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7个月,烧光3.6个亿,硅谷明星初创公司陨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7个月,烧光3.6个亿,硅谷明星初创公司陨落

他们租下了纽约市中心一座摩天大楼的整个26层,其中十分之九都是空的。

文 | 硅兔赛跑 Amelie

编辑|蔓蔓周

2024年创业科技界当头第一棒,来自创业媒体公司The Messenger关闭的消息。不止整个互联网新媒体领域,华尔街乃至全球新闻业都是一片哗然。

一个行业资深经历的明星创始人,扬言到 2024 年底将拥有 1 亿读者,年收入将达到 1 亿美元的新媒体初创,一瞬间塌了。

去年5月份The Messenger刚推出上线,就从 Apollo Global Management 联合创始人 Josh Harris等投资者那里拿到了 5000 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6亿)的融资。显然公司首席执行官Jimmy Finkelstein和投资人们都认为,The Messenger依靠其专注于报导准确、平衡、无政党倾向的新闻和消息,可以快速成为新闻媒体界的一匹黑马。

Finkelstein今年75了,这位已经古稀之年的创业家曾在去年The Messenger网站发布时高调接受了不少采访,其发言也受到部分媒体人犀利的嘲笑——他将这次创业形容为“不只是在泳池边闲逛,而是将这作为一种遗产。” 并且将自己的新媒体与《名利场》和《60分钟》比较,意在打造一款非常严肃且有价值的出版物。

图源:TheWrap

纳入麾下的很多记者和编辑原本以为已经扛过了2023年年末的寒冬圣诞节,却也没等到2024年春天的复苏。

关闭的消息来得突然,很多网站员工在社群媒体平台X.com上面表示,自己是在上周看了《纽约时报》报导这一消息,才得知自己丢掉了工作。

The Messenger作为一家成立半年不久的新型媒体创业公司来说,其前期发展非常迅猛。

在极短的时间内雇了300名员工,许多都是从其他主流媒体公司挖角过来的老练记者,并且薪水比行业平均要来得高。公司前期花钱毫不手软,直接在纽约、华盛顿和弗罗里达州签下几百万的办公室租赁契约,扬言要做到每月网站流量过亿。

但据美联社报导,The Messenger网站流量最高时也只有达到过其目标的四分之一。

也有媒体人指出,该网站的商业模式从成立以来就乏善可陈,太过依赖社群媒体分发和热点搜索来博眼球。

Finkelstein在新写给员工的一份通知中,将关闭公司的决定归咎于媒体行业面临的持续经济压力。

他进一步解释,通知如此突然,是因为“直到今天(上周三)早些时候都在争取足够的资金”。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The Messenger并没有给旗下员工任何裁员补偿及遣散费,员工在收到正式通知之后不久,整个网站马上停运。

01、玩票?能力不济?

岁月从来不曾绕过任何一个人。

或许有人说要服老,70岁了就该安享晚年退休生活,耄耋之年垂垂老矣。但Jimmy Finkelstein显然不是这一类人。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媒体投资者、老牌报纸和数字媒体公司The Hill的前老板、纽约上东区的“老钱”,他对媒体行业充满了眷念。

The Messenger成立之初,Finkelstein制定了迅速扩招到550人的新闻团队的宏伟计划,并预计2024年收入为1亿美元。随之而来的故事是,先用非常可观的薪水雇用大量资深记者,紧随其后不到5个月就是年末残酷的裁员季震惊了整个媒体界。

整个2023年,公司入不敷出,年营收只有300万美元。

这自然惹毛了不少同行媒体人,比如曾就职于The Messenger没多久就递交辞呈的Gregg Birnbaum,他指责该网站“贪婪且盲目、绝望地追逐流量”。

Finkelstein在2022年把美国报纸和数字媒体公司The Hill以1.3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Nexstar,从中赚了大约1800万美元的利润。他拿这笔利润投进了The Messenger的运营中,信心满满,加上其他投资人的参与,努努力这个新事业完全可以干成。

