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你好天府 木子
成都机动车保有量高居全国第一,新能源汽车总量排名全国城市第六、非限购城市第一。新能源汽车数量的高速增长,也带来了巨大的充电需求。
家用充电桩是改善电动汽车用户体验的关键,但“车多桩少”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来看,成都新能源车主想在自己小区顺利装上充电桩实现“家门口”充电,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充电桩进社区,到底该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新能源车主家门口的一“桩”心事
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3.36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04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6.07%。因城市人口众多且不限牌、不竞价,成都汽车保有量达到651.2万辆,是中国汽车保有量“第一城”,其中电动汽车保有量62万辆,同比2022年增加逾20万辆、占全市汽车保有量约9.6%,居全国城市第六、非汽车限购城市第一,新能源发展势头迅猛。
新能源汽车数量“狂飙”,也带来了巨大的充电需求。对新能源车主来说,在自己所住小区的车位安装上充电桩,既能随时补能,半夜充电还能享受低谷的电价优惠,无疑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

安杰(化名)自从2022年底新购入一辆新能源汽车后,一直想在自己购买的车位上安装上充电桩,省去到处找公共充电桩的麻烦。但他却一直未能如愿。
“我们小区是16年建成的,还算比较新,但物业说必须在所住楼层安电表,然后拉线到地下停车场安充电桩。然而我住26楼,拉线下去太远,电流不稳定,事实上也不安全。”安杰对小编表示,他的电动车现在都是被迫外出到公用充电站补电。
不仅是居住在次新小区的安杰面临着在家充电难,成都很多老旧小区因没有固定的产权车位,停车资源紧张,涉及到电力容量需求,电力线路、接口等基础设施等问题,加装充电桩更是困难重重。
据了解,我国电动汽车私人充电桩的安装成功率在50%左右。随着住建部及地方政府大力推进社区充电建设,预计到2025年,这一比例可能会达到60%~70%。不过,仍将有30%~40%的车主,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在社区安装充电桩。
众多无法在自己所在小区安装充电桩的新能源车主表示,安装过程中的最大阻力来自物业。
公开信息显示,小区充电桩安装程序一般是:先与物业沟通,获得物业提供的一份安装充电桩的同意书(包括商定电表具体安装位置)。然后附上同意书、车主身份、车位产权(长租)等证明材料给供电局,然后再就是电力公司与安装企业工作人员的实地考察、安装施工,最后进行工程验收。
这样来看,新能源汽车业主如果要顺利安上充电桩,无论如何也要先过第一关——物业关。在新能源发展大潮趋势下,虽有国家各项政策呼吁物业企业要配合车主安装充电桩,但实际推进过程中却是困难重重。
有物业从业者坦言道:“作为小区的管理者,物业肩负着安全第一责任人的重任。然而充电桩进小区,会增加物业管理的难度,带来管理上的责任和安全风险。对物业来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然对充电桩安装这事没有积极性”
如果业主无法让业主积极配合充电桩的安装,那么通过供电企业是否行得通呢?
据了解,自2022起,成都启动小区供配电设施移交工作,移交完成后,居民家电表前的供配电设施,都由供电企业负责运维管理。
在了解到自己所在小区已完成供配电设施移交,安杰给电力公司去电咨询,得到的反馈是:电力公司是国有企业,负责小区的电力设备维修养护,但对社区物业并不具有管辖权,业主充电桩电表安装的具体位置仍需要与物业进行确认并达成共识。
多方合力,破解居民“充电难”
如何打通充电桩进社区的堵点?破解居民“家门口”充电难。
据了解,目前成都充电桩建管模式主要分为自建自管、统建统管两种。
“自建自管”模式,即居民委托电动汽车生产(销售)企业或充电桩施工单位自行建设、自行管理、自行负责,安杰想安的充电桩归为这类。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成都市约有住宅小区2万个,其中拥有专业化物业管理的小区6200多个,居住小区充电设施以居民个人安装为主,数量约为5万到6万个。
“统建统管”模式,是由具备电力调配能力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出资在居民自有(租赁)车位建设智能有序充电桩,并负责充电设施运行维护管理,采取市场化方式收取服务费用。
成华区的华林南苑小区,是一个建成已有13年、住户超过1000户的安置房小区,随着新能源汽车数量越来越多,车主们希望能在停车位上安装充电桩以实现在家门口充电。但小区的车位都是公共车位,业主没有产权车位,且小区变压器未预留安装充电桩所需负荷、充电桩或有安全隐患……一系列难题成为了华林南苑业主安装充电桩的“拦路虎”。
转机出现在2021年,在成都市经信局、住建局、供电公司、社区等单位的多方努力下,小区引入充电运营商,通过“统建统管、有序充电”的方式,增设公共充电桩,在保障居民正常生活用电的前提下,通过“两级调控”技术,解决居民充电需求。
据了解,截至2023年,成都全市签约“统建统管”小区近1000个,建成及开工项目数超过400个,建成充电桩4000个,涵盖成都20个区(市)县,基本实现居住社区充电基础设施“统建统管”模式的成都全域覆盖。
当下新能源汽车浪潮不止,发展依然如火如荼。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2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35.8%,较去年同期的渗透率提升3.8个百分点,较今年1月渗透率增长2.9个百分点。
有能源领域业内人士表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已将近10年,其中私家车市场是最近两三年才迎来爆发式增长,随着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提升,私家车越来越多,充电市场也将随之逐渐进入“私家车时代”,预计未来80%的家用电动乘用车将在社区采用交流慢充的方式进行补能。
今年1月,成都市经信局会同市委社治委、市住建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消防救援支队联合发布了《成都市居民小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技术规定(试行)》,进一步明确居民小区充电设施建设管理中业主、施工单位、物业服务人及受托第三方等相关主体权责和技术标准,确保有序充电落地的可行性,保障充电过程中的安全性,为大规模应用有序充电缓解城市电网运行压力奠定基础。

据了解,为顺应新能源时代,成都正大力推动充电桩进社区,加速打造公用的充电基础设施。
目前成都新建小区坚决落实国家对新建住宅小区停车位应当100%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的规定。根据规划,到2025年,成都将建成满足60万辆以上电动汽车的充(换)电需求,全市累计建成充电站3200座。其中充电桩不少于17万个,公用桩不少于5.3万个,专用桩不少于2.7万个,自用桩不少于9万。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备受市民关注的老旧小区车位不足,停车矛盾突出的问题,北京、上海提出试点在小区周边建设路内泊位充电设施,缓解居民充电难的措施。成都也在进行相关经验借鉴,路侧充电设施建设目前尚属于试点阶段。

充电桩虽是一个很小的基础设施,但却事关千家万户。多方合力下,成都居民“充电难”问题或将逐步得到破解。
安杰说他不会放弃与物业的沟通,后续还会和供电局、住建部门、社区等单位反映情况诉求,他相信在自己家门口充电的愿望终究会实现,只是中间经历了一些波折。
来源:公众号你好天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