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专家建议上海这么干 | 上海之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专家建议上海这么干 | 上海之声

发展新质生产力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列为今年首个工作任务。专家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上海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多重优势,多个产业前景可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刘素楠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202435日,发展新质生产力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列为今年首个工作任务。专家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上海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多重优势,多个产业前景可观。

新质生产力包括“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教授李玲芳认为,“新质生产力”提出的背景与我国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近年来,消费、投资、外贸“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我国开启了供给侧改革。从经济学角度讲,供给侧三个发展要素包括人力、资本和技术。目前人口红利逐渐减少,资本投入的回报率也越来越低,剩下技术这个重要的驱动因素,用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她指出,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到今天的人工智能时代,工业社会已经进入了第四个阶段,涌现了大数据、移动通讯、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步。“可以看到一个新的趋势就是,很多企业正在利用数字基础设施大幅提升生产率。”

她举例解释,一些服务行业的网站现在可以用各种方法触达用户,再将数据反馈给生产部门、决策部门等,倒逼服务链条的完善。众多制造型企业不但实现了生产数字化,还将上下游企业整合进来,形成一个由数据驱动的价值共创链条。“比如一些企业原先没有这些信息流,就要自己囤货。现在环节打通之后,就可以和上下游无缝衔接,实现零库存。”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质的跃迁。”安永大中华区硬科技行业中心审计主管合伙人汤哲辉对界面新闻指出,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也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具体包括“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既要高度重视“0到1”的科学发现,着力推动“1到10”的突破和转化应用,也要关注产业的未来,布局未来产业。

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殷德生认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更体现了以产业创新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他指出,从驱动力来看,传统生产力的驱动力主要依赖于劳动、资本、土地要素,新质生产力的驱动力是先进技术和数据要素。从表现结果来看,传统生产力以产值来衡量,而新质生产力以产业创新以及能否构筑新的竞争优势为尺度。

上海应推动科技出海、服贸出海

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殷德生说,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汤哲辉认为,上海当前的科创能力和科创资源国内领先,应继续完善科创中心“一体三翼”架构,即以上海为核心,依托长三角,服务全中国的空间、模式、资源、需求一体化平台,实现研发、转化、服务三翼齐飞,做到产融结合。

他指出,当前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从1.0时代最初的基建出海,历经2.0时代的产能转移阶段,发展到今天进入3.0时代,即科技出海。上海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同时,一方面可以利用优秀的引入资源,另一方面,推动科技出海,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一带一路”,增强核心政策叠加联动效果、促进区域核心资源的相互支持。

与此同时,汤哲辉强调,上海要做好服务贸易的出海的排头兵。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动全球价值链重构,在高技术、高品质中国品牌企业进入海外同时,以研发、金融、物流、营销、售后等为代表的服务环节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愈加凸显。以售后服务为例,中国手机、家电、PC及服务器行业在全球范围的售后投入规模逐年增加,给中国企业打造全球化售后服务体系已然是品牌走向全球化尤其是实现全球化的必备能力。

未来产业前景可观

“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产业是重点任务。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必须推广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人工智能赋能全产业体系。”汤哲辉指出。

当前,上海形成了“3+6”新型产业体系,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同时,上海也提前布局健康、智能、能源、空间和材料等五大未来产业共16个细分领域。

殷德生建议,上海要找准关键领域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同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筑一批新的产业增长引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支持支持平台企业发展。

他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其需要高新技术研发,还要强调前沿性基础研究,注重科技自立自强,也需要开放式创新和国际科技合作,需要科技专利和论文,更要看重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

哪些产业将率先爆发?

汤哲辉认为,未来,以半导体、芯片、先进制造为代表的硬科技行业的企业前景可观,这些企业着力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及“卡脖子”技术难题,是中国制造的代表。

同时,在传统产业逐渐饱和的情况下,上海布局的科技创新新产业对于开辟赛道、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的作用值得期待。“特别是创新药,上海各类资源相当丰富,从研发到实践,各类人才济济,上海可以尝试开办一些新型医院。”

近两年,光伏和新能源汽车等出口海外,形成了极强的产业竞争优势。汤哲辉表示,未来也期待这些产业继续发力,形成中国经济的新质生产力。

放大数字经济优势

此次政府报告提出,要以广泛深刻的数字变革,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汤哲辉强指出,中国数字经济产业达到7.47万亿美元,占中国2022年GDP的42%,数字经济已经日益成为国家包括长三角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也成为重要的增长极。“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关键一步,毫不夸张的说,未来谁能掌握数字,谁能更好的利用数字,谁将抓住高速增长的契机。”

根据《上海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目标,到2025年底,上海数字经济增加值力争达到3万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大于60%。

李玲芳指出,上海在产业数字化方面尚有进步空间。同时,上海优势也十分明显,拥有众多高校、人才,产业链布局完善,工业发展全面。上海应充分发挥上述优势发展数字经济,形成协同效应。

在推动产业数字化方面,殷德生建议上海聚焦高端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关键算法、传感器等关键领域,壮大数字部门;加快发展数字新产业,在数字知识生产、智慧新零售、智能出行、数字娱乐、智慧健康等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

汤哲辉建议,上海要在打造国际经济中心的过程中,持续在数字技术,数据产品、数据服务等关键要素上发力。下一步,上海首先要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其次要发挥数据要素乘数作用有效释放数据价值,再次强化制度创新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最后是要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构筑良好产业生态。

长三角数字经济的全国占比达到三分之一。汤哲辉提出,上海要带领长三角区域,着力构建集数据贸易、数据安全、数据金融为一体的辐射全球的跨境综合数据枢纽。同时,以数据为抓手,增强对其他核心要素配置的全球性影响力,助力上海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专家建议上海这么干 | 上海之声

