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发病率不断走高,社区筛查检出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85%

今年的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4月15日-21日)中,上海市卫健委公布的一组最新监测数据值得关注。2020年,上海市共有3.86万人因癌症而死亡,死亡率为262/10万,癌症仍是上海居民的第二位死因。

今年的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4月15日-21日)中,上海市卫健委公布的一组最新监测数据值得关注。2020年,上海市共有3.86万人因癌症而死亡,死亡率为262/10万,癌症仍是上海居民的第二位死因。同期,上海新发癌症病例8.5万例,发病率为576/10万,发病前三位的癌症依次是肺癌、大肠癌和甲状腺癌。

据上海市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许剑民教授进一步介绍,从全国范围看,当下肠癌发病率从上世纪70年代的第五位上升至第二位,仅次于肺癌之后,死亡率位居第四位。而在上海,肠癌的发病率超过60/10万,尤其在徐汇区达到80/10万,现状不容乐观。

据许剑民教授分析,肠癌日趋高发与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例如缺乏运动、习惯于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都会引发肠癌,因而在国内一些沿海地区,肠癌的发病率甚至超过欧美。

从治疗效果上看,早期肠癌Ⅰ期术后五年生存率在95%以上,Ⅱ期5年生存率在85%以上,预后较好。另外,有30-40%结直肠癌发现时即合并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率70%,更有20-30%结直肠癌发现时即合并肝、肺等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不足40%。

但实际上,结直肠癌又被认为是最适合推广早筛的癌种之一。所谓早筛,即是在病灶还未发展成肿瘤时尽早发现,进行干预。许剑民教授介绍,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多经过“增生-腺瘤-癌”的过程,从癌前病变发展到癌一般需要5-10年。这期间筛查出早期病变,通过内镜中心治疗,即可以避免发展成肠癌。

不过,将干预关口提前5至10年的设想虽好,但愿意进行肠癌筛查的群体实际上少之又少。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仅有34.5%患者每年接受1次及以上体检,仅7.5%体检者包含结直肠癌项目。许剑民教授分析,一方面的原因是,当下肠癌筛查的金标准是肠镜检查,但需要服用泻药做肠道准备,同时其也是一项侵入性检查,因而依从性较差,也不适用于肠镜不耐受、肠道狭窄人群。

此外,非侵入性筛查肠癌风险的方法还包括粪便隐血FOBT、粪便隐血FIT、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技术等,但也最终需要靠肠镜和病理报告“一锤定音”,确认病灶情况。因此,不少人抱有侥幸心理。许剑民遇到过不少前期宁愿不做筛查,病变发展到后期再后悔的患者。他观察,目前到门诊中就诊的早期患者不到10%,大部分患者就诊时病变已发展到中晚期。

实际上,作为肠癌高发地区,上海在肠癌筛查方面有过多次尝试和经验。早在2008年,许剑民教授就牵头中山医院结直肠癌中心,以徐汇区徐家汇街道为试点对社区居民开展肠癌筛查,覆盖对象包括社区所有40岁至74岁的人群,人数达10万人。

到2013年,上海启动覆盖上海市100万居民的免费大肠癌筛查,每三年对50岁以上的群体进行问卷和粪便隐血筛查,后这一年龄降至45岁。截止2023年,上海社区大肠癌筛查累计服务576万人次。

随访结果显示,2013—2015年通过社区筛查检出的大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84.66%,较同年上海50岁以上大肠癌病例生存率高21个百分点。但值得注意的是,风险人群进行肠镜检查的依从性始终不算高。

2021年,徐汇区政府牵头,中山医院联合徐汇区卫健委和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等共同承担的徐汇区社区居民结直肠肿瘤精准筛查项目进一步升级。许剑民介绍,前述精准筛查项目在问卷调查和粪便隐血筛查的基础上,针对初筛提示有风险又不愿意做肠镜的患者再进行了一项粪便多靶点FIT-DNA检测和5-羟甲基化血检,相当于确定了“风险人群中的风险人群”,建议后者进行肠镜检查,及时干预。

在肠癌预防和筛查方面,许剑民教授建议,对于风险人群,如有家族史,或此前有腺瘤息肉、有炎症性肠病、有大便习惯改变的群体,建议每2-3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普通人则5-10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肠癌发病率不断走高,社区筛查检出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85%

