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华为、OPPO、小米们引发大健康“海啸”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华为、OPPO、小米们引发大健康“海啸”

健康赛道正迎来一波又一波消费品牌引发的“海啸”。

文|动脉网

方兴未艾的“银发经济”,已经有消费巨头进场了!

在近日的夏季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上,华为发布了AI辅助康养传感器,首次在旗下全屋智能解决方案中应用毫米波雷达技术,实现老年人健康状态监测,借此进军新兴的智慧康养赛道,将对这一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事实上,近年来,消费品牌跨界进军大健康市场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银发经济迎来消费“巨象”,平静的湖面下已暗流涌动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个顶着“国办发〔2024〕1号”名头的文件对“银发经济”做出了定义和规划,并规划了七大潜力产业,其中之一便是智慧康养。

在此之前,我国已经围绕老年群体出台了多项政策。比如,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提及,要“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又推动养老服务制度框架不断完善;《城市居家适老化改造指导手册》则提供了系统、简单、可行的行业居家适老化改造方案和技术路径。

接连发布的政策背后,则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加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9亿,已占全国人口的21.1%。

居于我国社会经济现状和文化传统,居家养老将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现实选择。早在2005年,上海市就率先提出“9073”养老服务格局的目标——老年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比例分别为90%、7%和3%。此后,全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大都沿用了这种目标框架。

如何使居家环境变得更适老、更安全,成为长者提升居家养老生活质量的破题关键。

政策的倾斜和巨大的市场需求,对于相关从业者无疑是一大利好。这也吸引了华为这样的消费品牌进入智慧康养领域,基于毫米波雷达技术的AI辅助康养传感器则成为了华为在智慧康养的第一次尝试。

毫米波雷达技术是近年居家智慧康养的新趋势,兼有微波雷达与光电雷达的一些优点,例如空间分辨率高、穿透性强等等,但因为微型化技术和成本的限制,此前一直用于军事用途。

近年来,民用毫米波雷达技术不断完善,成本逐步降低,应用场景不断得到拓宽,尤其在自动驾驶应用上,毫米波雷达技术正得到大规模应用,进一步带动了相关产品成本的降低,也为毫米波进入大健康领域奠定了基础。

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大健康领域探索毫米波雷达的应用机会,如德州仪器、英飞凌等半导体大厂都推出了应用于健康监测的毫米波雷达产品,用于老年人健康状态监测。

在生命体征监测领域中,毫米波雷达技术的优势显而易见。一方面,与接触式生命体征监测设备相比,毫米波雷达技术是非接触式感知,不会影响用户正常生活,适用于医院、居家等多种场景;另一方面,相比智能摄像机等监测设备,毫米波雷达也不会侵犯用户隐私。

以华为AI康养传感器为例,通过将该技术与深度学习算法结合实现非接触式生命体征监测,无需用户穿戴任何设备即可全天候、多场景下支持智能起夜检测、起夜离床过久检测、跌倒辅助检测等八大检测功能,消除了用户对于佩戴舒适性的顾虑。当检测到老人跌倒等异常情况,系统将进行及时告警,以电话、短信等形式通知监护人。

它还具有高达99%的微动感知准确率,可对人体呼吸胸腔毫米级的微动进行感知,并通过算法主动排除扫地机等物体移动的干扰,进而实现秒级人体位置上报不依赖摄像头等监控设备,充分尊重了用户的隐私需求,实现数据“不出端”。

在安装上,这一方案也进行了精巧的设计。其轻量化的设备安装模式兼容吊顶和非吊顶环境,并可选择前装(PLC既有电力线路预埋连接)或后装(WiFi连接)解决方案,极大提升了安装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根据官网信息,单个AI康养传感器在2.8m高度下可覆盖25㎡面积,价格只需1399元。按此计算,即使考虑穿墙衰减,大部分居室也只需4~5个传感器即可实现全覆盖。这就为占比最大的居家养老提供了低成本智慧康养方案的可能,市场空间不言而喻。

那么,华为的进入会对传统智慧康养领域造成多大程度的影响呢?

