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全力打好旅游战,需要重拾和发扬“工匠精神”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全力打好旅游战,需要重拾和发扬“工匠精神”

这是一个亟待精神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亟待创造精细产品、精致服务推动旅游产业升级,向以建设集约型旅游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正式提出“工匠精神”,倡导企业、个人、政务工作,都应发扬“工匠精神”, 苦练内功、精益求精、提质增效、追求卓越。

2017年2月13日-14日,以“撸起袖子加油干 全力打好旅游战”为主题的2017年安徽全省旅游工作暨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会议中,安徽省旅游局局长万以学就安徽旅游业做出重要报告,强调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省“两会”和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精神,并提出发扬“工匠精神”,为安徽旅游的升级之路按下了精品化、集约化创新发展的启动键。

这是一个亟待精神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亟待创造精细产品、精致服务推动旅游产业升级,向以建设集约型旅游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

人类旅行的方式从未像今天这样自由而多元,传统旅游行业面临的挑战从未像今天这样严峻,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升级的任务也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随着大众旅游的到来,中国政府和企业齐心发力,开始了从“大而全”到“小而精”的转型,新的旅游格局、产品体系和“中国服务”品牌正在形成。

看点1

安徽文化的“匠心” 底蕴

安徽自古就是一个饱有工匠精神的地域,行走在粉墙黛瓦中,处处都是精雕细琢的痕迹和来自久远的深沉问候。明代万历年间徽商崛起,这些徽商的富贵没有局限于物质层面,而是追求文化精神的享受,他们对器物的工艺要求变得极为严格,徽州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工匠师,精湛的工艺品不断涌出,久负盛名的文房四宝、徽州三雕、版画刻书源远流长,成为后人研究借鉴的艺术瑰宝。

这些艺术品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的视角,工匠精神到底对于安徽旅游业意味着什么?一说海南人们就想到海阔天空,一说云贵就想到多彩风情,一提到安徽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它匠心独具的建筑工艺和纵横明清数百年的徽商文化。

饱览过各色美景后你会发现,一个没有文化的旅游目的地,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艳女郎,留不住人心。而安徽能留住滚滚车轮和脚步,吸引游人络绎不绝的,便是它历尽沧桑、精益求精的技艺态度和无“尖”不商的徽派儒商文化——立足商文化,创造儒文化,让艺术融入日常生活,追求极致美的徽派文化在中华大地上拔尖而出。

2017年初,身为徽派文化灵魂的徽州古城被评为“徽文化主题研学类旅行基地”,核心在于徽州古城加强古城软硬件修复的同时深度挖掘徽文化,让游客体验“学”与“游”的深度融合,向人们传递徽文化的精神。景区不再单纯地要求输入客流,同样立志于徽文化的输出,“凡走过必留下”。这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嬗变,是一次供给侧的全面改革,是传统市场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也是推进安徽旅游市场向“小而精”升级的一个典型和缩影。

看点2

“工匠精神”:耐心、精心、创新

会议上万以学局长明确指出,在打好旅游战役、建设旅游强省的征程中所需要发扬的“工匠精神”是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安徽旅游行业的工匠精神应表现在方方面面,政府、企业、个人,都需要有一颗“匠心”。

1耐心——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当下中国旅游业遍地开花、红利不断,同时也使得大环境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造成“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再出新品、再圈钱”的死循环。随之“旅行社乱收费”,“景区环境差”,“从业人员素质低”等弊端迅速暴露出来。年轻一代的新型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的同时要求也越来越高,缺乏耐心的快销市场与受众群体的矛盾不断冲撞、激化,中国旅游亟待颠覆传统发展模式“洗心革面”。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想要把旅游产业做好,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滴水穿石的耐心,和树立夯实的品牌地基。

在黄山旅游商圈的西南方,坐落着一座商业化建设极低的古村落——宏村。这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自成立景区以来,宏村并没有因为急功近利造成乌镇“人口大迁徙”的乌龙,也没有丽古城改造成江酒吧街的商业大动作,而是采用以客流养文化的模式静心等候“春天”。保护古城中的祠堂、庙宇文化,对古建筑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禁止过度开发,随着时间的冲刷,宏村模式带来了极高的口碑和效益,成为古镇旅游业中的典范。

这也许就是饱含匠韵的徽商精神,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耐心经营,你会发现人们爱的哪是美啊,而是这一片真真切切、从里到外散发出的质朴初心。一大早,湖边分散坐着一圈手持画板的学生,他们会附上一天时间的耐心,去捕捉自己眼中宏村的神韵。当然,宏村的匠心式开发只是沧海中的一粒珍珠,想要遍地珍珠还需要有耐心地一步步稳步前行。

