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别得意,春节档33.8亿票房背后有笔“糊涂账”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别得意,春节档33.8亿票房背后有笔“糊涂账”

要避免票房“高开低走”的窘境重演,增加票补等刺激手段只能短时间“治标”,优质内容的创作才是长远的“治本”之策。

转眼间,7天的春节小长假已成“过去时”。纵观这七天的春节档,内地电影市场可谓是一场喜庆的票房逆袭!

经过连续7天的“奋战”,2017年春节档内地票房最终定格在33.8亿,创造了新的票房纪录,也为新一年的内地影市发展带来了“开门红”。当然,这其中包含了近2亿元的网络购票服务费和海量的票补,以及超过30%的银幕数年增幅所带来的市场红利。可见,春节档的增长不光得靠自身实力,还得适时地加点“补药”。

成绩:33.8亿!春节档票房再创新高

2016年春节档的盛况让人记忆尤深:从大年初一到初六票房达30.75亿元,这个“史上最强春节档”不仅刷出了全球最高单周票房,也成为全年票房无法逾越的高峰。

时隔一年,面对去年的辉煌战绩,《西游伏妖篇》、《功夫瑜伽》、《大闹天竺》、《乘风破浪》、《熊出没·奇幻空间》等片“抱团取暖”,共同为2017年春节档内地票房创下了33.8亿的成绩,较去年飙升10%,再创新高。

在今年的7天春节假期中,除了历来属于票房“洼地”的除夕(1月27日)只产出了0.43亿的票房外,其余6天票房均超过4亿:大年初二、初三(1月29日、1月30日)票房超过5亿,大年初一票房(1月28日)更是高达8亿,轻松超越去年大年初一6.5亿的成绩,刷新内地单日最高票房纪录,观影人次更是超过2000万。

其中,周星驰监制、徐克导演的《西游伏妖篇》以11.5亿的成绩拿下今年春节档票房冠军,这也是继去年的《美人鱼》之后,周氏喜剧在春节档连续第二年折桂。值得一提的是,《西游伏妖篇》在大年初一上映首日拿下了3.54亿的票房,超越《速度与激情7》2015年4月12日拿下的3.46亿的票房成绩,刷新了内地单片单日最高票房纪录。

《西游伏妖篇》之外,今年春节档还有《健忘村》、《功夫瑜伽》、《大闹天竺》、《乘风破浪》、《熊出没·奇幻空间》、《了不起的菲丽西》6部新片上映。其中,同是大年初一首映的《功夫瑜伽》、《大闹天竺》、《乘风破浪》、《熊出没·奇幻空间》分别拿下春节档二三四五名。

现象:周氏喜剧再度称霸 成龙韩寒携手逆袭

相比2016年同期,今年春节档出现了不少新现象:《美人鱼》这种一片独大的影片没能再次出现,难得地出现了5部新片票房共赢的局面;单日票房排名竞争异常激烈,两部大片成功“逆袭”;票补依然凶猛,但对票房走势的影响越来越短期化;一线城市票房现颓势,三四线城市成主力......

1.告别一家独大,五部新片集体发力

2016年春节档冠军《美人鱼》在7天春节假期内斩获票房接近15亿;亚军《澳门风云3》和季军《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两部影片的春节档票房也都超过6亿。而其余影片,除《功夫熊猫3》拿下2亿票房外,春节档票房均低于4000万。

如果说,2016年春节档票房格局用“三分天下”来形容,那么,今年春节档几部大片票房差距则不再像去年那么明显。票房排名前四的影片分别是《西游伏妖篇》、《功夫瑜伽》、《大闹天竺》、《乘风破浪》,票房分别为11.5亿、8.7亿、5.7亿、4.1亿。在短短7天假期中,能有4部影片票房突破4亿,不仅在历年春节档中绝无仅有,也是内地影市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可喜的是,在这4部影片之外,《熊出没·奇幻空间》也拿下3亿的票房(含点映票房2100万),刷新该电影系列最高票房纪录。5部影片票房在春节档大盘中占比达到98%。

