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海油通往国际一流公司的必经之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海油通往国际一流公司的必经之路

境外上市像一场预演,中海油的国际化之路,亦是几经周折,成败得失,交叉往复。

作者:米小夏

2001年2月27日和28日,几经周折的中海油终于在纽约和香港两地同时上市,股票认购平均超额5倍,并且当日红盘高挂。

时任中海油总经理的卫留成却出奇的平静,在他看来,他和他的同事们只是完成了一件14个月以来本就应该完成的事情。“中海油为何以一个曾经失败了的IPO引起全球投资者如此热烈的反应?不是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而是中海油本身就是一只天鹅。”

一场以境外上市为中心的体制改革在世纪之交顺利完成。此后,渴望成为国际一流石油公司的中海油扬帆起航,开启了它的国际化时代。

境外上市像一场预演,中海油的国际化之路,亦是几经周折,成败得失,交叉往复。而这只“天鹅”,依然在鲜花与荆棘密布的湖边,欣然起舞。

尼科的历练

2005年6月22日,权衡了近4个月的中海油终于向国际石油巨头雪佛龙“亮剑”,正式宣布竞购优尼科。

此时距离中海油境外上市已有4年。4年间,中海油在印尼、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等地进行了多项海外并购项目,入手境外石油天然气储备资源,这正是中海油日后发展核心竞争力和主营业务的重中之重。

然而,对于中海油来说,这些数亿美元级的并购项目并不能满足其胃口。小试牛刀以后,来自优尼科的要约,第一次让它看到了一鸣惊人的可能。

优尼科是一家有着一百余年历史的老牌石油企业,有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之称,在纽约交易所上市。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该公司连年亏损,市值已低于同类公司20%左右,并申请破产,挂牌出售。

2005年2月27日,中海油作为候选公司之一,收到了优尼科提供的初步资料。在至正式宣布竞购的4个月时间里,中海油启动了初步评价、详细尽职调查、评价等工作流程,并与优尼科展开了密切接触。

“优尼科的资源与中海油占有的市场相结合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是我们收购优尼科的根本原因。”时任中海油董事长的傅成玉志在必得。

6月22日,中海油宣布希望以185亿美元的全现金方式并购优尼科,优尼科于当日作出回应,表示有意对中海油的并购建议进行评估。这是当时中国企业涉及金额最大的一笔海外并购。

中海油此举颇有些“截胡”的意味。早在4月4日,美国另一家石油公司雪佛龙即提出180亿美元的报价(包括承担债务)。由于没有竞争对手,雪佛龙很快与优尼科达成了约束性收购协议。6月10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批准了这一协议。而根据国际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在完成正式交割前,任何竞争方都还可以再报价。雪佛龙的收购在完成交割前,还需经过反垄断法的审查和美国证交会的审查。只有获得美国证交会批准后,优尼科董事会才能向其股东正式发函,30天后再由全体股东表决。在发函前如果收到新的条件更为优厚的收购方案,仍可重议。

于是,中海油出手了。但这一次,它的竞争对手,是在国际重大收购中经验和手段都显然要技高一筹的国际石油巨头雪佛龙。随着竞购日趋激烈,雪佛龙使出浑身解数,甚至不惜冒着毁掉商誉之险而打政治牌,发动美国40余位国会议员向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递交公开信,以国家安全和能源安全的名义,要求政府对中海油的并购计划进行严格审查。

6月30日,美国众议院以333比92票的压倒优势,要求美国政府中止这一收购计划,并以398比15的更大优势,要求美国政府对收购本身进行调查。

中海油并不服输。7月2日,中海油向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提交通知书,以便其展开对此次并购的审查。

然而,7月20日,优尼科董事会还是决定接受雪佛龙加价之后的报价,并推荐给股东。中海油对此深表遗憾。同日,中海油认为185亿美元的全现金报价仍然具有竞争力,优于雪佛龙25%的现金加75%股票的出价,对优尼科股东而言,中海油的出价价值确定,溢价明显。中海油表示:为了维护股东利益,公司无意提高原报价。

来自美国当局的敌意让中海油的境况雪上加霜。7月30日,美国参众两院又通过了能源法案新增条款,要求政府在120天内对中国的能源状况进行研究,研究报告出台21天后,才能够批准中海油对优尼科的收购。这一法案的通过基本排除了中海油竞购成功的可能。

