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潮汕英歌出圈,顺时而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潮汕英歌出圈,顺时而变

潮汕英歌舞发源自明清时期,英歌舞形式多样,各地都有细微差别,但大多取材自水浒故事,特别是梁山好汉集结救卢俊义这一桥段。

文 | 新声Pro 郭仪

编辑 | 张一童

它保有独特的地方文化传统,是乡土性的一个具象表现,又以相对包容的姿态接纳各式改良,完成了对一个具体民俗仪式的现代化和商业化改造,使其能够跳出地域,以至于形式的限制,获得继续发展的新动力。

凌晨四点,沉静漆黑,黄路灯下,一支全员画着五彩脸谱、身披「战甲」、手握双槌的英歌队出现在村庄的街头。

「村民们听到英歌队的声音,都醒了过来,纷纷出门来看。」回忆起那个场景,Panda还是难掩激动,她是一名民俗摄影师,2022年2月,受邀来到搭档的老家,她第一次看英歌舞。从此,Panda成为了英歌的忠实记录者,她的小红书首页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英歌演出照片。

潮汕英歌舞发源自明清时期,英歌舞形式多样,各地都有细微差别,但大多取材自水浒故事,特别是梁山好汉集结救卢俊义这一桥段。英歌队队员装扮成不同水浒英雄的形象,手持短木棒,当地称为英歌槌,随着阵型、动作的变化边击打,边呼和,因气势雄浑,而极具观赏性。

在潮汕当地,英歌舞是村庄正月酬神活动的一部分,并充当着开路的职责,英歌队以村为单位组织,并在村中代代相传。与很多接近失传的地方民俗不同,英歌在潮汕仍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并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这个春节,席卷全网的民俗热中,英歌成了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中华战舞」吸引更多外地游客来到潮汕,2022年的那场英歌舞表演里,现场只有Panda一个摄影师,到了2024年,一场英歌舞的现场观众里,至少有20名外地摄影师,有些还专门架起长梯拍摄。

我们在英歌上看到了一种属于传统民俗的良性发展路径。它保有独特的地方文化传统,是乡土性的一个具象表现,又以相对包容的姿态接纳各式改良,完成了对一个具体民俗仪式的现代化和商业化改造,使其能够跳出地域,以至于形式的限制,获得继续发展的新动力。

传统

阿森还记得,小时候,每逢初一十五,村里游神,英歌队会率先出现在村巷街道,每人脸上根据所扮演的梁山好汉的特点而重施油彩,挥舞着英歌槌,为老爷、妈祖等神仙开路,他挤到人群的前面,英歌队行到跟前,粗犷魁梧,他有些害怕,但又崇拜这群「看起来很厉害的人」,暗暗期许着长大也要扮演一个英雄。

对潮汕孩子们而言,英歌与童年的游戏时间牢牢绑定。阿森和小伙伴们拿着筷子、扫帚棍、甚至脸盆和洗手盆,学着英歌队的样子,也在街上从这户跳到那户。

Panda曾在一条无人的巷子里拍到一个小男孩,他拿着一条白色水管,效仿英歌舞里时迁手中的蛇,一边吹着口哨,一边模仿记忆里时迁的动作。

「从小耳濡目染,在思想都控制不住的年纪,却控制住了英歌舞的动作。」阿森说。

在潮汕当地,英歌是游神等村社和宗族活动的一部分,英歌队以村为单位组织,由村民自发资助组建,成员以村子里的成年男性为主,训练则往往被安排在村子中央的广场,大多紧邻宗族祠堂。

阿森所在的古埕英歌队成立于改革开放前,英歌队的办公室就设在当地的文化广场,乐器、英歌槌、服饰等物料都放在村委会分拨的办公室里,平时,队员就在广场上训练。

城市化加速的乡村人口流动下,潮汕地区是当代中国为数不多还保留着相对完整乡土性的地方,村落和宗族组织的存在,成为英歌等传统民俗保留至今的重要土壤。古埕乡设有理事会,会长由本村人担任,理事会管理民俗活动,在村委会的规范下,出钱、出力举办各民俗活动,是游神、妈祖诞辰、请唱大戏等民俗活动的理事方。