2精心——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他们对细节有很高的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拗,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其目的就是力求打造领域内最优质的、同行无法匹敌的产品和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这正是当下安徽旅游从业者所需要的态度。

万以学局长表示,工作态度决定事业成长的高度,做精工作是质量上的要求,工作做得快还不行,还要做得好。抓项目建设、景区提升、市场开拓、企业经营,都要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把工作做实、做精做细,做到极致,做到各方满意。

目前安徽旅游业,乃至全国旅游业迫切需要的就是在重要岗位中专心做事的人,核心技术不行,会对于行业所受到的牵制非常大。说到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不得不提到德国的高质量和日本的工匠精神。在今天,德国出口产品的30%是找不到替代品的,一辆消防车可以使用20到30年,这种超长的生命来自于人的因素。车间内一位从事了23年安装螺丝的工人会认为,公司对于他来讲并不是一份工作,更像一个家。当然,这也与德国学生时期就展开技术类的专业课程有很大的关系。

再来看一个案例,Hard Lock是一个专门生产螺丝钉、螺丝帽的公司,这个公司的口号叫“永不松动”,创始人若林克彦坚守品质25年,最终被杰雅集团发现并重用,成为日本新干线上中重要的一枚力量,也成为行业的龙头。

其实,这些成功的背后并没有什么超人的运气,而是“工匠精神”,是每一位从业者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他们汇集在一起,像螺丝一样分毫不差地把产品做到极致的精致。同样,付出就有回报,工匠精神的背后同样隐藏着巨大商机,这也是德国制造昂贵的原因。

2016年,《安徽省旅游局“旅游英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出台,将利用3年时间,分批遴选、培养1000名与旅游相关的教师、学生和研究人员,以及旅游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此项计划旨在进一步增强景区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更新经营理念,提高管理水平,更好地促进安徽旅游景区的发展,强调旅游景区要认真抓好“诚信菜单”工作和安全工作。力争把安徽旅游做成人们心目中高品牌、高价值、可信懒,而且是有灵魂,有生命的一种好产品。

3创新——敢于创新的工作精神

“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打好旅游战役,必然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面对问题,要有解决问题的决心,面对挑战,要有应对挑战的办法,以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开展工作。”这是万以学在报告中对“工匠精神”的阐述。

林海之下,奇山纵横,怪石密布,溪流湍急;丛林之内,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深山之中,静谧美丽,安徽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厚。2016年,安徽旅游新增10个首批中医药康养示范基地,将建设一批中医药特色旅游小镇。在安徽黄山市举办的“中国旅游+新型养老产业融合发展峰会”上,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荣获“2016年度中国最佳森林康养目的地”称号。“旅游+健康”成为安徽旅游一个创新突破口,从你是你、我是我,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过是否能真正实现旅游和健康产业融为一体,还需时间的检验。

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有历史的底蕴支撑,能使人们更容易接受。茶为安徽旧时的经济命脉,安徽有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随着旅游产业的深度改革和创新,徽茶是时候推陈出新,成为一块有分量的新的安徽旅游品牌。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旅游产业的多方融合是安徽主动作为的战略选择,也是旅游市场顺时应变的科学选择。

看点3

“工匠精神”:一个时代使命

“工匠精神”是安徽凝心聚力坚决打好旅游战役的重要基础。想要打赢这场战役,还需要方方面面的战略规划,需要有长远的国际眼光;需要解决各种矛盾的能力;还需要全面联动机制的配合。“工匠精神”就像是它们之间的血液,串联着全身,是能够健康长久发展下去夯实的地基。

纵观国际,世界旅游业中心正加速向亚太地区转移,我国境外游客接待量与日俱增,一方面拉动了国内旅游业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使人们意识到打开对外旅游窗口的重要性。如何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

这方面可以借鉴邻国日本的旅游发展之道,以人文地理、风土民情建立自身品牌,向世界撒名片。一个国土面积仅有37.8万平方千米的地方,2016年的境外游客接待量竟达到2,400万人次,是同年安徽境外游客接待量的4.9倍。

对于同样有深厚文化底蕴、秀美山水的安徽来说,在坚持“工匠精神”的基础上如何挖掘安徽潜力,建立名片、推广至全世界,吸引更多海外游客,也是未来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步。

培根曾说过:“对青年人来说,旅行是教育的一部分;对老年人来说,旅行是阅历的一部分。”而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旅行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保有“工匠精神”,打造高质量体验产品、高品质服务水准的目的地,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已成为安徽乃至全国旅游从业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柏亚辉

孙小荣·工作室

品牌传播研究员

安徽旅游观察员

【创业者说】采编

特别说明

“小荣说”所发文稿除特别标注作者署名外,其他文稿均为“孙小荣·工作室”原创稿,欢迎转载,但请注明作者、出处/图片转自网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全力打好旅游战,需要重拾和发扬“工匠精神”

