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银河写手》上映:打工人哪有不疯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银河写手》上映:打工人哪有不疯的?

工作世界变成了一场大型游戏,所有人都扮演一个角色。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范剑磊

文|经纬创投

“为什么周五离周一那么近,周一却离周五那么远?”这可能是每位打工人不敢宣之于口的“真心话”。

3月30日(明日),《银河写手》正式上映,以喜剧的形式为观众献上一场“精神按摩”,替每一个打工人喊出自己的心声。《银河写手》由单丹丹、李阔、高群编剧,李阔、单丹丹导演,而宋木子、合文俊、李飞三位主演均是以一部喜剧综艺出道。早在正式上映前,《银河写手》便获第17届FIRST青年电影展评委会大奖、最佳编剧奖亮相大奖,也曾在去年的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展映并获得高口碑。

《银河写手》究竟讲了什么样的故事?该部影片讲述了两个北漂新人编剧(乙方)自以为写出了传世之作《七秒人》,在找投资、找制作公司的路上,与甲方离谱的要求斗智斗勇,从此开启了一段啼笑皆非的“寻梦”之旅。以下,Enjoy:

01 改稿、加班福利、职场黑话……哪一幕触动了你?

《银河写手》讲述了一个有点才华、心怀抱负但不听任何修改意见的编剧张了一(宋木子 饰),一个地质勘探员转行、什么修改意见都听的编剧孙谈(合文俊 饰),合作了一部自认为旷世奇作《七秒人》。在一群狐朋狗友的帮助下,他们开始寻找资方和制片人,试图将剧本搬上大银幕。在经历被骗和多次改稿后,他们如愿找到投资方,结果没想到进入了无休止改稿的循环中……

在一张定档海报中,一份份写着“定稿细节调整版”“重新定稿版(1)”“最最新最终定稿(2)”“3.30改回第一稿(终)”等文档如同一座座大山,压着主演宋木子、合文俊喘不过气;而在合文俊修改文档的电脑上,小小的李飞比出一个个弱弱的OK手势,也是乙方最常用的表情;加上背景中绿屏故障的效果,这些元素透露着浓浓“社畜”味道,让人每位熬夜改稿的乙方心生共鸣。

《银河写手》不只是对编剧创作生活的戏谑自嘲,更是大城市普通打工人、卑微乙方的现实写照。影片中的大多数情节都是生活中可能发生的真事,合租房子均摊水电费、朋友之间的八卦和站队、乙方如何服务甲方……这些生活中尴尬的小瞬间,可能会有不少人感同身受。

《银河写手》讲的是卑微乙方向顶级甲方发起挑战的故事,而2024年初的黑马电影《年会不能停!》则化身“大厂打工人”的嘴替,用一个极其荒诞的故事描摹出最真切的职场现实。

它的好笑在于,电影里的一切都「似曾相识」,又以一种荒诞又讽刺的方式让人忍俊不禁。譬如,外包员工不能转正,但却常常是顶雷头号位;

比如,公司安排自助餐、班车、健身房、休息区,因此员工“6点下班,8点没人走”,美其名曰“大家都是自愿加班的,绝对没有强迫”,实际上一步步将打工人留在公司。

当然,最让互联网人熟悉的莫过于那一套“黑话”——对齐颗粒度、抓手、下沉、闭环.......

过去二十年间,互联网企业的快速成长创造了一批互联网职场新词,也诞生了一套互联网黑话。譬如,赋能客户 = 帮用户赚钱;信息分发 = 在这个平台发视频、图片、文章;实现深度共建、形成组合拳 = 视频、图片、文章一起发。下面有张图,大家看看日常中遇到了多少?