2.票补+预售,赢在起跑线上却后劲乏力

作为“兵家必争之地”,今年大年初一上映的5部影片,虽然题材、类型各异,但全部大牌云集,且每部影片都有不少拥趸,可谓各有千秋。从最终票房成绩来看,这5部影片实现了集体发力,分别拿下春节档票房前五,但单片票房排名却在几天内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成龙的《功夫瑜伽》和韩寒的《乘风破浪》携手逆袭;周星驰的《西游伏妖篇》和王宝强的《大闹天竺》则有点后劲不足。

细细观察发现,在今年大年初一当日,内地票房前五的影片依次是《西游伏妖篇》、《大闹天竺》、《功夫瑜伽》、《乘风破浪》和《熊出没·奇幻空间》;大年初二,《功夫瑜伽》单日票房反超《大闹天竺》;大年初四,《功夫瑜伽》和《乘风破浪》双双发力,《功夫瑜伽》单日票房超越《西游伏妖篇》,《乘风破浪》单日票房超越《大闹天竺》。所以在春节档的最后一天,内地票房前五的影片已悄然变成了《功夫瑜伽》、《西游伏妖篇》、《乘风破浪》、《大闹天竺》、《熊出没·奇幻空间》。

理性回望,不难发现:票补和口碑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在五部电影公映之前,《西游伏妖篇》和《大闹天竺》分别以1.7亿+和4000万+的预售成绩遥遥领先。而《功夫瑜伽》与《乘风破浪》的预售票房之和都不足以与《大闹天竺》的预售成绩抗衡。

预售成绩的取得,一方面反映了影片上映前观众的期待值;另一方面也与发行方的票补力度关系紧密,要知道《西游伏妖篇》和《大闹天竺》喜人的预售成绩背后,离不开诸多8块8、9块9、19块9等低价票的推波助澜。但随着影片上映后票补潮水减退,真实的观众期待值开始显露。

《西游伏妖篇》口碑差强人意,豆瓣评分仅5.7分,远远低于预期;王宝强的导演处女作《大闹天竺》口碑“全面溃败”,豆瓣评分只有3.9分,正面评价和话题热度严重缺乏……而与之相反的则是,起初“不声不响”的《功夫瑜伽》成为了今年春节档票房的一大亮点。目前,《功夫瑜伽》稳坐单日票房冠军的位置,追赶《西游伏妖篇》的票房成绩也不是没有可能;韩寒的第二部导演作品,《乘风破浪》虽在上映前陷主题曲风波,但影片质量最终盖过了争议声,票房呈现逆袭之势。

3.一线城市票房现颓势,三四线城市成主力

让人出乎意料的是,一线城市在这个春节档的表现不容乐观,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7春节档首日一线城市观影人次同比下滑3%,票房同比下滑2%。

这个春节档正在引爆三四线以及县级的影院。文创资讯在江苏一个人口120万的四线城市发现,目前这个县城有7家影院,2000个座位,在平日里这是相对冷清的市场,但在春节档,其中一家拥有560个座位的影院,光大年初一一天,观影人数就达平日里的12倍之多,并且几乎场场爆满。而在票房收益上,春节档前3日的票房产出都破了20万,相当于平日的一个月。这种盛况在江苏的其他一些“小城市”也同样上演,甚至在几乎没有票补的情况下,一些乡镇影院依然是座无虚席,一票难求。

渠道下沉,三四线城市影院供给提升,需求得到满足,再加上春节假期的人口迁移因素,三、四线城市俨然成为“春节档”票房的主要来源。而一线城市的影城则是另一番景象:在大年初一全国票房同比增长20%的背景下,南方某一线城市的多家影院同比去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跌幅,跌幅最高的竟然超过了50%。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1月,一二线城市票房占比在50%左右,相比去年同期降低13%,三四五线城市票房占比为41%,相比去年增加6%;在春节档首日,二线城市观影人次同比增长1.6%,而三线城市、四线及以下城市观影人次分别同比增长11%、12%。

