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为什么说「国剧升级换代要靠美剧模式」实乃谬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为什么说「国剧升级换代要靠美剧模式」实乃谬论?

2月14日,口碑国剧《大明王朝》准时在优酷上线。虽然画质没有明显的修复,但依然令剧粉欢欣鼓舞。

作者:杨文山

刘和平认为,“电影和电视剧都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中国却是个农业文明为主要文化形态的国家;现在影视的手段和形式都是人家工业文明下发现和总结的经验,在中国并不一定合适。怎么能够很好地把人家的那种形式和我们自己内在的文化形态结合起来,这才是重点”。

2月14日,口碑国剧《大明王朝》准时在优酷上线。虽然画质没有明显的修复,但依然令剧粉欢欣鼓舞。截止19日,该剧在优酷付费会员频道点击过2000万。然而,就在2月17日,提前一个月宣布《大明王朝》十周年卫视重播的重庆卫视却“放了鸽子”,官方说辞是“延后播出”,原因不明。

《大明王朝》的粉丝们听到这个消息,奔走相告,如丧考妣。尽管剧粉现在都有渠道再次观看这部经典之作,甚至即便开播也不会贡献收视率,但是他们依然关心这部剧的命运。又或者说,他们关心的是这类剧的命运。

优酷“后来居上”,重庆卫视中途“弃剧”,这一切都在表明:历史正剧作为一种“挑选受众”的类型,已经从愈加娱乐化的电视平台解脱出来,从B端转向C端。在笔者看来,历史正剧的未来是“网红路线”:“网”指的是传播渠道转向分众化的视频网站;“网红”指的是营销方式要接地气,要有互动,要“与民同乐”。

正所谓:不破不立。要想为“历史正剧的‘网红路线’”立论,首先就要破一个已然深入人心的“神话”,那就是:靠C端付费会员拉动的中国网剧会以美剧模式为发展方向。笔者将分上下两篇来阐述观点:上篇破论,下篇立论。

关于国剧C端转型,王冉“看对病下错药”

十几天前,易凯资本创始人王冉的一篇长文——《中国娱乐产业今天面临的最大机会》,在业界激起了千层浪。文中,王冉用“以电影的商业模式做精品网剧”、“未来中国的网剧会以美剧模式为主”等论断,为国产网剧勾画出了一个美丽新世界。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行业观察者随后对其观点进行了“围追堵截”。

王冉认为:未来三到五年,拉动和支撑中国娱乐产业高速增长的引擎只有一个,就是付费视频用户的高速增长。这个时期中国娱乐产业虽然会有很多商业机会,但最大最主流最成气候的商业机会也只有一个,那就是用电影的商业模式做精品网剧。

所谓“用电影的商业模式”做精品网剧,指的就是像电影那样从C端内容消费者获得收入,而不是依赖于B端广告客户或者视频网站掏钱买单。王冉还表示,国产剧优质化“要钻研美剧的成功经验,未来中国的网剧会以美剧模式为主”。

王冉的观点属于“看对了病,下错了药”。不管是商业前景还是消费习惯,中国电视剧从C端转向B端的大趋势已经十分清晰,但是要说“未来的网剧要以美剧模式”为主,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笔者看来,中国网剧的未来应该是把中国优质电视剧的制作经验转移到网剧中来,而非搞所谓“美剧模式”。做一个类比,建国以后,国家要降低文盲率、普及汉字,要做的是繁体字简化,而非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旗手们曾经鼓吹的“取消汉字,使用拼音文字”。

电影《中国合伙人》有句台词:“《中国日报》虽然是用英文写的,但是《华尔街日报》还是正宗的美国式思维”。《幻城》《魔幻手机》《我是机器人》都是中国人拍的,但《权力的游戏》《魔戒》《终结者》才是正宗美式思维。A货满地都是,中国观众为什么要看“山寨货”呢?

