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出口反超进口,首个国家级机器人产业园出门“掰手腕” | 解码新质园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出口反超进口,首个国家级机器人产业园出门“掰手腕” | 解码新质园区

“前十年是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的‘补课’,现在我们可以开始在某些被国外的机器人企业垄断的领域和对手直接竞争了。”继新能源汽车之后,中国工业机器人或掀起下一轮出海高峰。

埃夫特生产线。受访者供图

界面新闻记者 | 刘素楠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4月,芜湖百花盛放。在位于城东鸠江区的全国首个国家级机器人产业集聚区,机器人工厂正在扩建。

历经十年发展,这片曾遍地油菜花、被称为“黑鱼沟”的土地如今成为中国工业机器人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去年,芜湖220多家机器人上下游企业实现产值超300亿元。

龙头企业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埃夫特”)将根据市场持续扩大,逐步提升产能。另一龙头企业芜湖藦卡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藦卡”)在建厂房达45000平米,新厂房达产后产能将突破万台。

而他们的上游供应商芜湖清能德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清能德创”)正在建造25000平米的新厂房,计划今年5月份从现在租赁的9000平米的厂房搬到新址。

当下,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格局发生巨变,国产替代率显著提高。

制造业市场研究机构MIR睿工业数据显示,2023年,内资工业机器人整体增长率达到28%,远高于全年工业机器人整体市场增速,内资市场份额占比首度突破45%。

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最新统计数据,2023年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达到52.45%,从销量口径上首次实现对外资品牌的反超。

埃夫特。摄影:陈洁 邓健

“前十年是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的‘补课’,现在我们可以开始在某些被国外的机器人企业垄断的领域和对手直接竞争了。”埃夫特首席战略官唐欣说。

为何国产替代提高,他经常举下面这个例子。

埃夫特近年在光伏领域发力,其中,插片是光伏生产中一个难度较大的工艺,之前,光伏行业的机器人仅最后一个插片工艺段没有实现国产,通常使用进口高端机器人。所谓插片是将几十片硅片插入石墨舟的几十个槽内,需要机器人做到准和稳,石墨舟内硅片与卡槽之间的间隙细如发丝,稍偏差,就会在硅片表面产生刮擦,影响良率。埃夫特获得了与进口一线品牌对手竞争的机会研发人员用40多天时间不断开发迭代,最后机器人达到了±0.03毫米的精度和0.42‰的碎片率,与进口一线品牌竞争对手不相上下。

2023年埃夫特销量破万,达到12000台,在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冲进前十。唐欣同时表示,“制造业从自动化到数字化再到智能化的趋势已经开始了”。

202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392台/万人。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到2027年中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将达650台/万人。

2020年落户芜湖的藦卡在焊接机器人领域是“单打冠军”,近几年同样表现不俗:2021年产值4000余万元,2022年产值为6000万元,2023年则实现产值破亿,预计今年能达到1.5-1.6亿。

“三年疫情加速了机器代替人工的趋势。”藦卡外联部部长高攀认为,尽管2023年中国机器人市场放缓,但在他看来,需求尚未得到完全释放,未来几年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还会继续扩张。

他还发现,去年下半年开始,来芜湖参观的俄罗斯、东南亚和欧美客户越来越多。去年,藦卡就接到了两单来自东南亚的售后服务需求。藦卡下一步除了开发更多机型,还将进一步完善售后服务。

出口大于进口,是另一个维度的逆转。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量再创新高,达到11.83万台,而进口量仅为8.24万台。继新能源汽车之后,中国工业机器人或掀起下一轮出海高峰。

芜湖。图片来源:图虫

与全国其他机器人产业园相比,芜湖最大的特点是产业链十分齐全,就像一位“六边形战士”,埃夫特、藦卡等整机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本地配套率超50%。

