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孤芳》《青云志》失利并非偶然,都市题材或成IP新宠?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孤芳》《青云志》失利并非偶然,都市题材或成IP新宠?

2016年的电视剧收视冠军,就是被以描写国内翻译行业现状为卖点的职场剧《亲爱的翻译官》一举夺下。

2017年的开年大戏,再次出乎所有人意料。

事先被寄予厚望的古装IP大剧《孤芳不自赏》高开低走。纵然拥有钟汉良和ab的高颜值,以及号称过3亿的大投资和前期铺天盖地的宣传,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该片很快陷入“抠图门”事件无法自拔。

口碑失利后,《孤芳不自赏》收视欲振乏力,多次被都市爱情剧《守护丽人》、《漂亮的李慧珍》反超。

而这两部剧,前者被压了3年才播,造型已然土得无法直视。后者主演是两位新人,原本缺乏市场号召力。这甚至是男主盛一伦的第一部上星剧。

大IP反而输给小黑马,《孤芳》的问题并非孤例,而是2016年以来IP改编风向大变的延续和强化。

2016年被业界普遍视为“IP洗牌之年”。备受期待的《诛仙青云志》、《幻城》等古装玄幻大剧轮番扑街,大IP+小鲜肉魔法的一再失灵,不止令观众失望,也让从业者倍感焦虑,甚至还引发央视、人民日报等官媒严厉批评。

近日,易观国际针对中国文化娱乐市场发布了《中国IP市场专题分析2017》(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随着中国互联网市场进入内容时代,当前文娱市场中的IP热正在回归理性。作为IP市场最大的IP来源,各大原创网络文学平台纷纷开始搭建网文IP泛娱乐布局。而网文IP+精品制作模式将逐渐成为未来市场中的代表类型。

当IP改编逐渐成为大众文娱市场的消费日常,对网络小说进行影视改编的探索进入了转型期。由古装玄幻掀起的第一波风起云涌,逐渐失去其题材红利。

下一轮,谁又将独领风骚?

古装剧,已经审美疲劳了吗?

平心而论,大IP剧的轮番失利,其实不怪IP。

以那些口碑失利IP剧的质量而言,如果没有IP加持,只会仆街的更惨,甚至无人问津。

2014年《古剑奇谭》和2015年《花千骨》的大获成功,带来了古装玄幻题材的全面井喷。这两部剧也向影视商人们展示了一个无比美好的“钱景”——只要有大IP加高颜值,哪怕设定狗血,剧情注水,特效五毛,照样赚得盆满钵满。

于是从业者急功急利,坚信大IP+小鲜肉在手,无论怎样乱炖都有粉丝买单。明星艺人替身、抠图、倒模、不背台词等问题层出不穷。几乎所有的古装剧“大女主”,一开口都是“甄嬛”的声音(季冠霖),十足让人串戏。

片方自以为集合了所有“流量”元素,但最终作品质量不过关,没有浑水摸鱼,只有自欺欺人。

易观报告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文化娱乐产业规模在3505亿人民币左右,同比增长11.8%,相较往年市场增速进一步放缓。尤其在IP影视化领域,热门IP遇冷现象尤其明显,一些被寄予厚望的“大IP”,最终得到的市场回馈令人失望,归根结底还是品质不够。

除了品质问题,古装大ip的轮番失利,题材红利消失也是重要原因。

实话实说,《古剑奇谭》、《花千骨》未必就比《青云志》、《孤芳不自赏》高明多少,当年粉丝们也是一边吐槽着五毛特效、垃圾剧情,一边忙不迭的追剧舔屏的。

但随着市场和观众的成熟,大家的观赏水平越来越高,对剧集质量的包容度大幅降低。观众开始审美疲劳了。哪怕是迷妹,也不仅要看李易峰的帅脸,还要看他演绎精彩剧情才能满足。

当观众开始感叹“新不如旧”,题材重复,其实正是类型剧进入成熟期的标志。正所谓人生若只如初见,题材红利消失后,才知道谁在裸泳。

都市题材多黑马

在古装大IP剧纷纷仆街之时,声势不大、IP不贵的现实类题材,倒是跑出几匹黑马。

2016年的电视剧收视冠军,就是被以描写国内翻译行业现状为卖点的职场剧《亲爱的翻译官》一举夺下。

《亲爱的翻译官》根据网络小说《翻译官》改编。原著算不得什么大ip,还有“小黄文”的嫌疑。但其改编剧却刷新了2016年省级卫视电视剧首播收视纪录,单集收视率破2。乐视视频开播后24小时内,播放量便已突破2.2亿,是2016乐视都市剧首播日最好的成绩。

