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特别策划 | 女性如何书写生命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特别策划 | 女性如何书写生命力?

TOPHER将不同时代的女性集结于此,希望能够给你们带去一丝新力量。

编辑 | summer

如同一颗种子,

女性意识的觉醒就这样悄悄埋下。

那些第一次意识到女性所面临困境的人,

那些第一次走上街头追求平等权利的人,

那些第一次拿起笔书写女性思考的人,

那些第一次进入男性主导的职场,

并勇敢打破偏见的人……

那些人是谁?

我们不妨称其为每一个时代的新女性。

虽然她们的名字各不相同,

但她们却拥有同一种生命力,

这种丰盈、独立、清醒的力量,

让她们打破传统藩篱,

创造出一个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她们如何书写生命力?

她们又如何茁壮成长?

在妇女节之际,

TOPHER将不同时代的女性集结于此,

希望能够给你们带去一丝新力量!

PART 1 那些勇于呼喊的生命力

人人都在谈论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在谈论什么?每个时代、群体呼声的齐鸣是怎样的?相信下面这些呼喊大家一定非常熟悉:

“女性有权上断头台,就应该同样有权登上演讲台。”

“私人即政治。”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白人女性听着!”

“我们的欲望带来混乱。”

“女性主义从没杀死任何人,但大男子主义每天都在杀人。”

“不用解放我,我自己来!”

这7句名言、口号,每一句都是一个时代、一个群体呼声的齐鸣,共同勾勒出“女性主义”的大致轮廓。那么,在这每一声呐喊背后有什么样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分别对应女性主义哪种理论、运动潮流?对历史和当下社会有什么影响?

由编剧安妮-夏洛特 于松携手绘者托马 马修共同创作的《图文小百科:女性主义》一书,以上述7句话作为纲领,围绕公民权、暴力等不同主题,串联起大量的相关知识和信息。

本书有历史故事,也有新闻案例;有现实数据,也有大众文化中的符号;有价值观,也有方法论,尽可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勾勒出女性主义的大致轮廓,同时打破许多人对这一概念的单一、片面认识。

在这之中,作者既画出了女性地位、权利问题的总览图,又勾勒出女性主义运动及其研究的发展脉络,最难得的是寓教于乐,将学术研究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普及读本。

本书不评价是非对错,不急于赞成反对,先说是什么,不是什么。作者认为,“女性主义”从来都不是一种“主义”,而是多种观点和学说的笼统总称,是一个包含多种(甚至内部有分歧、矛盾的)声音的大声场,无数真实遭遇的反响的总结。

通过本书,我们遇见几十位来自各个领域的女性主义代表人物,它不仅可以开启关于女性主义的思考,还可以作为不时重温该运动的基础知识的小部头参考书。

图片来源:九州出版社

荐书:《图文小百科:女性主义》

作者: [法]安妮-夏洛特 于松 编 / [比]托马 马修 绘 / 安妮-夏洛特·于松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原作名: La Petite Bédéthèque des Savoirs –Le Féminisme

译者: 陈潇

PART 2 那些踏过荆棘的生命力

提起弗吉尼亚·伍尔夫,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是写出“一个女人想要写作,必须有钱和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的女性主义领军者?还是那个傲慢、犀利又刻薄的文学评论家?或许,我们可以通过日记来贴近这位传奇女作家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从15岁开始,伍尔夫就已经在撰写日记,早期,她虚构了一个“简小姐(Miss Jan)”来指代自己。后来,随着她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她日记中的风格也在不断变化。

为了更系统性地接近伍尔夫的创作日常,其丈夫伦纳德·伍尔夫编选了日记选《写下来,痛苦就会过去》,本书收录了1918年至1941年这二十四年间属于伍尔夫的珍贵日记500多篇。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的那些著作的幕后故事与其生活的羁绊,看到哪些作家、作品和思想影响了她,也能看到这位“毒舌评论家”的一份长长的阅读清单。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她如何踏过荆棘。身为女性作家的她其创作几乎受到了与称赞分量相当的诋毁,一边是“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另一边是“搜肠刮肚地在文章和评论中寻找自己的名字”;她会“毒舌”评论名家之作,跟随她的日记我们几乎能够获得一份绝妙的阅读清单;她在日记中也记录了陷入抑郁症和精神崩溃的历程,坦陈自己在黑暗中的挣扎与求索……

