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牛栏山酒厂对外透露了2016年的基本销售情况,其业绩规模超过60亿,同比增幅在10%以上,利润规模则达到6亿元以上,同时北京以外的全国区域市场销售占比超过65%,而在2017年春节期间,牛栏山仍基本确保10%的业绩增幅。
在行业深度调整期逆势崛起,从区域市场走向全国,从低档酒代表成为大众白酒消费的主导品牌,冲出众多名酒企业的包夹,跻身行业排名前列。牛栏山的这种快速增长已成为一种“现象”,被业界广泛关注和研究。
但到了宋克伟这里,画风却突然一变,这些“褒义词”、“肯定句”都被他一句话给“反转”了:“不着急,慢慢来。”
其实宋克伟这句“不着急”已经说了十几年。2002年他担任牛栏山酒厂常务副厂长,主管销售工作,当时全厂年销售不到2亿元,2014年,他升任厂长,到2016年销售额突破60亿元,增长幅度超过30倍。而无论在哪个阶段,宋克伟却总说:“不着急”。
这种业绩与心态的强烈反差,几乎让旁观者都无法“淡定”了,宋克伟为什么“不着急”,牛栏山未来能走多远,在快慢矛盾的表象背后,是否还隐藏着一种因果联系呢?
当宋克伟说“不着急”的时候,
他心里究竟在想啥?
当一个人说“不着急”的时候,基本上是出于两种情况,要么是慢性子使然,用互联网语言说就是“拖延症”,要么是心里已经有谱,接下来可以按部就班出牌,也就无需着急了。
从过往来看,宋克伟的“不着急”应属后一种情况。
1988年,20出头的宋克伟刚刚大学毕业,本科生在那个年代可是稀缺人才,他却选择了尚且名不见经传的牛栏山酒厂,还给自己找了个很“不着急”的理由:“我是顺义本地人,酒厂离家近”。
但实际上呢?宋克伟当时想的是,老话说“民以食为天”,老百姓生活都离不开这一行,“绝对不会倒闭,干好了没准还能有个大发展。”
进入酒厂没多久,宋克伟就赶上了一次“风波”。由于政策调整,统购统销的老机制被取消,酒厂需要自己找销路,每个工人都被分配了销售任务,于是原属酒厂动力科的宋克伟也走上顺义街头,扛着酒箱吆喝叫卖。
“我当时是真害怕啊,不知道怎么回事,干得红红火火的,突然就一下就停下来了。”宋克伟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但怕归怕,心里还是不着急:“北京人离不开二锅头,只要有喝酒的,厂子就会挺过来。做这行没错。”之后酒厂渐渐适应了新环境,市场销售重回正轨,宋克伟也回到了原先的工作部门。
到2002年,因为市场和行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牛栏山酒厂销售业绩已连续五年下滑。在这个关头,宋克伟被任命为常务副厂长,主管销售工作。“高升”之后,宋克伟却犯愁了,之前在酒厂的十多年时间,基本都是跟生产打交道,对销售工作非常陌生,能干好吗?
这回宋克伟心里明白,急也没用,一着急还可能适得其反,于是在主管销售的前三个月里,他只看不说,仔细观察,琢磨问题。三个月后,他终于开口说话了:要根据消费者群体的实际需求,对产品做调整,主推清香型牛栏山二锅头和百年牛栏山二锅头两个系列产品。
经过一段时间后,新的销售策略见到了成效,到当年年底,牛栏山终于止住了业绩下滑的不利形势,市场起色明显。
在这些往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当宋克伟嘴上说不着急的时候,其实已经在心里做好了打算,或者是正在分析情况,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在宋克伟不断重复说“不着急”的过程中,牛栏山对应的发展形势就是“没问题”、“有办法”,那企业的持续快速增长也就顺理成章了。
“不着急”反而是牛栏山的加速器?
