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外来广告人|莫康孙:中国广告行业的拓荒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外来广告人|莫康孙:中国广告行业的拓荒者

能留在中国超过十年的广告人,必定是找到一个可以发挥的平台,视这个市场为乐土。

【关于外来广告人系列】

在中国的4A公司里,夹着英文单词的港台腔才是主流文化,自有它的道理。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80-90年代大公司全球化的浪潮,与跨国公司一同进入中国市场的还有一大批广告公司。除了欧美的高管,正是一大批来自香港、台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广告人才,带着冒险精神来探索这片新大陆,并把他们刚学会的西方一整套广告体系带到这里。

某种程度上,这些外来广告人都是淘金者。正如奥美前全球CEO Miles Young曾说的:“中国正在经历着全球有史以来最短时间内最大规模的品牌创建运动。”

在春节假期间,界面营销频道会每天推出一个“广告淘金者”的访谈。通过他们的人生选择和经历,让我们来一起见证中国广告行业的奇迹般发展。

——————

淘金者: 莫康孙

来自:中国澳门

登陆时间:1994年

目前职位:麦肯光明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中国广告行业,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他的名字——莫康孙。这位在广告行业打拼了43年的老牌广告人和麦肯的董事长,外界对他还有个称呼:“中国广告四大教父之一”。

之所以有这么个厉害的称呼,是因为莫康孙1994年就来到中国,可以算得上中国广告行业的开拓者。许多外来广告人,比如我们昨天报道的曾正洸,正是在莫康孙的影响下,来到中国大陆。

作为最早一批外来广告人,开拓者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内地专业人才稀缺,摄影师、灯光师都很少;专业设备是自己带进来的;90年代的北京,晚上六点半后餐馆不开门,加班到半夜连填饱肚子的地方都没有。

很多人受不了苦离开了,也有人抱着热忱留了下来,比如他。如今年过六旬的莫康孙依旧奔波在一线。身边人说,他常出现在创意部门的各种会议里。出去拍片也是一样,剧组路边吃盒饭的一堆人里,你也能找到他的身影,稀松平常。

采访中途几个人匆匆冲进办公室,拿着春节主题的H5草图征求他的意见。他兴致勃勃地讨论起小细节,中途也有观点争论和碰撞——与外界的巨大光环比起来,莫康孙其实是个和下属没什么距离感的、热爱广告的创意人。

他来到中国已经23年。这23年间中国广告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他见证了这一切。

 

界面营销:1994的时候,决定来这里的契机是什么?

莫康孙:到内地发展,在当时是早晚的问题,这么大的一个市场,肯定对国际品牌是一大商机。而且,能够把之前的广告营销经验用在这个新开发市场,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大好机会。当年决定来大陆发展,不多不少也有点使命感,再加上对祖国的向往,也希望自己能为成为一个有用的广告专业人士。

那时候做广告,除了自己的脑袋和一双手可以做事情以外,很多东西还是要依赖供应商。你需要摄影师、造型师、化妆师、剪辑师、灯光师等等,很多专业的人去配合。当初专业水平和国外还是差距蛮大的,很多都不一定能实现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物质方面也是,那个年代我们都要从外面把各种机器和设备自己带来大陆。那种苦不是说自己一个人苦,是说整个环境。你需要做好、完善这些事情,比今天付出的大很多。

那时候也没有那么多饭馆。在北京,晚上六点半后就很少地方能找到吃的,你就只能先吃再加班,或者是买点东西。那时候整个环境都不一样,交通也很不方便。在条件很有限的环境里,你需要加班或者有什么额外的要求都比较艰难。

 

界面营销:条件这么艰苦,那时广告人下定决心来大陆是因为看中了市场的潜力吗?

莫康孙:说的好听是这样,但肯定有很多人是抱着好奇来尝试的。很多人觉得受不了苦就回去了,觉得再这样辛苦倒不如回到自己的地方继续。

 

界面营销:听说你动员了许多港澳台广告人来内地发展,为什么?当时是如何影响或者说服他们的?

莫康孙:动员不敢说,但的确号召了许多年轻创意人,来自台湾的、香港、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的华裔创意人。当时就是对他们介绍大陆这个大市场,大平台。也可以说,你们的心有多大,这个市场就有多大让你们大展所长。

 

界面营销:第一批和你一起来的内地的广告人都是什么样的?大家现在在做什么?