值得注意的是,她在日记中以直接、真实的方式揭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我们有机会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才女独特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无论是她对于个人创作困扰的抒发,还是对社会现象的犀利评论,都显示出她思考的敏锐和深度。

作为女性主义的先驱,在伍尔夫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位女性想成要成为自己,需要经历怎样的批评以及需要多么坚定的信念。

因此,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一个天才作家平凡生活和创作历程的纪实文本,更是一部展示其内心世界、思想斗争及社会洞察力等多方面内容并给予读者灵感启示之著作。

图片来源:中信出版社

荐书:《写下来,痛苦就会过去》

作者: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著 / [英]伦纳德·伍尔夫 编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 中信·无界

原作名: A Writer’s Diary——Being Extracts from the Diary of Virginia Woolf

译者: 宋炳辉 / 吴欣

PART 3 那些寻找真我的生命力

她是一位法语教师,全世界都知道她的名字,见过她的模样,她的出现甚至引起一阵模仿狂潮。

她的孩提时代充满悲剧,后来她爱上自己的学生,在微笑和平易近人的背后,她隐藏了许多伤痛。

她自称为丈夫的小战士,其实更多是丈夫最重要的战友。

她就是法国第一夫人布丽吉特。甚至,埃马纽埃尔·马克龙的朋友常常说,如果没有布丽吉特,他什么也做不成。

她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她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这位法国第一夫人又如何克服流言蜚语,最后他们又如何走到一起?

记者玛埃尔·布兰所撰写的《法国第一夫人布丽吉特·马卡龙传》为我们讲述了法国第一夫人背后的故事。本书收集五十余位见证人的证词,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个多面人物。

作为拥有特洛尼厄族成员、奥齐埃前妻、马克龙现任夫人,这三个身份的布丽吉特而言,她的过去和现在足以吸引全球媒体的眼光。

不得不说,她是一个传奇,她拥有常人难以想象的浪漫爱情,也曾面临人们未曾想象的困难。本书或许能够让你更加立体地认识到这位第一夫人。

图片来源:中译出版社

荐书:《法国第一夫人布丽吉特·马克龙传——关于自由、爱情与真我》

作者:玛埃尔·布兰(Ma lle Brun)

出版社:中译出版社

PART 4 那些思考自我的生命力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波伏瓦如是说。

1927年的某一天,西蒙娜·德·波伏瓦跟她的父亲就“爱意味着什么”产生了分歧。在当时那个视结婚生子为女性归宿的时代,19岁的波伏瓦如饥似渴地阅读哲学,并梦想着从中找到一种她可以身体力行的哲学理念。

对于父亲认为“爱”意味着“奉献、爱慕和感激”的理念,波伏瓦无法认同,她反驳道,爱绝不仅仅是感激,不是我们因为别人为自己做了些什么,而感到亏欠他们的东西。当时的波伏瓦还不知道自己日后会成为21世纪最著名的女性知识分子之一,也不知道她的人生经历会被后人如此大量书写,并广为流传。

的确,提及女性主义和思想解放,绝对绕不开波伏瓦,她的理念和观点一直深远影响着每个时代的新女性。在波伏瓦所生活的时代,她见证了女性所能拥有的可能性发生的剧烈变化。在她的一生中,女性可以像男性一样接受大学教育,也获得了选举、离婚和避孕的权利。

与此同时,波伏瓦还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巴黎的波希米亚风潮以及20世纪60年代的性解放。在这些文化的转折点之间,“女性主义”这个词争议不断,波伏瓦对长篇累牍的关于女性的愚蠢论点感到厌烦,于是,她决定创作《第二性》,这部著作的面世标志着一个革命性的时刻,因为在这之后,女性能够公开地自我思考,甚至最终坦诚地谈论自己。