无独有偶,2016年的电视剧《欢乐颂》,虽然收视未能挤进前十,但该剧从女性生活、友谊和职场切入,话题度远超其他热播剧,微博话题阅读量和网络点击均超过了10亿。热度之强,连人民日报都发文参加讨论。而在被正午阳光改编之前,知道其原著网络小说的人实在不多。

易观报告显示, 2016年IP改编网剧、网络电影的作品类型数据显示,播放量标签类型TOP10的前3名以盗墓、仙侠玄幻、校园爱情这三类标签或类型的改编剧为主。

然而,随着网生内容类型呈现的多样化发展趋势,以及受众群体对于内容题材新鲜度偏好的迁移,在2017年,区别于现有类型的跨界组合题材可能成为新亮点。其中,都市、奇幻、现代玄幻等题材最值得关注。

IP改编的关键,就是判断IP价值。易观报告根据IP内容价值和IP改编潜力评估目前主流的网络文学IP,并细化出了内容传阅度、作品热度、表现力指数、生命力指数、大众关联度、题材独特性、可行性指数和用户匹配度指标等8项具体指标。

依托这些指标,易观对阅文、网易云阅读等国内一线阅读平台IP新作进行评估,梳理出2017年最具潜力的十大IP作品。

不难看出,都市题材所占比例相当大。其中网易云阅读的都市言情新作《交换吧运气》、主打都市热血商战题材的《大地产商》,以及阅文旗下的都市生活作品《美食供应商》,都是最新蹿红的类型IP。

在头部IP已经奇货可居甚至被瓜分殆尽的情况下,从新崛起的类型IP中发掘黑马,已经是业内共识。在这点上,这几年蹿红的正午阳光无疑是个中高手。不论是《琅琊榜》、《欢乐颂》,还是《如果蜗牛有爱情》,都不是通常定义里的大IP,却被改编者点石成金。

而都市题材的回归,也是现实社会的需要。只有华丽的外壳带不来心灵上的满足和共鸣,真正能吸引人的还是现实的温度和思考。都说现在受众年轻化,年轻人的确喜欢天马行空、令人心动的玄幻、古装剧,但并不意味着现实题材剧不能俘获年轻受众,因为没有人是生活中真空中。

比如备受年轻人关注的房地产问题。网易云阅读新推出的网文大神更俗新作《大地产商》,自去年9月上线后,不到一周点击已经破200万。至今总点击超过1600万。书评区讨论主题近3000条,因为贴近生活,读者反响热烈。

在更俗看来,都市文能抓住读者的原因在于,都市类与真实世界更相关,读者的代入感、共鸣感会更强,这种‘真实而直接’的刺激会让网文阅读的娱乐性更强。

“现在玄幻的改编市场很大,但我认为下一个大爆发会是都市题材。首先它基数低弹性大,其次观众对影视剧的喜欢,也更侧重医疗剧、校园剧等偏现实幻想类的题材。”更俗说。

谁能扼制IP烂剧

尽管IP市场仍然火热,但2016年各路顶着大IP名头的影视剧轮番失利,也令业界感到担忧。目前来看,这种趋势很可能在2017年延续,甚至更加严峻。

目前IP市场普遍存在的简单粗暴“炒短线”,主要是由于各环节质量参差不齐,协同性差,不是为IP造血,而是吸血。每一次改编,反而成为对IP价值的一次消耗。

针对这一问题,各大文学平台越来越深度介入影视公司,一起挖掘内容,共同衍生产品。而目前网络文学四大主流厂商的IP孵化模式,又各有不同。

其中拥有众多大神级作品的阅文集团主推IP合伙人模式,根据每个作家作品的特点来确定统一互通的泛娱乐运营方案,其突破口是全覆盖+顶级IP。

与之相对应的,网易云阅读则积极布局文漫影游联动的全版权开发模式,针对平台优质内容作品,向全社会所有影视公司开放其平台上的优秀作品版权。突破口在于专业化、个性化的制作方向以及IP联动。