当职场人找到共鸣的时候,便需要一个情绪宣泄口,需要一个“嘴替”帮忙发疯。如同《银河写手》中的张了一怒怼甲方的场景,《年会不能停!》的年会演唱情节,平移了近年在网络“出圈”的“大厂年会吐槽rap”,让胡建林、马杰、潘怡然三个本无关联的打工人把一场年会变成酣畅又欢乐的控诉大会。

最后,导演大多会用喜剧消解现实的手法结束影片,但众多职场人只会在笑过之后摇摇头,继续回归职场。

02 从崇拜到“发疯”,职场人变迁历程

每一部电影都牵连着一群人的情绪,能够最大引发时代共鸣者,其实就是时代的爆款。

因此,每个时代爆火的职场电影,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职场生态。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前十年,外企白领一直是“脱离体制、公平竞争”的某种理想蓝图。这一时期,“世界500强企业”就像前几年的“互联网大厂”一样,是当时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

因此,2010年上映的职场电影《杜拉拉升职记》就是以外企为主要故事展开场景,展现的是职场白领对外企、大公司的崇拜。从电影中对外企的褒扬态度,反映的是那个时代某种社会潮流。

如今,聚焦职场、讽刺职场陋习的电影变多,意味着打工人叙事逻辑和职业生态发生了变化。

经济学家凯恩斯曾在20世纪30年代预言——到20世纪末,科技水平将足够进步,人们每周的工作时长会缩短至15小时。可如今,科技水平日益发达,人们在工作上耗费的时间反而更多,996、007的「内卷工作」成为常态。美国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将这些“毫无意义且往往有害的定期领薪水的职业”称之为“狗屁工作”。

大卫·格雷伯还在《毫无意义的工作》书中说道,我们的世界好像成了一个纸质世界,真实世界好像消失了。工作世界变成了一场大型游戏,所有人都扮演一个角色。当大家坐在办公室,每天要面对重复劳动、冗余的办事流程、复杂的人际关系,一种“不在流水线,却是一颗螺丝钉”的感受油然而生。

尤其当社会流动性减弱、工作时间增长、时间支出与收入(薪酬)不匹配、工作不稳定性因素增加……都日益加重了都市打工人的“失落感”,也让职场充满着焦虑、压抑、迷茫和隐忍等错综复杂的情绪。

在这种高压空间下,打工人需要一个发泄的空间适度“发疯”。最近几年,打工人有技巧地“发疯”,是在用荒诞对抗荒诞,用魔法打败魔法。层出不穷的“打工人”段子不断在网络上引发复制传播的狂欢,堪称赛博行为艺术——

“打工人哪有不疯的?硬撑罢了!”

“自从疯了以后精神正常多了。”

“如果天天上班的话,没点素质也很正常。”

在网络段子里,00后在职场已经是神一般的存在——他们到点就溜,从不加班;在工位大摇大摆玩手机、团建直接请假、大胆离职,维权知识满分,甚至可以正面硬刚领导。这也并非毫无缘由。相较于80后、90后,00后在职场中更加重视个人成长和生活品质,期望在职场得到公正的待遇和尊重。同时,00后具有一种无所畏惧的精神,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更愿意创造有利于他们成长和发展的环境。

因此,随着“Z世代”“00后”浓度升高,职场开始出现越来越多“反内卷”、关注个体的幸福感的呼声。相应的,这一时期的职场剧还原了职场氛围和大城市青年的生活写照,让观众深刻感受到职场中的无奈和困境的同时,开始让更多人对职场现实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

03 当职场现实撞上黑色幽默,国内外有何不同?

用喜剧消解恐惧、用黑色幽默揭露职场现实的电影,总是能不经意间击中打工人的内心。

即便是不同年代、不同国家,这种类型的喜剧电影总能将各自的办公室困境刻画得活灵活现。譬如,老牌传统喜剧《上班一条虫》(Life Space)就是一部浓缩现实的职场喜剧,受到了哈佛商学院的力荐。这部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发行的影片于1999年上映,讽刺了流行于上世纪 90 年代软件公司的企业文化,让你开怀一笑的同时,也能在当下的职场找到相似的境遇。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Peter(朗-里维斯顿饰)是一名电脑工程师,要忍受枯燥乏味的工作,时常为黯淡的前途感到迷茫。当然,他还要应付总是要求加班的老板。有一次Peter只是忘记给工作报告加上封皮;但是领导根本听不进Peter的解释,一直自说自话,并不存在平等、高效沟通....