中国人对美剧误会颇深,膜拜的是“假美剧模式”

事实上,大部分国内观众看美剧也就凑个热闹,他看明白的也许是类型、也许是人性、也许是HBO式的“黄暴”,但只有极少部分人能看懂美剧背后的“美式思维”和“美国文化”。这也是美剧在视频网站点击不高的根本原因所在。至于“看不懂”还“言必谈美剧”,那是因为潜意识里被美国强势文化所征服。就像二三流的美国电影、美国图书都会被翻译、引进,一流的中国文化却无法进入美国主流市场。

HBO“自黑”广告

戴锦华在文章中写道,“我在欧美很多国家发现,我对于他们国家的历史、文化史、文学史的了解,都比这些国家的同行学者多。每次想到这些我不是骄傲,而是悲哀;因为我知道我有多么爱他们的文化,而他们对于我的文化完全没有任何对称性可言”。这种不公平是“后殖民”语境下中国影视工作者所必须面对的现实。

美国大片深深影响了中国的大众文化,影响力可以下沉到二三线小城镇,但是美剧却相对高冷,只是小众群体玩赏的谈资。好莱坞那些制作成本高昂的大片,瞄准全球市场,而全球各个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习俗,因此,大片商业本能就必须克服这些文化差异,寻找人类的共同兴趣点。而美剧则针对本土观众,往往敢于涉及美国时弊,不怕美国之外的观众不懂,但歪打正着受到海外精英群体的喝彩。

一般而言,美国大片是全球化思维,美剧则是本土化创作。事实上,世界各国电视剧基本都处于闭合的内循环之中,英剧、日剧、韩剧、美剧风格迥异。著名编剧刘和平曾经敏锐洞察:“我们确实要去学习国外影视艺术上的一些先进经验和先进的表达,但是始终不要忘记一点,他们的那种手段和形式,都是表达他们自己的文化形态。现在我们去学他的形式,但表达的不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形态,这才出现我们最大的问题”。

事实上,国内目前提到的“美剧模式”纯属“宣传辞令”,都是“假美剧模式”。美国大片追求视觉刺激,美剧讲述复杂故事,二者的差异化竞争十分清晰。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美国三大流媒体的网剧都在清一色在挖掘“反乌托邦”色彩的“软科幻”。比如Amazon的《高堡奇人》,Netflix的《超感八人组》,Hulu的《使女的故事》,HBO虽然是付费频道,但《西部世界》也跟这三部剧画风一致。

国剧迎战英美剧,要对历史正剧进行“扬弃”

盲目崇拜“假美剧模式”对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伤害极大,一方面中国式网剧在内容上清一色追求“接地气”、“网感”,还饥渴般打包生产“影剧互动”;另一方面,中国电视剧越来越重视特效、美术等辅助工种,视长篇电视剧最擅长的讲故事于无物。当然,你追求特效、美术做到极致也算能耐,可最终基本都是“宣传噱头”。于是,国产电视剧就越来越low了。

既然“假美剧模式”都快让国产剧退化到石器时代了,那么“真美剧模式”就能让国产剧进化吗?笔者在开篇已经给出了答案:中国网剧的未来应该是把中国优质电视剧的制作经验转移到网剧中来,而非移植“美剧模式”。什么才是中国电视剧的优良传统?答案也很清晰:历史正剧。换句话说,在世界舞台上,中国电视剧在艺术品质上能和他国等量齐观,同时能够代表“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只有历史正剧。

中国电视剧从B端转型到C端,在文化形态避免成为不伦不类的畸形产物,首先就要坚持“文化自觉”。中国付费网剧的发展方向一定不是“天降奇兵”式的移植,而是根植本土影视文化优良传统的“扬弃”。《琅琊榜》被打造成“飘逸的正剧,沉稳的传奇”,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但它和美剧有啥关系?

中国观众和媒体喜欢把优质国剧和美剧扯上关系,但多数情况下这只是一种修辞,表示这个剧很高级——美剧代表了一种质量标准。刘和平就十分不认同“《北平无战事》是中国版的《纸牌屋》”的说法。

刘和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电影和电视剧都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中国却是个农业文明为主要文化形态的国家;现在影视的手段和形式都是人家工业文明下发现和总结的经验,在中国并不一定合适。怎么能够很好地把人家的那种形式和我们自己内在的文化形态结合起来,这才是重点。从《雍正王朝》,包括《大明王朝》到现在,我能坚守的一点,就是怎么运用他们的器来表现我们的道——用他们的手法展示中国人所处的历史环境、人情世故、情韵态度。”

综上所述,“中国电视剧升级换代要搞美剧模式”实乃谬论。此论流毒颇深,也不是笔者一篇文章所能化解。既破当立,下篇文章论述“历史正剧的未来是网红路线”,欢迎读者留言拍砖。

注:本文部分观点参考周黎明“美剧启示录”一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为什么说「国剧升级换代要靠美剧模式」实乃谬论?