8月2日,中海油撤回并购优尼科报价,优尼科最终落入雪佛龙囊中。

收购尼克森

尽管高调竞购优尼科以失败告终,但成长中的中海油无疑收获良多。

从2005年6月22日正式宣布竞购,到2005年8月2日正式宣布撤出,中海油市值大幅飙升,从220亿美元增加到300亿美元,净增80亿美元,股价共上涨33%。

与此同时,中海油知名度也迅速提高。在6月23日至8月10日期间,《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世界主流媒体,对中海油的报道数量高达355篇,其中《金融时报》甚至单日刊载过5篇关于中海油的文章。这些报道,78%为态度中立和正面,仅有22%为负面。

更让他欣慰的是此次竞购对其人才队伍的锻炼:“整个竞购过程中,我们对国际市场游戏规则的严格遵循,进退自如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国际资本市场的一致好评。通过竞购锻炼了国际化发展的人才队伍。”

此后数年间,中海油又成功完成了几项数十亿美元级的海外并购,并在海外并购实践中逐渐走向成熟。

然而,不甘失败的中海油一直没有放弃再来一次“优尼科式”的大手笔海外并购。

2012年7月23日,中海油宣布与总部位于加拿大艾伯塔省的尼克森公司达成协议,将以151亿美元收购尼克森,并承担该公司约43亿美元债务。如果成功,这将成为当时中国企业完成的最大一笔海外并购。

尼克森公司成立于1971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和美国纽约两地上市,是加拿大第十四大石油公司。其资产包括勘探、开发和在产项目,主要分布于加拿大西部、英国北海、尼日利亚海上、墨西哥湾、哥伦比亚、也门和波兰。其中,常规油气、油砂和页岩气为其三大核心业务。

与优尼科案同样的是,中海油此次并购也并非一帆风顺。完成此笔交易,需获得尼克森股东、加拿大当地法院、加拿大政府、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以及中国国家发改委等的批准。

2012年10月11日,加拿大工业部长帕拉迪斯声明说,加拿大政府决定,将审批中海油收购尼克森申请的期限延长30天,延期至11月10日。

依据《加拿大投资法》,资产价值超过8.3亿加元(约合3.36亿美元)的收购交易,需经联邦政府审批,以确保交易能让加拿大“净受益”。自收购申请递交日起,加政府应该45日内作出回复。当加政府认为并购审查尚未完成时,可再延长30天。8月29日中海油已向加拿大政府提交了关于此次收购的审查申请,到10月11日已满足45天的要求,帕拉迪斯宣布再延长30天审查期确实合乎加国法律。

然而,就在审批日即将来临时,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再起波折。11月2日,帕拉迪斯表示,加政府决定将审批中海油收购尼克森申请的期限再次延长30天,至12月10日。这是中海油在提出收购要约后第二次遭到审批延期。

加拿大政府最终还是在12月7日审批通过了此项交易。但美国政府迟迟未予审批,却使双方交易一直未能一锤定音。2013年1月,中海油对外公告表示,由于需要更多时间获得相关监管批准,中海油已与加拿大尼克森公司达成一致,将收购尼克森协议的终止日期从2013年1月31日顺延至3月2日。这已是中海油宣布收购尼克森以来,因等待监管审批第三次延期。

2013年1月18日,国家发改委在官网披露,已于2012年12月批准了中海油整体收购尼克森的项目。拿到发改委“路条”的尼克森案,此前已获得尼克森股东、加拿大当地法院、加拿大政府等批准。这意味着,万事俱备,只等美国方面的批准。

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是美国负责管理外国投资的部门,负责审查相关涉外经济活动。由于尼克森在美国墨西哥湾有油气资产,因此这笔交易还需获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批准。

2月12日,中海油发布公告称,中海油建议收购尼克森的交易已经获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批准。这笔交易面临的最后一个大障碍终于得以消除。