作为解放思想的先辈,波伏瓦的名句“成为一个女人意味着什么”经常被人们翻来覆去解读,然而,她如何成为自己却很少有人探讨。由凯特·柯克帕特里克所著的《成为波伏瓦》一书为人们揭秘了更多秘密和细节。

本书是根据近几年新曝光的波伏瓦信件、早期日记等材料撰写的波伏瓦全新权威传记,这本开创性的传记引入此前从未被出版的全新材料,包括2018年曝光的克洛德·朗兹曼与波伏瓦的情书、只有法语版本的波伏瓦学生时代日记,以及对波伏瓦养女的采访等,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更为真实立体的波伏瓦,使波伏瓦站在属于自己的聚光灯下。

《成为波伏瓦》还将呈现很多此前不为人所知的波伏瓦的个人细节,这些新的细节会增强波伏瓦的神秘感,也会使我们对波伏瓦更加着迷:为什么这位“女性主义偶像”要着力打造自己的形象?为什么关于她和萨特的关系她会频频“撒谎”,或是声称自己不是一个哲学家?

也许带着这些新的细节,我们能更进一步地去认识真正的波伏瓦。

图片来源:中信出版社

荐书:《成为波伏瓦》

作者:[英]凯特·柯克帕特里克

译者:刘海平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中信·无界

PART 5 那些冲破束缚的生命力

自古以来,不论中西,顺从都被认为是女性重要的美德之一。《仪礼》教导女子要有三从之义,“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圣经中的《提摩太前书》一再强调“女人要沉静学道,一味地顺服”。

即使是启蒙时代提出“天赋人权”、男女平等的卢梭,在《爱弥儿》这本论教育的书中也不乏对性别差异的偏见:“如果说女人生来是为了取悦于和从属于男人的话,她就应当使自己在男人看来觉得可爱,而不能使他感到不快。”

被历史重重塑造的“永恒的女性”成了现代女性隐形的束身衣,时刻提醒她要安分守己、宜室宜家。想象一下,化妆品、高跟鞋、塑身衣、公主裙、蕾丝胸罩、珠宝首饰、名牌包包……这个丰盈的物质世界和社会文化对女性造就了固化的期许和塑造。

即使是那些最有独立意识、最具女性主义倾向的女性,也会在不经意间发现,她们享受男性对她们投来的具有征服意味的目光,她们渴望成为伴侣怀中一只温顺的宠物,相比那些看上去更能让她们绽放自我的工作,她们更愿意去干干家务活儿,从叠得整整齐齐的衣服、为家人精心准备的早餐中获得小小的乐趣。

这些欲望和乐趣同女性的独立是否矛盾?这些下意识的顺从是天性使然吗?

事实上,当我们回到日常生活,关于女性问题的暧昧和矛盾随处可见:人们呼吁女性应该独立自由,应该追求自己的事业,不应该接受男性高高在上、对她们颐指气使;与此同时,社会中又充斥着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性感娇娃、一个贤妻良母的建议和准则。

女性究竟是什么?是否存在一种“女性天性”?这样的矛盾的根源是什么?可以看到,作为哲学禁忌和女性主义的盲点,女性顺从在经验层面上的复杂性从来没有被抽丝剥茧、细细分析。

为了缕清这些问题,玛侬·加西亚撰书《她之所以为她》为人们进行详细阐述。在本书中,作者深入研究社会中存在的性别等级是如何深刻影响女性的生存体验。

玛侬·加西亚在书中多处援引波伏瓦在《第二性》中提出的“处境”概念:我们所处的世界有一套特定的社会规范,它规定了个体行动准则并制约着个体的选择,任何人都无法跳脱出自身的处境或独立于这个周身世界而存在,而性别差异正是构建这种社会规范的一个重要元素。