他甚至算了笔账,记者和编辑人员配足后,流量肯定裂变式增长,然后再广泛找寻广告商,预计第一年的直接销售额达到数千万美元不成问题。

作为媒体还可以主办各种商业活动。比如像他之前掌舵的The Hill,每年通过一场名为“Rising”的政治圆桌会议节目就可以赚取300万美元的利润。The Messenger计划里自然少不了这类饱含商业价值的活动。不止线下主场,数字类“电视节目”等活动也会出现在YouTube和The Messenger官网上。

同时,高级会员服务必不可少。推出读者必须付费购买的“高级”组件,付费确切的范围和内容需要进一步仔细去规划。

“总之,我们会有很多收入来源。”Finkelstein告诉慕名前来采访的年轻人。

在去年3月份这个项目刚准备启动的时候,Finkelstein对《纽约时报》的记者说,“我记得小时候,我和家人一起坐在电视机前,我们都会一起看《60 分钟》。或者我们都迫不及待地想获得下一期《名利场》或任何您感兴趣的其他杂志。那些日子已经过去了,事实是,我想帮助恢复那些日子。”

02、AB面下的阴影

The Messenger的主编Dan Wakeford将自己网站的使命描述为“揭开错误信息的神秘面纱,提供公正客观的新闻”。

其他的媒体人却并不愿意为此买账。

名利场的记者Joe Pompeo在采访Finkelstein时发表了他的见解,他觉得The Messenger更像是“具有民粹主义、中右翼的编辑视角;目标受众是普通民众,而不是精英;以及独家新闻+原创报道和各类热门转载的混合,就像装满头条新闻的大杂烩。”

Finkelstein反驳道:“首先,它不是中右翼。我做的一件事就是查看品牌,确保它处于中间位置。右翼人士可以尊重它,因为这是事实。而且The Messenger定位是成为一本非常严肃的出版物,其中也会有很多有趣的文章。”

从成立之初的争议,走到如今倒闭,看似印证了先前一些人的疑惑。

那走过这一程的内部人士怎么看待这突然的倒闭呢?

很多资深媒体人显然毫不留情,Jordan Hoffman就是如此。他在《杀死The Messenger:我在灾难中工作的最后几天》一文中详细记录了这不到一年时间里经历的各种细节。Hoffman形容2023年底,公司举办了一场最悲伤的圣诞趴体,大家对公司现状很悲观,CEO Finkelstein甚至咆哮着说他今天永远不会让他的孩子去常春藤联盟学校,显然是指反犹太主义争议。他认为Finkelstein是一位住在纽约上东区非常富有的人,但他依然决定不给员工遣散费。

另一位记者Madeline Fitzgerald在X.com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从纽约时报上读到公司要倒闭的消息之前,她没收到任何通知。随着新闻发酵后,她很快就被管理层从即时通讯工作软件Slack上踢出,只留给她几小时的时间去备份自己发表过的作品。

还有Eli Walsh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失业之后,爆料说公司的运行模式根本不行,他在这7个月里产出了630条稿子,但这其中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复制和粘贴。

03、失败中的警示

不要轻视失败者的劝告,他在不应该做什么的问题上是权威。

The Messenger短暂的昙花一现,有其存在的价值,尤其对于初创公司的成长,都充满了启迪作用。

比如初创公司,对融资的需求是否应该放在自身商业模式优势之上。

The Messenger以5000万美元的融资启动,无疑在一众初创中显得财大气粗。前期疯狂圈地圈人,各种铺张推广,运营造势。而实际上,被夸的天花乱坠的新型商业模式经不起推敲,不说陈旧,也看不出太多新意。成立不到几个月时间就开始管理失控,到年末急刹车式的开始裁员。年后情况也没完全好转,裁员压力下的新一轮融资更难以实现。