芜湖机器人产业脱胎于奇瑞汽车装备产线。2009年,为了降低造车设备维修成本,埃夫特和哈工大合作,研发出国内首台重载165公斤的点焊机器人。

50年代造船,90年代造车,21世纪造机器人,其基础是芜湖齐全的工业门类——全国42个工业大类中,芜湖拥有39个。这也意味着,工业机器人拥有大量应用场景。

2013年,芜湖机器人产业园设立,成为全国最早的国家级机器人产业园。产业园一期规划5000亩,以5家机器人企业、几百台机器人、不足4亿元产值起家。

如何以点带链发展新产业,芜湖市并不陌生。安永安徽主管合伙人汤哲辉指出,芜湖汽车产业 的发展具有一定参考意义:积极引进产业人才,一举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实施积极的产业整合措施,引进关键技术、购买核心设备、进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自主研发能力,建立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

当时的产业主政者调研发现,机器人产业的短板和痛点在于核心零部件,核心零部件占据整机成本六成左右,要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首先要解决核心零部件的研发问题,同时对标国际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做大做强整机,在下游则做精做深集成应用。

芜湖遂以埃夫特为龙头,拉起了整条工业机器人产业链,通过自主研发和海外并购两个方法,实现技术积累。

2015年,芜湖奥一精机有线公司成立,整合技术资源重点攻关RV减速机。埃夫特则从奇瑞全资子公司变成混合所有制企业,并先后收购了三家外资企业,快速弥补了在机器人喷涂、打磨、抛光等领域的技术短板。

埃夫特对上游产业链企业的吸引力显现。芜湖根据产业链的需求,招引了翡叶动力、普迈科、清能德创等企业。

清能德创。受访者供图

伺服系统是工业机器人的动力系统,距离埃夫特600米的清能德创是一家“清华系”企业,主营产品便是伺服驱动器。据副总经理叶其守介绍,清能德创2012年在北京成立之初,对标日本安川电机和松下,目标直指国产替代。产品经过多次迭代,如今国产市占率达到10%左右。

2021年,美的集团收购世界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KUKA(库卡)之后,需要寻求一家企业来对接开发伺服驱动系统。清能德创3年前开始与库卡开展技术合作,双方合作一年后,清能德创开始向其供应伺服驱动产品。

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原先在北京请工厂代加工的生产方式已不适应企业发展,而芜湖官方和埃夫特多次伸出橄榄枝。考虑到政策优势和规模集群效应,清能德创于2018年落户芜湖,厂房面积从刚开始租赁而来的2000平米、9000平米,扩展到如今新建的25000平米。

“未来十年应该是国产工业机器人高速发展的一个阶段。”叶其守预测。清能德创正在做的是不断进行技术迭代,提高产品性能的同时再进一步提高性价比;同时延长产线,生产伺服电机。他们还将以工业机器人为起点,将产品扩展到直驱行业和激光行业。

图片来源:图虫

芜湖机器人产业DNA,除了奇瑞,还有哈工大。

2013年,芜湖市与哈工大签署共建芜湖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协议,并于2014年3月28日共同出资成立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芜湖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这是芜湖市机器人领域首家建成运行的产学研结合的公共产业技术研发平台,采用企业化方式进行运作,在核心零部件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

落户芜湖的机器人企业几乎都经历了从租赁厂房到自建厂房的过程。在安徽南博智能环境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南博环境”)副总经理周德强看来,这体现了企业在当地发展的良好态势,也是企业在对人才和客户传导信心。

南博环境是一家研发生产新能源扫地车、洗地机、清洁服务机器人等高端环卫智能作业装备的企业,落户之初综合考虑了芜湖当地的土地、财政、税收等政策和技术人才、产业资源优势,2022年在机器人产业园建设将近23亩的生产研发基地,2023年10月建成投产。

周德强透露,企业扩产的背后,还有芜湖给予企业真金白银的融资支持。“我们有将近40项发明专利,研发投入比较大,芜湖的知识产权融资等创新融资方式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比较大。”南博环境在2022年就获得了一笔250万元的贷款。

据鸠江区发改委介绍,通过鸠江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推出的“战新贷”,区内战新企业可以通过信用反担保和知识产权质押,获得不超过300万元贷款,区财政设立500万元风险补偿基金。同时,由鸠江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推荐区内科技型企业可进入省科担公司白名单获得叠加信贷支持, 区政府对省科担公司开展的科技担保业务给予担保费补贴并设置风险资金池。

2023年,鸠江区29家企业通过专利质押获得融资2.2724亿元,16家企业通过商标质押获得融资1.59亿元,知识产权融资质押金额达3.8624亿元,环比增长149%。