2月26日,中海油完成收购尼克森。历时7个月、斥资151亿美元,这笔当年中国企业最大的海外并购案,尘埃落定。

海外并购得与失

中海油的一系列海外并购,扩展了其全球版图。尼克森案之前,中海油已通过一系列并购,成功立足亚洲、非洲、澳洲、拉美。并购尼克森,许多中海油已有的生产地区的储量和产量得到提升,并新增北海资产和霍恩河页岩气资产,前者位于欧洲,后者位于北美。这意味着,中海油的触角再次伸向欧洲和北美,已覆盖全球。彼时《金融时报》即评论道:“赢得这项批准意味着,中海油立足北美的多年努力终于扫清了障碍。”

《华尔街日报》则认为:“中国吞并海外油气资产的好戏才刚刚开始。”报道称,中国此时日产约400万桶石油,日消费600万桶不到。随着经济以每年7.5%的速度增长,中国的石油需求也迅速上升。预计到2020年,中国石油日消费量将达到约1500万桶。国内生产可能将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因此石油进口量将不断增长。

“中海油一直坚持价值驱动的并购战略。”时任中海油董事长的王宜林在此前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收购尼克森,中海油证实储量增加约30%,产量增加20%,并能战略性进入海上油气富集盆地和新兴页岩气盆地,使中海油的资产组合更加多样化。

而在一系列海外并购以后,2015年,中海油油气总产量突破1亿吨油当量大关。根据中海油发布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15年可持续发展报告》,2015年,中海油在原油价格持续走低、天然气产能释放受限等不利条件下,全年生产原油7970万吨,天然气251亿立方米。其中,海外原油产量为3197万吨,天然气产量108亿立方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我国原油总产量为2.15亿吨,天然气总产量为1271亿立方米。中海油已成为我国仅次于中石油的第二大原油生产商。

与大手笔海外并购相应的,是国际知名度的迅速飙升。“虽然名气不像埃克森美孚或雪佛龙公司那样响亮,但中海油、中石化和中石油这三大中资石油巨头正在悄悄撼动西方竞争对手在石油业的领先地位。”《华尔街日报》对这个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的新星关注有加。

不过,还是有很多业内人士表示了担忧。在尼克森的资产组合中,油砂资产占了该公司储量中的60%。与页岩气、页岩油等其他非常规油气资源相比,油砂的开采难度和成本都更高。

业内一般认为,只有当国际油价长期维持在80美元/桶以上,油砂项目的勘探开发才具有商业价值。当时,国际油价仍然在90美元/桶以上。然而,近两年来,国际油价暴跌。目前,国际油价大约在50美元/桶左右。2016年2月11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跌至26.21美元/桶,创出近12年低点。

在此背景下,2016年上半年,中海油自2001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中期业绩亏损,净利润同比下降152.5%,亏损77.4亿元。

中海油董事长杨华在业绩发布会上称,之所以亏损,一个重要原因是该公司对海外资产进行了资产减值,数额高达104亿元,是2015年同期的7倍多。被减值的资产主要是加拿大的油砂项目,而这些油砂资产隶属于中海油在三年前花高价收购而来的尼克森公司。

事实上,自收购以来,尼克森不仅未能与中海油产生协同效应,反而加大了该公司的负担,尼克森仅占了中海油2%左右的利润。

除了因国际油价低迷导致的资产减值影响外,尼克森位于加拿大的油砂项目频出事故也让中海油困窘。更糟糕的是,由于经营不善,2015年以来尼克森已经裁员870人。

尼克森只是中海油海外并购“麻烦”的冰山一角,中海油此前多个项目也存在问题。据审计署公布,2011年,中海油以142.42亿元并购一家境外公司,由于前期论证不充分,截至2014年累计亏损6.21亿元。2013年,中海油未报发改委核准即通过一个境外油田增产方案,至2014年底完成投资44.48亿元;同年,中海油总公司下属的中海化学收购一家境外公司部分股权,但未对溢价等条款充分论证,截至2014年该项投资潜亏2974.8万元。

危机四伏的中海油面临着来自业界的广泛质疑。尽管如此,对于这家将“成长为国际化、上下游一体化油气公司”作为未来战略定位的中国石油公司而言,其目前面临的海外并购后遗症,与之前境外上市和海外并购中的几度折戟一样,是其国际化道路的必修课。真正成长为一家国际一流的石油公司,中海油还需要更多的磨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中海油