处境的概念很好地解释了女性顺从的历史机制:男性统治是一个漫长的异化过程——男性自视为主体,将女性构建为客体和绝对他者,并用顺从来定义女性气质。因此,女性顺从不是天性使然,而是处境的产物,是先于女性个体而存在的社会规范,是一种被强加的既定命运。

因此,在思考女性顺从的本质时,我们很容易陷入这样一种困境:要么把它视作一种女性与生俱来的气质,落入性别歧视的陷阱;要么遵循性别平等原则,把它等同于男性顺从,也就是说,将其视作违背人类自由天性的道德缺失。

不过,这样的本质主义或古典哲学的观点正是玛侬·加西亚想要批判的靶子。她拒绝将自己局限在非此即彼的选择中,而是跳出传统视角,强调用一种女性主义的方法来解构这些男权神话,从实际经验出发,展现女性顺从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女性接受顺从并不是一种放弃自由的主动之举,而是无可奈何(常常也是别无选择)的被动之举。

看完本书,你会深刻理解玛侬·加西亚所传递的独立理念,即如果这个世界希望女性“成为自己”,那么女性首先要找到“自己”之所是。

图片来源:中信出版社

荐书:《她之所以为她》

作者:[法]玛侬·加西亚

译者:黄荭 / 沈祯颖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雅理

如同玛侬·加西亚所传递的理念那样:

如果这个世界希望女性“成为自己”,

那么女性首先要找到“自己”之所是。

事实上,

在数百年的时间长河中,

女性从未停止过寻找自我的脚步,

从了解权利,到争取权利,

从认知自我,到思考自我,

从寻求平等,到追求卓越,

女性变得愈加清醒、理智、独立。

她们渴望冒险,渴望探索,

她们积极改变,开阔眼界,

她们释放自我,畅所欲言,

她们,变成了更具生命力的新女性,

她们,书写了更具生命力的新故事,

我们相信,

未来的她们,

将会是更加生动的”她们“。

 

TOP HER|记录女性成长价值与商业价值

垂类精准媒体|她经济整合营销|数据增长决策|高净值社群经济

北京·上海·香港·纽约·伦敦·温哥华|topher@topherglobal.com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特别策划 | 女性如何书写生命力?

TOPHER将不同时代的女性集结于此,希望能够给你们带去一丝新力量。

编辑 | summer

如同一颗种子,

女性意识的觉醒就这样悄悄埋下。

那些第一次意识到女性所面临困境的人,

那些第一次走上街头追求平等权利的人,

那些第一次拿起笔书写女性思考的人,

那些第一次进入男性主导的职场,

并勇敢打破偏见的人……

那些人是谁?

我们不妨称其为每一个时代的新女性。

虽然她们的名字各不相同,

但她们却拥有同一种生命力,

这种丰盈、独立、清醒的力量,

让她们打破传统藩篱,

创造出一个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她们如何书写生命力?

她们又如何茁壮成长?

在妇女节之际,

TOPHER将不同时代的女性集结于此,

希望能够给你们带去一丝新力量!

PART 1 那些勇于呼喊的生命力

人人都在谈论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在谈论什么?每个时代、群体呼声的齐鸣是怎样的?相信下面这些呼喊大家一定非常熟悉:

“女性有权上断头台,就应该同样有权登上演讲台。”

“私人即政治。”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白人女性听着!”

“我们的欲望带来混乱。”

“女性主义从没杀死任何人,但大男子主义每天都在杀人。”

“不用解放我,我自己来!”

这7句名言、口号,每一句都是一个时代、一个群体呼声的齐鸣,共同勾勒出“女性主义”的大致轮廓。那么,在这每一声呐喊背后有什么样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分别对应女性主义哪种理论、运动潮流?对历史和当下社会有什么影响?