去年,藦卡通过质押1件核心发明专利,获得了一笔180万元的贷款,并享受政府贴息50%优惠政策。

安徽南博智能环境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受访者供图

“六边形战士”的痛点之一是人才。近年来,芜湖加入了激烈的“抢人大战”。根据计划,芜湖在“十四五”期间要新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300个、领军人才1000名、高端人才10000名,累计引进30万名大学生。

另一方面,产业园的土地资源逐渐紧张,未来芜湖机器人产业将呈现跨江发展的趋势。

长江穿城而过,将鸠江区分为江南、江北。坐落于江南的机器人产业园通过“腾笼换鸟”等措施盘活土地,同时,正在建设的江北已规划有北湾智能制造产业园,现已建成电子产业园孵化器、机器人创新创业基地、机器人产业成果转化中心、中德人工智能产业孵化基地等标准化厂房。

目前芜湖构建了“核心零部件-工业机器人整机-系统集成应用”和“零部件和算法-服务机器人整机-场景集成应用”两条产业链。鸠江区发改委副主任李翔宇透露,未来将继续实施核心零部件“强链补链”,开发更多应用场景,布局未来产业。

2023年11月,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对人形机器人展开布局。

鸠江区发改委副主任李翔宇透露,正在制定人形机器人先导区的发展规划,尽快在3-5年内构建完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条。

芜湖机器人产业园的目标是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界面新闻在采访中获悉,未来,产业园会沿着三条路径继续发展:做高标准高质量的国产替代;充分利用芜湖作为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十大集群之一的优势,数智赋能产业迭代发展;与高端制造业、现代化服务业深度融合。

这位“六边形战士”未来的发展重点也同样是“六边形”,例如大幅提升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包括特种机器人)整机规模,对标国际一流夯实核心零部件性能水平,打造系统集成应用的行业标杆,在视觉、触觉、力控等智能感知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布局云端算力及垂类模型训练,整合资源打造行业领先的公共研发支撑体系。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埃夫特

  • 盈亏各半,工业机器人龙头去年业绩分化
  • 埃夫特:3C电子行业的投资预计2024年会有一定恢复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出口反超进口,首个国家级机器人产业园出门“掰手腕” | 解码新质园区

“前十年是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的‘补课’,现在我们可以开始在某些被国外的机器人企业垄断的领域和对手直接竞争了。”继新能源汽车之后,中国工业机器人或掀起下一轮出海高峰。

埃夫特生产线。受访者供图

界面新闻记者 | 刘素楠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4月,芜湖百花盛放。在位于城东鸠江区的全国首个国家级机器人产业集聚区,机器人工厂正在扩建。

历经十年发展,这片曾遍地油菜花、被称为“黑鱼沟”的土地如今成为中国工业机器人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去年,芜湖220多家机器人上下游企业实现产值超300亿元。

龙头企业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埃夫特”)将根据市场持续扩大,逐步提升产能。另一龙头企业芜湖藦卡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藦卡”)在建厂房达45000平米,新厂房达产后产能将突破万台。

而他们的上游供应商芜湖清能德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清能德创”)正在建造25000平米的新厂房,计划今年5月份从现在租赁的9000平米的厂房搬到新址。

当下,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格局发生巨变,国产替代率显著提高。

制造业市场研究机构MIR睿工业数据显示,2023年,内资工业机器人整体增长率达到28%,远高于全年工业机器人整体市场增速,内资市场份额占比首度突破45%。

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最新统计数据,2023年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达到52.45%,从销量口径上首次实现对外资品牌的反超。

埃夫特。摄影:陈洁 邓健

“前十年是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的‘补课’,现在我们可以开始在某些被国外的机器人企业垄断的领域和对手直接竞争了。”埃夫特首席战略官唐欣说。