英歌队服务于村子,队员也并非全职,他们平时有着自己的营生,很多队员外出打工,但春节等重大节庆日时,他们会回到村子,参与英歌队的演出和训练。

在拍摄中接触了大量的英歌队队员,Panda在他们身上能感受到一种简单、质朴和无目的的参与感,「换了双新鞋都是值得分享的开心事。」

与很多传统民俗不同的是,英歌舞在传承关系上并没有太多拘束,也无所谓正统之说,这也是它在过去数百年间能持续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阿森的社交账号上写着他师承凤岗英歌,但也不过是因为古埕的英歌舞是早年一位凤岗英歌师傅教授的。

现在已经成为队伍教练的阿森当年是通过面试加入英歌队的。2014年,通过马步、槌法的筛选后,便开始跟随英歌队训练,在当地,每一个年轻人都有机会加入英歌队。

阿森的英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刚入队时,因为他身材瘦小,教练怕他体力跟不上,只让他学动作,但不允许他下场表演。

当时,队员一天训练两次,阿森一次没落下。直到会长来验收训练成果,恰逢大暴雨,72名队员只到场了十几名,阿森是其中年纪最小的,这场表演后,阿森正式成为了英歌队的一员。

最开始,他男扮女装饰演扈三娘,一扮就是三年。2017年,当阿森被调去扮演武松时,扈三娘已经在他的出演下成为了最受观众欢迎的抢手角色。

武松角色是尾槌。在古埕英歌队所跳的慢板英歌中,头槌讲究气势,尾槌讲究轻盈。武松角色的舞蹈动作要求更干劲有力,要跳出「会飞的英歌」。阿森学过武术,他开始不断试着将更多高难度的动作融入英歌舞。

变化

2024年,阿森被推荐成为英歌队主教练,除了日常演出,他还要负责英歌队的服饰妆容、队员训练、人员安排、角色分配等,这些事物原先有很多需要理事会参与,现在被全权交给了阿森。

阿森有了个大胆的新想法,传统英歌队只招募本村男性,扈三娘、顾大嫂、孙二娘都由男生扮演,现在,他想招募女队员扮演水浒女将,做出一支男女混合英歌队。

「我们村里,很多女生热爱英歌舞,英歌舞不再是男生的专利。」试行表演后,这支混合英歌队获得了非常好的反响,阿森可以感受到,大家迅速从不习惯,到接受了这种改变。

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英歌舞是一个有传统但少规矩的民俗。人数、队形、动作的基本要求之上,任何不过分的创新在英歌里都是被允许的。潮汕的每支英歌队都有自己的独特标签,有些是因为动作,有些是因为独特的脸谱和服装设计,一些教练会自己设计、更新队伍的服装,好的设计往往只要几个月就能风靡整个地区。

而走出性别的限制,也走出村域的限制,在过去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从组织到形式,英歌舞正自发性地融入更多现代性。

首先是越来越多女子英歌舞者,以至于独立女子英歌队的出现。

吴燕花是汕头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的队长兼副教练。这支成立于1952年的女子英歌队历经解散、重建,至今已经有72年历史。今年春节,西门女子英歌队的头槌郑梓欣因为飒爽的风姿和青春的笑容在短视频平台走红,女子英歌也因此被更多人熟知。

吴燕花「入行」是2011年。当时,西门女子英歌队重建的消息传来,吴燕花独自前往西门,现场看英歌队前辈教转英歌槌的动作,有从小的记忆,她很快就学会了。还没来得及征得家长的同意,拿着英歌槌回家的路上,吴燕花很忐忑,没想到长辈们格外支持,她在2011年正式加入西门女子英歌队,三年后成为队长;2015年至今,吴燕花一直在英歌队担任队长,教导新成员。

演出招式无需恪守传统,现在,西门女子英歌队的招式中,除了传统的五下套外,其余基本都是后来创新的动作。作为队长的吴燕花也时常做新的招式和动作尝试。一次,她在散步时,被太极激发灵感,回家便将太极、扇子舞、剑舞、莲花坐等动作融合,组成一套新动作,运用进英歌舞中。事实上,女子英歌也不再仅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穆桂英、花木兰等经典女性英雄人物都被囊括其中。

