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齐佳慧
两个月前,在激烈的贺岁档泥潭大战中,豆瓣、猫眼等电影评分平台陷入了“质疑门”。网友对其信任力度大打折扣,假评分继假票房、假收视,实力上镜。网友大呼:打倒假的一切…还我一个具有可信度的专业评分平台…我们就是一群不好惹的小妖精…假评分“质疑门”愈演愈烈的同年,假票房也闲不下来啊。微信搜索“文化产业新闻”回复“假票房”多才俊的票补方式,若是卷土重来是否未可知?
两个月前,在激烈的贺岁档泥潭大战中,豆瓣、猫眼等电影评分平台被拖下水,惹了一身骚。“《摆渡人》被刷一星评分,豆瓣让我再如何相信你?”“猫眼专业影评人为什么一句顶十句?”等质疑,一度让网友信任值降到了冰点,堪称实力躺枪。
假票房、假收视、竟然还有假评分?网友们挥起小拳拳狠砸众平台胸口,猫眼也被迫下架了专业评分系统。
2月16日,消失两个月的猫眼专业评分不惧粉拳,改版重来再次上线。只是不知网络影评机制,能否重新挽回人们已凉的心?
1 豆瓣、猫眼、时光,这些平台都只能打1★
在对豆瓣、猫眼的声讨中,人们最关注的点就是“权威性”,而提到最多的词就是“凭什么”。用户评分的权威性何在?凭什么小部分的声音能够代表大部分人的观点?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我国网络影评机制的症结之所在。
给别人打分的人,应该先看看自己能打多少分。
1用户审核机制不严格
评论人审核机制的不严谨,注册用户身份无法核实,是引发“网络水军”的重要原因,极易导致相关网站缺乏客观性和权威性。
当前我国以豆瓣电影和时光网等为主流的评分网站,都采取注册用户评分制度,其注册方法及步骤十分简单,基本上一个邮箱或手机号就可以为你在这些网站上“认领”一个身份。虽然豆瓣有“一人一号一评论”的制度,但是大量收购账号、盗用账号对于“水军”来说也不算难事。
《摆渡人》在豆瓣的一星评分,就是如此被刷的。
豆瓣的每一个评分,都有实实在在的账户评论,可是账户背后是人是狗就不得而知了。
2分数计算设计不合理
在分数算法上,豆瓣的算法大体为简单粗暴的算数平均数(用户打分总和/用户数),每隔“若干分钟”抓取一次数据。而猫眼作为一个售票渠道,对于观众评分则分为了购票与非购票两种,但计算方法基本上还是是取平均数得简单计算。
虽表面上看,豆瓣因其阳春白雪的小文艺气质,普遍打分较低,
猫眼观众评分因直接面对广大消费者,普遍打分较高。
但从本质上来讲,二者属于相似的算法。
每个人的好恶都会被直接加入到简单的计算公式中,最终变成其他人的参考标准。也许个人观点会被稀释于百万千万的分母之中,但仍无法避免这个分母是有限,这仍是一群人的圈地自萌。
3专业化水平不高
电影评分的专业化水平不高也是当前相关评分网站的一个重要问题。例如,荣获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刺客聂隐娘》在格瓦拉电影网的评分仅为5.6分,甚至低于口碑较差的《恋爱中的城市》等电影,让一众专业人士看不懂甚至无法接受。
而猫眼电影虽有观众和专家评分两套机制,但是专家评审的准入标准等,大家都不得而知,就如同被吐槽的广电审查组一样,专业评分仅由69位小黑屋里的专家打出。
事实上,目前我国的电影评分网站尚不具备专业化和艺术定级的公信力,无法将当前的网络声誉等同于文化艺术价值。大多情况下,电影评分网站多是以市场为向导,造成了网站上的分数仅仅体现了购票观众或是影迷对某部电影的推荐指数,这就等同于购物网站的用户评价,并不能展现真正专业化视角的评分。
2 猫眼专业评分重新上线,欲挽回人心?