这是一个亟待精神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亟待创造精细产品、精致服务推动旅游产业升级,向以建设集约型旅游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正式提出“工匠精神”,倡导企业、个人、政务工作,都应发扬“工匠精神”, 苦练内功、精益求精、提质增效、追求卓越。

2017年2月13日-14日,以“撸起袖子加油干 全力打好旅游战”为主题的2017年安徽全省旅游工作暨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会议中,安徽省旅游局局长万以学就安徽旅游业做出重要报告,强调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省“两会”和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精神,并提出发扬“工匠精神”,为安徽旅游的升级之路按下了精品化、集约化创新发展的启动键。

这是一个亟待精神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亟待创造精细产品、精致服务推动旅游产业升级,向以建设集约型旅游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

人类旅行的方式从未像今天这样自由而多元,传统旅游行业面临的挑战从未像今天这样严峻,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升级的任务也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随着大众旅游的到来,中国政府和企业齐心发力,开始了从“大而全”到“小而精”的转型,新的旅游格局、产品体系和“中国服务”品牌正在形成。

看点1

安徽文化的“匠心” 底蕴

安徽自古就是一个饱有工匠精神的地域,行走在粉墙黛瓦中,处处都是精雕细琢的痕迹和来自久远的深沉问候。明代万历年间徽商崛起,这些徽商的富贵没有局限于物质层面,而是追求文化精神的享受,他们对器物的工艺要求变得极为严格,徽州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工匠师,精湛的工艺品不断涌出,久负盛名的文房四宝、徽州三雕、版画刻书源远流长,成为后人研究借鉴的艺术瑰宝。

这些艺术品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的视角,工匠精神到底对于安徽旅游业意味着什么?一说海南人们就想到海阔天空,一说云贵就想到多彩风情,一提到安徽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它匠心独具的建筑工艺和纵横明清数百年的徽商文化。

饱览过各色美景后你会发现,一个没有文化的旅游目的地,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艳女郎,留不住人心。而安徽能留住滚滚车轮和脚步,吸引游人络绎不绝的,便是它历尽沧桑、精益求精的技艺态度和无“尖”不商的徽派儒商文化——立足商文化,创造儒文化,让艺术融入日常生活,追求极致美的徽派文化在中华大地上拔尖而出。

2017年初,身为徽派文化灵魂的徽州古城被评为“徽文化主题研学类旅行基地”,核心在于徽州古城加强古城软硬件修复的同时深度挖掘徽文化,让游客体验“学”与“游”的深度融合,向人们传递徽文化的精神。景区不再单纯地要求输入客流,同样立志于徽文化的输出,“凡走过必留下”。这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嬗变,是一次供给侧的全面改革,是传统市场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也是推进安徽旅游市场向“小而精”升级的一个典型和缩影。

看点2

“工匠精神”:耐心、精心、创新

会议上万以学局长明确指出,在打好旅游战役、建设旅游强省的征程中所需要发扬的“工匠精神”是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安徽旅游行业的工匠精神应表现在方方面面,政府、企业、个人,都需要有一颗“匠心”。

1耐心——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当下中国旅游业遍地开花、红利不断,同时也使得大环境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造成“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再出新品、再圈钱”的死循环。随之“旅行社乱收费”,“景区环境差”,“从业人员素质低”等弊端迅速暴露出来。年轻一代的新型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的同时要求也越来越高,缺乏耐心的快销市场与受众群体的矛盾不断冲撞、激化,中国旅游亟待颠覆传统发展模式“洗心革面”。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想要把旅游产业做好,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滴水穿石的耐心,和树立夯实的品牌地基。

在黄山旅游商圈的西南方,坐落着一座商业化建设极低的古村落——宏村。这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自成立景区以来,宏村并没有因为急功近利造成乌镇“人口大迁徙”的乌龙,也没有丽古城改造成江酒吧街的商业大动作,而是采用以客流养文化的模式静心等候“春天”。保护古城中的祠堂、庙宇文化,对古建筑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禁止过度开发,随着时间的冲刷,宏村模式带来了极高的口碑和效益,成为古镇旅游业中的典范。

这也许就是饱含匠韵的徽商精神,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耐心经营,你会发现人们爱的哪是美啊,而是这一片真真切切、从里到外散发出的质朴初心。一大早,湖边分散坐着一圈手持画板的学生,他们会附上一天时间的耐心,去捕捉自己眼中宏村的神韵。当然,宏村的匠心式开发只是沧海中的一粒珍珠,想要遍地珍珠还需要有耐心地一步步稳步前行。