隐忧:33.8亿票房背后,有笔“糊涂账”

33.8亿!尽管今年春节档票房数字喜人,但数字背后却也埋藏着隐忧。

根据国家电影专资办的统计,2016年大年初一观影人次为1,709.69万人次,而今年大年初一的观影人次为2,099.20万人次,观影人次同比增长不到20%;而当天票房却由6亿提高到了8亿,增长33%。

这说明,票房的高速增加并不完全是因为观众进入影院的次数增多了。事实上,相比往年,今年春节档的票房统计方式出现了重大变化——国家电影专资办在统计票房时首次将服务费纳入票房。在春节档7天中,纳入票房的服务费共计1.97亿。也就是说,如果扣除服务费,今年春节档的票房其实仅增长了1亿左右。

这里所指的服务费是观众在线购票时被收取的网络代售服务费。根据影片、影院、购票平台的不同,观众在线购票时被收取的服务费也会不同,通常来说数额在2~5元之间。2016年,内地网络购票人次超过10亿,如果这10亿张电影票的服务费都算在票房里的话,2016年内地票房将再增加20亿到50亿。对于陷入缓速增长困境的内地影市来说,这无疑是最立竿见影的“药方”。

值得一提的是,服务费虽然被纳入票房统计,但这部分费用并不参与票房分账,也无需缴纳电影专项基金。因此,从片方的角度而言,此举只是虚增票房数字而已。事实上,今年春节档真正出力的是全国新增影院。

根据中国电影报统计,2016年全国总银幕数量大约4.1万块,平均每天增长26块银幕。其中,去年新增影院1612家,新增银幕9552块。而三四线城市新增银幕3664块,占全国新增总数的38%。目前中国银幕总数已达41179块,影院数超过7600家,成为世界上电影银幕最多的国家。

文创资讯认为,营业时间早晚延伸,在上座率一定的情况下,场次增多了,票房自然会有提升。更何况去年增加的1600多家影院大多都在三线以下或者是大城市的郊外,正是春节影市最火热的区域,对票房贡献有效。换句话说,表面上是整体票房上涨了,实际上是因为影城数目涨了,座位增加了,相当于用1天的时间接待了去年1天半的客人。

可以算一下,去年银幕数量增加了30.2%。抛去新增影院带来票房的可观增长,今年春节档与去年的票房几乎持平。

反思:春节档不缺票房,缺的是“精品”

经历了去年电影票房的降温,2017年电影大盘迎来的开门红,正如那春日艳阳让人备感温暖。大年初一三部贺岁片票房均破亿元,这表明观众的观影热情有增无减;而7天收获33.8亿元的总票房也足以看出观众多年来培养的观影习惯并未发生改变。

纵观春节档蓬勃发展这二十年,拥有庞大观影需求的开年档期历来是经典作品频出的“旺地”。尤其在近十年,春节档的类型随着大众口味的变化愈发丰富,逐步形成了爱情喜剧、古装搞笑、动作玄幻等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然而,在国内电影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最受关注的春节档电影却在众声喧哗中显得创新乏力——不仅鲜有让人印象深刻的精品,就连影片类型、主题、风格都走上了趋同的“回头路”。

以近两年票房最高的6部春节档影片为例,无论是《美人鱼》《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还是《西游伏妖篇》都不谋而合地同刮“玄幻风”;上述两部“西游”系影片加上《大闹天竺》,6部影片中有3部都是“西游”IP的再开发。更尴尬的是,今年春节档中,《大闹天竺》和《功夫瑜伽》都主打印度风情,让不少网友连呼“串戏”。

2017年电影大局已开,后续票房能否保持增速,还得依靠影片本身的口碑效应。要避免票房“高开低走”的窘境重演,增加票补等刺激手段只能短时间“治标”,优质内容的创作才是长远的“治本”之策。毕竟决定观众是否购票进电影院的,不是账面上那堆数据,而是有没有值得花钱花时间看的好片。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文创资讯(http://news.vsochina.com)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别得意,春节档33.8亿票房背后有笔“糊涂账”

要避免票房“高开低走”的窘境重演,增加票补等刺激手段只能短时间“治标”,优质内容的创作才是长远的“治本”之策。

转眼间,7天的春节小长假已成“过去时”。纵观这七天的春节档,内地电影市场可谓是一场喜庆的票房逆袭!

