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马云的感恩故事:善意,成就美好或传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马云的感恩故事:善意,成就美好或传奇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立春日,东风解冻,鱼陟负冰。

也是这一天,“马云2000万美元奖学金回报当年200澳元”的新闻,引爆网络。这段故事,为阿里巴巴与马云这一励志的故事的蓝本,又增加了一份温情的人文色彩,以及全球化标签——设立Ma-Morley奖学金之外,马云首倡的eWTP(全球电子商务平台)也得到了认可。

事实上,2016年G20峰会期间,澳大利亚总理特恩布尔与马云,便鉴证了阿里巴巴与澳大利亚贸易投资委员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国与澳大利亚两个普通家庭的跨国友谊,有了更多的内涵。

这个故事,岂止励志。

长话短说,这个感恩故事,很简单:1980年,Morley一家来华旅游,结识了16岁的马云。此后他们便保持通信,Ken在每次回信中为马云细心的修改英文,甚至专门提醒马云“来信把行距留大点”,他好写下修改意见。Ken没有上过大学,但经常与马云谈起纽卡斯尔大学。Ken也曾经为在杭州师范学院读书的马云提供支持,他每隔6个月给马云寄一张支票,两年多时间里总共寄了大概两百澳元。

再后来,马云第三次高考,21岁那年考入杭州师范学院,马云收到Ken Morley先生的邀请,在那年暑假来到了纽卡斯尔。那时候的马云从没想过可以到中国以外的国家看看——毕竟,那时拿到护照是一件稀奇的事,是Morley先生鼓励马云:“试试看,说不定你能拿到护照”。

于是,有了马云的第一次跨国之行。“澳大利亚之旅真正地改变了我。”马云说,“没有那29天我永远不会像今天这样思考”。

事实上,收到邀请之后,申请签证也是一次考验。

马云用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才拿到护照,他以为拿到护照之后就可以去澳大利亚,但他们又告诉我,你还需要有签证。马云又去了上海澳大利亚领事馆,使馆官员说,你需要到北京去签发签证,尽管那时候去北京的费用对马云而言,非常昂贵,但他还是要去试试。

再后来,马云去了北京,住在一个地下宾馆,在7次申请签证都遭到拒绝后,他开始了第八次申请。马云对当时面试我的使馆官员说:“这是我最后一次机会,我已经在这里待了一个礼拜,已经尝试了7次都被拒绝, 我希望这次能申请到签证”。

马云回忆说,那个使馆官员问我:你为什么要去澳大利亚?我说我的朋友邀请我去,他说不能发这样的签证给我,我们只能签发给探亲或是由政府派你出差去的或者是留学等性质的签证。当时是没有旅游签证的。我跟他讲了我是如何遇到Ken 和大卫的。Ken找了一些新南威尔士的朋友帮忙,并向澳大利亚驻中国大使馆发了一个电报。当时那个使馆的人就说, ‘你真的想要这个签证吗?’我说当然想要,他就说我能5分钟后给你。这样终于拿到我的签证。

领取签证,与马云的高考,练习英语一样,也是个永不放弃的励志故事。

此前的200澳元以及几十年的友谊,最终发酵,有了2000万美元的Ma-Morley奖学金。但数字与金钱,无法成为友谊与世间好美的丈量。友谊的唯一刻度,是时间。

Ken Morley先生已经作古,代表Morley家族的David Morley说,“如果我父亲仍在世,看到马云在这里为纽卡斯尔大学做捐助,他应该会非常骄傲和感动。我父亲没有上过大学。他是一个贸易商和电工,在经济大萧条前出生。他并没有时间入大学念书。但父亲有着洞察未来和社会发展的视野。他对于中国的兴趣便是他对未来洞察能力的最好证明”。

作为合格的商人,马云在感恩,报答Morley家族友谊的时候,也极力为阿里巴巴eWTP概念推销。阿里巴巴,实现了中国制造的行销全球,淘宝、天猫、天猫国际正试图将更多的澳大利亚商品,兜售给中国消费者,乃至全球。

一天后,也就是2月4日,阿里宣布,集团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开设面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市场的总部,进一步推进其全球化战略。

中澳互通,贸易往来,是国际友谊的具象与具体。也是两个普通家庭的友谊升华。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曾经的蝴蝶振翅,最终有了成就了阿里巴巴与马云。这一切,源自马云的执着,遭遇了Ken、David 等 Morley家庭的善意,并且,他们又都是那么的努力。因缘际会,有了今时今日。

David Morley谦逊地说,“我们相信不管马云是否遇到父亲, 他都可以实现他的梦想的”,但我们相信,不止是马云与Ken、David,周云、张云与John或是edmund,他们的善意、执着与努力,也能成就一段段传奇与美好。