这也是后发者网易云阅读的必然选择,通过差异化内容树立个性化形象,通过开放版权孵化内容黑马,才有可能在如今IP市场成功突围。

易观报告重点介绍了网易云阅读以网剧或网络大电影作为重点突破口的策略。

此前,网易云阅读宣布“零计划”,计划以“零授权”向影视公司开放优秀作品版权。“零”当然就是免费,通过零授权+版权入股等形式,从自身平台发展以及网络文学IP产业链两方面寻求突破。

在IP版权费高企的今天,网易的“零计划”看似反其道而行之。但作为后来者,为了推广自家小说而免费开放改编权,让衍生作品为原著加码,同时建立良好的影视圈关系,其实也算顺理成章。

不断快速成长的网剧和网络大电影市场正面临去芜存菁的变革,网络大电影被业界普遍认为是IP孵化的下一个风口。优质内容IP会更受到市场的亲睐。

而在开发过程中,IP全版权战略要求通过编辑+作者+市场形成铁三角,去运作IP的推广和开发,可以更充分的参考原作者的建议,保护IP不会被乱用和滥用,从而更好的保护作者、平台和市场三方的持久利益。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网易云阅读对《巫蛊笔记》的IP开发。云阅读联合网易旗下包括网易游戏、网易漫画、网易影视工作室以及网易新闻客户端等网易各平台和渠道合力形成的矩阵效应。

2016年初,《巫蛊笔记》以数百万的授权金额,与首功影视签订《巫蛊笔记》的超级网剧开发协议,同时网易云阅读也是该剧的联合出品方。形成了漫画、有声小说、网剧以及话剧等作品类型的全面覆盖。

同时,该书作者柴特儿本人作为90后的高颜值网文作家,网易也对其进行了明星化包装,让其成为行业内“90后美女作家”的突出代表。

作为网易云阅读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IP全版权生态项目,《巫蛊笔记》调动了大量网易生态圈资源,可以说是网易多平台多渠道互动的一次“练兵”。

随着IP市场洗牌的加速,一切价值都正在被重估。鹿死谁手,作品说话。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孤芳》《青云志》失利并非偶然,都市题材或成IP新宠?

2016年的电视剧收视冠军,就是被以描写国内翻译行业现状为卖点的职场剧《亲爱的翻译官》一举夺下。

2017年的开年大戏,再次出乎所有人意料。

事先被寄予厚望的古装IP大剧《孤芳不自赏》高开低走。纵然拥有钟汉良和ab的高颜值,以及号称过3亿的大投资和前期铺天盖地的宣传,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该片很快陷入“抠图门”事件无法自拔。

口碑失利后,《孤芳不自赏》收视欲振乏力,多次被都市爱情剧《守护丽人》、《漂亮的李慧珍》反超。

而这两部剧,前者被压了3年才播,造型已然土得无法直视。后者主演是两位新人,原本缺乏市场号召力。这甚至是男主盛一伦的第一部上星剧。

大IP反而输给小黑马,《孤芳》的问题并非孤例,而是2016年以来IP改编风向大变的延续和强化。

2016年被业界普遍视为“IP洗牌之年”。备受期待的《诛仙青云志》、《幻城》等古装玄幻大剧轮番扑街,大IP+小鲜肉魔法的一再失灵,不止令观众失望,也让从业者倍感焦虑,甚至还引发央视、人民日报等官媒严厉批评。

近日,易观国际针对中国文化娱乐市场发布了《中国IP市场专题分析2017》(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随着中国互联网市场进入内容时代,当前文娱市场中的IP热正在回归理性。作为IP市场最大的IP来源,各大原创网络文学平台纷纷开始搭建网文IP泛娱乐布局。而网文IP+精品制作模式将逐渐成为未来市场中的代表类型。

当IP改编逐渐成为大众文娱市场的消费日常,对网络小说进行影视改编的探索进入了转型期。由古装玄幻掀起的第一波风起云涌,逐渐失去其题材红利。

下一轮,谁又将独领风骚?

古装剧,已经审美疲劳了吗?