目前来看,传统智慧康养企业的主要业务方向还是以社区养老或养老机构为主,即“9073”中的“7”与“3”,并未与华为主要针对的“90”居家养老形成直接竞争,更像是一种互补关系。事实上,华为突出的品牌效应,加上不高的成本和安装的便捷,都将极大提升了大众对于智慧康养的信心和认知,进而推动智慧康养这一尚处于起步阶段的“蛋糕”的做大。

然而,毕竟居家养老市场空间巨大,即使目前没有计划,居家养老原本也是传统智慧康养企业的目标之一。随着华为的进入,这一潜在的路径将在未来面临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华为未来在居家养老取得阶段性成果后,主动开拓社区养老或养老机构市场,或被相关机构寻求合作都并非不可能。

坦率而言,绝大多数传统居家智慧康养企业在核心技术上恐怕很难与掌握通信核心技术话语权的华为相提并论,在品牌、产品设计、用户体验及升级迭代等多方面也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它们在对健康应用场景的认知上暂时具有优势,但一旦华为投入资源发力追赶,这种相对优势可能也将很快被反转。

更需要注意的是,华为并不是唯一对智慧康养感兴趣的消费品牌,对于“银发经济”有所想法的消费巨头大有人在。一旦华为在居家智慧康养上取得成果,诸多处于观望状态的消费电子巨头们势必将一拥而入,竞争将瞬间加剧。

尽管目前尚无生存之忧,甚至可以顺势享用即将做大的“蛋糕”,但如何通过差异性竞争,在消费电子巨头们尚未发力前筑牢自己的“护城河”,恐怕将成为智慧康养企业们在未来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消费巨头进军医疗蔚然成风,传统医健企业面临巨大冲击

事实上,不光是智慧康养,消费巨头们跨界进入大健康领域已经在近年蔚然成风。尤其在可穿戴设备上,消费品牌早已涉足多年,并取得了诸多进展。

仍以华为为例,其自研生命体征监测技术融合了华为运动健康科学实验室和华为全球研究所的创新技术,经过七年五代技术迭代实现了精准、便捷的生命体征检测。2020年,Watch GT 2 Pro ECG智能手表获批华为旗下第一张医疗器械注册证,提供了心电采集、血管健康研究检测功能。

之后,具备心电分析软件,支持房颤、早博风险筛查的华为Watch GT 3 Pro智能手表也拿到了医疗器械注册证。基于这款可穿戴设备,华为还分别与301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分别进行了心脏和呼吸领域的临床研究。

2021年12月,华为Watch D智能手表又拿下医疗器械注册证,成为业界首款融合式连续血压测量智能手表,以可穿戴形态实现了对血压的连续监测。同时,该产品还附赠涵盖私家医生、专科问诊、挂号协助等专业健康服务,推动了整个行业从常规的运动健康类产品向医疗级产品的迭代升级。

至今为止,华为已拿下6张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均为可穿戴设备范畴。

除了华为,同为消费电子行业巨头的OPPO也一直在试水大健康领域。事实上,早在2020年9月,OPPO Watch ECG就拿下了OPPO首张医疗器械注册证,甚至比华为获证还早一个月。

这款可穿戴设备提供的单端导联ECG持续监控可以显示用户的心电图曲线,并为有需要的用户提供付费专家解读和免费算法分析服务。除了心电图功能,OPPO Watch ECG也具备心率监测、睡眠监测、经期管理、久坐提醒、呼吸减压、经期管理等常规健康监控功能。

2022年,OPPO Watch 3 Pro配置的心电分析提示软件又以软件医疗器械的形式获批NMPA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可在30秒内提示成人窦性心律、心房颤动。

这些可穿戴设备的早期探索帮助OPPO找准了定位并找到了自身的优势所在,基于对自身优势和战略规划的结合,OPPO随即开始探索一条更具差异化的健康之路。2022年底,深感现有设备难以满足“预防型医疗”的OPPO推出了创新概念产品——OHealth H1家庭智能健康检测仪。

这款概念产品具有将可穿戴设备和家用医疗器械的优势合二为一的特点,从而打造出一款集成简约却又功能强大,且达到医疗级精度要求的产品。

相比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H1具有强大的传感器硬件能力,能实现心肺音听诊、心电、心率、血氧、体温和睡眠监测六大医疗级精度健康体征监测。相比各种家用医疗器械,它又可以做到多体征监测数据的打通和管理,实现智能多元的医疗服务。

以H1特色的心肺音听诊测量为例,其采用基于压电陶瓷传感器作为拾音部件的自研电子听诊器,具有宽音频响应范围,搭配独特的降噪算法和动态调整算法,能够获得满足医疗听诊需求的心肺音信号。

眼见华为和OPPO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他一直保持观望的消费电子巨头也纷纷进军医疗健康领域。小米在2023年7月获批可穿戴血压智能手表,中兴旗下子品牌努比亚也在今年年初变更经营范围,新增第二类医疗器械销售、租赁及生产等业务范围,为下一步动作做好了准备。