2月14日,口碑国剧《大明王朝》准时在优酷上线。虽然画质没有明显的修复,但依然令剧粉欢欣鼓舞。

作者:杨文山

刘和平认为,“电影和电视剧都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中国却是个农业文明为主要文化形态的国家;现在影视的手段和形式都是人家工业文明下发现和总结的经验,在中国并不一定合适。怎么能够很好地把人家的那种形式和我们自己内在的文化形态结合起来,这才是重点”。

2月14日,口碑国剧《大明王朝》准时在优酷上线。虽然画质没有明显的修复,但依然令剧粉欢欣鼓舞。截止19日,该剧在优酷付费会员频道点击过2000万。然而,就在2月17日,提前一个月宣布《大明王朝》十周年卫视重播的重庆卫视却“放了鸽子”,官方说辞是“延后播出”,原因不明。

《大明王朝》的粉丝们听到这个消息,奔走相告,如丧考妣。尽管剧粉现在都有渠道再次观看这部经典之作,甚至即便开播也不会贡献收视率,但是他们依然关心这部剧的命运。又或者说,他们关心的是这类剧的命运。

优酷“后来居上”,重庆卫视中途“弃剧”,这一切都在表明:历史正剧作为一种“挑选受众”的类型,已经从愈加娱乐化的电视平台解脱出来,从B端转向C端。在笔者看来,历史正剧的未来是“网红路线”:“网”指的是传播渠道转向分众化的视频网站;“网红”指的是营销方式要接地气,要有互动,要“与民同乐”。

正所谓:不破不立。要想为“历史正剧的‘网红路线’”立论,首先就要破一个已然深入人心的“神话”,那就是:靠C端付费会员拉动的中国网剧会以美剧模式为发展方向。笔者将分上下两篇来阐述观点:上篇破论,下篇立论。

关于国剧C端转型,王冉“看对病下错药”

十几天前,易凯资本创始人王冉的一篇长文——《中国娱乐产业今天面临的最大机会》,在业界激起了千层浪。文中,王冉用“以电影的商业模式做精品网剧”、“未来中国的网剧会以美剧模式为主”等论断,为国产网剧勾画出了一个美丽新世界。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行业观察者随后对其观点进行了“围追堵截”。

王冉认为:未来三到五年,拉动和支撑中国娱乐产业高速增长的引擎只有一个,就是付费视频用户的高速增长。这个时期中国娱乐产业虽然会有很多商业机会,但最大最主流最成气候的商业机会也只有一个,那就是用电影的商业模式做精品网剧。

所谓“用电影的商业模式”做精品网剧,指的就是像电影那样从C端内容消费者获得收入,而不是依赖于B端广告客户或者视频网站掏钱买单。王冉还表示,国产剧优质化“要钻研美剧的成功经验,未来中国的网剧会以美剧模式为主”。

王冉的观点属于“看对了病,下错了药”。不管是商业前景还是消费习惯,中国电视剧从C端转向B端的大趋势已经十分清晰,但是要说“未来的网剧要以美剧模式”为主,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笔者看来,中国网剧的未来应该是把中国优质电视剧的制作经验转移到网剧中来,而非搞所谓“美剧模式”。做一个类比,建国以后,国家要降低文盲率、普及汉字,要做的是繁体字简化,而非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旗手们曾经鼓吹的“取消汉字,使用拼音文字”。

电影《中国合伙人》有句台词:“《中国日报》虽然是用英文写的,但是《华尔街日报》还是正宗的美国式思维”。《幻城》《魔幻手机》《我是机器人》都是中国人拍的,但《权力的游戏》《魔戒》《终结者》才是正宗美式思维。A货满地都是,中国观众为什么要看“山寨货”呢?