3.8k
  • 渤海亿吨级油田垦利10-2油田开发项目顺利投产
  • 优先保障医院、水厂,台风期间涠洲岛生活用电或受影响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海油通往国际一流公司的必经之路

境外上市像一场预演,中海油的国际化之路,亦是几经周折,成败得失,交叉往复。

作者:米小夏

2001年2月27日和28日,几经周折的中海油终于在纽约和香港两地同时上市,股票认购平均超额5倍,并且当日红盘高挂。

时任中海油总经理的卫留成却出奇的平静,在他看来,他和他的同事们只是完成了一件14个月以来本就应该完成的事情。“中海油为何以一个曾经失败了的IPO引起全球投资者如此热烈的反应?不是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而是中海油本身就是一只天鹅。”

一场以境外上市为中心的体制改革在世纪之交顺利完成。此后,渴望成为国际一流石油公司的中海油扬帆起航,开启了它的国际化时代。

境外上市像一场预演,中海油的国际化之路,亦是几经周折,成败得失,交叉往复。而这只“天鹅”,依然在鲜花与荆棘密布的湖边,欣然起舞。

尼科的历练

2005年6月22日,权衡了近4个月的中海油终于向国际石油巨头雪佛龙“亮剑”,正式宣布竞购优尼科。

此时距离中海油境外上市已有4年。4年间,中海油在印尼、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等地进行了多项海外并购项目,入手境外石油天然气储备资源,这正是中海油日后发展核心竞争力和主营业务的重中之重。

然而,对于中海油来说,这些数亿美元级的并购项目并不能满足其胃口。小试牛刀以后,来自优尼科的要约,第一次让它看到了一鸣惊人的可能。

优尼科是一家有着一百余年历史的老牌石油企业,有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之称,在纽约交易所上市。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该公司连年亏损,市值已低于同类公司20%左右,并申请破产,挂牌出售。

2005年2月27日,中海油作为候选公司之一,收到了优尼科提供的初步资料。在至正式宣布竞购的4个月时间里,中海油启动了初步评价、详细尽职调查、评价等工作流程,并与优尼科展开了密切接触。

“优尼科的资源与中海油占有的市场相结合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是我们收购优尼科的根本原因。”时任中海油董事长的傅成玉志在必得。

6月22日,中海油宣布希望以185亿美元的全现金方式并购优尼科,优尼科于当日作出回应,表示有意对中海油的并购建议进行评估。这是当时中国企业涉及金额最大的一笔海外并购。

中海油此举颇有些“截胡”的意味。早在4月4日,美国另一家石油公司雪佛龙即提出180亿美元的报价(包括承担债务)。由于没有竞争对手,雪佛龙很快与优尼科达成了约束性收购协议。6月10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批准了这一协议。而根据国际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在完成正式交割前,任何竞争方都还可以再报价。雪佛龙的收购在完成交割前,还需经过反垄断法的审查和美国证交会的审查。只有获得美国证交会批准后,优尼科董事会才能向其股东正式发函,30天后再由全体股东表决。在发函前如果收到新的条件更为优厚的收购方案,仍可重议。

于是,中海油出手了。但这一次,它的竞争对手,是在国际重大收购中经验和手段都显然要技高一筹的国际石油巨头雪佛龙。随着竞购日趋激烈,雪佛龙使出浑身解数,甚至不惜冒着毁掉商誉之险而打政治牌,发动美国40余位国会议员向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递交公开信,以国家安全和能源安全的名义,要求政府对中海油的并购计划进行严格审查。

6月30日,美国众议院以333比92票的压倒优势,要求美国政府中止这一收购计划,并以398比15的更大优势,要求美国政府对收购本身进行调查。

中海油并不服输。7月2日,中海油向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提交通知书,以便其展开对此次并购的审查。

然而,7月20日,优尼科董事会还是决定接受雪佛龙加价之后的报价,并推荐给股东。中海油对此深表遗憾。同日,中海油认为185亿美元的全现金报价仍然具有竞争力,优于雪佛龙25%的现金加75%股票的出价,对优尼科股东而言,中海油的出价价值确定,溢价明显。中海油表示:为了维护股东利益,公司无意提高原报价。