Finkelstein作为一个媒体行业投资人和创业家,显然在The Messenger这一站铩羽而归。如果不是那么依赖外界的资金方,节省前期开支,先实现各类收入来源,再通过内部现金流和其控制的财务智能资本的组合来进行融资,或许会走得更远一些。而一旦你看起来很缺钱,当你乞讨钱时,有钱的人就会有意远离你或者占你便宜。Finkelstein在2024年美国媒体行业开年不利的大行情里,几乎没有融资优势。

另外,不要把梦想描绘得太过宏大虚幻,这样看起来更假。

如果创业公司自身对行业数据没什么概念,那完全就是“创业自杀式表演”。The Messenger成立初期预计的数据一直受到质疑。各类投资者们对FTX创始人山姆·班克曼·弗里德和“硅谷诈骗恶血女主”伊丽莎白·霍姆斯的记忆犹新,投资市场的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怀疑气息。Finkelstein的年龄和经历依旧不是其商业模式有前景的背书,The Messenger网站去年11月份似乎只吸引了1250万独立访问者,这和他们预计的1亿流量目标相差甚远。

创业公司尤其应该把投资方给与的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

并非融资越快越多就越好,减少对更多轮风险投资的需求,创始人才有机会保持领先地位,并尽可能减少股权的稀释。如何使用筹集的每一美元来创造最大价值和公司商业优势的打造一样,同等重要。而不是融到钱后的铺张浪费,毫无实质内容地炫耀,高薪挖人又不能尽其才。

The Messenger在纽约、华盛顿特区和棕榈滩都设立了办事处,每月办公楼租金花费24万美元,看看它曾经的员工怎么形容这种气派的办公室:

The Messenger的高管,租下了纽约市中心一座摩天大楼的整个26层,其中十分之九都是空的。大部分办公区只有一排排一尘不染、看起来很昂贵的桌子,只需按一下按钮就可以变成站立式工作站。

参考来源:

1.Jimmy Finkelstein, Low-Key Media Tycoon, Looks Beyond The Messenger’s Rocky Start. (Vanityfair)

2.Killing The Messenger: My Final Days Working at a Disaster. (Intelligencer)

3.Unlocking Your Unicorn: 7 Lessons From The Messenger’s Collapse. (Forbes)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7个月,烧光3.6个亿,硅谷明星初创公司陨落

他们租下了纽约市中心一座摩天大楼的整个26层,其中十分之九都是空的。

文 | 硅兔赛跑 Amelie

编辑|蔓蔓周

2024年创业科技界当头第一棒,来自创业媒体公司The Messenger关闭的消息。不止整个互联网新媒体领域,华尔街乃至全球新闻业都是一片哗然。

一个行业资深经历的明星创始人,扬言到 2024 年底将拥有 1 亿读者,年收入将达到 1 亿美元的新媒体初创,一瞬间塌了。

去年5月份The Messenger刚推出上线,就从 Apollo Global Management 联合创始人 Josh Harris等投资者那里拿到了 5000 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6亿)的融资。显然公司首席执行官Jimmy Finkelstein和投资人们都认为,The Messenger依靠其专注于报导准确、平衡、无政党倾向的新闻和消息,可以快速成为新闻媒体界的一匹黑马。

Finkelstein今年75了,这位已经古稀之年的创业家曾在去年The Messenger网站发布时高调接受了不少采访,其发言也受到部分媒体人犀利的嘲笑——他将这次创业形容为“不只是在泳池边闲逛,而是将这作为一种遗产。” 并且将自己的新媒体与《名利场》和《60分钟》比较,意在打造一款非常严肃且有价值的出版物。

图源:TheWrap

纳入麾下的很多记者和编辑原本以为已经扛过了2023年年末的寒冬圣诞节,却也没等到2024年春天的复苏。

关闭的消息来得突然,很多网站员工在社群媒体平台X.com上面表示,自己是在上周看了《纽约时报》报导这一消息,才得知自己丢掉了工作。

The Messenger作为一家成立半年不久的新型媒体创业公司来说,其前期发展非常迅猛。

在极短的时间内雇了300名员工,许多都是从其他主流媒体公司挖角过来的老练记者,并且薪水比行业平均要来得高。公司前期花钱毫不手软,直接在纽约、华盛顿和弗罗里达州签下几百万的办公室租赁契约,扬言要做到每月网站流量过亿。