不同于男子英歌以村为单位世代相传,女子英歌队面向社会公开招新,有着更强的独立兴趣社团感,对英歌舞的热爱成为这些女生聚集在一起的纽带。

吴燕花的记忆里,有一位老队员,是英歌队建队时的头槌,如今已经八九十岁,住在英歌队基地附近,听到外面有女子英歌的训练声响,还要再出来看看、指导队员们动作;吴燕花自己刚入队的时候,很多老队员赶来指导新队员动作,「都是老奶奶,做五下套已经很不方便,演示一遍,要晕一会,但她们还是坚持」。

女子英歌队的独立属性有一定的被动因素导致,一支完整的英歌队通常需要72人,多的也有上百人,「如果只在一个村子,很难招募足够的女英歌舞者」。

但的确有越来越多脱离村子,以商业目的组建的独立英歌队开始出现,这和表演场景的变多相关。过去,村里的英歌队偶尔也会外出表演,大多是支持附近没有自己英歌队的村庄,但现在,英歌不再仅仅是营老爷等大型民俗活动中的一环,而开始作为独立表演出现在不同场景中。在广东,越来越多商家在开业等重大活动时开始主动选择英歌表演。

Eddie在汕头达濠长大,在他小时候,镇上甚少能见到英歌队表演,但这个春节当他从深圳回到达濠,发现镇上大概有3支成熟的英歌队了。

走红

对西门女子英歌队而言,直到2022年,新成员的招募都还是一件很有压力的事。吴燕花发动过当地的本地生活号发布招新信息,但前来应征的不过一二十人;她也尝试过用私人号在网上发布过不少训练视频,关注度平平;她们参与过一些纪录片和影视作品的拍摄,但都影响力有限。

尽管在2006年已经入选非遗名录,但英歌直到近两年才开始在互联网受到来自潮汕地区以外的广泛关注,在此之前,英歌大多依靠当地创作者的自行安利小范围破圈。

2019年,Eddie决定制作一条以英歌为主题的动画短片。他一直希望能够做一部与家乡文化有关的动画,最终选择了曾经给他留下最深记忆,觉得最酷的英歌。Eddie邀请普宁富美英歌队的教练做自己的创作顾问,这支不到1分钟的短片于2020年在B站上线,获得了十多万的播放量,在动画《英歌》的评论区,充满了来自潮汕地区网友们的自发安利。

曾经为Eddie提供创作建议的普宁富美英歌队,如今是现在互联网上人气最旺的英歌队之一。和Eddie同龄的富美英歌队教练是普宁英歌市级传承人,2021年,他带领队伍在普宁英歌比赛中拿到亚军,接到的演出邀约越来越多,去到了香港、深圳等地,还多次登上央视舞台,2023年6月,富美英歌队受邀前往泰国,与当地英歌队进行线下交流。富美英歌队的教练和Eddie感慨,之前完全没想过,还能出国表演。

除富美英歌队外,到海外演出的还有普宁南山英歌队。2021年起,普宁南山英歌队开始受到邀请,前往湖南等更多省市演出。今年2月,普宁南山英歌队在伦敦市中心伯灵顿拱廊和特拉法加广场亮相,吸引了大量当地市民的围观。

借助短视频,英歌在2023年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破圈。《抖音演艺直播数据》报告显示,2023年,抖音上进行了3.3万场潮汕英歌舞直播、直播观众总数超过1.9亿。尤其在这个春节,民俗复兴成为全网热点,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诸多平台,英歌舞成为最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吴燕花开始收到很多粉丝的行程问询私信,发出视频的评论和点赞数也越来越高,甚至出现了利用英歌队博取流量的营销号,还有人冒充西门女子英歌队队长。

西门女子英歌队有了自己的粉丝,他们在粉丝群里获取表演行程,从四川、江苏、浙江等各地赶来观演,有时,吴燕花带队的时候开直播,忙起来就顾不上打理直播间,粉丝们会自发地相互解答疑问。

