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韩流”变“寒流”,中韩合拍电影何去何从?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韩流”变“寒流”,中韩合拍电影何去何从?

据调查,目前“限韩”主要还是针对卫视和视频网站的播放,院线电影涉及韩国艺人可以照常上映,但近一年来韩国引进片已经难觅踪迹,而韩国艺人来内地宣传和版权售卖方面会有影响。

作者:胡梦迪 编辑:朴芳

前段时间,坊间一直闹的沸沸扬扬的“限韩令”因韩国中央日报一篇名为《中国广电总局叫停韩中共同制作》的报道再度酝酿升级。

中央日报称,“去年年末,广电总局在与中国主要文化内容制作公司相关人员的会议上下达指示,特别指出了韩国这一特定国家名称并下达了禁止令”。不仅如此,据文中提及的文化产业相关人士透露,在会议上,相关部门的高层人士声称“若发现周围有此类情况,要予以举报,被举报的企业会有损失,但也会给予举报企业相应的补偿”。

有业内人士解读,此次“限韩令”升级,凡是与韩国有关的电视、电影、综艺节目甚至广告片至少在近期内都无法正常播出,播出平台包括各大卫视、网络平台都在警告范围之内。

事实上,从去年韩国无视中方抗议执意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开始,“限韩令”还止于韩媒的过度联想和炒作,国内传闻不断,却并未有相关明文下达,真伪也着实难辨。但目前从国内各大影视剧、综艺节目做出的变动上,“限韩”确实有迹可循。

一方面,综艺开启了严格的“去韩”模式,也就是说,任何有韩国元素的部分都将被全面封杀。昨晚《跑男》官宣改名为《奔跑吧》,不仅如此,去年的热播综艺如《加油吧美少女》《挑战者联盟》《爸爸去哪儿4》等都因韩籍艺人参演而面临再制作,所有涉及韩星的镜头皆惨遭“剪刀手”或打码处理。

韩国制作团体参与节目制作的现象也在逐渐减少,大部分由韩国引进的综艺都因“限韩令”而急于更改门面、与原版撇清关系。最近大火的歌唱真人秀节目《歌手》,从13年由MBC电视台引进以来就不断传出要改名称、改模式的消息,第五季时终于宣布从《我是歌手》正式更名为《歌手》,节目的播出时间和模式都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修改,百度百科上也不见了原版的任何信息。

据不完全统计,因“限韩令”传闻而不得不对节目团队大换血的综艺已不下五家,涉韩内容较多的节目甚至可能已成绝版,综艺已然成了重灾区。

此外,电视剧方面也是如此。几位资深制作人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虽然没有正式公文,但各电视台早已“自发性”限韩。从网传的一份恐受“限韩令”影响的电视剧名单来看,目前共有53部戏将被无限期延期。与此同时,各大视频网站收住步伐,在购买韩剧播放权上首次呈观望态度。

近年来,中国娱乐市场大量引入韩国本土娱乐内容,以“韩星”为宣传噱头,中韩合制早已成常态,此次遭遇“限韩令”反应过激也属情理之中。

那么,作为中韩合作最早代表的电影领域此次能否避开来势汹汹的“寒流”呢?

2014年7月,中韩双方签署《中韩电影合拍协议》,根据广电总局的规定,取得合拍片资格的影片,将能享受国产片待遇,按照43:57的比例与影院分账。

协议的敲定使得中韩合拍电影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演员客串与技术支持,随着合作的加深,中韩两方都看出了彼此身上的无限潜力,而这背后是资本的不断注入。

2014年10月,作为中资民营影视企业的华策影视斥资3.23亿元人民币投资韩国电影行业巨头NEW,投资后华策影视将持有NEW公司15%的股权。除此以外,中国资本进军韩国娱乐业的身影还在不断浮现,中韩电影合作进入了资本整合期。2015年,苏宁环球出资3亿元人民币收购韩国娱乐公司FNC22%的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2016年初,华谊嘉信宣布与韩国娱乐上市公司SIGNAL Entertainment Group签署新股认购协议,拟以自有资金214.5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1797亿元),获得其12.62%的股权,并成为其最大单一股东。2016年2月,韩国著名娱乐公司S.M公司宣布,将与阿里巴巴针对中国市场的音乐事业以及电子商务展开合作,同时,阿里将收购SM公司4%的股份。