中国人对美剧误会颇深,膜拜的是“假美剧模式”

事实上,大部分国内观众看美剧也就凑个热闹,他看明白的也许是类型、也许是人性、也许是HBO式的“黄暴”,但只有极少部分人能看懂美剧背后的“美式思维”和“美国文化”。这也是美剧在视频网站点击不高的根本原因所在。至于“看不懂”还“言必谈美剧”,那是因为潜意识里被美国强势文化所征服。就像二三流的美国电影、美国图书都会被翻译、引进,一流的中国文化却无法进入美国主流市场。

HBO“自黑”广告

戴锦华在文章中写道,“我在欧美很多国家发现,我对于他们国家的历史、文化史、文学史的了解,都比这些国家的同行学者多。每次想到这些我不是骄傲,而是悲哀;因为我知道我有多么爱他们的文化,而他们对于我的文化完全没有任何对称性可言”。这种不公平是“后殖民”语境下中国影视工作者所必须面对的现实。

美国大片深深影响了中国的大众文化,影响力可以下沉到二三线小城镇,但是美剧却相对高冷,只是小众群体玩赏的谈资。好莱坞那些制作成本高昂的大片,瞄准全球市场,而全球各个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习俗,因此,大片商业本能就必须克服这些文化差异,寻找人类的共同兴趣点。而美剧则针对本土观众,往往敢于涉及美国时弊,不怕美国之外的观众不懂,但歪打正着受到海外精英群体的喝彩。

一般而言,美国大片是全球化思维,美剧则是本土化创作。事实上,世界各国电视剧基本都处于闭合的内循环之中,英剧、日剧、韩剧、美剧风格迥异。著名编剧刘和平曾经敏锐洞察:“我们确实要去学习国外影视艺术上的一些先进经验和先进的表达,但是始终不要忘记一点,他们的那种手段和形式,都是表达他们自己的文化形态。现在我们去学他的形式,但表达的不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形态,这才出现我们最大的问题”。

事实上,国内目前提到的“美剧模式”纯属“宣传辞令”,都是“假美剧模式”。美国大片追求视觉刺激,美剧讲述复杂故事,二者的差异化竞争十分清晰。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美国三大流媒体的网剧都在清一色在挖掘“反乌托邦”色彩的“软科幻”。比如Amazon的《高堡奇人》,Netflix的《超感八人组》,Hulu的《使女的故事》,HBO虽然是付费频道,但《西部世界》也跟这三部剧画风一致。

国剧迎战英美剧,要对历史正剧进行“扬弃”

盲目崇拜“假美剧模式”对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伤害极大,一方面中国式网剧在内容上清一色追求“接地气”、“网感”,还饥渴般打包生产“影剧互动”;另一方面,中国电视剧越来越重视特效、美术等辅助工种,视长篇电视剧最擅长的讲故事于无物。当然,你追求特效、美术做到极致也算能耐,可最终基本都是“宣传噱头”。于是,国产电视剧就越来越low了。

既然“假美剧模式”都快让国产剧退化到石器时代了,那么“真美剧模式”就能让国产剧进化吗?笔者在开篇已经给出了答案:中国网剧的未来应该是把中国优质电视剧的制作经验转移到网剧中来,而非移植“美剧模式”。什么才是中国电视剧的优良传统?答案也很清晰:历史正剧。换句话说,在世界舞台上,中国电视剧在艺术品质上能和他国等量齐观,同时能够代表“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只有历史正剧。

中国电视剧从B端转型到C端,在文化形态避免成为不伦不类的畸形产物,首先就要坚持“文化自觉”。中国付费网剧的发展方向一定不是“天降奇兵”式的移植,而是根植本土影视文化优良传统的“扬弃”。《琅琊榜》被打造成“飘逸的正剧,沉稳的传奇”,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但它和美剧有啥关系?

中国观众和媒体喜欢把优质国剧和美剧扯上关系,但多数情况下这只是一种修辞,表示这个剧很高级——美剧代表了一种质量标准。刘和平就十分不认同“《北平无战事》是中国版的《纸牌屋》”的说法。

刘和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电影和电视剧都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中国却是个农业文明为主要文化形态的国家;现在影视的手段和形式都是人家工业文明下发现和总结的经验,在中国并不一定合适。怎么能够很好地把人家的那种形式和我们自己内在的文化形态结合起来,这才是重点。从《雍正王朝》,包括《大明王朝》到现在,我能坚守的一点,就是怎么运用他们的器来表现我们的道——用他们的手法展示中国人所处的历史环境、人情世故、情韵态度。”

综上所述,“中国电视剧升级换代要搞美剧模式”实乃谬论。此论流毒颇深,也不是笔者一篇文章所能化解。既破当立,下篇文章论述“历史正剧的未来是网红路线”,欢迎读者留言拍砖。

注:本文部分观点参考周黎明“美剧启示录”一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