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嚼客
手下留情,还请你们放过群众的朋友圈。
包括嚼客君在内,众多身在北上广的地产媒体人过年期间写下了众多“区域楼市观察”类稿件,篇篇精彩,朋友圈里看到的“区域楼市观察”篇数没有一百也有五十。最了解当地的人才最了解当地的楼市,但当你在观察当地楼市的同时,当地群众也在观察北上广的楼市,凭着一些模糊的媒体报道开始跟你探讨北上广楼市,期间听到最多的一句是:网上都说北京楼市开始暴跌了?
没忙着去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普及常识,知道身在北京的自己能获取的信息要比亲朋好友多得多,信息完全不对称,但确实好奇到底是什么让围观群众一致判定2017北京楼市要暴跌?
“春节楼市里的暴跌与惨淡”
特意收藏了众人在朋友圈分享的几组消息:
1、“大消息!开年楼市三大信号预示将变天”;
2、“时值鸡年春节,多个一线城市楼市成交迎来大幅下滑,三大利空信号接踵而至,专家称全国楼市进入下行通道已基本确立”;
3、“成交遇冷,上海成交量骤降7成。最新数据显示,1月27日到2月2日上海新建商品住宅成交949平方米,比猴年春节期间减少71.1%,创2011年以来成交量历史最低”。
1月27日到2月2日,传统的除夕夜到正月初六,不能否认有人会在此期间购房,但也不能否认大多数国人在此阶段还沉浸在祥和喜庆的氛围中无心购房,利用春节期间的成交量去判定2017年整体楼市的涨跌趋势难以成立,且不说诸多因素有无变动可能,单以最特殊一周成交量去判断全年趋势就是错,更有人用“暴跌”、“惨淡”等恐慌性字眼成稿,堪比造谣,试问:有多少人是等着春节过后再考虑买房事宜?
这是一组被众多媒体引用的数据无错,引用也无错,错在掐头去尾取中间的整理性报道“刻意”营造出一番“暴跌”景象。
“春节假期期间,杭州市签约6套;无锡市备案成交3套;南京市住宅认购量共31套,成交量为1套;上海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949平方米,成交1套;昆明市备案1套商品房;广州市春节前一周的1月23日-1月29日新房网签成交505套,环比之前一周的1936套减少1431套;往往最受北京市商品房成交256套,环比下降20%”。
为什么重环比而轻同比?
被忽视的“变相加息”
2月3日, “变相加息”开启:央行公开市场逆回购利率上调10个基点,同时上调slf品种利率10~35个基点不等,可能懒得查SLF到底是什么,最简单的示意就是资金成本的高低。
slf全称StandingLendingFacility,是央行管理流动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即常备借贷便利。2013年初,央行首创slf,是正常的流动性供给渠道,以抵押方式发放。slf期限为1~3个月,主要为了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投放对象以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为主。
关乎资金成本高低的slf调控对信贷的影响不容忽视,对房地产市场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2016年似乎所有的东西都在涨价,全国地产销售增速超过20%,汽车销售增速接近15%,基建投资增速超过15%,此番slf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各方的资金使用成本,意在保增长的程度上去做外科手术挤泡沫,但如果调整药剂过猛,地产与汽车销售增速急跌,光靠基建投资能否稳的住经济面?
钢铁、煤炭、水泥的价格与产量均开始回暖,在出口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如果地产与汽车销售也放缓,二者的库存风险可想而知,尤其在三四线城市,本身就没赶上2016年去库存的大车,如果由于信贷层面的影响导致销售受阻,那可真有些永无翻身之日的味道了。
在大众对于slf之类的调控手段与效果不解时,媒体当作的是普及常识。三番四次的以“春节暴跌”作为报道不但不合常理,更有些恶意造谣的味道。
虽知你身无铁肩,但还请手下留情,担些道义。
(附送两张经济层面数据):
(民间投资增速趋势图)
(中国与墨西哥单位劳工成本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