一念三千,善意应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马云

  • 马云再“反思”:改革淘宝当断则断
  • 蔡崇信认错,马云发言,然后呢?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马云的感恩故事:善意,成就美好或传奇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立春日,东风解冻,鱼陟负冰。

也是这一天,“马云2000万美元奖学金回报当年200澳元”的新闻,引爆网络。这段故事,为阿里巴巴与马云这一励志的故事的蓝本,又增加了一份温情的人文色彩,以及全球化标签——设立Ma-Morley奖学金之外,马云首倡的eWTP(全球电子商务平台)也得到了认可。

事实上,2016年G20峰会期间,澳大利亚总理特恩布尔与马云,便鉴证了阿里巴巴与澳大利亚贸易投资委员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国与澳大利亚两个普通家庭的跨国友谊,有了更多的内涵。

这个故事,岂止励志。

长话短说,这个感恩故事,很简单:1980年,Morley一家来华旅游,结识了16岁的马云。此后他们便保持通信,Ken在每次回信中为马云细心的修改英文,甚至专门提醒马云“来信把行距留大点”,他好写下修改意见。Ken没有上过大学,但经常与马云谈起纽卡斯尔大学。Ken也曾经为在杭州师范学院读书的马云提供支持,他每隔6个月给马云寄一张支票,两年多时间里总共寄了大概两百澳元。

再后来,马云第三次高考,21岁那年考入杭州师范学院,马云收到Ken Morley先生的邀请,在那年暑假来到了纽卡斯尔。那时候的马云从没想过可以到中国以外的国家看看——毕竟,那时拿到护照是一件稀奇的事,是Morley先生鼓励马云:“试试看,说不定你能拿到护照”。

于是,有了马云的第一次跨国之行。“澳大利亚之旅真正地改变了我。”马云说,“没有那29天我永远不会像今天这样思考”。

事实上,收到邀请之后,申请签证也是一次考验。

马云用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才拿到护照,他以为拿到护照之后就可以去澳大利亚,但他们又告诉我,你还需要有签证。马云又去了上海澳大利亚领事馆,使馆官员说,你需要到北京去签发签证,尽管那时候去北京的费用对马云而言,非常昂贵,但他还是要去试试。

再后来,马云去了北京,住在一个地下宾馆,在7次申请签证都遭到拒绝后,他开始了第八次申请。马云对当时面试我的使馆官员说:“这是我最后一次机会,我已经在这里待了一个礼拜,已经尝试了7次都被拒绝, 我希望这次能申请到签证”。

马云回忆说,那个使馆官员问我:你为什么要去澳大利亚?我说我的朋友邀请我去,他说不能发这样的签证给我,我们只能签发给探亲或是由政府派你出差去的或者是留学等性质的签证。当时是没有旅游签证的。我跟他讲了我是如何遇到Ken 和大卫的。Ken找了一些新南威尔士的朋友帮忙,并向澳大利亚驻中国大使馆发了一个电报。当时那个使馆的人就说, ‘你真的想要这个签证吗?’我说当然想要,他就说我能5分钟后给你。这样终于拿到我的签证。

领取签证,与马云的高考,练习英语一样,也是个永不放弃的励志故事。

此前的200澳元以及几十年的友谊,最终发酵,有了2000万美元的Ma-Morley奖学金。但数字与金钱,无法成为友谊与世间好美的丈量。友谊的唯一刻度,是时间。

Ken Morley先生已经作古,代表Morley家族的David Morley说,“如果我父亲仍在世,看到马云在这里为纽卡斯尔大学做捐助,他应该会非常骄傲和感动。我父亲没有上过大学。他是一个贸易商和电工,在经济大萧条前出生。他并没有时间入大学念书。但父亲有着洞察未来和社会发展的视野。他对于中国的兴趣便是他对未来洞察能力的最好证明”。

作为合格的商人,马云在感恩,报答Morley家族友谊的时候,也极力为阿里巴巴eWTP概念推销。阿里巴巴,实现了中国制造的行销全球,淘宝、天猫、天猫国际正试图将更多的澳大利亚商品,兜售给中国消费者,乃至全球。

一天后,也就是2月4日,阿里宣布,集团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开设面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市场的总部,进一步推进其全球化战略。

中澳互通,贸易往来,是国际友谊的具象与具体。也是两个普通家庭的友谊升华。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曾经的蝴蝶振翅,最终有了成就了阿里巴巴与马云。这一切,源自马云的执着,遭遇了Ken、David 等 Morley家庭的善意,并且,他们又都是那么的努力。因缘际会,有了今时今日。

David Morley谦逊地说,“我们相信不管马云是否遇到父亲, 他都可以实现他的梦想的”,但我们相信,不止是马云与Ken、David,周云、张云与John或是edmund,他们的善意、执着与努力,也能成就一段段传奇与美好。

一念三千,善意应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