精神压力颇大的Peter晚上做梦都是办公室嘈杂的声音,以及上司叮嘱的脸孔。

祸不单行,公司又传出了要裁员的消息。Peter面对接踵而至的坏事,来到了一家职业催眠机构,希望解决自己的问题,但依旧治疗无果。于是,Peter索性放飞自我,终于决定奋起反抗。

当老板准备跟他谈论一下为什么周末没来加班的事情时,他直接无视上司并从他的身边走了过去。

当评估员让他描述一下他每天的工作时,彼得直言公司“奖赏机制不明”“组织架构混乱”“晋升渠道固化”等现状,并道出一句“这些人在这家公司真正工作的动力其实不是为了升职,而是保住饭碗”。没想到,彼得意外升职,开始被公司安排带团队。但他依旧反抗公司不合理之处,最终还是选择放弃电脑工程师的工作,成为了一名建筑工人。结尾处,他在清理着被烧毁的公司,自由而快乐……

这部电影通过荒诞的人物形象、动作行为、剧情展露了互联网泡沫后美国办公室的祛魅化和困于办公室中社畜的辛酸。其中,这部影片职场提到了加班、奖罚制度、晋升渠道等话题更是超越时空,依旧是现代城市人关注的话题。

有趣的是,中、美这类职场喜剧大多会在结尾安排主角反抗的桥段,而日本这类喜剧电影则有所不同,他们善于在讽刺与搞笑之间,在结尾留下一丝温情的画面。

在今年北影节冲出来的黑马电影《如果不让上司注意到这个时间循环就无法结束》,主角们陷在了办公室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中,为了让关键人物部长意识到这一事实并打破循环,他们要使出浑身解数。

采用“循环”这种艺术手法并不是为了炫技,而是选择了一种更贴近社畜的方式展现他们的现状。在日本,加班已经演变成了一种病态,“社畜”们也觉得必须加班以示对公司的忠诚。这种环境下,他们像是被困在一个毫无盼头的牢笼中,日复一日地承受着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窒息。

此外,影片中体现了日本公司的一个独特的“上申制度”,就是只能向自己上一级的领导汇报,如果越级汇报,会被看作“大逆不道”。为此,众人制作了精美、格式统一的PPT,向部长汇报了时间循环事件,这一幕既悲催又带有满满的讽刺喜剧味道。

这部影片中还有很多有趣但不符合套路的情节——在工作上积极进取的吉川,把走不出去的时间循环噩梦,成了她通过时间循环重复工作而获得的职场能力加持;而众人走出循环的方式不是反抗不合理的职场制度,而是帮助部长重拾画笔,完成这个停滞了多年的漫画。

或许他们用这种方式告诉大家,靠“发疯”爽文式反抗不能改变现实,但打工人可以找回自我,主动跳出被社会“工具化”的命运,这或许才是终极奥义。可是,现实中的打工人又该如何走出循环,实现自我呢?

每部影片的结尾都会留下一个发人深省的结尾,试图告诉大家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生活。他们还试图告诉“打工人”不能被职场的规则与束缚所困住,而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真实感受与梦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活出自己的价值。梁实秋曾说过:“人类最高的理想应该是人人能有闲暇,于必需的工作之余还能有闲暇去做人,有闲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我们应该希望人人都能属于‘有闲阶级’。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

不过,这种“有闲阶级”终究是理想生活状态,现实中的打工人依然要为生活奔波。因此,我们在感叹电影中似曾相识的一幕幕,不仅仅是找同感和共情,更是希望有一个“嘴替”帮助打工人酣畅淋漓地发泄、肆无忌惮地吐槽。笑过、哭过后,打工人依旧清醒地知道,班是不可能不上的,依然要继续与这个世界死磕到底。

References:

1.为什么公司人开始思考工作的意义?来源:第一财经

2.假期结束,上班了的心情堪比上坟?也只有这部电影能解释!来源:华谊兄弟电影

3.FIRST爆款《银河写手》:以搞笑方式打开影视圈打工人的血泪史 来源:娱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银河写手》上映:打工人哪有不疯的?