资本的变化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原有的电影市场。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6年,一共有24部中韩合作的电影上映。

然而,尽管数量上不断创新高,但直到现在我们也无法选出一部真正意义上在两国电影市场上口碑、票房上实现双赢的中韩合拍片,中韩双方在电影上的合作仍不“合拍”。2016年11月,改编自韩国高人气电影《非常主播》的作品《外公芳龄38》正式与中国观众见面,但不幸的是最终票房报收仅5000余万元,豆瓣评分更是跌至4.3分。

无独有偶,据猫眼专业版票房统计显示,去年中韩合拍片《不速之客》392万票房,《非常父子档》仅674万票房。去年4月由韩国导演赵根植执导的中韩合拍片《我的新野蛮女友》累计票房仅3418万,远低于业界期待值,票房、口碑双双跳水,在豆瓣上的评分仅有3.3分。

15年的《重返20岁》虽然票房丰收,斩获3亿元的高票房,成为中韩合拍片的巅峰之作,但相较于同年国产片和好莱坞影片仍是小巫见大巫。目前为止,能够在中韩电影市场齐头并驱的中韩合制电影仍是寥寥无几,中韩合拍片确实已经走上了一条“越拍越烂”的道路,这其中的缘由值得我们深究。

近些年,韩国文化产业的输出不断加深着对中国的影响,其中以综艺和电视剧为甚,“韩国制作”早就在国内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观众,一些急于谋求成功的中国从业者动了复制韩国电影模式成功的念头,而身后的资本正好给了这些人实践的动力。

事实上,韩国早已瞄准了中国市场这块“肥肉”。随着中韩电影合作的愈加深入,许多韩国导演、编剧开始主动来到中国“打工”。机缘巧合,中国电影市场虽呈现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人才储备与之不成正比,韩国团队此时的主动入驻实则圆了双方的心意。中国缺乏技术,韩国追求市场,两者各取所需。

但随着中韩合拍片越加萎靡的走向。一来想要拍出高质量、让双方观众都称心如意的影片实在困难,许多韩国导演权衡后甚至放弃了韩国市场,主攻中国观众,在剧本刻意加入中国元素,这也导致了影片风格不伦不类,“套路”重新成为中韩合拍片的代表特征。其次,中国部分电影制作方急功近利,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断缩短制作周期。韩国导演张喆洙就曾表示:“在韩国一部电影通常要拍三个月,而这边拍一个半月就能杀青。”这样的风气难免会助长韩国电影人为赚快钱而大量涌入中国电影市场的势头,给中国电影带来当头一棒。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韩国制作团队与中国观众的沟通上还存在鸿沟,中韩合拍片始终拿不准观众的喜好,对于一部影片来说这无疑是致命一击。导演张太维在接受采访时就曾直言,因为韩国的创业女性比较少,他在人物塑造时并不能理解创业女性的性格、形象究竟如何。如果一个导演都不能够准确的指出影片人物的精髓所在,那么谈及电影的“灵魂”也就属无稽之谈。

“寒流”的出现,未必不是中韩合拍片重新思考出路的好机会。

我们先来看看2017年将有哪些有韩国主创人员的影片将会上映。

1《夜色撩人》

导演:夏刚

主演:王千源,余男,南宫珉(韩)

出品方:北京惊喜有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预计于2017年3月3日上映

2《美容针》

导演:黄美娜(韩)

主演:闫妮,杜天皓

出品方: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

预计于2017年3月10日上映

3《宇爱同游》

导演:Andrea Klarin

主演:李胜贤(韩),郭碧婷,张亮

出品方:聚禾影画影业

预计于2017年4月上映

4《明星的诞生》

导演:郭在容(韩)

出品方:拉近影业有限公司、韩国iHQ集团

预计于2017年7月上映

5《闭嘴!爱吧》

导演:成始洽(韩),成时翕(韩)