由编剧安妮-夏洛特 于松携手绘者托马 马修共同创作的《图文小百科:女性主义》一书,以上述7句话作为纲领,围绕公民权、暴力等不同主题,串联起大量的相关知识和信息。

本书有历史故事,也有新闻案例;有现实数据,也有大众文化中的符号;有价值观,也有方法论,尽可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勾勒出女性主义的大致轮廓,同时打破许多人对这一概念的单一、片面认识。

在这之中,作者既画出了女性地位、权利问题的总览图,又勾勒出女性主义运动及其研究的发展脉络,最难得的是寓教于乐,将学术研究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普及读本。

本书不评价是非对错,不急于赞成反对,先说是什么,不是什么。作者认为,“女性主义”从来都不是一种“主义”,而是多种观点和学说的笼统总称,是一个包含多种(甚至内部有分歧、矛盾的)声音的大声场,无数真实遭遇的反响的总结。

通过本书,我们遇见几十位来自各个领域的女性主义代表人物,它不仅可以开启关于女性主义的思考,还可以作为不时重温该运动的基础知识的小部头参考书。

图片来源:九州出版社

荐书:《图文小百科:女性主义》

作者: [法]安妮-夏洛特 于松 编 / [比]托马 马修 绘 / 安妮-夏洛特·于松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原作名: La Petite Bédéthèque des Savoirs –Le Féminisme

译者: 陈潇

PART 2 那些踏过荆棘的生命力

提起弗吉尼亚·伍尔夫,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是写出“一个女人想要写作,必须有钱和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的女性主义领军者?还是那个傲慢、犀利又刻薄的文学评论家?或许,我们可以通过日记来贴近这位传奇女作家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从15岁开始,伍尔夫就已经在撰写日记,早期,她虚构了一个“简小姐(Miss Jan)”来指代自己。后来,随着她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她日记中的风格也在不断变化。

为了更系统性地接近伍尔夫的创作日常,其丈夫伦纳德·伍尔夫编选了日记选《写下来,痛苦就会过去》,本书收录了1918年至1941年这二十四年间属于伍尔夫的珍贵日记500多篇。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的那些著作的幕后故事与其生活的羁绊,看到哪些作家、作品和思想影响了她,也能看到这位“毒舌评论家”的一份长长的阅读清单。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她如何踏过荆棘。身为女性作家的她其创作几乎受到了与称赞分量相当的诋毁,一边是“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另一边是“搜肠刮肚地在文章和评论中寻找自己的名字”;她会“毒舌”评论名家之作,跟随她的日记我们几乎能够获得一份绝妙的阅读清单;她在日记中也记录了陷入抑郁症和精神崩溃的历程,坦陈自己在黑暗中的挣扎与求索……

值得注意的是,她在日记中以直接、真实的方式揭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我们有机会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才女独特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无论是她对于个人创作困扰的抒发,还是对社会现象的犀利评论,都显示出她思考的敏锐和深度。

作为女性主义的先驱,在伍尔夫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位女性想成要成为自己,需要经历怎样的批评以及需要多么坚定的信念。

因此,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一个天才作家平凡生活和创作历程的纪实文本,更是一部展示其内心世界、思想斗争及社会洞察力等多方面内容并给予读者灵感启示之著作。

图片来源:中信出版社

荐书:《写下来,痛苦就会过去》

作者: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著 / [英]伦纳德·伍尔夫 编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 中信·无界

原作名: A Writer’s Diary——Being Extracts from the Diary of Virginia Woolf

译者: 宋炳辉 / 吴欣

PART 3 那些寻找真我的生命力

她是一位法语教师,全世界都知道她的名字,见过她的模样,她的出现甚至引起一阵模仿狂潮。

她的孩提时代充满悲剧,后来她爱上自己的学生,在微笑和平易近人的背后,她隐藏了许多伤痛。

她自称为丈夫的小战士,其实更多是丈夫最重要的战友。

她就是法国第一夫人布丽吉特。甚至,埃马纽埃尔·马克龙的朋友常常说,如果没有布丽吉特,他什么也做不成。

她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她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这位法国第一夫人又如何克服流言蜚语,最后他们又如何走到一起?