如果进一步放宽范围,海尔、格力、美的等家电巨头同样也正对大健康市场虎视眈眈。

这些消费电子巨头的进入如同“鲶鱼”一般搅动了大健康市场。在以往,专业医疗品牌与消费品牌泾渭分明——前者注重合规、迭代慢、利润率高;后者注重用户体验、迭代快、产业规模大。随着消费品牌对发展和利润的追求,以及智能传感、边缘计算和数据传播等技术进步,一些原本泾渭分明的领域开始逐渐融合,两者的边界正越来越模糊。

动脉网认为,与传统的专业医健品牌相比,消费品牌有几个较为明显的优势。首先是巨大的品牌效应。消费品牌长期高强度进行品牌推广,其品牌早已深入人心。相比之下,在消费品牌目前涉足的细分赛道上,传统医健的品牌知名度就要弱得多了。

其次,在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上,消费品牌极为重视用户体验,其所推出的产品外观设计上实用潮流并存,智能化和人性化设计已获得了用户的认可,且还在沿着这一路线持续进化。

再次,消费品牌在产业生态链上具有规模优势,可以快速导入新技术并迅速降低成本,进而又实现技术的快速迭代。仅以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举例,消费品牌出货量动辄千万级别。专业医疗品牌想与这样量级的对手比拼供应链,难度着实不小。

由于规模上的巨大差距,两者在研发投入上就更没有什么可比性了。

最后,随着消费品牌近年来愈加重视大健康市场,并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研发。原本被认为是其劣势的对医疗健康的认知以及合规监管上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早先曾有观点认为,专业医疗品牌的用户体验、成本和颜值达不到消费品牌的高度;但消费品牌的临床意义也暂时达不到专业医疗品牌的高度。这也正是为何消费品牌在选择切入赛道时多会选择院外场景的原因。但随着近年来消费品牌在医疗健康领域的试水探索和巨大的资源投入,消费品牌正在迅速赶上。

以华为为例,目前已手握6张医疗器械注册证,并与多家医院合作。在其所涉足健康赛道上的多数传统医健企业恐怕很难说自己会比华为更有经验。

消费品牌跨界进入健康领域所带来的“鲶鱼效应”已经愈发明显,并迅速占据了生态链的顶层。不夸张地说,在对专业度上没有那么高要求的院外场景,消费品牌对上传统专业品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降维打击。

这些消费品牌的进入也使得可穿戴医疗设备近年来增长喜人。

虽然来自不同研究机构的数据并不能直接对比,但作为一个大致的参考也可说明一些问题。根据头豹研究院《2023年中国可穿戴医疗设备行业概览》的数据,估算2021-2026年间国内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规模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8.1%。相比之下,IDC《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中对2024年国内成人智能手表的市场规模增长预测仅为11%。

仅以可穿戴设备过去几年的发展来看,在巨大的投入下,仅仅几年时间,消费品牌可穿戴设备的医疗健康功能就从可有可无的的计步功能进化到血氧、ECG和血压,再到未来即将面世的无创血糖监测,在特定领域的功能和性能甚至已经强于多数专业品牌可穿戴医疗设备。

如无意外,在即将开启的“银发经济”,这种情况很有可能也将重现。毫无疑问,未来将会进入健康赛道的跨界品牌只会越来越多,传统医疗品牌如果没有变化,恐怕将会被跨界品牌引发的“海啸”所吞没。

写在最后

华为在居家养老上的下场,只是消费品牌跨界进入医疗行业成为不可逆转趋势的最新例证。低风险的医疗器械与消费品的边界会比现在模糊,这将会促进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医疗和生活方式。

随着消费品牌的进入,相应赛道的格局也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尽管消费品牌拥有巨大的优势,但行业人士曾在与动脉网的交流中表示,传统医疗品牌也并非完全没有机会,除了保持专业属性外,更不能在思维上故步自封;要学习消费品牌打造品牌和快速进化迭代的思路,改变目前四平八稳的局面;也要勇于尝试新生事物,比如各种新媒体;更要比以往更为注重用户体验和产品设计。

唯有在大浪中跟上节奏,唯有保持初心,在关键细节上较真,真正解决用户需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屹立不倒。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华为

8.1k
  • 盘前机会前瞻| 华为每年投入超60亿激励开发者,鸿蒙系统迎来快速释放期,这几家鸿蒙产业链企业有望持续受益(附概念股)
  • 9月11日投资早报|延迟退休决定草案提请审议,华为发布全球首款三折叠屏手机,今日一只新股上市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华为、OPPO、小米们引发大健康“海啸”

健康赛道正迎来一波又一波消费品牌引发的“海啸”。

文|动脉网

方兴未艾的“银发经济”,已经有消费巨头进场了!