主演:张艺兴,郑秀晶(韩)

出品方:北京影行天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预计2017年大陆上映

6《神秘家族》

导演:朴裕焕(韩)

主演:林依晨,姜武,陈晓

出品方:福建恒业影业有限公司

预计于2017年大陆上映

7《致命倒数》

导演:尹鸿承(韩)

主演:杨幂,霍建华

出品方:新线索(北京)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海宁嘉行天下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莱普株式会社

预计2017年中韩上映

8《我爱喵星人》

导演:朴熙泰(韩)

主演:吴世勋(韩),吴倩

出品方:华策影业、上海克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预计2017年大陆上映

9《双生》

导演:金振成(韩)

主演:刘昊然,陈都灵

出品方:春秋时代影业有限公司

预计2017年大陆上映

10《真实》

导演:李正燮(韩)

主演:金秀贤(韩),韩智恩(韩)

出品方:阿里影业

预计于2017年大陆上映

11《平安岛》

导演:张允炫(韩)

主演:黄立行,戴立忍,焦俊艳

出品方:华策影业

 

预计于2017年大陆上映

12《义士安重根》

导演:姜孝镇(韩)

出品方:北京果实创想影视文化有限公司

预计于2017年大陆上映

13《应许之日》

导演:金泰勇(韩)

主演:杨幂,刘畅

出品方:北京白马时光影视文化

预计于2017年大陆上映

据我们调查,目前“限韩”主要还是针对卫视和视频网站的播放,院线电影涉及韩国艺人可以照常上映,但近一年来韩国引进片已经难觅踪迹,而韩国艺人来内地宣传和版权售卖方面会有影响。例如网络搜索显示,在最新上映的《决战食神》里,韩星郑容和只是去了香港和澳门地区进行电影宣传,并没有来到内地,影片最终票房仅在1.5亿左右。因此,上面所列的部分影片虽然只是含有韩国主创,但因宣传的影响,对于票房多少会有负面作用。

此番的“寒流”无疑给中韩电影合作带来明显的降温效果,而“限韩”能够持续多久,以及未来政策如何变化更是难以预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韩流”变“寒流”,中韩合拍电影何去何从?

据调查,目前“限韩”主要还是针对卫视和视频网站的播放,院线电影涉及韩国艺人可以照常上映,但近一年来韩国引进片已经难觅踪迹,而韩国艺人来内地宣传和版权售卖方面会有影响。

作者:胡梦迪 编辑:朴芳

前段时间,坊间一直闹的沸沸扬扬的“限韩令”因韩国中央日报一篇名为《中国广电总局叫停韩中共同制作》的报道再度酝酿升级。

中央日报称,“去年年末,广电总局在与中国主要文化内容制作公司相关人员的会议上下达指示,特别指出了韩国这一特定国家名称并下达了禁止令”。不仅如此,据文中提及的文化产业相关人士透露,在会议上,相关部门的高层人士声称“若发现周围有此类情况,要予以举报,被举报的企业会有损失,但也会给予举报企业相应的补偿”。

有业内人士解读,此次“限韩令”升级,凡是与韩国有关的电视、电影、综艺节目甚至广告片至少在近期内都无法正常播出,播出平台包括各大卫视、网络平台都在警告范围之内。

事实上,从去年韩国无视中方抗议执意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开始,“限韩令”还止于韩媒的过度联想和炒作,国内传闻不断,却并未有相关明文下达,真伪也着实难辨。但目前从国内各大影视剧、综艺节目做出的变动上,“限韩”确实有迹可循。

一方面,综艺开启了严格的“去韩”模式,也就是说,任何有韩国元素的部分都将被全面封杀。昨晚《跑男》官宣改名为《奔跑吧》,不仅如此,去年的热播综艺如《加油吧美少女》《挑战者联盟》《爸爸去哪儿4》等都因韩籍艺人参演而面临再制作,所有涉及韩星的镜头皆惨遭“剪刀手”或打码处理。