作为一项具有极强观赏性的民俗活动,英歌的走红带动了潮汕当地文旅的发展。美团数据显示,春节期间,潮汕文旅订单量同比上涨114.5%,今年2月至今,英歌舞表演大众点评搜索量同比上涨破千倍。英歌已经从本村的民俗活动演变成具有广泛市场的地域文化演出。

西门女子英歌队接到的演出邀约多了很多。队员大都是未成年在校学生,有时候,遇到学生们上学的时间,不能应邀参加活动,吴燕花不得不推辞了很多。

今年元宵节,深圳南头古城邀请达濠的一支英歌队表演,Eddie带着家人去了现场,表演还没开始,南头古城已经人满为患,最后,因为看英歌舞的人太多,表演不得不提前结束。 

演出机会的变多刺激着更多英歌队的出现。2022年3月,全普宁的英歌队共103支,而2023年年底,至少有四五十支队伍重建。

Eddie也被邀请作为嘉宾参与一支央视英歌主题纪录片的拍摄,他回到老家达濠,临走前,达濠葛朱村的英歌队送了他一对英歌槌。「这是我们村自己的英歌槌」,Eddie说,「对我来说很有意义,现在我每天都会用这对英歌槌练一下动作」。

再造

Panda拍摄英歌已经有近2年,在她的小红书里,除了英歌动态的捕捉外,还有许多是英歌脸谱的大特写。

2022年,当她第一次发布英歌相关的摄影作品时,收到了一些不了解的负面评论,这反而激起了她和搭档的斗志:「我们想能不能从更多角度解析和展现英歌舞。」

在小红书的每一张英歌摄影作品下,Panda和搭档都会配以详细的文字,用以科普英歌文化:什么是头槌?什么样的角色会被选为头槌?快板和慢板的区别在哪里?司鼓者在英歌队伍中是怎样特殊的存在。她们还记录下了英歌舞者怀中抱着小娃娃的铁汉柔情、英歌舞人物志等,并首次用了「斗鼓」一词来形容司鼓者的表演环节。

Panda爱拍脸谱,有部分是因为色彩丰富的脸谱天然有着更强的视觉感染力。与此同时,脸谱不仅展现了不同角色的独特性,也融入了每个英歌舞者的个人创意。配色不变的基础上,他们会根据不同角色的特点修改自己的脸谱细节,比如在额头写一个「帅」或「兔」字,又比如,时迁的角色可能在脸上画一条绳子,有时又会把眉毛化成两条绳,来展现角色的灵性。

尽管教练们几乎都不是专业美术出身,但Eddie能感受到每个队的服装设计都有一套随时间而形成的美学逻辑,「这是从小在当地熏陶,自然形成的。」 

一直以来,Panda收到越来越多插画师和设计师的私信,他们会对照片中的具体角色好奇,并询问配色上的细节逻辑。此外,她还收到了很多摄影师对于英歌的拍摄方式与手法的关注,还有很多英歌队向她发来拍摄邀请。Panda觉得这是个好现象,英歌舞者本身觉醒了对于非遗宣传的重视,英歌正从具体的表演中抽象出更多可以被传播和再造的文化元素,并且开始有更多人希望把英歌的美学元素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这种元素的抽象和再造可以被视为一种传统文化传承的高阶状态,它让文化有机会跳出具体地域和形式的限制,在更多领域被溶解和传播。

Eddie在自己的小红书持续更新英歌主题的插画,他的动画长片在持续筹备中,目前正处在剧本状态。在2020年发布的短片《英歌》里,英歌槌被从老者手里交到少年手中,这似乎是关于传统文化的一个常规叙事,但当我们问起Eddie动画的主题,他却表示传承不会是故事的核心主题。

很多队的主力位置早已经交到年轻人手里。比如和Eddie同龄的富美英歌队教练、古埕英歌队的教练阿森、西门女子英歌队队长吴燕花,也有很多Panda和Eddie一样年轻的英歌舞传播者不断涌现。