经过连续7天的“奋战”,2017年春节档内地票房最终定格在33.8亿,创造了新的票房纪录,也为新一年的内地影市发展带来了“开门红”。当然,这其中包含了近2亿元的网络购票服务费和海量的票补,以及超过30%的银幕数年增幅所带来的市场红利。可见,春节档的增长不光得靠自身实力,还得适时地加点“补药”。

成绩:33.8亿!春节档票房再创新高

2016年春节档的盛况让人记忆尤深:从大年初一到初六票房达30.75亿元,这个“史上最强春节档”不仅刷出了全球最高单周票房,也成为全年票房无法逾越的高峰。

时隔一年,面对去年的辉煌战绩,《西游伏妖篇》、《功夫瑜伽》、《大闹天竺》、《乘风破浪》、《熊出没·奇幻空间》等片“抱团取暖”,共同为2017年春节档内地票房创下了33.8亿的成绩,较去年飙升10%,再创新高。

在今年的7天春节假期中,除了历来属于票房“洼地”的除夕(1月27日)只产出了0.43亿的票房外,其余6天票房均超过4亿:大年初二、初三(1月29日、1月30日)票房超过5亿,大年初一票房(1月28日)更是高达8亿,轻松超越去年大年初一6.5亿的成绩,刷新内地单日最高票房纪录,观影人次更是超过2000万。

其中,周星驰监制、徐克导演的《西游伏妖篇》以11.5亿的成绩拿下今年春节档票房冠军,这也是继去年的《美人鱼》之后,周氏喜剧在春节档连续第二年折桂。值得一提的是,《西游伏妖篇》在大年初一上映首日拿下了3.54亿的票房,超越《速度与激情7》2015年4月12日拿下的3.46亿的票房成绩,刷新了内地单片单日最高票房纪录。

《西游伏妖篇》之外,今年春节档还有《健忘村》、《功夫瑜伽》、《大闹天竺》、《乘风破浪》、《熊出没·奇幻空间》、《了不起的菲丽西》6部新片上映。其中,同是大年初一首映的《功夫瑜伽》、《大闹天竺》、《乘风破浪》、《熊出没·奇幻空间》分别拿下春节档二三四五名。

现象:周氏喜剧再度称霸 成龙韩寒携手逆袭

相比2016年同期,今年春节档出现了不少新现象:《美人鱼》这种一片独大的影片没能再次出现,难得地出现了5部新片票房共赢的局面;单日票房排名竞争异常激烈,两部大片成功“逆袭”;票补依然凶猛,但对票房走势的影响越来越短期化;一线城市票房现颓势,三四线城市成主力......

1.告别一家独大,五部新片集体发力

2016年春节档冠军《美人鱼》在7天春节假期内斩获票房接近15亿;亚军《澳门风云3》和季军《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两部影片的春节档票房也都超过6亿。而其余影片,除《功夫熊猫3》拿下2亿票房外,春节档票房均低于4000万。

如果说,2016年春节档票房格局用“三分天下”来形容,那么,今年春节档几部大片票房差距则不再像去年那么明显。票房排名前四的影片分别是《西游伏妖篇》、《功夫瑜伽》、《大闹天竺》、《乘风破浪》,票房分别为11.5亿、8.7亿、5.7亿、4.1亿。在短短7天假期中,能有4部影片票房突破4亿,不仅在历年春节档中绝无仅有,也是内地影市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可喜的是,在这4部影片之外,《熊出没·奇幻空间》也拿下3亿的票房(含点映票房2100万),刷新该电影系列最高票房纪录。5部影片票房在春节档大盘中占比达到98%。