发展新质生产力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列为今年首个工作任务。专家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上海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多重优势,多个产业前景可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刘素楠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202435日,发展新质生产力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列为今年首个工作任务。专家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上海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多重优势,多个产业前景可观。

新质生产力包括“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教授李玲芳认为,“新质生产力”提出的背景与我国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近年来,消费、投资、外贸“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我国开启了供给侧改革。从经济学角度讲,供给侧三个发展要素包括人力、资本和技术。目前人口红利逐渐减少,资本投入的回报率也越来越低,剩下技术这个重要的驱动因素,用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她指出,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到今天的人工智能时代,工业社会已经进入了第四个阶段,涌现了大数据、移动通讯、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步。“可以看到一个新的趋势就是,很多企业正在利用数字基础设施大幅提升生产率。”

她举例解释,一些服务行业的网站现在可以用各种方法触达用户,再将数据反馈给生产部门、决策部门等,倒逼服务链条的完善。众多制造型企业不但实现了生产数字化,还将上下游企业整合进来,形成一个由数据驱动的价值共创链条。“比如一些企业原先没有这些信息流,就要自己囤货。现在环节打通之后,就可以和上下游无缝衔接,实现零库存。”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质的跃迁。”安永大中华区硬科技行业中心审计主管合伙人汤哲辉对界面新闻指出,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也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具体包括“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既要高度重视“0到1”的科学发现,着力推动“1到10”的突破和转化应用,也要关注产业的未来,布局未来产业。

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殷德生认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更体现了以产业创新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他指出,从驱动力来看,传统生产力的驱动力主要依赖于劳动、资本、土地要素,新质生产力的驱动力是先进技术和数据要素。从表现结果来看,传统生产力以产值来衡量,而新质生产力以产业创新以及能否构筑新的竞争优势为尺度。

上海应推动科技出海、服贸出海

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殷德生说,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汤哲辉认为,上海当前的科创能力和科创资源国内领先,应继续完善科创中心“一体三翼”架构,即以上海为核心,依托长三角,服务全中国的空间、模式、资源、需求一体化平台,实现研发、转化、服务三翼齐飞,做到产融结合。

他指出,当前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从1.0时代最初的基建出海,历经2.0时代的产能转移阶段,发展到今天进入3.0时代,即科技出海。上海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同时,一方面可以利用优秀的引入资源,另一方面,推动科技出海,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一带一路”,增强核心政策叠加联动效果、促进区域核心资源的相互支持。

与此同时,汤哲辉强调,上海要做好服务贸易的出海的排头兵。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动全球价值链重构,在高技术、高品质中国品牌企业进入海外同时,以研发、金融、物流、营销、售后等为代表的服务环节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愈加凸显。以售后服务为例,中国手机、家电、PC及服务器行业在全球范围的售后投入规模逐年增加,给中国企业打造全球化售后服务体系已然是品牌走向全球化尤其是实现全球化的必备能力。

未来产业前景可观

“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产业是重点任务。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必须推广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人工智能赋能全产业体系。”汤哲辉指出。

当前,上海形成了“3+6”新型产业体系,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同时,上海也提前布局健康、智能、能源、空间和材料等五大未来产业共16个细分领域。

殷德生建议,上海要找准关键领域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同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筑一批新的产业增长引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支持支持平台企业发展。

他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其需要高新技术研发,还要强调前沿性基础研究,注重科技自立自强,也需要开放式创新和国际科技合作,需要科技专利和论文,更要看重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

哪些产业将率先爆发?

汤哲辉认为,未来,以半导体、芯片、先进制造为代表的硬科技行业的企业前景可观,这些企业着力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及“卡脖子”技术难题,是中国制造的代表。

同时,在传统产业逐渐饱和的情况下,上海布局的科技创新新产业对于开辟赛道、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的作用值得期待。“特别是创新药,上海各类资源相当丰富,从研发到实践,各类人才济济,上海可以尝试开办一些新型医院。”

近两年,光伏和新能源汽车等出口海外,形成了极强的产业竞争优势。汤哲辉表示,未来也期待这些产业继续发力,形成中国经济的新质生产力。

放大数字经济优势

此次政府报告提出,要以广泛深刻的数字变革,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汤哲辉强指出,中国数字经济产业达到7.47万亿美元,占中国2022年GDP的42%,数字经济已经日益成为国家包括长三角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也成为重要的增长极。“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关键一步,毫不夸张的说,未来谁能掌握数字,谁能更好的利用数字,谁将抓住高速增长的契机。”

根据《上海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目标,到2025年底,上海数字经济增加值力争达到3万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大于60%。

李玲芳指出,上海在产业数字化方面尚有进步空间。同时,上海优势也十分明显,拥有众多高校、人才,产业链布局完善,工业发展全面。上海应充分发挥上述优势发展数字经济,形成协同效应。

在推动产业数字化方面,殷德生建议上海聚焦高端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关键算法、传感器等关键领域,壮大数字部门;加快发展数字新产业,在数字知识生产、智慧新零售、智能出行、数字娱乐、智慧健康等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

汤哲辉建议,上海要在打造国际经济中心的过程中,持续在数字技术,数据产品、数据服务等关键要素上发力。下一步,上海首先要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其次要发挥数据要素乘数作用有效释放数据价值,再次强化制度创新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最后是要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构筑良好产业生态。

长三角数字经济的全国占比达到三分之一。汤哲辉提出,上海要带领长三角区域,着力构建集数据贸易、数据安全、数据金融为一体的辐射全球的跨境综合数据枢纽。同时,以数据为抓手,增强对其他核心要素配置的全球性影响力,助力上海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