在近日的夏季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上,华为发布了AI辅助康养传感器,首次在旗下全屋智能解决方案中应用毫米波雷达技术,实现老年人健康状态监测,借此进军新兴的智慧康养赛道,将对这一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事实上,近年来,消费品牌跨界进军大健康市场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银发经济迎来消费“巨象”,平静的湖面下已暗流涌动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个顶着“国办发〔2024〕1号”名头的文件对“银发经济”做出了定义和规划,并规划了七大潜力产业,其中之一便是智慧康养。

在此之前,我国已经围绕老年群体出台了多项政策。比如,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提及,要“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又推动养老服务制度框架不断完善;《城市居家适老化改造指导手册》则提供了系统、简单、可行的行业居家适老化改造方案和技术路径。

接连发布的政策背后,则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加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9亿,已占全国人口的21.1%。

居于我国社会经济现状和文化传统,居家养老将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现实选择。早在2005年,上海市就率先提出“9073”养老服务格局的目标——老年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比例分别为90%、7%和3%。此后,全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大都沿用了这种目标框架。

如何使居家环境变得更适老、更安全,成为长者提升居家养老生活质量的破题关键。

政策的倾斜和巨大的市场需求,对于相关从业者无疑是一大利好。这也吸引了华为这样的消费品牌进入智慧康养领域,基于毫米波雷达技术的AI辅助康养传感器则成为了华为在智慧康养的第一次尝试。

毫米波雷达技术是近年居家智慧康养的新趋势,兼有微波雷达与光电雷达的一些优点,例如空间分辨率高、穿透性强等等,但因为微型化技术和成本的限制,此前一直用于军事用途。

近年来,民用毫米波雷达技术不断完善,成本逐步降低,应用场景不断得到拓宽,尤其在自动驾驶应用上,毫米波雷达技术正得到大规模应用,进一步带动了相关产品成本的降低,也为毫米波进入大健康领域奠定了基础。

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大健康领域探索毫米波雷达的应用机会,如德州仪器、英飞凌等半导体大厂都推出了应用于健康监测的毫米波雷达产品,用于老年人健康状态监测。

在生命体征监测领域中,毫米波雷达技术的优势显而易见。一方面,与接触式生命体征监测设备相比,毫米波雷达技术是非接触式感知,不会影响用户正常生活,适用于医院、居家等多种场景;另一方面,相比智能摄像机等监测设备,毫米波雷达也不会侵犯用户隐私。

以华为AI康养传感器为例,通过将该技术与深度学习算法结合实现非接触式生命体征监测,无需用户穿戴任何设备即可全天候、多场景下支持智能起夜检测、起夜离床过久检测、跌倒辅助检测等八大检测功能,消除了用户对于佩戴舒适性的顾虑。当检测到老人跌倒等异常情况,系统将进行及时告警,以电话、短信等形式通知监护人。

它还具有高达99%的微动感知准确率,可对人体呼吸胸腔毫米级的微动进行感知,并通过算法主动排除扫地机等物体移动的干扰,进而实现秒级人体位置上报不依赖摄像头等监控设备,充分尊重了用户的隐私需求,实现数据“不出端”。

在安装上,这一方案也进行了精巧的设计。其轻量化的设备安装模式兼容吊顶和非吊顶环境,并可选择前装(PLC既有电力线路预埋连接)或后装(WiFi连接)解决方案,极大提升了安装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根据官网信息,单个AI康养传感器在2.8m高度下可覆盖25㎡面积,价格只需1399元。按此计算,即使考虑穿墙衰减,大部分居室也只需4~5个传感器即可实现全覆盖。这就为占比最大的居家养老提供了低成本智慧康养方案的可能,市场空间不言而喻。

那么,华为的进入会对传统智慧康养领域造成多大程度的影响呢?