记者玛埃尔·布兰所撰写的《法国第一夫人布丽吉特·马卡龙传》为我们讲述了法国第一夫人背后的故事。本书收集五十余位见证人的证词,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个多面人物。

作为拥有特洛尼厄族成员、奥齐埃前妻、马克龙现任夫人,这三个身份的布丽吉特而言,她的过去和现在足以吸引全球媒体的眼光。

不得不说,她是一个传奇,她拥有常人难以想象的浪漫爱情,也曾面临人们未曾想象的困难。本书或许能够让你更加立体地认识到这位第一夫人。

图片来源:中译出版社

荐书:《法国第一夫人布丽吉特·马克龙传——关于自由、爱情与真我》

作者:玛埃尔·布兰(Ma lle Brun)

出版社:中译出版社

PART 4 那些思考自我的生命力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波伏瓦如是说。

1927年的某一天,西蒙娜·德·波伏瓦跟她的父亲就“爱意味着什么”产生了分歧。在当时那个视结婚生子为女性归宿的时代,19岁的波伏瓦如饥似渴地阅读哲学,并梦想着从中找到一种她可以身体力行的哲学理念。

对于父亲认为“爱”意味着“奉献、爱慕和感激”的理念,波伏瓦无法认同,她反驳道,爱绝不仅仅是感激,不是我们因为别人为自己做了些什么,而感到亏欠他们的东西。当时的波伏瓦还不知道自己日后会成为21世纪最著名的女性知识分子之一,也不知道她的人生经历会被后人如此大量书写,并广为流传。

的确,提及女性主义和思想解放,绝对绕不开波伏瓦,她的理念和观点一直深远影响着每个时代的新女性。在波伏瓦所生活的时代,她见证了女性所能拥有的可能性发生的剧烈变化。在她的一生中,女性可以像男性一样接受大学教育,也获得了选举、离婚和避孕的权利。

与此同时,波伏瓦还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巴黎的波希米亚风潮以及20世纪60年代的性解放。在这些文化的转折点之间,“女性主义”这个词争议不断,波伏瓦对长篇累牍的关于女性的愚蠢论点感到厌烦,于是,她决定创作《第二性》,这部著作的面世标志着一个革命性的时刻,因为在这之后,女性能够公开地自我思考,甚至最终坦诚地谈论自己。

作为解放思想的先辈,波伏瓦的名句“成为一个女人意味着什么”经常被人们翻来覆去解读,然而,她如何成为自己却很少有人探讨。由凯特·柯克帕特里克所著的《成为波伏瓦》一书为人们揭秘了更多秘密和细节。

本书是根据近几年新曝光的波伏瓦信件、早期日记等材料撰写的波伏瓦全新权威传记,这本开创性的传记引入此前从未被出版的全新材料,包括2018年曝光的克洛德·朗兹曼与波伏瓦的情书、只有法语版本的波伏瓦学生时代日记,以及对波伏瓦养女的采访等,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更为真实立体的波伏瓦,使波伏瓦站在属于自己的聚光灯下。

《成为波伏瓦》还将呈现很多此前不为人所知的波伏瓦的个人细节,这些新的细节会增强波伏瓦的神秘感,也会使我们对波伏瓦更加着迷:为什么这位“女性主义偶像”要着力打造自己的形象?为什么关于她和萨特的关系她会频频“撒谎”,或是声称自己不是一个哲学家?

也许带着这些新的细节,我们能更进一步地去认识真正的波伏瓦。

图片来源:中信出版社

荐书:《成为波伏瓦》

作者:[英]凯特·柯克帕特里克

译者:刘海平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中信·无界

PART 5 那些冲破束缚的生命力

自古以来,不论中西,顺从都被认为是女性重要的美德之一。《仪礼》教导女子要有三从之义,“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圣经中的《提摩太前书》一再强调“女人要沉静学道,一味地顺服”。

即使是启蒙时代提出“天赋人权”、男女平等的卢梭,在《爱弥儿》这本论教育的书中也不乏对性别差异的偏见:“如果说女人生来是为了取悦于和从属于男人的话,她就应当使自己在男人看来觉得可爱,而不能使他感到不快。”