「无人传承从来都不是英歌的问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潮汕英歌出圈,顺时而变

潮汕英歌舞发源自明清时期,英歌舞形式多样,各地都有细微差别,但大多取材自水浒故事,特别是梁山好汉集结救卢俊义这一桥段。

文 | 新声Pro 郭仪

编辑 | 张一童

它保有独特的地方文化传统,是乡土性的一个具象表现,又以相对包容的姿态接纳各式改良,完成了对一个具体民俗仪式的现代化和商业化改造,使其能够跳出地域,以至于形式的限制,获得继续发展的新动力。

凌晨四点,沉静漆黑,黄路灯下,一支全员画着五彩脸谱、身披「战甲」、手握双槌的英歌队出现在村庄的街头。

「村民们听到英歌队的声音,都醒了过来,纷纷出门来看。」回忆起那个场景,Panda还是难掩激动,她是一名民俗摄影师,2022年2月,受邀来到搭档的老家,她第一次看英歌舞。从此,Panda成为了英歌的忠实记录者,她的小红书首页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英歌演出照片。

潮汕英歌舞发源自明清时期,英歌舞形式多样,各地都有细微差别,但大多取材自水浒故事,特别是梁山好汉集结救卢俊义这一桥段。英歌队队员装扮成不同水浒英雄的形象,手持短木棒,当地称为英歌槌,随着阵型、动作的变化边击打,边呼和,因气势雄浑,而极具观赏性。

在潮汕当地,英歌舞是村庄正月酬神活动的一部分,并充当着开路的职责,英歌队以村为单位组织,并在村中代代相传。与很多接近失传的地方民俗不同,英歌在潮汕仍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并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这个春节,席卷全网的民俗热中,英歌成了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中华战舞」吸引更多外地游客来到潮汕,2022年的那场英歌舞表演里,现场只有Panda一个摄影师,到了2024年,一场英歌舞的现场观众里,至少有20名外地摄影师,有些还专门架起长梯拍摄。

我们在英歌上看到了一种属于传统民俗的良性发展路径。它保有独特的地方文化传统,是乡土性的一个具象表现,又以相对包容的姿态接纳各式改良,完成了对一个具体民俗仪式的现代化和商业化改造,使其能够跳出地域,以至于形式的限制,获得继续发展的新动力。

传统

阿森还记得,小时候,每逢初一十五,村里游神,英歌队会率先出现在村巷街道,每人脸上根据所扮演的梁山好汉的特点而重施油彩,挥舞着英歌槌,为老爷、妈祖等神仙开路,他挤到人群的前面,英歌队行到跟前,粗犷魁梧,他有些害怕,但又崇拜这群「看起来很厉害的人」,暗暗期许着长大也要扮演一个英雄。

对潮汕孩子们而言,英歌与童年的游戏时间牢牢绑定。阿森和小伙伴们拿着筷子、扫帚棍、甚至脸盆和洗手盆,学着英歌队的样子,也在街上从这户跳到那户。

Panda曾在一条无人的巷子里拍到一个小男孩,他拿着一条白色水管,效仿英歌舞里时迁手中的蛇,一边吹着口哨,一边模仿记忆里时迁的动作。

「从小耳濡目染,在思想都控制不住的年纪,却控制住了英歌舞的动作。」阿森说。

在潮汕当地,英歌是游神等村社和宗族活动的一部分,英歌队以村为单位组织,由村民自发资助组建,成员以村子里的成年男性为主,训练则往往被安排在村子中央的广场,大多紧邻宗族祠堂。

阿森所在的古埕英歌队成立于改革开放前,英歌队的办公室就设在当地的文化广场,乐器、英歌槌、服饰等物料都放在村委会分拨的办公室里,平时,队员就在广场上训练。

城市化加速的乡村人口流动下,潮汕地区是当代中国为数不多还保留着相对完整乡土性的地方,村落和宗族组织的存在,成为英歌等传统民俗保留至今的重要土壤。古埕乡设有理事会,会长由本村人担任,理事会管理民俗活动,在村委会的规范下,出钱、出力举办各民俗活动,是游神、妈祖诞辰、请唱大戏等民俗活动的理事方。