韩国制作团体参与节目制作的现象也在逐渐减少,大部分由韩国引进的综艺都因“限韩令”而急于更改门面、与原版撇清关系。最近大火的歌唱真人秀节目《歌手》,从13年由MBC电视台引进以来就不断传出要改名称、改模式的消息,第五季时终于宣布从《我是歌手》正式更名为《歌手》,节目的播出时间和模式都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修改,百度百科上也不见了原版的任何信息。

据不完全统计,因“限韩令”传闻而不得不对节目团队大换血的综艺已不下五家,涉韩内容较多的节目甚至可能已成绝版,综艺已然成了重灾区。

此外,电视剧方面也是如此。几位资深制作人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虽然没有正式公文,但各电视台早已“自发性”限韩。从网传的一份恐受“限韩令”影响的电视剧名单来看,目前共有53部戏将被无限期延期。与此同时,各大视频网站收住步伐,在购买韩剧播放权上首次呈观望态度。

近年来,中国娱乐市场大量引入韩国本土娱乐内容,以“韩星”为宣传噱头,中韩合制早已成常态,此次遭遇“限韩令”反应过激也属情理之中。

那么,作为中韩合作最早代表的电影领域此次能否避开来势汹汹的“寒流”呢?

2014年7月,中韩双方签署《中韩电影合拍协议》,根据广电总局的规定,取得合拍片资格的影片,将能享受国产片待遇,按照43:57的比例与影院分账。

协议的敲定使得中韩合拍电影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演员客串与技术支持,随着合作的加深,中韩两方都看出了彼此身上的无限潜力,而这背后是资本的不断注入。

2014年10月,作为中资民营影视企业的华策影视斥资3.23亿元人民币投资韩国电影行业巨头NEW,投资后华策影视将持有NEW公司15%的股权。除此以外,中国资本进军韩国娱乐业的身影还在不断浮现,中韩电影合作进入了资本整合期。2015年,苏宁环球出资3亿元人民币收购韩国娱乐公司FNC22%的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2016年初,华谊嘉信宣布与韩国娱乐上市公司SIGNAL Entertainment Group签署新股认购协议,拟以自有资金214.5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1797亿元),获得其12.62%的股权,并成为其最大单一股东。2016年2月,韩国著名娱乐公司S.M公司宣布,将与阿里巴巴针对中国市场的音乐事业以及电子商务展开合作,同时,阿里将收购SM公司4%的股份。

资本的变化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原有的电影市场。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6年,一共有24部中韩合作的电影上映。

然而,尽管数量上不断创新高,但直到现在我们也无法选出一部真正意义上在两国电影市场上口碑、票房上实现双赢的中韩合拍片,中韩双方在电影上的合作仍不“合拍”。2016年11月,改编自韩国高人气电影《非常主播》的作品《外公芳龄38》正式与中国观众见面,但不幸的是最终票房报收仅5000余万元,豆瓣评分更是跌至4.3分。

无独有偶,据猫眼专业版票房统计显示,去年中韩合拍片《不速之客》392万票房,《非常父子档》仅674万票房。去年4月由韩国导演赵根植执导的中韩合拍片《我的新野蛮女友》累计票房仅3418万,远低于业界期待值,票房、口碑双双跳水,在豆瓣上的评分仅有3.3分。

15年的《重返20岁》虽然票房丰收,斩获3亿元的高票房,成为中韩合拍片的巅峰之作,但相较于同年国产片和好莱坞影片仍是小巫见大巫。目前为止,能够在中韩电影市场齐头并驱的中韩合制电影仍是寥寥无几,中韩合拍片确实已经走上了一条“越拍越烂”的道路,这其中的缘由值得我们深究。

近些年,韩国文化产业的输出不断加深着对中国的影响,其中以综艺和电视剧为甚,“韩国制作”早就在国内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观众,一些急于谋求成功的中国从业者动了复制韩国电影模式成功的念头,而身后的资本正好给了这些人实践的动力。

事实上,韩国早已瞄准了中国市场这块“肥肉”。随着中韩电影合作的愈加深入,许多韩国导演、编剧开始主动来到中国“打工”。机缘巧合,中国电影市场虽呈现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人才储备与之不成正比,韩国团队此时的主动入驻实则圆了双方的心意。中国缺乏技术,韩国追求市场,两者各取所需。