来自美国当局的敌意让中海油的境况雪上加霜。7月30日,美国参众两院又通过了能源法案新增条款,要求政府在120天内对中国的能源状况进行研究,研究报告出台21天后,才能够批准中海油对优尼科的收购。这一法案的通过基本排除了中海油竞购成功的可能。

8月2日,中海油撤回并购优尼科报价,优尼科最终落入雪佛龙囊中。

收购尼克森

尽管高调竞购优尼科以失败告终,但成长中的中海油无疑收获良多。

从2005年6月22日正式宣布竞购,到2005年8月2日正式宣布撤出,中海油市值大幅飙升,从220亿美元增加到300亿美元,净增80亿美元,股价共上涨33%。

与此同时,中海油知名度也迅速提高。在6月23日至8月10日期间,《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世界主流媒体,对中海油的报道数量高达355篇,其中《金融时报》甚至单日刊载过5篇关于中海油的文章。这些报道,78%为态度中立和正面,仅有22%为负面。

更让他欣慰的是此次竞购对其人才队伍的锻炼:“整个竞购过程中,我们对国际市场游戏规则的严格遵循,进退自如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国际资本市场的一致好评。通过竞购锻炼了国际化发展的人才队伍。”

此后数年间,中海油又成功完成了几项数十亿美元级的海外并购,并在海外并购实践中逐渐走向成熟。

然而,不甘失败的中海油一直没有放弃再来一次“优尼科式”的大手笔海外并购。

2012年7月23日,中海油宣布与总部位于加拿大艾伯塔省的尼克森公司达成协议,将以151亿美元收购尼克森,并承担该公司约43亿美元债务。如果成功,这将成为当时中国企业完成的最大一笔海外并购。

尼克森公司成立于1971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和美国纽约两地上市,是加拿大第十四大石油公司。其资产包括勘探、开发和在产项目,主要分布于加拿大西部、英国北海、尼日利亚海上、墨西哥湾、哥伦比亚、也门和波兰。其中,常规油气、油砂和页岩气为其三大核心业务。

与优尼科案同样的是,中海油此次并购也并非一帆风顺。完成此笔交易,需获得尼克森股东、加拿大当地法院、加拿大政府、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以及中国国家发改委等的批准。

2012年10月11日,加拿大工业部长帕拉迪斯声明说,加拿大政府决定,将审批中海油收购尼克森申请的期限延长30天,延期至11月10日。

依据《加拿大投资法》,资产价值超过8.3亿加元(约合3.36亿美元)的收购交易,需经联邦政府审批,以确保交易能让加拿大“净受益”。自收购申请递交日起,加政府应该45日内作出回复。当加政府认为并购审查尚未完成时,可再延长30天。8月29日中海油已向加拿大政府提交了关于此次收购的审查申请,到10月11日已满足45天的要求,帕拉迪斯宣布再延长30天审查期确实合乎加国法律。

然而,就在审批日即将来临时,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再起波折。11月2日,帕拉迪斯表示,加政府决定将审批中海油收购尼克森申请的期限再次延长30天,至12月10日。这是中海油在提出收购要约后第二次遭到审批延期。

加拿大政府最终还是在12月7日审批通过了此项交易。但美国政府迟迟未予审批,却使双方交易一直未能一锤定音。2013年1月,中海油对外公告表示,由于需要更多时间获得相关监管批准,中海油已与加拿大尼克森公司达成一致,将收购尼克森协议的终止日期从2013年1月31日顺延至3月2日。这已是中海油宣布收购尼克森以来,因等待监管审批第三次延期。

2013年1月18日,国家发改委在官网披露,已于2012年12月批准了中海油整体收购尼克森的项目。拿到发改委“路条”的尼克森案,此前已获得尼克森股东、加拿大当地法院、加拿大政府等批准。这意味着,万事俱备,只等美国方面的批准。

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是美国负责管理外国投资的部门,负责审查相关涉外经济活动。由于尼克森在美国墨西哥湾有油气资产,因此这笔交易还需获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批准。

2月12日,中海油发布公告称,中海油建议收购尼克森的交易已经获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批准。这笔交易面临的最后一个大障碍终于得以消除。