英歌队服务于村子,队员也并非全职,他们平时有着自己的营生,很多队员外出打工,但春节等重大节庆日时,他们会回到村子,参与英歌队的演出和训练。

在拍摄中接触了大量的英歌队队员,Panda在他们身上能感受到一种简单、质朴和无目的的参与感,「换了双新鞋都是值得分享的开心事。」

与很多传统民俗不同的是,英歌舞在传承关系上并没有太多拘束,也无所谓正统之说,这也是它在过去数百年间能持续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阿森的社交账号上写着他师承凤岗英歌,但也不过是因为古埕的英歌舞是早年一位凤岗英歌师傅教授的。

现在已经成为队伍教练的阿森当年是通过面试加入英歌队的。2014年,通过马步、槌法的筛选后,便开始跟随英歌队训练,在当地,每一个年轻人都有机会加入英歌队。

阿森的英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刚入队时,因为他身材瘦小,教练怕他体力跟不上,只让他学动作,但不允许他下场表演。

当时,队员一天训练两次,阿森一次没落下。直到会长来验收训练成果,恰逢大暴雨,72名队员只到场了十几名,阿森是其中年纪最小的,这场表演后,阿森正式成为了英歌队的一员。

最开始,他男扮女装饰演扈三娘,一扮就是三年。2017年,当阿森被调去扮演武松时,扈三娘已经在他的出演下成为了最受观众欢迎的抢手角色。

武松角色是尾槌。在古埕英歌队所跳的慢板英歌中,头槌讲究气势,尾槌讲究轻盈。武松角色的舞蹈动作要求更干劲有力,要跳出「会飞的英歌」。阿森学过武术,他开始不断试着将更多高难度的动作融入英歌舞。

变化

2024年,阿森被推荐成为英歌队主教练,除了日常演出,他还要负责英歌队的服饰妆容、队员训练、人员安排、角色分配等,这些事物原先有很多需要理事会参与,现在被全权交给了阿森。

阿森有了个大胆的新想法,传统英歌队只招募本村男性,扈三娘、顾大嫂、孙二娘都由男生扮演,现在,他想招募女队员扮演水浒女将,做出一支男女混合英歌队。

「我们村里,很多女生热爱英歌舞,英歌舞不再是男生的专利。」试行表演后,这支混合英歌队获得了非常好的反响,阿森可以感受到,大家迅速从不习惯,到接受了这种改变。

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英歌舞是一个有传统但少规矩的民俗。人数、队形、动作的基本要求之上,任何不过分的创新在英歌里都是被允许的。潮汕的每支英歌队都有自己的独特标签,有些是因为动作,有些是因为独特的脸谱和服装设计,一些教练会自己设计、更新队伍的服装,好的设计往往只要几个月就能风靡整个地区。

而走出性别的限制,也走出村域的限制,在过去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从组织到形式,英歌舞正自发性地融入更多现代性。

首先是越来越多女子英歌舞者,以至于独立女子英歌队的出现。

吴燕花是汕头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的队长兼副教练。这支成立于1952年的女子英歌队历经解散、重建,至今已经有72年历史。今年春节,西门女子英歌队的头槌郑梓欣因为飒爽的风姿和青春的笑容在短视频平台走红,女子英歌也因此被更多人熟知。

吴燕花「入行」是2011年。当时,西门女子英歌队重建的消息传来,吴燕花独自前往西门,现场看英歌队前辈教转英歌槌的动作,有从小的记忆,她很快就学会了。还没来得及征得家长的同意,拿着英歌槌回家的路上,吴燕花很忐忑,没想到长辈们格外支持,她在2011年正式加入西门女子英歌队,三年后成为队长;2015年至今,吴燕花一直在英歌队担任队长,教导新成员。

演出招式无需恪守传统,现在,西门女子英歌队的招式中,除了传统的五下套外,其余基本都是后来创新的动作。作为队长的吴燕花也时常做新的招式和动作尝试。一次,她在散步时,被太极激发灵感,回家便将太极、扇子舞、剑舞、莲花坐等动作融合,组成一套新动作,运用进英歌舞中。事实上,女子英歌也不再仅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穆桂英、花木兰等经典女性英雄人物都被囊括其中。