平心而论,大IP剧的轮番失利,其实不怪IP。

以那些口碑失利IP剧的质量而言,如果没有IP加持,只会仆街的更惨,甚至无人问津。

2014年《古剑奇谭》和2015年《花千骨》的大获成功,带来了古装玄幻题材的全面井喷。这两部剧也向影视商人们展示了一个无比美好的“钱景”——只要有大IP加高颜值,哪怕设定狗血,剧情注水,特效五毛,照样赚得盆满钵满。

于是从业者急功急利,坚信大IP+小鲜肉在手,无论怎样乱炖都有粉丝买单。明星艺人替身、抠图、倒模、不背台词等问题层出不穷。几乎所有的古装剧“大女主”,一开口都是“甄嬛”的声音(季冠霖),十足让人串戏。

片方自以为集合了所有“流量”元素,但最终作品质量不过关,没有浑水摸鱼,只有自欺欺人。

易观报告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文化娱乐产业规模在3505亿人民币左右,同比增长11.8%,相较往年市场增速进一步放缓。尤其在IP影视化领域,热门IP遇冷现象尤其明显,一些被寄予厚望的“大IP”,最终得到的市场回馈令人失望,归根结底还是品质不够。

除了品质问题,古装大ip的轮番失利,题材红利消失也是重要原因。

实话实说,《古剑奇谭》、《花千骨》未必就比《青云志》、《孤芳不自赏》高明多少,当年粉丝们也是一边吐槽着五毛特效、垃圾剧情,一边忙不迭的追剧舔屏的。

但随着市场和观众的成熟,大家的观赏水平越来越高,对剧集质量的包容度大幅降低。观众开始审美疲劳了。哪怕是迷妹,也不仅要看李易峰的帅脸,还要看他演绎精彩剧情才能满足。

当观众开始感叹“新不如旧”,题材重复,其实正是类型剧进入成熟期的标志。正所谓人生若只如初见,题材红利消失后,才知道谁在裸泳。

都市题材多黑马

在古装大IP剧纷纷仆街之时,声势不大、IP不贵的现实类题材,倒是跑出几匹黑马。

2016年的电视剧收视冠军,就是被以描写国内翻译行业现状为卖点的职场剧《亲爱的翻译官》一举夺下。

《亲爱的翻译官》根据网络小说《翻译官》改编。原著算不得什么大ip,还有“小黄文”的嫌疑。但其改编剧却刷新了2016年省级卫视电视剧首播收视纪录,单集收视率破2。乐视视频开播后24小时内,播放量便已突破2.2亿,是2016乐视都市剧首播日最好的成绩。

无独有偶,2016年的电视剧《欢乐颂》,虽然收视未能挤进前十,但该剧从女性生活、友谊和职场切入,话题度远超其他热播剧,微博话题阅读量和网络点击均超过了10亿。热度之强,连人民日报都发文参加讨论。而在被正午阳光改编之前,知道其原著网络小说的人实在不多。

易观报告显示, 2016年IP改编网剧、网络电影的作品类型数据显示,播放量标签类型TOP10的前3名以盗墓、仙侠玄幻、校园爱情这三类标签或类型的改编剧为主。

然而,随着网生内容类型呈现的多样化发展趋势,以及受众群体对于内容题材新鲜度偏好的迁移,在2017年,区别于现有类型的跨界组合题材可能成为新亮点。其中,都市、奇幻、现代玄幻等题材最值得关注。

IP改编的关键,就是判断IP价值。易观报告根据IP内容价值和IP改编潜力评估目前主流的网络文学IP,并细化出了内容传阅度、作品热度、表现力指数、生命力指数、大众关联度、题材独特性、可行性指数和用户匹配度指标等8项具体指标。

依托这些指标,易观对阅文、网易云阅读等国内一线阅读平台IP新作进行评估,梳理出2017年最具潜力的十大IP作品。

不难看出,都市题材所占比例相当大。其中网易云阅读的都市言情新作《交换吧运气》、主打都市热血商战题材的《大地产商》,以及阅文旗下的都市生活作品《美食供应商》,都是最新蹿红的类型IP。

在头部IP已经奇货可居甚至被瓜分殆尽的情况下,从新崛起的类型IP中发掘黑马,已经是业内共识。在这点上,这几年蹿红的正午阳光无疑是个中高手。不论是《琅琊榜》、《欢乐颂》,还是《如果蜗牛有爱情》,都不是通常定义里的大IP,却被改编者点石成金。