但据美联社报导,The Messenger网站流量最高时也只有达到过其目标的四分之一。

也有媒体人指出,该网站的商业模式从成立以来就乏善可陈,太过依赖社群媒体分发和热点搜索来博眼球。

Finkelstein在新写给员工的一份通知中,将关闭公司的决定归咎于媒体行业面临的持续经济压力。

他进一步解释,通知如此突然,是因为“直到今天(上周三)早些时候都在争取足够的资金”。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The Messenger并没有给旗下员工任何裁员补偿及遣散费,员工在收到正式通知之后不久,整个网站马上停运。

01、玩票?能力不济?

岁月从来不曾绕过任何一个人。

或许有人说要服老,70岁了就该安享晚年退休生活,耄耋之年垂垂老矣。但Jimmy Finkelstein显然不是这一类人。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媒体投资者、老牌报纸和数字媒体公司The Hill的前老板、纽约上东区的“老钱”,他对媒体行业充满了眷念。

The Messenger成立之初,Finkelstein制定了迅速扩招到550人的新闻团队的宏伟计划,并预计2024年收入为1亿美元。随之而来的故事是,先用非常可观的薪水雇用大量资深记者,紧随其后不到5个月就是年末残酷的裁员季震惊了整个媒体界。

整个2023年,公司入不敷出,年营收只有300万美元。

这自然惹毛了不少同行媒体人,比如曾就职于The Messenger没多久就递交辞呈的Gregg Birnbaum,他指责该网站“贪婪且盲目、绝望地追逐流量”。

Finkelstein在2022年把美国报纸和数字媒体公司The Hill以1.3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Nexstar,从中赚了大约1800万美元的利润。他拿这笔利润投进了The Messenger的运营中,信心满满,加上其他投资人的参与,努努力这个新事业完全可以干成。

他甚至算了笔账,记者和编辑人员配足后,流量肯定裂变式增长,然后再广泛找寻广告商,预计第一年的直接销售额达到数千万美元不成问题。

作为媒体还可以主办各种商业活动。比如像他之前掌舵的The Hill,每年通过一场名为“Rising”的政治圆桌会议节目就可以赚取300万美元的利润。The Messenger计划里自然少不了这类饱含商业价值的活动。不止线下主场,数字类“电视节目”等活动也会出现在YouTube和The Messenger官网上。

同时,高级会员服务必不可少。推出读者必须付费购买的“高级”组件,付费确切的范围和内容需要进一步仔细去规划。

“总之,我们会有很多收入来源。”Finkelstein告诉慕名前来采访的年轻人。

在去年3月份这个项目刚准备启动的时候,Finkelstein对《纽约时报》的记者说,“我记得小时候,我和家人一起坐在电视机前,我们都会一起看《60 分钟》。或者我们都迫不及待地想获得下一期《名利场》或任何您感兴趣的其他杂志。那些日子已经过去了,事实是,我想帮助恢复那些日子。”

02、AB面下的阴影

The Messenger的主编Dan Wakeford将自己网站的使命描述为“揭开错误信息的神秘面纱,提供公正客观的新闻”。

其他的媒体人却并不愿意为此买账。

名利场的记者Joe Pompeo在采访Finkelstein时发表了他的见解,他觉得The Messenger更像是“具有民粹主义、中右翼的编辑视角;目标受众是普通民众,而不是精英;以及独家新闻+原创报道和各类热门转载的混合,就像装满头条新闻的大杂烩。”

Finkelstein反驳道:“首先,它不是中右翼。我做的一件事就是查看品牌,确保它处于中间位置。右翼人士可以尊重它,因为这是事实。而且The Messenger定位是成为一本非常严肃的出版物,其中也会有很多有趣的文章。”

从成立之初的争议,走到如今倒闭,看似印证了先前一些人的疑惑。

那走过这一程的内部人士怎么看待这突然的倒闭呢?