工作世界变成了一场大型游戏,所有人都扮演一个角色。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范剑磊

文|经纬创投

“为什么周五离周一那么近,周一却离周五那么远?”这可能是每位打工人不敢宣之于口的“真心话”。

3月30日(明日),《银河写手》正式上映,以喜剧的形式为观众献上一场“精神按摩”,替每一个打工人喊出自己的心声。《银河写手》由单丹丹、李阔、高群编剧,李阔、单丹丹导演,而宋木子、合文俊、李飞三位主演均是以一部喜剧综艺出道。早在正式上映前,《银河写手》便获第17届FIRST青年电影展评委会大奖、最佳编剧奖亮相大奖,也曾在去年的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展映并获得高口碑。

《银河写手》究竟讲了什么样的故事?该部影片讲述了两个北漂新人编剧(乙方)自以为写出了传世之作《七秒人》,在找投资、找制作公司的路上,与甲方离谱的要求斗智斗勇,从此开启了一段啼笑皆非的“寻梦”之旅。以下,Enjoy:

01 改稿、加班福利、职场黑话……哪一幕触动了你?

《银河写手》讲述了一个有点才华、心怀抱负但不听任何修改意见的编剧张了一(宋木子 饰),一个地质勘探员转行、什么修改意见都听的编剧孙谈(合文俊 饰),合作了一部自认为旷世奇作《七秒人》。在一群狐朋狗友的帮助下,他们开始寻找资方和制片人,试图将剧本搬上大银幕。在经历被骗和多次改稿后,他们如愿找到投资方,结果没想到进入了无休止改稿的循环中……

在一张定档海报中,一份份写着“定稿细节调整版”“重新定稿版(1)”“最最新最终定稿(2)”“3.30改回第一稿(终)”等文档如同一座座大山,压着主演宋木子、合文俊喘不过气;而在合文俊修改文档的电脑上,小小的李飞比出一个个弱弱的OK手势,也是乙方最常用的表情;加上背景中绿屏故障的效果,这些元素透露着浓浓“社畜”味道,让人每位熬夜改稿的乙方心生共鸣。

《银河写手》不只是对编剧创作生活的戏谑自嘲,更是大城市普通打工人、卑微乙方的现实写照。影片中的大多数情节都是生活中可能发生的真事,合租房子均摊水电费、朋友之间的八卦和站队、乙方如何服务甲方……这些生活中尴尬的小瞬间,可能会有不少人感同身受。

《银河写手》讲的是卑微乙方向顶级甲方发起挑战的故事,而2024年初的黑马电影《年会不能停!》则化身“大厂打工人”的嘴替,用一个极其荒诞的故事描摹出最真切的职场现实。

它的好笑在于,电影里的一切都「似曾相识」,又以一种荒诞又讽刺的方式让人忍俊不禁。譬如,外包员工不能转正,但却常常是顶雷头号位;

比如,公司安排自助餐、班车、健身房、休息区,因此员工“6点下班,8点没人走”,美其名曰“大家都是自愿加班的,绝对没有强迫”,实际上一步步将打工人留在公司。

当然,最让互联网人熟悉的莫过于那一套“黑话”——对齐颗粒度、抓手、下沉、闭环.......

过去二十年间,互联网企业的快速成长创造了一批互联网职场新词,也诞生了一套互联网黑话。譬如,赋能客户 = 帮用户赚钱;信息分发 = 在这个平台发视频、图片、文章;实现深度共建、形成组合拳 = 视频、图片、文章一起发。下面有张图,大家看看日常中遇到了多少?