莫康孙:这一代来大陆发展的年轻人,都抱着拓荒者的精神,都是不怕吃苦、不怕委屈、摸着石头过河的冒险家。当然其中不乏半途而废回老家的。但每个人各自的理由不一样;他们肩负着的不只是职场的任务,也得考虑家庭原因,年纪越来越老的父母,小孩念书的安排,配偶的工作发展等等。但是能留在中国超过十年的广告人,必定是找到一个可以发挥的平台,视这个市场为乐土。

 

界面营销:你见证了后来的许多批外来广告人,觉得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莫康孙:年轻人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个是好现象。最近十来年,媒体与科技也发生巨变,在这个领域肯定有更多的外来广告人。他们能为广告行业带来的,跟我们二十多年前的线上广告营销肯定有很大的差别。而且在大陆的生活与商业环境跟20多年前有很大的差别,可以说他们没太大的苦头可以体验的。

 

界面营销:在麦肯30多年,你的工作内容这么些年变化大吗?

莫康孙:我在麦肯 36年了,从一名创意小头目,到整个办公室的创意大头目,后来又到纽约接受全球创意运营的体验,然后又回到亚洲发展,进入管理层。

尤其是中国这个大市场,从1994年在上海的二十几号员工,到今天的麦肯集团,只是上海就有的一千多名员工。这个变化实在太大。但业务主要还是把麦肯服务的国际品牌经营好,又同时能找到一些很好的本土品牌,为他们服务好。主要的变化都是环绕着这些主要项目。

麦肯算是蛮幸运的企业,所有的变化都是往好的做。以前都是一站式服务,二十几个人里有媒体的、客户的、创意的。现在媒体是单独的事业单位,做创意的也分的非常细,汽车、化妆品、甚至医疗。最开始麦肯没有做医疗,后来发现医疗营销也是很大的一块,这些都是变化。

 

界面营销:你被称为“中国广告四大教父之一”。自己是如何看待这个称呼的?

莫康孙:最讨厌这个称号,有压力。四大教父是谁我还真的搞不清楚,估计也是人云亦云。如果是说我在广告职场年资长,到2017一共干了43年,称我为恐龙我还可以理解。

 

——————————

欢迎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认真又可爱的营销公众号“看你卖”(kannimai)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外来广告人|莫康孙:中国广告行业的拓荒者

能留在中国超过十年的广告人,必定是找到一个可以发挥的平台,视这个市场为乐土。

【关于外来广告人系列】

在中国的4A公司里,夹着英文单词的港台腔才是主流文化,自有它的道理。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80-90年代大公司全球化的浪潮,与跨国公司一同进入中国市场的还有一大批广告公司。除了欧美的高管,正是一大批来自香港、台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广告人才,带着冒险精神来探索这片新大陆,并把他们刚学会的西方一整套广告体系带到这里。

某种程度上,这些外来广告人都是淘金者。正如奥美前全球CEO Miles Young曾说的:“中国正在经历着全球有史以来最短时间内最大规模的品牌创建运动。”

在春节假期间,界面营销频道会每天推出一个“广告淘金者”的访谈。通过他们的人生选择和经历,让我们来一起见证中国广告行业的奇迹般发展。

——————

淘金者: 莫康孙

来自:中国澳门

登陆时间:1994年

目前职位:麦肯光明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中国广告行业,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他的名字——莫康孙。这位在广告行业打拼了43年的老牌广告人和麦肯的董事长,外界对他还有个称呼:“中国广告四大教父之一”。

之所以有这么个厉害的称呼,是因为莫康孙1994年就来到中国,可以算得上中国广告行业的开拓者。许多外来广告人,比如我们昨天报道的曾正洸,正是在莫康孙的影响下,来到中国大陆。

作为最早一批外来广告人,开拓者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内地专业人才稀缺,摄影师、灯光师都很少;专业设备是自己带进来的;90年代的北京,晚上六点半后餐馆不开门,加班到半夜连填饱肚子的地方都没有。

很多人受不了苦离开了,也有人抱着热忱留了下来,比如他。如今年过六旬的莫康孙依旧奔波在一线。身边人说,他常出现在创意部门的各种会议里。出去拍片也是一样,剧组路边吃盒饭的一堆人里,你也能找到他的身影,稀松平常。

采访中途几个人匆匆冲进办公室,拿着春节主题的H5草图征求他的意见。他兴致勃勃地讨论起小细节,中途也有观点争论和碰撞——与外界的巨大光环比起来,莫康孙其实是个和下属没什么距离感的、热爱广告的创意人。

他来到中国已经23年。这23年间中国广告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他见证了这一切。

 

界面营销:1994的时候,决定来这里的契机是什么?