很多资深媒体人显然毫不留情,Jordan Hoffman就是如此。他在《杀死The Messenger:我在灾难中工作的最后几天》一文中详细记录了这不到一年时间里经历的各种细节。Hoffman形容2023年底,公司举办了一场最悲伤的圣诞趴体,大家对公司现状很悲观,CEO Finkelstein甚至咆哮着说他今天永远不会让他的孩子去常春藤联盟学校,显然是指反犹太主义争议。他认为Finkelstein是一位住在纽约上东区非常富有的人,但他依然决定不给员工遣散费。

另一位记者Madeline Fitzgerald在X.com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从纽约时报上读到公司要倒闭的消息之前,她没收到任何通知。随着新闻发酵后,她很快就被管理层从即时通讯工作软件Slack上踢出,只留给她几小时的时间去备份自己发表过的作品。

还有Eli Walsh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失业之后,爆料说公司的运行模式根本不行,他在这7个月里产出了630条稿子,但这其中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复制和粘贴。

03、失败中的警示

不要轻视失败者的劝告,他在不应该做什么的问题上是权威。

The Messenger短暂的昙花一现,有其存在的价值,尤其对于初创公司的成长,都充满了启迪作用。

比如初创公司,对融资的需求是否应该放在自身商业模式优势之上。

The Messenger以5000万美元的融资启动,无疑在一众初创中显得财大气粗。前期疯狂圈地圈人,各种铺张推广,运营造势。而实际上,被夸的天花乱坠的新型商业模式经不起推敲,不说陈旧,也看不出太多新意。成立不到几个月时间就开始管理失控,到年末急刹车式的开始裁员。年后情况也没完全好转,裁员压力下的新一轮融资更难以实现。

Finkelstein作为一个媒体行业投资人和创业家,显然在The Messenger这一站铩羽而归。如果不是那么依赖外界的资金方,节省前期开支,先实现各类收入来源,再通过内部现金流和其控制的财务智能资本的组合来进行融资,或许会走得更远一些。而一旦你看起来很缺钱,当你乞讨钱时,有钱的人就会有意远离你或者占你便宜。Finkelstein在2024年美国媒体行业开年不利的大行情里,几乎没有融资优势。

另外,不要把梦想描绘得太过宏大虚幻,这样看起来更假。

如果创业公司自身对行业数据没什么概念,那完全就是“创业自杀式表演”。The Messenger成立初期预计的数据一直受到质疑。各类投资者们对FTX创始人山姆·班克曼·弗里德和“硅谷诈骗恶血女主”伊丽莎白·霍姆斯的记忆犹新,投资市场的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怀疑气息。Finkelstein的年龄和经历依旧不是其商业模式有前景的背书,The Messenger网站去年11月份似乎只吸引了1250万独立访问者,这和他们预计的1亿流量目标相差甚远。

创业公司尤其应该把投资方给与的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

并非融资越快越多就越好,减少对更多轮风险投资的需求,创始人才有机会保持领先地位,并尽可能减少股权的稀释。如何使用筹集的每一美元来创造最大价值和公司商业优势的打造一样,同等重要。而不是融到钱后的铺张浪费,毫无实质内容地炫耀,高薪挖人又不能尽其才。

The Messenger在纽约、华盛顿特区和棕榈滩都设立了办事处,每月办公楼租金花费24万美元,看看它曾经的员工怎么形容这种气派的办公室:

The Messenger的高管,租下了纽约市中心一座摩天大楼的整个26层,其中十分之九都是空的。大部分办公区只有一排排一尘不染、看起来很昂贵的桌子,只需按一下按钮就可以变成站立式工作站。

参考来源:

1.Jimmy Finkelstein, Low-Key Media Tycoon, Looks Beyond The Messenger’s Rocky Start. (Vanityfair)

2.Killing The Messenger: My Final Days Working at a Disaster. (Intelligencer)

3.Unlocking Your Unicorn: 7 Lessons From The Messenger’s Collapse. (Forbes)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