当职场人找到共鸣的时候,便需要一个情绪宣泄口,需要一个“嘴替”帮忙发疯。如同《银河写手》中的张了一怒怼甲方的场景,《年会不能停!》的年会演唱情节,平移了近年在网络“出圈”的“大厂年会吐槽rap”,让胡建林、马杰、潘怡然三个本无关联的打工人把一场年会变成酣畅又欢乐的控诉大会。

最后,导演大多会用喜剧消解现实的手法结束影片,但众多职场人只会在笑过之后摇摇头,继续回归职场。

02 从崇拜到“发疯”,职场人变迁历程

每一部电影都牵连着一群人的情绪,能够最大引发时代共鸣者,其实就是时代的爆款。

因此,每个时代爆火的职场电影,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职场生态。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前十年,外企白领一直是“脱离体制、公平竞争”的某种理想蓝图。这一时期,“世界500强企业”就像前几年的“互联网大厂”一样,是当时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

因此,2010年上映的职场电影《杜拉拉升职记》就是以外企为主要故事展开场景,展现的是职场白领对外企、大公司的崇拜。从电影中对外企的褒扬态度,反映的是那个时代某种社会潮流。

如今,聚焦职场、讽刺职场陋习的电影变多,意味着打工人叙事逻辑和职业生态发生了变化。

经济学家凯恩斯曾在20世纪30年代预言——到20世纪末,科技水平将足够进步,人们每周的工作时长会缩短至15小时。可如今,科技水平日益发达,人们在工作上耗费的时间反而更多,996、007的「内卷工作」成为常态。美国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将这些“毫无意义且往往有害的定期领薪水的职业”称之为“狗屁工作”。

大卫·格雷伯还在《毫无意义的工作》书中说道,我们的世界好像成了一个纸质世界,真实世界好像消失了。工作世界变成了一场大型游戏,所有人都扮演一个角色。当大家坐在办公室,每天要面对重复劳动、冗余的办事流程、复杂的人际关系,一种“不在流水线,却是一颗螺丝钉”的感受油然而生。

尤其当社会流动性减弱、工作时间增长、时间支出与收入(薪酬)不匹配、工作不稳定性因素增加……都日益加重了都市打工人的“失落感”,也让职场充满着焦虑、压抑、迷茫和隐忍等错综复杂的情绪。

在这种高压空间下,打工人需要一个发泄的空间适度“发疯”。最近几年,打工人有技巧地“发疯”,是在用荒诞对抗荒诞,用魔法打败魔法。层出不穷的“打工人”段子不断在网络上引发复制传播的狂欢,堪称赛博行为艺术——

“打工人哪有不疯的?硬撑罢了!”

“自从疯了以后精神正常多了。”

“如果天天上班的话,没点素质也很正常。”

在网络段子里,00后在职场已经是神一般的存在——他们到点就溜,从不加班;在工位大摇大摆玩手机、团建直接请假、大胆离职,维权知识满分,甚至可以正面硬刚领导。这也并非毫无缘由。相较于80后、90后,00后在职场中更加重视个人成长和生活品质,期望在职场得到公正的待遇和尊重。同时,00后具有一种无所畏惧的精神,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更愿意创造有利于他们成长和发展的环境。

因此,随着“Z世代”“00后”浓度升高,职场开始出现越来越多“反内卷”、关注个体的幸福感的呼声。相应的,这一时期的职场剧还原了职场氛围和大城市青年的生活写照,让观众深刻感受到职场中的无奈和困境的同时,开始让更多人对职场现实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

03 当职场现实撞上黑色幽默,国内外有何不同?

用喜剧消解恐惧、用黑色幽默揭露职场现实的电影,总是能不经意间击中打工人的内心。

即便是不同年代、不同国家,这种类型的喜剧电影总能将各自的办公室困境刻画得活灵活现。譬如,老牌传统喜剧《上班一条虫》(Life Space)就是一部浓缩现实的职场喜剧,受到了哈佛商学院的力荐。这部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发行的影片于1999年上映,讽刺了流行于上世纪 90 年代软件公司的企业文化,让你开怀一笑的同时,也能在当下的职场找到相似的境遇。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Peter(朗-里维斯顿饰)是一名电脑工程师,要忍受枯燥乏味的工作,时常为黯淡的前途感到迷茫。当然,他还要应付总是要求加班的老板。有一次Peter只是忘记给工作报告加上封皮;但是领导根本听不进Peter的解释,一直自说自话,并不存在平等、高效沟通....