目前来看,传统智慧康养企业的主要业务方向还是以社区养老或养老机构为主,即“9073”中的“7”与“3”,并未与华为主要针对的“90”居家养老形成直接竞争,更像是一种互补关系。事实上,华为突出的品牌效应,加上不高的成本和安装的便捷,都将极大提升了大众对于智慧康养的信心和认知,进而推动智慧康养这一尚处于起步阶段的“蛋糕”的做大。

然而,毕竟居家养老市场空间巨大,即使目前没有计划,居家养老原本也是传统智慧康养企业的目标之一。随着华为的进入,这一潜在的路径将在未来面临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华为未来在居家养老取得阶段性成果后,主动开拓社区养老或养老机构市场,或被相关机构寻求合作都并非不可能。

坦率而言,绝大多数传统居家智慧康养企业在核心技术上恐怕很难与掌握通信核心技术话语权的华为相提并论,在品牌、产品设计、用户体验及升级迭代等多方面也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它们在对健康应用场景的认知上暂时具有优势,但一旦华为投入资源发力追赶,这种相对优势可能也将很快被反转。

更需要注意的是,华为并不是唯一对智慧康养感兴趣的消费品牌,对于“银发经济”有所想法的消费巨头大有人在。一旦华为在居家智慧康养上取得成果,诸多处于观望状态的消费电子巨头们势必将一拥而入,竞争将瞬间加剧。

尽管目前尚无生存之忧,甚至可以顺势享用即将做大的“蛋糕”,但如何通过差异性竞争,在消费电子巨头们尚未发力前筑牢自己的“护城河”,恐怕将成为智慧康养企业们在未来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消费巨头进军医疗蔚然成风,传统医健企业面临巨大冲击

事实上,不光是智慧康养,消费巨头们跨界进入大健康领域已经在近年蔚然成风。尤其在可穿戴设备上,消费品牌早已涉足多年,并取得了诸多进展。

仍以华为为例,其自研生命体征监测技术融合了华为运动健康科学实验室和华为全球研究所的创新技术,经过七年五代技术迭代实现了精准、便捷的生命体征检测。2020年,Watch GT 2 Pro ECG智能手表获批华为旗下第一张医疗器械注册证,提供了心电采集、血管健康研究检测功能。

之后,具备心电分析软件,支持房颤、早博风险筛查的华为Watch GT 3 Pro智能手表也拿到了医疗器械注册证。基于这款可穿戴设备,华为还分别与301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分别进行了心脏和呼吸领域的临床研究。

2021年12月,华为Watch D智能手表又拿下医疗器械注册证,成为业界首款融合式连续血压测量智能手表,以可穿戴形态实现了对血压的连续监测。同时,该产品还附赠涵盖私家医生、专科问诊、挂号协助等专业健康服务,推动了整个行业从常规的运动健康类产品向医疗级产品的迭代升级。

至今为止,华为已拿下6张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均为可穿戴设备范畴。

除了华为,同为消费电子行业巨头的OPPO也一直在试水大健康领域。事实上,早在2020年9月,OPPO Watch ECG就拿下了OPPO首张医疗器械注册证,甚至比华为获证还早一个月。

这款可穿戴设备提供的单端导联ECG持续监控可以显示用户的心电图曲线,并为有需要的用户提供付费专家解读和免费算法分析服务。除了心电图功能,OPPO Watch ECG也具备心率监测、睡眠监测、经期管理、久坐提醒、呼吸减压、经期管理等常规健康监控功能。

2022年,OPPO Watch 3 Pro配置的心电分析提示软件又以软件医疗器械的形式获批NMPA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可在30秒内提示成人窦性心律、心房颤动。

这些可穿戴设备的早期探索帮助OPPO找准了定位并找到了自身的优势所在,基于对自身优势和战略规划的结合,OPPO随即开始探索一条更具差异化的健康之路。2022年底,深感现有设备难以满足“预防型医疗”的OPPO推出了创新概念产品——OHealth H1家庭智能健康检测仪。

这款概念产品具有将可穿戴设备和家用医疗器械的优势合二为一的特点,从而打造出一款集成简约却又功能强大,且达到医疗级精度要求的产品。

相比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H1具有强大的传感器硬件能力,能实现心肺音听诊、心电、心率、血氧、体温和睡眠监测六大医疗级精度健康体征监测。相比各种家用医疗器械,它又可以做到多体征监测数据的打通和管理,实现智能多元的医疗服务。

以H1特色的心肺音听诊测量为例,其采用基于压电陶瓷传感器作为拾音部件的自研电子听诊器,具有宽音频响应范围,搭配独特的降噪算法和动态调整算法,能够获得满足医疗听诊需求的心肺音信号。