为何国产替代提高,他经常举下面这个例子。

埃夫特近年在光伏领域发力,其中,插片是光伏生产中一个难度较大的工艺,之前,光伏行业的机器人仅最后一个插片工艺段没有实现国产,通常使用进口高端机器人。所谓插片是将几十片硅片插入石墨舟的几十个槽内,需要机器人做到准和稳,石墨舟内硅片与卡槽之间的间隙细如发丝,稍偏差,就会在硅片表面产生刮擦,影响良率。埃夫特获得了与进口一线品牌对手竞争的机会研发人员用40多天时间不断开发迭代,最后机器人达到了±0.03毫米的精度和0.42‰的碎片率,与进口一线品牌竞争对手不相上下。

2023年埃夫特销量破万,达到12000台,在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冲进前十。唐欣同时表示,“制造业从自动化到数字化再到智能化的趋势已经开始了”。

202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392台/万人。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到2027年中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将达650台/万人。

2020年落户芜湖的藦卡在焊接机器人领域是“单打冠军”,近几年同样表现不俗:2021年产值4000余万元,2022年产值为6000万元,2023年则实现产值破亿,预计今年能达到1.5-1.6亿。

“三年疫情加速了机器代替人工的趋势。”藦卡外联部部长高攀认为,尽管2023年中国机器人市场放缓,但在他看来,需求尚未得到完全释放,未来几年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还会继续扩张。

他还发现,去年下半年开始,来芜湖参观的俄罗斯、东南亚和欧美客户越来越多。去年,藦卡就接到了两单来自东南亚的售后服务需求。藦卡下一步除了开发更多机型,还将进一步完善售后服务。

出口大于进口,是另一个维度的逆转。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量再创新高,达到11.83万台,而进口量仅为8.24万台。继新能源汽车之后,中国工业机器人或掀起下一轮出海高峰。

芜湖。图片来源:图虫

与全国其他机器人产业园相比,芜湖最大的特点是产业链十分齐全,就像一位“六边形战士”,埃夫特、藦卡等整机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本地配套率超50%。

芜湖机器人产业脱胎于奇瑞汽车装备产线。2009年,为了降低造车设备维修成本,埃夫特和哈工大合作,研发出国内首台重载165公斤的点焊机器人。

50年代造船,90年代造车,21世纪造机器人,其基础是芜湖齐全的工业门类——全国42个工业大类中,芜湖拥有39个。这也意味着,工业机器人拥有大量应用场景。

2013年,芜湖机器人产业园设立,成为全国最早的国家级机器人产业园。产业园一期规划5000亩,以5家机器人企业、几百台机器人、不足4亿元产值起家。

如何以点带链发展新产业,芜湖市并不陌生。安永安徽主管合伙人汤哲辉指出,芜湖汽车产业 的发展具有一定参考意义:积极引进产业人才,一举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实施积极的产业整合措施,引进关键技术、购买核心设备、进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自主研发能力,建立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

当时的产业主政者调研发现,机器人产业的短板和痛点在于核心零部件,核心零部件占据整机成本六成左右,要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首先要解决核心零部件的研发问题,同时对标国际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做大做强整机,在下游则做精做深集成应用。

芜湖遂以埃夫特为龙头,拉起了整条工业机器人产业链,通过自主研发和海外并购两个方法,实现技术积累。

2015年,芜湖奥一精机有线公司成立,整合技术资源重点攻关RV减速机。埃夫特则从奇瑞全资子公司变成混合所有制企业,并先后收购了三家外资企业,快速弥补了在机器人喷涂、打磨、抛光等领域的技术短板。

埃夫特对上游产业链企业的吸引力显现。芜湖根据产业链的需求,招引了翡叶动力、普迈科、清能德创等企业。

清能德创。受访者供图

伺服系统是工业机器人的动力系统,距离埃夫特600米的清能德创是一家“清华系”企业,主营产品便是伺服驱动器。据副总经理叶其守介绍,清能德创2012年在北京成立之初,对标日本安川电机和松下,目标直指国产替代。产品经过多次迭代,如今国产市占率达到10%左右。

2021年,美的集团收购世界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KUKA(库卡)之后,需要寻求一家企业来对接开发伺服驱动系统。清能德创3年前开始与库卡开展技术合作,双方合作一年后,清能德创开始向其供应伺服驱动产品。

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原先在北京请工厂代加工的生产方式已不适应企业发展,而芜湖官方和埃夫特多次伸出橄榄枝。考虑到政策优势和规模集群效应,清能德创于2018年落户芜湖,厂房面积从刚开始租赁而来的2000平米、9000平米,扩展到如今新建的25000平米。