不同于男子英歌以村为单位世代相传,女子英歌队面向社会公开招新,有着更强的独立兴趣社团感,对英歌舞的热爱成为这些女生聚集在一起的纽带。

吴燕花的记忆里,有一位老队员,是英歌队建队时的头槌,如今已经八九十岁,住在英歌队基地附近,听到外面有女子英歌的训练声响,还要再出来看看、指导队员们动作;吴燕花自己刚入队的时候,很多老队员赶来指导新队员动作,「都是老奶奶,做五下套已经很不方便,演示一遍,要晕一会,但她们还是坚持」。

女子英歌队的独立属性有一定的被动因素导致,一支完整的英歌队通常需要72人,多的也有上百人,「如果只在一个村子,很难招募足够的女英歌舞者」。

但的确有越来越多脱离村子,以商业目的组建的独立英歌队开始出现,这和表演场景的变多相关。过去,村里的英歌队偶尔也会外出表演,大多是支持附近没有自己英歌队的村庄,但现在,英歌不再仅仅是营老爷等大型民俗活动中的一环,而开始作为独立表演出现在不同场景中。在广东,越来越多商家在开业等重大活动时开始主动选择英歌表演。

Eddie在汕头达濠长大,在他小时候,镇上甚少能见到英歌队表演,但这个春节当他从深圳回到达濠,发现镇上大概有3支成熟的英歌队了。

走红

对西门女子英歌队而言,直到2022年,新成员的招募都还是一件很有压力的事。吴燕花发动过当地的本地生活号发布招新信息,但前来应征的不过一二十人;她也尝试过用私人号在网上发布过不少训练视频,关注度平平;她们参与过一些纪录片和影视作品的拍摄,但都影响力有限。

尽管在2006年已经入选非遗名录,但英歌直到近两年才开始在互联网受到来自潮汕地区以外的广泛关注,在此之前,英歌大多依靠当地创作者的自行安利小范围破圈。

2019年,Eddie决定制作一条以英歌为主题的动画短片。他一直希望能够做一部与家乡文化有关的动画,最终选择了曾经给他留下最深记忆,觉得最酷的英歌。Eddie邀请普宁富美英歌队的教练做自己的创作顾问,这支不到1分钟的短片于2020年在B站上线,获得了十多万的播放量,在动画《英歌》的评论区,充满了来自潮汕地区网友们的自发安利。

曾经为Eddie提供创作建议的普宁富美英歌队,如今是现在互联网上人气最旺的英歌队之一。和Eddie同龄的富美英歌队教练是普宁英歌市级传承人,2021年,他带领队伍在普宁英歌比赛中拿到亚军,接到的演出邀约越来越多,去到了香港、深圳等地,还多次登上央视舞台,2023年6月,富美英歌队受邀前往泰国,与当地英歌队进行线下交流。富美英歌队的教练和Eddie感慨,之前完全没想过,还能出国表演。

除富美英歌队外,到海外演出的还有普宁南山英歌队。2021年起,普宁南山英歌队开始受到邀请,前往湖南等更多省市演出。今年2月,普宁南山英歌队在伦敦市中心伯灵顿拱廊和特拉法加广场亮相,吸引了大量当地市民的围观。

借助短视频,英歌在2023年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破圈。《抖音演艺直播数据》报告显示,2023年,抖音上进行了3.3万场潮汕英歌舞直播、直播观众总数超过1.9亿。尤其在这个春节,民俗复兴成为全网热点,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诸多平台,英歌舞成为最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吴燕花开始收到很多粉丝的行程问询私信,发出视频的评论和点赞数也越来越高,甚至出现了利用英歌队博取流量的营销号,还有人冒充西门女子英歌队队长。

西门女子英歌队有了自己的粉丝,他们在粉丝群里获取表演行程,从四川、江苏、浙江等各地赶来观演,有时,吴燕花带队的时候开直播,忙起来就顾不上打理直播间,粉丝们会自发地相互解答疑问。

