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商业化第一品牌是怎样炼成的

作为A股首家健康商业化平台上市公司,百洋医药运营的品牌效应逐步释放,盈利能力保持持续高速增长,创新布局全面起势。

4月23日,A股健康品牌商业化平台上市公司百洋医药发布2023年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5.64亿元,若还原两票制计算,公司实现营收85.8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56亿元,同比增长29.55%,上市三年实现连续增长;经营性现金流净额6.10亿元,较同期增长99.41%。

同日披露的2024年一季报显示,百洋医药2024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6.61亿元,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65亿元,同比增长30.71%。

具体来看,报告期内,百洋医药进一步压缩批发配送业务,聚焦品牌运营,核心品牌均保持高速增长,全年品牌业务实现营收44亿元,同比增长18.91%,若还原两票制业务后计算,品牌业务营收54.20亿元;利润贡献占比83.78%,是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值得关注的是,百洋医药线上业务增速明显,2023年线上销售收入5.08亿元,同比增长52.16%,精准把握营销渠道的变化。

作为A股首家健康商业化平台上市公司,百洋医药运营的品牌效应逐步释放,盈利能力保持持续高速增长,是A股当之无愧的医药商业化第一品牌。

可复制模式,打造多个爆款

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外资在国内引入医药代表概念后,能够提供学术专业支持的医药推广才逐渐在国内引起重视。但传统的国内药企由于产品大多以仿制药为主,基本采取“销售第一”“人海战术”等打法进行药品推广,忽略了产品品牌力的打造。只有极个别的企业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

随着医药行业的深度转型与快速发展,专业分工日益精细化。在产业上游、中游的研发、生产环节,众多如今市场耳熟能详的CRO、CMO/CDMO等企业涌现。在下游商业化环节上,传统的医药批发及零售平台已经难以充分满足医药产品的商业化需求,无法为产品带来增值服务。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专注于品牌运营专业化服务的第三方商业化平台百洋医药崭露头角,开始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和稀缺性。凭借对临床场景的深度洞察、强大的品牌运营打造能力,百洋医药能为医药产品的商业化推广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以品牌运营为核心的第三方商业化平台成为了医药行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事实上,百洋医药与传统流通企业和CSO都不同,自公司成立开始,就注重打造品牌,通过迪巧、泌特、扶正化瘀等一个又一个成功产品的打造,积累了丰厚的品牌打造经验。

顺应医改政策,自2018年起,百洋医药将能力对全行业开放,承接跨国MNC诸多原研产品。如今,百洋医药已经成功搭建了“品牌高速公路”,为上游工业企业提供全渠道商业化解决方案。通过这一具有专业推广能力的、可供各类品牌复制使用的商业化平台,百洋医药可以为各类产品实现价值挖掘与释放。

财报显示,百洋医药目前已形成OTC及大健康产品、OTX等处方药、肿瘤等重症用药以及高端医疗器械四大品类矩阵,在多个细分领域都拥有重点产品,多年保持持续增长。

目前,百洋医药孵化多年的核心品牌迪巧已“连续八年国内进口钙补充剂市场第一”,并实现收入18.97亿元,同比增长16.53%。海露、纽特舒玛品牌则分别实现收入6.40亿元、0.83亿元,同比增长49.88%、44.36%;安立泽实现收入2.38亿,若还原两票制业务后计算,实现收入2.76亿元。

而在创新产品上,百洋医药目前运营有同心医疗研发的我国首个获得NMPA批准的、拥有完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全磁悬浮人工心脏,目前该产品已在50多家医院开展植入手术,超过220名心衰患者获益。迈迪斯医疗的超声用电磁定位穿刺引导设备以及五维康的心飞碟家用心电仪也已进入商业化阶段,正在展开临床导入。

在集采导致全行业盈利空间压缩的市场环境下,只有基于消费者信任的品牌才有持续的盈利能力。能够在不同赛道都运营着重磅产品,且收入保持持续增长,这印证了百洋医药多年来的发展路径是前瞻且正确的。