作为企业领导人和决策者,其思维、心态与企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只有在二者协调统一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动力。结合牛栏山的实际情况来看,“不着急”或许正是其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陈酿”产品几乎成为牛栏山近年发展的一个缩影,其不仅在产品定位、市场布局上很有代表性,而在增长策略和节奏方面同样表现出“不着急”的稳健心态。
牛栏山陈酿(绿标)于2003年推出,当时主要是针对河北市场而开发的一个产品,在其早期阶段,并没有特别“超常规”的增长表现,直到2010年左右才开始爆发式放量,席卷北京、河北、山东、内蒙等市场,2013年时销量已超过2000万箱,如果按照牛栏山酒厂10%的年增长率推算,其2016年销量有可能突破2600万箱。
肯花7年时间培育市场,牛栏山陈酿真可谓是一个“不着急”的产品了。
在宋克伟看来,牛栏山陈酿能有后来的成功,前期的积累和耐心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见到不少品牌、产品,都急于起量,但一急就容易出乱子,急了就容易失望,最后形成的局面就是频繁换产品。当然,运气好了会在短时间内起量,但基础可能不稳。”
如果说牛栏山陈酿以“不着急”的心态逐渐成长为市场领先的“超级大单品”,那保持同样心态的牛栏山酒厂,则正在向着更高的行业地位稳步迈进。
宋克伟于2015年首次提出了牛栏山酒厂的百亿计划,即到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如果这一目标顺利实现,其势必对白酒市场和行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至于这个百亿计划怎么实现,宋克伟有过不同角度的分析解读。
如果要求我们短期内增长到100亿,可能也能完成,但那会对市场造成很大的后遗症。100亿就放在那里,但需要完成既定动作才行。幸运的是,牛栏山虽然是国企,但上层对企业增长要求相对宽松,所以我们能够按照市场和企业发展规律来安排自己的事情。”
全国空白市场还很多,我们也没那么着急,一个一个做。当然这么多区域也有下滑的,但同时一定要有增长的区域,就像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但一定要确保掰到手的是大的,丢掉的是小的,如果反了,就不好了。但北京市场一定要确保稳中有增,因为它是唯一的。
对于成熟区域的经销商,我们也不会轻易进行扁平化。现在产品往下沉,都是让原有经销商来做这个工作,你做出来的市场,收益就归你,市场下沉、产品调整这些后续工作会给你时间和空间。
听起来“高大上”的百亿计划,被宋克伟这么一番解读,却有了“慢三步”的感觉。换个角度来看,相比于同处行业排名前列的名酒企业,牛栏山在品牌认知和市场基础等各个方面都不占优势,其采取步步为营、踏实前进的“不着急”节奏,反而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如果牛栏山真“急”了,反而可能“慢”下来。
宋克伟与吴少勋的“不谋而合”说明什么?
宋克伟爱说“不着急”,而另一位行业“大咖”、劲牌公司董事长吴少勋则经常提到“量力而行”。
吴少勋曾专门考察过“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的店铺,并为之深受震撼,认为做企业必须要有专注精神,把品质和服务做到极致,“不应片面追求短期利益,必须量力而行。”吴少勋还多次对经销商表示,做生意要有稳健心态和长远眼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好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巧合”的是,牛栏山与劲牌恰是近年来酒业快速增长的代表企业,劲牌公司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92.15亿元,同比上升8.42%,其中毛铺苦荞酒完成销售16亿元。
同样的低调谨慎,同样的强势发展,宋克伟与吴少勋的不谋而合说明了什么?
快速发展是酒业上一个“黄金十年”的重要特征,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各类资源的快速嫁接转化。相对于当时,酒业接下来的发展形势可能更加趋向于品质、服务的升级,以及厂商关系和模式的优化创新,对于酒企而言,这需要下更多的“慢功夫”,系统、周全、长远地进行决策规划,才能确保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说了十几年“不着急”的宋克伟,想必对“慢工出细活”有很深的理解和体会,而这将是牛栏山今后发展的一大比较优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