作为一项具有极强观赏性的民俗活动,英歌的走红带动了潮汕当地文旅的发展。美团数据显示,春节期间,潮汕文旅订单量同比上涨114.5%,今年2月至今,英歌舞表演大众点评搜索量同比上涨破千倍。英歌已经从本村的民俗活动演变成具有广泛市场的地域文化演出。

西门女子英歌队接到的演出邀约多了很多。队员大都是未成年在校学生,有时候,遇到学生们上学的时间,不能应邀参加活动,吴燕花不得不推辞了很多。

今年元宵节,深圳南头古城邀请达濠的一支英歌队表演,Eddie带着家人去了现场,表演还没开始,南头古城已经人满为患,最后,因为看英歌舞的人太多,表演不得不提前结束。 

演出机会的变多刺激着更多英歌队的出现。2022年3月,全普宁的英歌队共103支,而2023年年底,至少有四五十支队伍重建。

Eddie也被邀请作为嘉宾参与一支央视英歌主题纪录片的拍摄,他回到老家达濠,临走前,达濠葛朱村的英歌队送了他一对英歌槌。「这是我们村自己的英歌槌」,Eddie说,「对我来说很有意义,现在我每天都会用这对英歌槌练一下动作」。

再造

Panda拍摄英歌已经有近2年,在她的小红书里,除了英歌动态的捕捉外,还有许多是英歌脸谱的大特写。

2022年,当她第一次发布英歌相关的摄影作品时,收到了一些不了解的负面评论,这反而激起了她和搭档的斗志:「我们想能不能从更多角度解析和展现英歌舞。」

在小红书的每一张英歌摄影作品下,Panda和搭档都会配以详细的文字,用以科普英歌文化:什么是头槌?什么样的角色会被选为头槌?快板和慢板的区别在哪里?司鼓者在英歌队伍中是怎样特殊的存在。她们还记录下了英歌舞者怀中抱着小娃娃的铁汉柔情、英歌舞人物志等,并首次用了「斗鼓」一词来形容司鼓者的表演环节。

Panda爱拍脸谱,有部分是因为色彩丰富的脸谱天然有着更强的视觉感染力。与此同时,脸谱不仅展现了不同角色的独特性,也融入了每个英歌舞者的个人创意。配色不变的基础上,他们会根据不同角色的特点修改自己的脸谱细节,比如在额头写一个「帅」或「兔」字,又比如,时迁的角色可能在脸上画一条绳子,有时又会把眉毛化成两条绳,来展现角色的灵性。

尽管教练们几乎都不是专业美术出身,但Eddie能感受到每个队的服装设计都有一套随时间而形成的美学逻辑,「这是从小在当地熏陶,自然形成的。」 

一直以来,Panda收到越来越多插画师和设计师的私信,他们会对照片中的具体角色好奇,并询问配色上的细节逻辑。此外,她还收到了很多摄影师对于英歌的拍摄方式与手法的关注,还有很多英歌队向她发来拍摄邀请。Panda觉得这是个好现象,英歌舞者本身觉醒了对于非遗宣传的重视,英歌正从具体的表演中抽象出更多可以被传播和再造的文化元素,并且开始有更多人希望把英歌的美学元素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这种元素的抽象和再造可以被视为一种传统文化传承的高阶状态,它让文化有机会跳出具体地域和形式的限制,在更多领域被溶解和传播。

Eddie在自己的小红书持续更新英歌主题的插画,他的动画长片在持续筹备中,目前正处在剧本状态。在2020年发布的短片《英歌》里,英歌槌被从老者手里交到少年手中,这似乎是关于传统文化的一个常规叙事,但当我们问起Eddie动画的主题,他却表示传承不会是故事的核心主题。

很多队的主力位置早已经交到年轻人手里。比如和Eddie同龄的富美英歌队教练、古埕英歌队的教练阿森、西门女子英歌队队长吴燕花,也有很多Panda和Eddie一样年轻的英歌舞传播者不断涌现。

「无人传承从来都不是英歌的问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