2.票补+预售,赢在起跑线上却后劲乏力

作为“兵家必争之地”,今年大年初一上映的5部影片,虽然题材、类型各异,但全部大牌云集,且每部影片都有不少拥趸,可谓各有千秋。从最终票房成绩来看,这5部影片实现了集体发力,分别拿下春节档票房前五,但单片票房排名却在几天内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成龙的《功夫瑜伽》和韩寒的《乘风破浪》携手逆袭;周星驰的《西游伏妖篇》和王宝强的《大闹天竺》则有点后劲不足。

细细观察发现,在今年大年初一当日,内地票房前五的影片依次是《西游伏妖篇》、《大闹天竺》、《功夫瑜伽》、《乘风破浪》和《熊出没·奇幻空间》;大年初二,《功夫瑜伽》单日票房反超《大闹天竺》;大年初四,《功夫瑜伽》和《乘风破浪》双双发力,《功夫瑜伽》单日票房超越《西游伏妖篇》,《乘风破浪》单日票房超越《大闹天竺》。所以在春节档的最后一天,内地票房前五的影片已悄然变成了《功夫瑜伽》、《西游伏妖篇》、《乘风破浪》、《大闹天竺》、《熊出没·奇幻空间》。

理性回望,不难发现:票补和口碑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在五部电影公映之前,《西游伏妖篇》和《大闹天竺》分别以1.7亿+和4000万+的预售成绩遥遥领先。而《功夫瑜伽》与《乘风破浪》的预售票房之和都不足以与《大闹天竺》的预售成绩抗衡。

预售成绩的取得,一方面反映了影片上映前观众的期待值;另一方面也与发行方的票补力度关系紧密,要知道《西游伏妖篇》和《大闹天竺》喜人的预售成绩背后,离不开诸多8块8、9块9、19块9等低价票的推波助澜。但随着影片上映后票补潮水减退,真实的观众期待值开始显露。

《西游伏妖篇》口碑差强人意,豆瓣评分仅5.7分,远远低于预期;王宝强的导演处女作《大闹天竺》口碑“全面溃败”,豆瓣评分只有3.9分,正面评价和话题热度严重缺乏……而与之相反的则是,起初“不声不响”的《功夫瑜伽》成为了今年春节档票房的一大亮点。目前,《功夫瑜伽》稳坐单日票房冠军的位置,追赶《西游伏妖篇》的票房成绩也不是没有可能;韩寒的第二部导演作品,《乘风破浪》虽在上映前陷主题曲风波,但影片质量最终盖过了争议声,票房呈现逆袭之势。

3.一线城市票房现颓势,三四线城市成主力

让人出乎意料的是,一线城市在这个春节档的表现不容乐观,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7春节档首日一线城市观影人次同比下滑3%,票房同比下滑2%。

这个春节档正在引爆三四线以及县级的影院。文创资讯在江苏一个人口120万的四线城市发现,目前这个县城有7家影院,2000个座位,在平日里这是相对冷清的市场,但在春节档,其中一家拥有560个座位的影院,光大年初一一天,观影人数就达平日里的12倍之多,并且几乎场场爆满。而在票房收益上,春节档前3日的票房产出都破了20万,相当于平日的一个月。这种盛况在江苏的其他一些“小城市”也同样上演,甚至在几乎没有票补的情况下,一些乡镇影院依然是座无虚席,一票难求。

渠道下沉,三四线城市影院供给提升,需求得到满足,再加上春节假期的人口迁移因素,三、四线城市俨然成为“春节档”票房的主要来源。而一线城市的影城则是另一番景象:在大年初一全国票房同比增长20%的背景下,南方某一线城市的多家影院同比去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跌幅,跌幅最高的竟然超过了50%。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1月,一二线城市票房占比在50%左右,相比去年同期降低13%,三四五线城市票房占比为41%,相比去年增加6%;在春节档首日,二线城市观影人次同比增长1.6%,而三线城市、四线及以下城市观影人次分别同比增长11%、12%。