被历史重重塑造的“永恒的女性”成了现代女性隐形的束身衣,时刻提醒她要安分守己、宜室宜家。想象一下,化妆品、高跟鞋、塑身衣、公主裙、蕾丝胸罩、珠宝首饰、名牌包包……这个丰盈的物质世界和社会文化对女性造就了固化的期许和塑造。

即使是那些最有独立意识、最具女性主义倾向的女性,也会在不经意间发现,她们享受男性对她们投来的具有征服意味的目光,她们渴望成为伴侣怀中一只温顺的宠物,相比那些看上去更能让她们绽放自我的工作,她们更愿意去干干家务活儿,从叠得整整齐齐的衣服、为家人精心准备的早餐中获得小小的乐趣。

这些欲望和乐趣同女性的独立是否矛盾?这些下意识的顺从是天性使然吗?

事实上,当我们回到日常生活,关于女性问题的暧昧和矛盾随处可见:人们呼吁女性应该独立自由,应该追求自己的事业,不应该接受男性高高在上、对她们颐指气使;与此同时,社会中又充斥着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性感娇娃、一个贤妻良母的建议和准则。

女性究竟是什么?是否存在一种“女性天性”?这样的矛盾的根源是什么?可以看到,作为哲学禁忌和女性主义的盲点,女性顺从在经验层面上的复杂性从来没有被抽丝剥茧、细细分析。

为了缕清这些问题,玛侬·加西亚撰书《她之所以为她》为人们进行详细阐述。在本书中,作者深入研究社会中存在的性别等级是如何深刻影响女性的生存体验。

玛侬·加西亚在书中多处援引波伏瓦在《第二性》中提出的“处境”概念:我们所处的世界有一套特定的社会规范,它规定了个体行动准则并制约着个体的选择,任何人都无法跳脱出自身的处境或独立于这个周身世界而存在,而性别差异正是构建这种社会规范的一个重要元素。

处境的概念很好地解释了女性顺从的历史机制:男性统治是一个漫长的异化过程——男性自视为主体,将女性构建为客体和绝对他者,并用顺从来定义女性气质。因此,女性顺从不是天性使然,而是处境的产物,是先于女性个体而存在的社会规范,是一种被强加的既定命运。

因此,在思考女性顺从的本质时,我们很容易陷入这样一种困境:要么把它视作一种女性与生俱来的气质,落入性别歧视的陷阱;要么遵循性别平等原则,把它等同于男性顺从,也就是说,将其视作违背人类自由天性的道德缺失。

不过,这样的本质主义或古典哲学的观点正是玛侬·加西亚想要批判的靶子。她拒绝将自己局限在非此即彼的选择中,而是跳出传统视角,强调用一种女性主义的方法来解构这些男权神话,从实际经验出发,展现女性顺从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女性接受顺从并不是一种放弃自由的主动之举,而是无可奈何(常常也是别无选择)的被动之举。

看完本书,你会深刻理解玛侬·加西亚所传递的独立理念,即如果这个世界希望女性“成为自己”,那么女性首先要找到“自己”之所是。

图片来源:中信出版社

荐书:《她之所以为她》

作者:[法]玛侬·加西亚

译者:黄荭 / 沈祯颖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雅理

如同玛侬·加西亚所传递的理念那样:

如果这个世界希望女性“成为自己”,

那么女性首先要找到“自己”之所是。

事实上,

在数百年的时间长河中,

女性从未停止过寻找自我的脚步,

从了解权利,到争取权利,

从认知自我,到思考自我,

从寻求平等,到追求卓越,

女性变得愈加清醒、理智、独立。

她们渴望冒险,渴望探索,

她们积极改变,开阔眼界,

她们释放自我,畅所欲言,

她们,变成了更具生命力的新女性,

她们,书写了更具生命力的新故事,

我们相信,

未来的她们,

将会是更加生动的”她们“。

 

TOP HER|记录女性成长价值与商业价值

垂类精准媒体|她经济整合营销|数据增长决策|高净值社群经济

北京·上海·香港·纽约·伦敦·温哥华|topher@topherglobal.com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