2月26日,中海油完成收购尼克森。历时7个月、斥资151亿美元,这笔当年中国企业最大的海外并购案,尘埃落定。

海外并购得与失

中海油的一系列海外并购,扩展了其全球版图。尼克森案之前,中海油已通过一系列并购,成功立足亚洲、非洲、澳洲、拉美。并购尼克森,许多中海油已有的生产地区的储量和产量得到提升,并新增北海资产和霍恩河页岩气资产,前者位于欧洲,后者位于北美。这意味着,中海油的触角再次伸向欧洲和北美,已覆盖全球。彼时《金融时报》即评论道:“赢得这项批准意味着,中海油立足北美的多年努力终于扫清了障碍。”

《华尔街日报》则认为:“中国吞并海外油气资产的好戏才刚刚开始。”报道称,中国此时日产约400万桶石油,日消费600万桶不到。随着经济以每年7.5%的速度增长,中国的石油需求也迅速上升。预计到2020年,中国石油日消费量将达到约1500万桶。国内生产可能将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因此石油进口量将不断增长。

“中海油一直坚持价值驱动的并购战略。”时任中海油董事长的王宜林在此前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收购尼克森,中海油证实储量增加约30%,产量增加20%,并能战略性进入海上油气富集盆地和新兴页岩气盆地,使中海油的资产组合更加多样化。

而在一系列海外并购以后,2015年,中海油油气总产量突破1亿吨油当量大关。根据中海油发布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15年可持续发展报告》,2015年,中海油在原油价格持续走低、天然气产能释放受限等不利条件下,全年生产原油7970万吨,天然气251亿立方米。其中,海外原油产量为3197万吨,天然气产量108亿立方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我国原油总产量为2.15亿吨,天然气总产量为1271亿立方米。中海油已成为我国仅次于中石油的第二大原油生产商。

与大手笔海外并购相应的,是国际知名度的迅速飙升。“虽然名气不像埃克森美孚或雪佛龙公司那样响亮,但中海油、中石化和中石油这三大中资石油巨头正在悄悄撼动西方竞争对手在石油业的领先地位。”《华尔街日报》对这个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的新星关注有加。

不过,还是有很多业内人士表示了担忧。在尼克森的资产组合中,油砂资产占了该公司储量中的60%。与页岩气、页岩油等其他非常规油气资源相比,油砂的开采难度和成本都更高。

业内一般认为,只有当国际油价长期维持在80美元/桶以上,油砂项目的勘探开发才具有商业价值。当时,国际油价仍然在90美元/桶以上。然而,近两年来,国际油价暴跌。目前,国际油价大约在50美元/桶左右。2016年2月11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跌至26.21美元/桶,创出近12年低点。

在此背景下,2016年上半年,中海油自2001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中期业绩亏损,净利润同比下降152.5%,亏损77.4亿元。

中海油董事长杨华在业绩发布会上称,之所以亏损,一个重要原因是该公司对海外资产进行了资产减值,数额高达104亿元,是2015年同期的7倍多。被减值的资产主要是加拿大的油砂项目,而这些油砂资产隶属于中海油在三年前花高价收购而来的尼克森公司。

事实上,自收购以来,尼克森不仅未能与中海油产生协同效应,反而加大了该公司的负担,尼克森仅占了中海油2%左右的利润。

除了因国际油价低迷导致的资产减值影响外,尼克森位于加拿大的油砂项目频出事故也让中海油困窘。更糟糕的是,由于经营不善,2015年以来尼克森已经裁员870人。

尼克森只是中海油海外并购“麻烦”的冰山一角,中海油此前多个项目也存在问题。据审计署公布,2011年,中海油以142.42亿元并购一家境外公司,由于前期论证不充分,截至2014年累计亏损6.21亿元。2013年,中海油未报发改委核准即通过一个境外油田增产方案,至2014年底完成投资44.48亿元;同年,中海油总公司下属的中海化学收购一家境外公司部分股权,但未对溢价等条款充分论证,截至2014年该项投资潜亏2974.8万元。

危机四伏的中海油面临着来自业界的广泛质疑。尽管如此,对于这家将“成长为国际化、上下游一体化油气公司”作为未来战略定位的中国石油公司而言,其目前面临的海外并购后遗症,与之前境外上市和海外并购中的几度折戟一样,是其国际化道路的必修课。真正成长为一家国际一流的石油公司,中海油还需要更多的磨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