莫康孙:到内地发展,在当时是早晚的问题,这么大的一个市场,肯定对国际品牌是一大商机。而且,能够把之前的广告营销经验用在这个新开发市场,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大好机会。当年决定来大陆发展,不多不少也有点使命感,再加上对祖国的向往,也希望自己能为成为一个有用的广告专业人士。

那时候做广告,除了自己的脑袋和一双手可以做事情以外,很多东西还是要依赖供应商。你需要摄影师、造型师、化妆师、剪辑师、灯光师等等,很多专业的人去配合。当初专业水平和国外还是差距蛮大的,很多都不一定能实现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物质方面也是,那个年代我们都要从外面把各种机器和设备自己带来大陆。那种苦不是说自己一个人苦,是说整个环境。你需要做好、完善这些事情,比今天付出的大很多。

那时候也没有那么多饭馆。在北京,晚上六点半后就很少地方能找到吃的,你就只能先吃再加班,或者是买点东西。那时候整个环境都不一样,交通也很不方便。在条件很有限的环境里,你需要加班或者有什么额外的要求都比较艰难。

 

界面营销:条件这么艰苦,那时广告人下定决心来大陆是因为看中了市场的潜力吗?

莫康孙:说的好听是这样,但肯定有很多人是抱着好奇来尝试的。很多人觉得受不了苦就回去了,觉得再这样辛苦倒不如回到自己的地方继续。

 

界面营销:听说你动员了许多港澳台广告人来内地发展,为什么?当时是如何影响或者说服他们的?

莫康孙:动员不敢说,但的确号召了许多年轻创意人,来自台湾的、香港、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的华裔创意人。当时就是对他们介绍大陆这个大市场,大平台。也可以说,你们的心有多大,这个市场就有多大让你们大展所长。

 

界面营销:第一批和你一起来的内地的广告人都是什么样的?大家现在在做什么?

莫康孙:这一代来大陆发展的年轻人,都抱着拓荒者的精神,都是不怕吃苦、不怕委屈、摸着石头过河的冒险家。当然其中不乏半途而废回老家的。但每个人各自的理由不一样;他们肩负着的不只是职场的任务,也得考虑家庭原因,年纪越来越老的父母,小孩念书的安排,配偶的工作发展等等。但是能留在中国超过十年的广告人,必定是找到一个可以发挥的平台,视这个市场为乐土。

 

界面营销:你见证了后来的许多批外来广告人,觉得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莫康孙:年轻人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个是好现象。最近十来年,媒体与科技也发生巨变,在这个领域肯定有更多的外来广告人。他们能为广告行业带来的,跟我们二十多年前的线上广告营销肯定有很大的差别。而且在大陆的生活与商业环境跟20多年前有很大的差别,可以说他们没太大的苦头可以体验的。

 

界面营销:在麦肯30多年,你的工作内容这么些年变化大吗?

莫康孙:我在麦肯 36年了,从一名创意小头目,到整个办公室的创意大头目,后来又到纽约接受全球创意运营的体验,然后又回到亚洲发展,进入管理层。

尤其是中国这个大市场,从1994年在上海的二十几号员工,到今天的麦肯集团,只是上海就有的一千多名员工。这个变化实在太大。但业务主要还是把麦肯服务的国际品牌经营好,又同时能找到一些很好的本土品牌,为他们服务好。主要的变化都是环绕着这些主要项目。

麦肯算是蛮幸运的企业,所有的变化都是往好的做。以前都是一站式服务,二十几个人里有媒体的、客户的、创意的。现在媒体是单独的事业单位,做创意的也分的非常细,汽车、化妆品、甚至医疗。最开始麦肯没有做医疗,后来发现医疗营销也是很大的一块,这些都是变化。

 

界面营销:你被称为“中国广告四大教父之一”。自己是如何看待这个称呼的?

莫康孙:最讨厌这个称号,有压力。四大教父是谁我还真的搞不清楚,估计也是人云亦云。如果是说我在广告职场年资长,到2017一共干了43年,称我为恐龙我还可以理解。

 

——————————

欢迎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认真又可爱的营销公众号“看你卖”(kannimai)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