眼见华为和OPPO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他一直保持观望的消费电子巨头也纷纷进军医疗健康领域。小米在2023年7月获批可穿戴血压智能手表,中兴旗下子品牌努比亚也在今年年初变更经营范围,新增第二类医疗器械销售、租赁及生产等业务范围,为下一步动作做好了准备。

如果进一步放宽范围,海尔、格力、美的等家电巨头同样也正对大健康市场虎视眈眈。

这些消费电子巨头的进入如同“鲶鱼”一般搅动了大健康市场。在以往,专业医疗品牌与消费品牌泾渭分明——前者注重合规、迭代慢、利润率高;后者注重用户体验、迭代快、产业规模大。随着消费品牌对发展和利润的追求,以及智能传感、边缘计算和数据传播等技术进步,一些原本泾渭分明的领域开始逐渐融合,两者的边界正越来越模糊。

动脉网认为,与传统的专业医健品牌相比,消费品牌有几个较为明显的优势。首先是巨大的品牌效应。消费品牌长期高强度进行品牌推广,其品牌早已深入人心。相比之下,在消费品牌目前涉足的细分赛道上,传统医健的品牌知名度就要弱得多了。

其次,在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上,消费品牌极为重视用户体验,其所推出的产品外观设计上实用潮流并存,智能化和人性化设计已获得了用户的认可,且还在沿着这一路线持续进化。

再次,消费品牌在产业生态链上具有规模优势,可以快速导入新技术并迅速降低成本,进而又实现技术的快速迭代。仅以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举例,消费品牌出货量动辄千万级别。专业医疗品牌想与这样量级的对手比拼供应链,难度着实不小。

由于规模上的巨大差距,两者在研发投入上就更没有什么可比性了。

最后,随着消费品牌近年来愈加重视大健康市场,并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研发。原本被认为是其劣势的对医疗健康的认知以及合规监管上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早先曾有观点认为,专业医疗品牌的用户体验、成本和颜值达不到消费品牌的高度;但消费品牌的临床意义也暂时达不到专业医疗品牌的高度。这也正是为何消费品牌在选择切入赛道时多会选择院外场景的原因。但随着近年来消费品牌在医疗健康领域的试水探索和巨大的资源投入,消费品牌正在迅速赶上。

以华为为例,目前已手握6张医疗器械注册证,并与多家医院合作。在其所涉足健康赛道上的多数传统医健企业恐怕很难说自己会比华为更有经验。

消费品牌跨界进入健康领域所带来的“鲶鱼效应”已经愈发明显,并迅速占据了生态链的顶层。不夸张地说,在对专业度上没有那么高要求的院外场景,消费品牌对上传统专业品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降维打击。

这些消费品牌的进入也使得可穿戴医疗设备近年来增长喜人。

虽然来自不同研究机构的数据并不能直接对比,但作为一个大致的参考也可说明一些问题。根据头豹研究院《2023年中国可穿戴医疗设备行业概览》的数据,估算2021-2026年间国内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规模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8.1%。相比之下,IDC《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中对2024年国内成人智能手表的市场规模增长预测仅为11%。

仅以可穿戴设备过去几年的发展来看,在巨大的投入下,仅仅几年时间,消费品牌可穿戴设备的医疗健康功能就从可有可无的的计步功能进化到血氧、ECG和血压,再到未来即将面世的无创血糖监测,在特定领域的功能和性能甚至已经强于多数专业品牌可穿戴医疗设备。

如无意外,在即将开启的“银发经济”,这种情况很有可能也将重现。毫无疑问,未来将会进入健康赛道的跨界品牌只会越来越多,传统医疗品牌如果没有变化,恐怕将会被跨界品牌引发的“海啸”所吞没。

写在最后

华为在居家养老上的下场,只是消费品牌跨界进入医疗行业成为不可逆转趋势的最新例证。低风险的医疗器械与消费品的边界会比现在模糊,这将会促进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医疗和生活方式。

随着消费品牌的进入,相应赛道的格局也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尽管消费品牌拥有巨大的优势,但行业人士曾在与动脉网的交流中表示,传统医疗品牌也并非完全没有机会,除了保持专业属性外,更不能在思维上故步自封;要学习消费品牌打造品牌和快速进化迭代的思路,改变目前四平八稳的局面;也要勇于尝试新生事物,比如各种新媒体;更要比以往更为注重用户体验和产品设计。

唯有在大浪中跟上节奏,唯有保持初心,在关键细节上较真,真正解决用户需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屹立不倒。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