今年的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4月15日-21日)中,上海市卫健委公布的一组最新监测数据值得关注。2020年,上海市共有3.86万人因癌症而死亡,死亡率为262/10万,癌症仍是上海居民的第二位死因。

今年的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4月15日-21日)中,上海市卫健委公布的一组最新监测数据值得关注。2020年,上海市共有3.86万人因癌症而死亡,死亡率为262/10万,癌症仍是上海居民的第二位死因。同期,上海新发癌症病例8.5万例,发病率为576/10万,发病前三位的癌症依次是肺癌、大肠癌和甲状腺癌。

据上海市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许剑民教授进一步介绍,从全国范围看,当下肠癌发病率从上世纪70年代的第五位上升至第二位,仅次于肺癌之后,死亡率位居第四位。而在上海,肠癌的发病率超过60/10万,尤其在徐汇区达到80/10万,现状不容乐观。

据许剑民教授分析,肠癌日趋高发与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例如缺乏运动、习惯于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都会引发肠癌,因而在国内一些沿海地区,肠癌的发病率甚至超过欧美。

从治疗效果上看,早期肠癌Ⅰ期术后五年生存率在95%以上,Ⅱ期5年生存率在85%以上,预后较好。另外,有30-40%结直肠癌发现时即合并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率70%,更有20-30%结直肠癌发现时即合并肝、肺等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不足40%。

但实际上,结直肠癌又被认为是最适合推广早筛的癌种之一。所谓早筛,即是在病灶还未发展成肿瘤时尽早发现,进行干预。许剑民教授介绍,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多经过“增生-腺瘤-癌”的过程,从癌前病变发展到癌一般需要5-10年。这期间筛查出早期病变,通过内镜中心治疗,即可以避免发展成肠癌。

不过,将干预关口提前5至10年的设想虽好,但愿意进行肠癌筛查的群体实际上少之又少。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仅有34.5%患者每年接受1次及以上体检,仅7.5%体检者包含结直肠癌项目。许剑民教授分析,一方面的原因是,当下肠癌筛查的金标准是肠镜检查,但需要服用泻药做肠道准备,同时其也是一项侵入性检查,因而依从性较差,也不适用于肠镜不耐受、肠道狭窄人群。

此外,非侵入性筛查肠癌风险的方法还包括粪便隐血FOBT、粪便隐血FIT、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技术等,但也最终需要靠肠镜和病理报告“一锤定音”,确认病灶情况。因此,不少人抱有侥幸心理。许剑民遇到过不少前期宁愿不做筛查,病变发展到后期再后悔的患者。他观察,目前到门诊中就诊的早期患者不到10%,大部分患者就诊时病变已发展到中晚期。

实际上,作为肠癌高发地区,上海在肠癌筛查方面有过多次尝试和经验。早在2008年,许剑民教授就牵头中山医院结直肠癌中心,以徐汇区徐家汇街道为试点对社区居民开展肠癌筛查,覆盖对象包括社区所有40岁至74岁的人群,人数达10万人。

到2013年,上海启动覆盖上海市100万居民的免费大肠癌筛查,每三年对50岁以上的群体进行问卷和粪便隐血筛查,后这一年龄降至45岁。截止2023年,上海社区大肠癌筛查累计服务576万人次。

随访结果显示,2013—2015年通过社区筛查检出的大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84.66%,较同年上海50岁以上大肠癌病例生存率高21个百分点。但值得注意的是,风险人群进行肠镜检查的依从性始终不算高。

2021年,徐汇区政府牵头,中山医院联合徐汇区卫健委和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等共同承担的徐汇区社区居民结直肠肿瘤精准筛查项目进一步升级。许剑民介绍,前述精准筛查项目在问卷调查和粪便隐血筛查的基础上,针对初筛提示有风险又不愿意做肠镜的患者再进行了一项粪便多靶点FIT-DNA检测和5-羟甲基化血检,相当于确定了“风险人群中的风险人群”,建议后者进行肠镜检查,及时干预。

在肠癌预防和筛查方面,许剑民教授建议,对于风险人群,如有家族史,或此前有腺瘤息肉、有炎症性肠病、有大便习惯改变的群体,建议每2-3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普通人则5-10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