但随着中韩合拍片越加萎靡的走向。一来想要拍出高质量、让双方观众都称心如意的影片实在困难,许多韩国导演权衡后甚至放弃了韩国市场,主攻中国观众,在剧本刻意加入中国元素,这也导致了影片风格不伦不类,“套路”重新成为中韩合拍片的代表特征。其次,中国部分电影制作方急功近利,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断缩短制作周期。韩国导演张喆洙就曾表示:“在韩国一部电影通常要拍三个月,而这边拍一个半月就能杀青。”这样的风气难免会助长韩国电影人为赚快钱而大量涌入中国电影市场的势头,给中国电影带来当头一棒。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韩国制作团队与中国观众的沟通上还存在鸿沟,中韩合拍片始终拿不准观众的喜好,对于一部影片来说这无疑是致命一击。导演张太维在接受采访时就曾直言,因为韩国的创业女性比较少,他在人物塑造时并不能理解创业女性的性格、形象究竟如何。如果一个导演都不能够准确的指出影片人物的精髓所在,那么谈及电影的“灵魂”也就属无稽之谈。

“寒流”的出现,未必不是中韩合拍片重新思考出路的好机会。

我们先来看看2017年将有哪些有韩国主创人员的影片将会上映。

1《夜色撩人》

导演:夏刚

主演:王千源,余男,南宫珉(韩)

出品方:北京惊喜有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预计于2017年3月3日上映

2《美容针》

导演:黄美娜(韩)

主演:闫妮,杜天皓

出品方: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

预计于2017年3月10日上映

3《宇爱同游》

导演:Andrea Klarin

主演:李胜贤(韩),郭碧婷,张亮

出品方:聚禾影画影业

预计于2017年4月上映

4《明星的诞生》

导演:郭在容(韩)

出品方:拉近影业有限公司、韩国iHQ集团

预计于2017年7月上映

5《闭嘴!爱吧》

导演:成始洽(韩),成时翕(韩)

主演:张艺兴,郑秀晶(韩)

出品方:北京影行天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预计2017年大陆上映

6《神秘家族》

导演:朴裕焕(韩)

主演:林依晨,姜武,陈晓

出品方:福建恒业影业有限公司

预计于2017年大陆上映

7《致命倒数》

导演:尹鸿承(韩)

主演:杨幂,霍建华

出品方:新线索(北京)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海宁嘉行天下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莱普株式会社

预计2017年中韩上映

8《我爱喵星人》

导演:朴熙泰(韩)

主演:吴世勋(韩),吴倩

出品方:华策影业、上海克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预计2017年大陆上映

9《双生》

导演:金振成(韩)

主演:刘昊然,陈都灵

出品方:春秋时代影业有限公司

预计2017年大陆上映

10《真实》

导演:李正燮(韩)

主演:金秀贤(韩),韩智恩(韩)

出品方:阿里影业

预计于2017年大陆上映

11《平安岛》

导演:张允炫(韩)

主演:黄立行,戴立忍,焦俊艳

出品方:华策影业

 

预计于2017年大陆上映

12《义士安重根》

导演:姜孝镇(韩)

出品方:北京果实创想影视文化有限公司

预计于2017年大陆上映

13《应许之日》

导演:金泰勇(韩)

主演:杨幂,刘畅

出品方:北京白马时光影视文化

预计于2017年大陆上映

据我们调查,目前“限韩”主要还是针对卫视和视频网站的播放,院线电影涉及韩国艺人可以照常上映,但近一年来韩国引进片已经难觅踪迹,而韩国艺人来内地宣传和版权售卖方面会有影响。例如网络搜索显示,在最新上映的《决战食神》里,韩星郑容和只是去了香港和澳门地区进行电影宣传,并没有来到内地,影片最终票房仅在1.5亿左右。因此,上面所列的部分影片虽然只是含有韩国主创,但因宣传的影响,对于票房多少会有负面作用。

此番的“寒流”无疑给中韩电影合作带来明显的降温效果,而“限韩”能够持续多久,以及未来政策如何变化更是难以预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