而都市题材的回归,也是现实社会的需要。只有华丽的外壳带不来心灵上的满足和共鸣,真正能吸引人的还是现实的温度和思考。都说现在受众年轻化,年轻人的确喜欢天马行空、令人心动的玄幻、古装剧,但并不意味着现实题材剧不能俘获年轻受众,因为没有人是生活中真空中。

比如备受年轻人关注的房地产问题。网易云阅读新推出的网文大神更俗新作《大地产商》,自去年9月上线后,不到一周点击已经破200万。至今总点击超过1600万。书评区讨论主题近3000条,因为贴近生活,读者反响热烈。

在更俗看来,都市文能抓住读者的原因在于,都市类与真实世界更相关,读者的代入感、共鸣感会更强,这种‘真实而直接’的刺激会让网文阅读的娱乐性更强。

“现在玄幻的改编市场很大,但我认为下一个大爆发会是都市题材。首先它基数低弹性大,其次观众对影视剧的喜欢,也更侧重医疗剧、校园剧等偏现实幻想类的题材。”更俗说。

谁能扼制IP烂剧

尽管IP市场仍然火热,但2016年各路顶着大IP名头的影视剧轮番失利,也令业界感到担忧。目前来看,这种趋势很可能在2017年延续,甚至更加严峻。

目前IP市场普遍存在的简单粗暴“炒短线”,主要是由于各环节质量参差不齐,协同性差,不是为IP造血,而是吸血。每一次改编,反而成为对IP价值的一次消耗。

针对这一问题,各大文学平台越来越深度介入影视公司,一起挖掘内容,共同衍生产品。而目前网络文学四大主流厂商的IP孵化模式,又各有不同。

其中拥有众多大神级作品的阅文集团主推IP合伙人模式,根据每个作家作品的特点来确定统一互通的泛娱乐运营方案,其突破口是全覆盖+顶级IP。

与之相对应的,网易云阅读则积极布局文漫影游联动的全版权开发模式,针对平台优质内容作品,向全社会所有影视公司开放其平台上的优秀作品版权。突破口在于专业化、个性化的制作方向以及IP联动。

这也是后发者网易云阅读的必然选择,通过差异化内容树立个性化形象,通过开放版权孵化内容黑马,才有可能在如今IP市场成功突围。

易观报告重点介绍了网易云阅读以网剧或网络大电影作为重点突破口的策略。

此前,网易云阅读宣布“零计划”,计划以“零授权”向影视公司开放优秀作品版权。“零”当然就是免费,通过零授权+版权入股等形式,从自身平台发展以及网络文学IP产业链两方面寻求突破。

在IP版权费高企的今天,网易的“零计划”看似反其道而行之。但作为后来者,为了推广自家小说而免费开放改编权,让衍生作品为原著加码,同时建立良好的影视圈关系,其实也算顺理成章。

不断快速成长的网剧和网络大电影市场正面临去芜存菁的变革,网络大电影被业界普遍认为是IP孵化的下一个风口。优质内容IP会更受到市场的亲睐。

而在开发过程中,IP全版权战略要求通过编辑+作者+市场形成铁三角,去运作IP的推广和开发,可以更充分的参考原作者的建议,保护IP不会被乱用和滥用,从而更好的保护作者、平台和市场三方的持久利益。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网易云阅读对《巫蛊笔记》的IP开发。云阅读联合网易旗下包括网易游戏、网易漫画、网易影视工作室以及网易新闻客户端等网易各平台和渠道合力形成的矩阵效应。

2016年初,《巫蛊笔记》以数百万的授权金额,与首功影视签订《巫蛊笔记》的超级网剧开发协议,同时网易云阅读也是该剧的联合出品方。形成了漫画、有声小说、网剧以及话剧等作品类型的全面覆盖。

同时,该书作者柴特儿本人作为90后的高颜值网文作家,网易也对其进行了明星化包装,让其成为行业内“90后美女作家”的突出代表。

作为网易云阅读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IP全版权生态项目,《巫蛊笔记》调动了大量网易生态圈资源,可以说是网易多平台多渠道互动的一次“练兵”。

随着IP市场洗牌的加速,一切价值都正在被重估。鹿死谁手,作品说话。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