隐忧:33.8亿票房背后,有笔“糊涂账”

33.8亿!尽管今年春节档票房数字喜人,但数字背后却也埋藏着隐忧。

根据国家电影专资办的统计,2016年大年初一观影人次为1,709.69万人次,而今年大年初一的观影人次为2,099.20万人次,观影人次同比增长不到20%;而当天票房却由6亿提高到了8亿,增长33%。

这说明,票房的高速增加并不完全是因为观众进入影院的次数增多了。事实上,相比往年,今年春节档的票房统计方式出现了重大变化——国家电影专资办在统计票房时首次将服务费纳入票房。在春节档7天中,纳入票房的服务费共计1.97亿。也就是说,如果扣除服务费,今年春节档的票房其实仅增长了1亿左右。

这里所指的服务费是观众在线购票时被收取的网络代售服务费。根据影片、影院、购票平台的不同,观众在线购票时被收取的服务费也会不同,通常来说数额在2~5元之间。2016年,内地网络购票人次超过10亿,如果这10亿张电影票的服务费都算在票房里的话,2016年内地票房将再增加20亿到50亿。对于陷入缓速增长困境的内地影市来说,这无疑是最立竿见影的“药方”。

值得一提的是,服务费虽然被纳入票房统计,但这部分费用并不参与票房分账,也无需缴纳电影专项基金。因此,从片方的角度而言,此举只是虚增票房数字而已。事实上,今年春节档真正出力的是全国新增影院。

根据中国电影报统计,2016年全国总银幕数量大约4.1万块,平均每天增长26块银幕。其中,去年新增影院1612家,新增银幕9552块。而三四线城市新增银幕3664块,占全国新增总数的38%。目前中国银幕总数已达41179块,影院数超过7600家,成为世界上电影银幕最多的国家。

文创资讯认为,营业时间早晚延伸,在上座率一定的情况下,场次增多了,票房自然会有提升。更何况去年增加的1600多家影院大多都在三线以下或者是大城市的郊外,正是春节影市最火热的区域,对票房贡献有效。换句话说,表面上是整体票房上涨了,实际上是因为影城数目涨了,座位增加了,相当于用1天的时间接待了去年1天半的客人。

可以算一下,去年银幕数量增加了30.2%。抛去新增影院带来票房的可观增长,今年春节档与去年的票房几乎持平。

反思:春节档不缺票房,缺的是“精品”

经历了去年电影票房的降温,2017年电影大盘迎来的开门红,正如那春日艳阳让人备感温暖。大年初一三部贺岁片票房均破亿元,这表明观众的观影热情有增无减;而7天收获33.8亿元的总票房也足以看出观众多年来培养的观影习惯并未发生改变。

纵观春节档蓬勃发展这二十年,拥有庞大观影需求的开年档期历来是经典作品频出的“旺地”。尤其在近十年,春节档的类型随着大众口味的变化愈发丰富,逐步形成了爱情喜剧、古装搞笑、动作玄幻等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然而,在国内电影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最受关注的春节档电影却在众声喧哗中显得创新乏力——不仅鲜有让人印象深刻的精品,就连影片类型、主题、风格都走上了趋同的“回头路”。

以近两年票房最高的6部春节档影片为例,无论是《美人鱼》《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还是《西游伏妖篇》都不谋而合地同刮“玄幻风”;上述两部“西游”系影片加上《大闹天竺》,6部影片中有3部都是“西游”IP的再开发。更尴尬的是,今年春节档中,《大闹天竺》和《功夫瑜伽》都主打印度风情,让不少网友连呼“串戏”。

2017年电影大局已开,后续票房能否保持增速,还得依靠影片本身的口碑效应。要避免票房“高开低走”的窘境重演,增加票补等刺激手段只能短时间“治标”,优质内容的创作才是长远的“治本”之策。毕竟决定观众是否购票进电影院的,不是账面上那堆数据,而是有没有值得花钱花时间看的好片。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文创资讯(http://news.vsochina.com)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