创新能力初现,确保未来活力

在经历了近两个十年、成功构建了商业化平台之后,百洋医药也正式开启创新战略,即依托母公司百洋医药集团的创新孵化成果,源源不断地为上市公司输送优质产品,提升上市公司的造血能力,而这是其它业内企业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公开信息显示,百洋医药集团作为“产业投资人”,通过搭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携手国家级科研院校,挖掘有价值的源头创新,发力创新成果投资孵化。百洋创新研发模式中最为关键的是基于百洋医药强大的商业化能力能够洞察真实临床场景需求,继而通过合理的孵化机制,引导真正能优化医疗场景的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总的来看,百洋医药集团主要聚焦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基础研究平台三大领域。目前已与北京大学医学部、首都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等多个国家级科研院校密切合作,推动多个医疗创新项目转化落地。

其中,前文所述的全磁悬浮人工心脏、超声用电磁导航设备与便捷式家用心电仪等产品正在开展商业化运营。去年百洋医药也获得了集团孵化的治疗骨坏死FIC药物(PDC)和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的商业化权益,该核药产品是我国核医学领域首个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产品即将申报上市,未来将成为公司在创新药领域的重磅产品。

此外,百洋医药集团还在医用直线加速器、核医学SPECT/CT、抗肿瘤免疫治疗等创新药械领域都有布局,多个产品已进入临床阶段,有望为公司业绩提供持续动力。

中国医药商业化环境现已今非昔比,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商业化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使得百洋医药这样拥有商业化品牌运营能力的平台公司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睐。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大股东百洋医药集团通过投资孵化创新产品,把商业化权益授让给上市公司。不仅降低了公司对于外部产品的过度依赖,也规避了创新研发带来的风险,在保证业绩持续增长的同时,还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取创新产品,保持高质量发展。

如果说前20年百洋医药是逐步构建起品牌打造能力与商业化平台,在即将到来的第三个10年,百洋医药则有望在大量创新产品带动下成为一家科技驱动的创新企业,能够持续优化品牌运营结构、提升创新产品比重,实现业绩的可持续发展。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百洋医药

  • 百洋医药(301015.SZ):2024年一季度实现净利润1.66亿元,同比增长35.60%
  • 百洋医药:2023年净利润增长29.55%,拟每10股派现7.62元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医药商业化第一品牌是怎样炼成的

作为A股首家健康商业化平台上市公司,百洋医药运营的品牌效应逐步释放,盈利能力保持持续高速增长,创新布局全面起势。

4月23日,A股健康品牌商业化平台上市公司百洋医药发布2023年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5.64亿元,若还原两票制计算,公司实现营收85.8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56亿元,同比增长29.55%,上市三年实现连续增长;经营性现金流净额6.10亿元,较同期增长99.41%。

同日披露的2024年一季报显示,百洋医药2024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6.61亿元,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65亿元,同比增长30.71%。

具体来看,报告期内,百洋医药进一步压缩批发配送业务,聚焦品牌运营,核心品牌均保持高速增长,全年品牌业务实现营收44亿元,同比增长18.91%,若还原两票制业务后计算,品牌业务营收54.20亿元;利润贡献占比83.78%,是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值得关注的是,百洋医药线上业务增速明显,2023年线上销售收入5.08亿元,同比增长52.16%,精准把握营销渠道的变化。

作为A股首家健康商业化平台上市公司,百洋医药运营的品牌效应逐步释放,盈利能力保持持续高速增长,是A股当之无愧的医药商业化第一品牌。

可复制模式,打造多个爆款

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外资在国内引入医药代表概念后,能够提供学术专业支持的医药推广才逐渐在国内引起重视。但传统的国内药企由于产品大多以仿制药为主,基本采取“销售第一”“人海战术”等打法进行药品推广,忽略了产品品牌力的打造。只有极个别的企业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

