做好金融支持灾后重建工作。牵头出台10条金融支持措施,争取100亿元再贷款额度,用于满足受灾企业和群众融资需求,累计向受灾地区发放贷款181亿元,办理延期20亿元。
(二)聚焦降成本,积极推动综合融资成本稳步下降
一是持续释放LPR改革效能,推动贷款利率稳中有降。2023年,全省金融机构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55%,同比下降0.39个百分点,累计为经营主体节省利息支出约149亿元。
二是稳妥有序推动存量房贷利率调整政策落地。全省符合条件的287万笔存量首套房贷利率全部完成下调,涉及金额1.2万亿元,调整后的加权平均利率为4.27%,平均下降0.56个百分点,每年可为居民节省利息支出约67亿元。
(三)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效服务国家战略深入实施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视察,主持召开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两场座谈会,就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工作进行部署。我分行全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发挥金融效能,京津冀协同发展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支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力度不断增强。
一是纵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实施好“京津冀产业链金融支持计划”,加大对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上企业的支持力度。截至2023年末,京津冀产业链支持计划累计发放236亿元,支持经营主体1.7万户。扩大交通、产业、生态“三大率先突破”等领域的金融供给,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项目融资服务。截至2023年末,全省“三大率先突破”领域项目贷款余额超1.26万亿元。
二是大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以支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着力点,灵活精准传导货币信贷政策,积极争取政策性、开发性工具等金融资源,保障重点项目资金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金融服务直通车”平台作用,举办“百银进万企”银证企系列对接活动,推动京津冀三地金融机构与雄安新区政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截至2023年末,雄安新区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55.9%,高于全省42.8个百分点。
(四)聚焦金融创新,促进多项金融政策和金融产品落地实施
一是探索构建钢铁行业转型金融体系。牵头制定全国首个定位于钢铁行业的转型金融指导文件《河北省钢铁行业转型金融工作指引(2023-2024年版)》,为金融机构开展钢铁行业转型金融业务提供政策依据,缓解钢铁企业低碳转型过程中的融资压力,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助力我省工业领域降碳工作。
二是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产品创新。联合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召开钢铁企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银企对接会。加大工作力度,持续引导金融机构扩大降碳产品开发、重点排放企业节能减排等领域信贷投放和金融产品创新。截至2023年末,全省绿色贷款同比增长48.5%;新增3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纳入碳减排工具支持范围,持续强化货币政策工具激励引导作用。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全省金融机构向绿色降碳领域投入低成本资金447亿元,带动年度碳减排量约972万吨。
三是多项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新政策落地我省。近期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 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汇发〔2023〕28号),在全国推广实施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政策改革,强化政策供给。具体到我省,将有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政策等5项便利化新政策在全省范围推广实施。同时,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复同意,5项高水平开放试点政策将在雄安新区先行先试,目前,外汇管理局河北省分局根据批复制定的相关实施细则正在外汇局网站上对外公开征求意见,正式印发后即可推广实施。跨境投融资政策将进一步提高全省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形成外汇领域更优惠、更便利的营商环境,为全省尤其是雄安新区涉外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三、着眼全局、提质增效,全力做好2024年金融工作
2024年,人民银行河北省分行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精准有效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总量方面,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增强信贷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结构方面,用好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扩大再贷款再贴现规模,推广“再贷款+”模式,精准对接县域特色产业,增强工具运用普惠性和精准性。发挥好各类专项再贷款及支持工具作用,撬动更多金融资源向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不断优化信贷结构。价格方面,强化利率政策宣传和指导,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持续下行。同时,指导金融机构通过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是重点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聚焦五篇大文章,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科技金融方面,指导金融机构开展专项行动,做好考核评估工作,不断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丰富贷款产品,扩大科技金融供给。绿色金融方面,引导金融机构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积极探索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等业务。普惠金融方面,做好民营小微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投放。持续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用好考核评估,引导金融机构围绕粮食安全、高标准农田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等重点领域加大支持力度。养老金融方面,引导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加强金融产品研发与健康、养老照护等服务衔接,大力支持“银发经济”。数字金融方面,加快金融数字化转型,落实《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深化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发挥数据与技术的驱动作用,提升经营效益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三是高效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聚焦交通、产业、生态“三个率先突破”等领域,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项目的融资服务。继续用好“京津冀产业链支持计划”,支持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上企业发展。主动对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清单和重点建设项目,加大资源供给,做好融资服务,推动疏解项目落地。用好抵押补充贷款等政策工具,支持新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区加快塑造现代化城市风貌。推进国家各项改革创新试点建设,积极宣传优惠政策,推动国家外汇局新批复的5项跨境投融资便利化试点政策尽快落地,不断扩大已有创新政策业务规模。积极支持雄安新区科创中心、中关村科技园建设,深化在科技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等领域的创新,促进新区创新发展。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河北省分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