精神压力颇大的Peter晚上做梦都是办公室嘈杂的声音,以及上司叮嘱的脸孔。

祸不单行,公司又传出了要裁员的消息。Peter面对接踵而至的坏事,来到了一家职业催眠机构,希望解决自己的问题,但依旧治疗无果。于是,Peter索性放飞自我,终于决定奋起反抗。

当老板准备跟他谈论一下为什么周末没来加班的事情时,他直接无视上司并从他的身边走了过去。

当评估员让他描述一下他每天的工作时,彼得直言公司“奖赏机制不明”“组织架构混乱”“晋升渠道固化”等现状,并道出一句“这些人在这家公司真正工作的动力其实不是为了升职,而是保住饭碗”。没想到,彼得意外升职,开始被公司安排带团队。但他依旧反抗公司不合理之处,最终还是选择放弃电脑工程师的工作,成为了一名建筑工人。结尾处,他在清理着被烧毁的公司,自由而快乐……

这部电影通过荒诞的人物形象、动作行为、剧情展露了互联网泡沫后美国办公室的祛魅化和困于办公室中社畜的辛酸。其中,这部影片职场提到了加班、奖罚制度、晋升渠道等话题更是超越时空,依旧是现代城市人关注的话题。

有趣的是,中、美这类职场喜剧大多会在结尾安排主角反抗的桥段,而日本这类喜剧电影则有所不同,他们善于在讽刺与搞笑之间,在结尾留下一丝温情的画面。

在今年北影节冲出来的黑马电影《如果不让上司注意到这个时间循环就无法结束》,主角们陷在了办公室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中,为了让关键人物部长意识到这一事实并打破循环,他们要使出浑身解数。

采用“循环”这种艺术手法并不是为了炫技,而是选择了一种更贴近社畜的方式展现他们的现状。在日本,加班已经演变成了一种病态,“社畜”们也觉得必须加班以示对公司的忠诚。这种环境下,他们像是被困在一个毫无盼头的牢笼中,日复一日地承受着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窒息。

此外,影片中体现了日本公司的一个独特的“上申制度”,就是只能向自己上一级的领导汇报,如果越级汇报,会被看作“大逆不道”。为此,众人制作了精美、格式统一的PPT,向部长汇报了时间循环事件,这一幕既悲催又带有满满的讽刺喜剧味道。

这部影片中还有很多有趣但不符合套路的情节——在工作上积极进取的吉川,把走不出去的时间循环噩梦,成了她通过时间循环重复工作而获得的职场能力加持;而众人走出循环的方式不是反抗不合理的职场制度,而是帮助部长重拾画笔,完成这个停滞了多年的漫画。

或许他们用这种方式告诉大家,靠“发疯”爽文式反抗不能改变现实,但打工人可以找回自我,主动跳出被社会“工具化”的命运,这或许才是终极奥义。可是,现实中的打工人又该如何走出循环,实现自我呢?

每部影片的结尾都会留下一个发人深省的结尾,试图告诉大家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生活。他们还试图告诉“打工人”不能被职场的规则与束缚所困住,而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真实感受与梦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活出自己的价值。梁实秋曾说过:“人类最高的理想应该是人人能有闲暇,于必需的工作之余还能有闲暇去做人,有闲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我们应该希望人人都能属于‘有闲阶级’。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

不过,这种“有闲阶级”终究是理想生活状态,现实中的打工人依然要为生活奔波。因此,我们在感叹电影中似曾相识的一幕幕,不仅仅是找同感和共情,更是希望有一个“嘴替”帮助打工人酣畅淋漓地发泄、肆无忌惮地吐槽。笑过、哭过后,打工人依旧清醒地知道,班是不可能不上的,依然要继续与这个世界死磕到底。

References:

1.为什么公司人开始思考工作的意义?来源:第一财经

2.假期结束,上班了的心情堪比上坟?也只有这部电影能解释!来源:华谊兄弟电影

3.FIRST爆款《银河写手》:以搞笑方式打开影视圈打工人的血泪史 来源:娱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