随着医药行业的深度转型与快速发展,专业分工日益精细化。在产业上游、中游的研发、生产环节,众多如今市场耳熟能详的CRO、CMO/CDMO等企业涌现。在下游商业化环节上,传统的医药批发及零售平台已经难以充分满足医药产品的商业化需求,无法为产品带来增值服务。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专注于品牌运营专业化服务的第三方商业化平台百洋医药崭露头角,开始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和稀缺性。凭借对临床场景的深度洞察、强大的品牌运营打造能力,百洋医药能为医药产品的商业化推广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以品牌运营为核心的第三方商业化平台成为了医药行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事实上,百洋医药与传统流通企业和CSO都不同,自公司成立开始,就注重打造品牌,通过迪巧、泌特、扶正化瘀等一个又一个成功产品的打造,积累了丰厚的品牌打造经验。

顺应医改政策,自2018年起,百洋医药将能力对全行业开放,承接跨国MNC诸多原研产品。如今,百洋医药已经成功搭建了“品牌高速公路”,为上游工业企业提供全渠道商业化解决方案。通过这一具有专业推广能力的、可供各类品牌复制使用的商业化平台,百洋医药可以为各类产品实现价值挖掘与释放。

财报显示,百洋医药目前已形成OTC及大健康产品、OTX等处方药、肿瘤等重症用药以及高端医疗器械四大品类矩阵,在多个细分领域都拥有重点产品,多年保持持续增长。

目前,百洋医药孵化多年的核心品牌迪巧已“连续八年国内进口钙补充剂市场第一”,并实现收入18.97亿元,同比增长16.53%。海露、纽特舒玛品牌则分别实现收入6.40亿元、0.83亿元,同比增长49.88%、44.36%;安立泽实现收入2.38亿,若还原两票制业务后计算,实现收入2.76亿元。

而在创新产品上,百洋医药目前运营有同心医疗研发的我国首个获得NMPA批准的、拥有完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全磁悬浮人工心脏,目前该产品已在50多家医院开展植入手术,超过220名心衰患者获益。迈迪斯医疗的超声用电磁定位穿刺引导设备以及五维康的心飞碟家用心电仪也已进入商业化阶段,正在展开临床导入。

在集采导致全行业盈利空间压缩的市场环境下,只有基于消费者信任的品牌才有持续的盈利能力。能够在不同赛道都运营着重磅产品,且收入保持持续增长,这印证了百洋医药多年来的发展路径是前瞻且正确的。

创新能力初现,确保未来活力

在经历了近两个十年、成功构建了商业化平台之后,百洋医药也正式开启创新战略,即依托母公司百洋医药集团的创新孵化成果,源源不断地为上市公司输送优质产品,提升上市公司的造血能力,而这是其它业内企业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公开信息显示,百洋医药集团作为“产业投资人”,通过搭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携手国家级科研院校,挖掘有价值的源头创新,发力创新成果投资孵化。百洋创新研发模式中最为关键的是基于百洋医药强大的商业化能力能够洞察真实临床场景需求,继而通过合理的孵化机制,引导真正能优化医疗场景的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总的来看,百洋医药集团主要聚焦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基础研究平台三大领域。目前已与北京大学医学部、首都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等多个国家级科研院校密切合作,推动多个医疗创新项目转化落地。

其中,前文所述的全磁悬浮人工心脏、超声用电磁导航设备与便捷式家用心电仪等产品正在开展商业化运营。去年百洋医药也获得了集团孵化的治疗骨坏死FIC药物(PDC)和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的商业化权益,该核药产品是我国核医学领域首个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产品即将申报上市,未来将成为公司在创新药领域的重磅产品。

此外,百洋医药集团还在医用直线加速器、核医学SPECT/CT、抗肿瘤免疫治疗等创新药械领域都有布局,多个产品已进入临床阶段,有望为公司业绩提供持续动力。

中国医药商业化环境现已今非昔比,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商业化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使得百洋医药这样拥有商业化品牌运营能力的平台公司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睐。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大股东百洋医药集团通过投资孵化创新产品,把商业化权益授让给上市公司。不仅降低了公司对于外部产品的过度依赖,也规避了创新研发带来的风险,在保证业绩持续增长的同时,还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取创新产品,保持高质量发展。

如果说前20年百洋医药是逐步构建起品牌打造能力与商业化平台,在即将到来的第三个10年,百洋医药则有望在大量创新产品带动下成为一家科技驱动的创新企业,能够持续优化品牌运营结构、提升创新产品比重,实现业绩的可持续发展。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