2精心——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他们对细节有很高的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拗,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其目的就是力求打造领域内最优质的、同行无法匹敌的产品和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这正是当下安徽旅游从业者所需要的态度。

万以学局长表示,工作态度决定事业成长的高度,做精工作是质量上的要求,工作做得快还不行,还要做得好。抓项目建设、景区提升、市场开拓、企业经营,都要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把工作做实、做精做细,做到极致,做到各方满意。

目前安徽旅游业,乃至全国旅游业迫切需要的就是在重要岗位中专心做事的人,核心技术不行,会对于行业所受到的牵制非常大。说到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不得不提到德国的高质量和日本的工匠精神。在今天,德国出口产品的30%是找不到替代品的,一辆消防车可以使用20到30年,这种超长的生命来自于人的因素。车间内一位从事了23年安装螺丝的工人会认为,公司对于他来讲并不是一份工作,更像一个家。当然,这也与德国学生时期就展开技术类的专业课程有很大的关系。

再来看一个案例,Hard Lock是一个专门生产螺丝钉、螺丝帽的公司,这个公司的口号叫“永不松动”,创始人若林克彦坚守品质25年,最终被杰雅集团发现并重用,成为日本新干线上中重要的一枚力量,也成为行业的龙头。

其实,这些成功的背后并没有什么超人的运气,而是“工匠精神”,是每一位从业者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他们汇集在一起,像螺丝一样分毫不差地把产品做到极致的精致。同样,付出就有回报,工匠精神的背后同样隐藏着巨大商机,这也是德国制造昂贵的原因。

2016年,《安徽省旅游局“旅游英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出台,将利用3年时间,分批遴选、培养1000名与旅游相关的教师、学生和研究人员,以及旅游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此项计划旨在进一步增强景区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更新经营理念,提高管理水平,更好地促进安徽旅游景区的发展,强调旅游景区要认真抓好“诚信菜单”工作和安全工作。力争把安徽旅游做成人们心目中高品牌、高价值、可信懒,而且是有灵魂,有生命的一种好产品。

3创新——敢于创新的工作精神

“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打好旅游战役,必然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面对问题,要有解决问题的决心,面对挑战,要有应对挑战的办法,以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开展工作。”这是万以学在报告中对“工匠精神”的阐述。

林海之下,奇山纵横,怪石密布,溪流湍急;丛林之内,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深山之中,静谧美丽,安徽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厚。2016年,安徽旅游新增10个首批中医药康养示范基地,将建设一批中医药特色旅游小镇。在安徽黄山市举办的“中国旅游+新型养老产业融合发展峰会”上,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荣获“2016年度中国最佳森林康养目的地”称号。“旅游+健康”成为安徽旅游一个创新突破口,从你是你、我是我,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过是否能真正实现旅游和健康产业融为一体,还需时间的检验。

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有历史的底蕴支撑,能使人们更容易接受。茶为安徽旧时的经济命脉,安徽有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随着旅游产业的深度改革和创新,徽茶是时候推陈出新,成为一块有分量的新的安徽旅游品牌。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旅游产业的多方融合是安徽主动作为的战略选择,也是旅游市场顺时应变的科学选择。

看点3

“工匠精神”:一个时代使命

“工匠精神”是安徽凝心聚力坚决打好旅游战役的重要基础。想要打赢这场战役,还需要方方面面的战略规划,需要有长远的国际眼光;需要解决各种矛盾的能力;还需要全面联动机制的配合。“工匠精神”就像是它们之间的血液,串联着全身,是能够健康长久发展下去夯实的地基。

纵观国际,世界旅游业中心正加速向亚太地区转移,我国境外游客接待量与日俱增,一方面拉动了国内旅游业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使人们意识到打开对外旅游窗口的重要性。如何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

这方面可以借鉴邻国日本的旅游发展之道,以人文地理、风土民情建立自身品牌,向世界撒名片。一个国土面积仅有37.8万平方千米的地方,2016年的境外游客接待量竟达到2,400万人次,是同年安徽境外游客接待量的4.9倍。

对于同样有深厚文化底蕴、秀美山水的安徽来说,在坚持“工匠精神”的基础上如何挖掘安徽潜力,建立名片、推广至全世界,吸引更多海外游客,也是未来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步。

培根曾说过:“对青年人来说,旅行是教育的一部分;对老年人来说,旅行是阅历的一部分。”而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旅行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保有“工匠精神”,打造高质量体验产品、高品质服务水准的目的地,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已成为安徽乃至全国旅游从业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柏亚辉

孙小荣·工作室

品牌传播研究员

安徽旅游观察员

【创业者说】采编

特别说明

“小荣说”所发文稿除特别标注作者署名外,其他文稿均为“孙小荣·工作室”原创稿,欢迎转载,但请注明作者、出处/图片转自网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