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历时164天、首探大西洋!“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抵达青岛母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历时164天、首探大西洋!“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抵达青岛母港

5月28日,“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抵达青岛母港,停靠位于青岛蓝谷的国家深海基地码头,圆满完成我国首个大西洋载人深潜科考航次任务。

5月28日,“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抵达青岛母港,停靠位于青岛蓝谷的国家深海基地码头,圆满完成我国首个大西洋载人深潜科考航次任务。

据了解,中国大洋83航次自2023年12月17日由青岛起航,先后在印度洋、南大西洋和北大西洋开展调查作业,共历时164天,总航程约5.7万公里,成功开展蛟龙号载人深潜作业46次。

“蛟龙”入海,科考大西洋: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

洋中脊是地质构造过程、生命过程、水动力过程剧烈作用的区域,是地球多圈层物质能量交换的热点,孕育了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需的丰富资源,深刻塑造了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是当前深海生物多样性与联通性调查的重点研究区域。中国大洋83航次通过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搜索、定位和证实多处活动热液区,圆满了南、北大西洋15个热液区下潜,获取了热液喷口区域温度、甲烷和氢气等第一手环境数据,采集到盲虾、贻贝和蠕虫等宝贵的深海热液生物样品以及硫化物、玄武岩和沉积物等深海地质样品。获取的数据资料和样品有助于深入认识大西洋中脊这一深海生境的特殊性。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大洋83航次将我国载人深潜调查由两洋一海拓展到大西洋,实现了中国大洋工作布局的新拓展。科考队员们秉承“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克服调查任务重、区域跨度大、作业时间紧、海上条件复杂等困难,科学决策,创造了单航次下潜次数最多和3次“九天九潜”的新记录,验证了蛟龙号在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的精准作业能力。

中国大洋83航次获得了大量的科学调查成果,认识了大西洋中脊热液生物多样性特征及连通性规律,丰富了大西洋中脊深海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助力人类更好地关心、认识和保护深海,生动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对外交流、海洋命运共同体:架起合作的桥梁

据了解,航次期间,还开展了对外合作交流活动。2024年4月14日-17日,“深海一号”船停靠佛得角圣维森特岛明德卢市码头期间,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和中国驻佛得角大使馆共同举办了以“促进中-佛海洋交流、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中国-佛得角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开放日暨海洋合作交流活动。中佛参会代表一致认为,双方应在“海洋十年”框架下借助佛得角的地理区位优势持续开展科研合作和交流,共同打造海洋科技、气候变化与学术交流的国际化平台,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

据悉,中国大洋83航次由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总体组织与指导,由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组织实施,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二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19家科研高校和技术保障单位共同完成。

当前,青岛蓝谷锚定海洋科学城的目标定位,科技创新不断实现全新突破:集聚崂山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山东大学等“国字号”科研机构、高校院所50余家,引进培育各类创新平台112个,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达400余人,从青岛蓝谷启航,远航世界的科考惊喜将不断上演。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大西洋焊接

  • 超六成荷兰人视美国为全球威胁,希望减少对美依赖
  • 大西洋(600558.SH):2025年一季报净利润为4096.44万元、同比较去年同期上涨36.39%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历时164天、首探大西洋!“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抵达青岛母港

5月28日,“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抵达青岛母港,停靠位于青岛蓝谷的国家深海基地码头,圆满完成我国首个大西洋载人深潜科考航次任务。

5月28日,“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抵达青岛母港,停靠位于青岛蓝谷的国家深海基地码头,圆满完成我国首个大西洋载人深潜科考航次任务。

据了解,中国大洋83航次自2023年12月17日由青岛起航,先后在印度洋、南大西洋和北大西洋开展调查作业,共历时164天,总航程约5.7万公里,成功开展蛟龙号载人深潜作业46次。

“蛟龙”入海,科考大西洋: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

洋中脊是地质构造过程、生命过程、水动力过程剧烈作用的区域,是地球多圈层物质能量交换的热点,孕育了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需的丰富资源,深刻塑造了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是当前深海生物多样性与联通性调查的重点研究区域。中国大洋83航次通过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搜索、定位和证实多处活动热液区,圆满了南、北大西洋15个热液区下潜,获取了热液喷口区域温度、甲烷和氢气等第一手环境数据,采集到盲虾、贻贝和蠕虫等宝贵的深海热液生物样品以及硫化物、玄武岩和沉积物等深海地质样品。获取的数据资料和样品有助于深入认识大西洋中脊这一深海生境的特殊性。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大洋83航次将我国载人深潜调查由两洋一海拓展到大西洋,实现了中国大洋工作布局的新拓展。科考队员们秉承“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克服调查任务重、区域跨度大、作业时间紧、海上条件复杂等困难,科学决策,创造了单航次下潜次数最多和3次“九天九潜”的新记录,验证了蛟龙号在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的精准作业能力。

中国大洋83航次获得了大量的科学调查成果,认识了大西洋中脊热液生物多样性特征及连通性规律,丰富了大西洋中脊深海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助力人类更好地关心、认识和保护深海,生动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对外交流、海洋命运共同体:架起合作的桥梁

据了解,航次期间,还开展了对外合作交流活动。2024年4月14日-17日,“深海一号”船停靠佛得角圣维森特岛明德卢市码头期间,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和中国驻佛得角大使馆共同举办了以“促进中-佛海洋交流、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中国-佛得角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开放日暨海洋合作交流活动。中佛参会代表一致认为,双方应在“海洋十年”框架下借助佛得角的地理区位优势持续开展科研合作和交流,共同打造海洋科技、气候变化与学术交流的国际化平台,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

据悉,中国大洋83航次由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总体组织与指导,由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组织实施,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二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19家科研高校和技术保障单位共同完成。

当前,青岛蓝谷锚定海洋科学城的目标定位,科技创新不断实现全新突破:集聚崂山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山东大学等“国字号”科研机构、高校院所50余家,引进培育各类创新平台112个,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达400余人,从青岛蓝谷启航,远航世界的科考惊喜将不断上演。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