在此番信任危机风波之中,豆瓣选择了以不变应万变,而猫眼则率先提出了新方案,历经两个月的整改,重新上线了专业评分机制,力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挽回人心。
1坚持专业和观众两套评分机制,着重提升专业性
两种评分给不同类型的用户更精准的参考,观众评分所代表的普通用户关注影片的娱乐性和可看性,专业评分所代表的专业影评人更看重影片本身的质量和艺术性。为了给观众一个更加全面和立体的选择,猫眼坚持专业和观众两套评分机制。
专业评分机制全面升级,参考烂番茄的评分机制,将专业评委团体扩充至81名(截止2017年2月16日),评分系统不断优化。
2专业评分:出台评委手册,加强对评委监管
2月13日猫眼发布了《猫眼电影专业评分评委手册》
明确了评分内容标准,对于影片的打分标准、评论字数、评论要素等相关方面做了限定。
明确了评委准入准出规则,评委的影响力、写作水准、声誉等资质均有专人负责审核。专业评委均为实名认证,需要提供单位信息等,公开透明,接受监督。
强化了专业评分体系公正性,与电影有利益关系的评委,如参与了影片的宣传发行工作,将被要求回避评分评论,对于收受红包评分的评委和每月打分量少于2条的评委,则明确予以劝退。
3观众评分:强调购票用户,防止水军刷分
仅保留购票用户评分,只有购票进场并观看了电影,才有权利对作品进行评价,猫眼将通过不断升级的反作弊系统,找到最真实的购票观众意见,还原最客观的观影意见。
加强真实用户辨别,猫眼的每一个账号背后都拥有一个信用行为等级,可根据用户在美团、大众点评以及猫眼的行为来辨识账号真伪,通过加强用户账号的审核,加大了水军作弊的时间与成本。
3 猫眼还是差口气,学学人家IMDb!
总的来说,猫眼在用户审核和专业性上,都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依旧难以给它打出高分。
在用户审核上,猫眼虽然强调了购票用户,但是并没有对用户大数据进行彻底的挖掘和利用。
美国亚马逊公司旗下的IMDb(互联网电影资料库)在这方面做的就是极强的。有别于其他网站“人人参与”的理念,其复杂的筛选系统,仅保留老用户(经常投票者)的评分,较为有效的避免了类似水军刷分等不客观现象的产生。
在专业水平上,猫眼虽加强了对评委的监管,但是评委人数依旧只是从69人上涨至81人,仍是少数人的“执政”。
在这一方面,就又要说到IMDb的大数据运用了,其按照年龄、性别、职业等细项划分用户群体,能够将专业影评人与观众区分开来,统计得出不同人群对于同一部电影的评价指数,为观众购票提供更为细致、更为专业的参考。为我们建立专业性、权威性的电影评分网站做了良好的示范。
在算法设计上,猫眼未有改变,仍是之前的简单粗暴模式。IMDb的算法,看上去就高级很多。
在他们大名鼎鼎的TOP250榜单中,采用的是贝叶斯统计算法,公式如下:
WR=(V÷(V+M))×R +(M÷(V+M))×C
其中,WR指最终的加权得分,V指投票人数,M指进入TOP250 所需的最小票数,R指普通算法的平均分,C指目前所有电影的平均分
在这一套算法中,投票人的观点与电影整体环境相结合,举个例子来说明的话:
电影A,十个人看过,全部评分均为10分;电影B,十万个人看过,评分平均值为9.8分。
请问你愿意相信哪部电影更加优秀?
贝叶斯算法的核心思想就是避免让电影A的最终得分超过B。尽量使得评分与影片质量相匹配。
对电影的评价,从来没有“对不对”,只有这个评价标准“好不好”,中国网络影评机制要想获得五星好评,似乎还需努力。
当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哪怕是上文所说的成熟的IMDb评分机制,也只能代表别人的看法。网络影评都是假,自己内心才是真。
部分资料来源:部分资料参考:社会科学报、爱范儿、电影发言人、旗帜传媒。转载请保留此信息,并联系文化产业新闻授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