“未来十年应该是国产工业机器人高速发展的一个阶段。”叶其守预测。清能德创正在做的是不断进行技术迭代,提高产品性能的同时再进一步提高性价比;同时延长产线,生产伺服电机。他们还将以工业机器人为起点,将产品扩展到直驱行业和激光行业。

图片来源:图虫

芜湖机器人产业DNA,除了奇瑞,还有哈工大。

2013年,芜湖市与哈工大签署共建芜湖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协议,并于2014年3月28日共同出资成立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芜湖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这是芜湖市机器人领域首家建成运行的产学研结合的公共产业技术研发平台,采用企业化方式进行运作,在核心零部件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

落户芜湖的机器人企业几乎都经历了从租赁厂房到自建厂房的过程。在安徽南博智能环境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南博环境”)副总经理周德强看来,这体现了企业在当地发展的良好态势,也是企业在对人才和客户传导信心。

南博环境是一家研发生产新能源扫地车、洗地机、清洁服务机器人等高端环卫智能作业装备的企业,落户之初综合考虑了芜湖当地的土地、财政、税收等政策和技术人才、产业资源优势,2022年在机器人产业园建设将近23亩的生产研发基地,2023年10月建成投产。

周德强透露,企业扩产的背后,还有芜湖给予企业真金白银的融资支持。“我们有将近40项发明专利,研发投入比较大,芜湖的知识产权融资等创新融资方式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比较大。”南博环境在2022年就获得了一笔250万元的贷款。

据鸠江区发改委介绍,通过鸠江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推出的“战新贷”,区内战新企业可以通过信用反担保和知识产权质押,获得不超过300万元贷款,区财政设立500万元风险补偿基金。同时,由鸠江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推荐区内科技型企业可进入省科担公司白名单获得叠加信贷支持, 区政府对省科担公司开展的科技担保业务给予担保费补贴并设置风险资金池。

2023年,鸠江区29家企业通过专利质押获得融资2.2724亿元,16家企业通过商标质押获得融资1.59亿元,知识产权融资质押金额达3.8624亿元,环比增长149%。

去年,藦卡通过质押1件核心发明专利,获得了一笔180万元的贷款,并享受政府贴息50%优惠政策。

安徽南博智能环境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受访者供图

“六边形战士”的痛点之一是人才。近年来,芜湖加入了激烈的“抢人大战”。根据计划,芜湖在“十四五”期间要新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300个、领军人才1000名、高端人才10000名,累计引进30万名大学生。

另一方面,产业园的土地资源逐渐紧张,未来芜湖机器人产业将呈现跨江发展的趋势。

长江穿城而过,将鸠江区分为江南、江北。坐落于江南的机器人产业园通过“腾笼换鸟”等措施盘活土地,同时,正在建设的江北已规划有北湾智能制造产业园,现已建成电子产业园孵化器、机器人创新创业基地、机器人产业成果转化中心、中德人工智能产业孵化基地等标准化厂房。

目前芜湖构建了“核心零部件-工业机器人整机-系统集成应用”和“零部件和算法-服务机器人整机-场景集成应用”两条产业链。鸠江区发改委副主任李翔宇透露,未来将继续实施核心零部件“强链补链”,开发更多应用场景,布局未来产业。

2023年11月,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对人形机器人展开布局。

鸠江区发改委副主任李翔宇透露,正在制定人形机器人先导区的发展规划,尽快在3-5年内构建完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条。

芜湖机器人产业园的目标是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界面新闻在采访中获悉,未来,产业园会沿着三条路径继续发展:做高标准高质量的国产替代;充分利用芜湖作为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十大集群之一的优势,数智赋能产业迭代发展;与高端制造业、现代化服务业深度融合。

这位“六边形战士”未来的发展重点也同样是“六边形”,例如大幅提升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包括特种机器人)整机规模,对标国际一流夯实核心零部件性能水平,打造系统集成应用的行业标杆,在视觉、触觉、力控等智能感知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布局云端算力及垂类模型训练,整合资源打造行业领先的公共研发支撑体系。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