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君望的同事们像是中了邪,一个个都凑到公司门口贴的“福”字上拿着手机疯狂地扫来扫去。好奇心害死猫,小君贱贱凑上去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收获了大家的一堆白眼:“支付宝又开始集五福了,这你都不知道。”
通过对活动的深入了解,小君发现支付宝又出新花样了,不同于去年的奖金平分,今年可真的是拼人品。集齐五福,你可能会获得666,也可能会获得0.6,不过相应地,获得五福的难度也会降低。
但是能得大奖的毕竟还是少数,再加上今年支付宝提高了获得福字的概率,分母变大后,相信多数人也只能分到一丢丢钱。最后也不过就是区区一小点奖金,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耗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集齐五福?
这里又要涉及到两个经济学的小原理了。
1. 过度自信
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不假。但是每个人看自己,肯定都是自我感觉良好的。比如考完试觉得自己写的答案都是对的,买完股票觉得自己买的都是赚钱的,过年刚回家都觉得自己是亲生的……不好意思偏题了。
其实这个原理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大家都想集齐五福:因为觉得这666的大奖有很大概率会是自己的呀!
2. 心理账户
为什么妈妈们平时都在省吃俭用,一到过年就疯狂买买买?
为什么贵重的东西舍不得自己用,却总是舍得为另一半花钱?
为什么花同样的时间能挣更多的钱,却总是留恋几毛钱的红包?
这些都是“心理账户”在作祟。心理账户,就是每一个人把同样的钱,分门别类地存在了不同的账户里。
在妈妈们可能有两个心理账户,一个叫“过日子”,一个叫“买年货”。过日子大手大脚,日子会过不下去,而“买年货”账户里的钱,本来就是为了置办年货而开设的呀,过年的时候都不花,什么时候花?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可是明明都已经剁手到吃土了,为什么还要给自己买那么不实用的东西?但是买给女朋友就不一样啦,这可是投资,没准儿因为这颗钻戒她就变成老婆了。
五福也是同样的道理。心理账户中的钱从来都不讲究绝对值,正是我们对网络的认识,赋予了网络账户一个较高的心理价值。集齐五福,很多人肯定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最后,大多数的收益都不会太高,而且时间和精力也是有成本的。可大家为什么仍然乐此不疲?因为网络账户的心理价值要远大于工作收入账户,网络账户中的1元钱甚至比工作收入账户中的10元钱,要更“值”一些。同样是钱,辛辛苦苦挣来的,和别人送你的,当然要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里了。
生活中还有没有其他现象是可以用心理账户来解释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送大家一张金福,祝早日集齐五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