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赛人
影评人,CCTV6《电影报道》策划
新年刚过,就看到陈可辛在微博上向韩寒祝贺,自然是指《乘风破浪》。韩寒也很快作出回应,以示感谢,在我看来这只是同人之间的相惜。
▲韩寒微博截图
稍对影史有所涉猎之人,都能看出,《乘风破浪》直接向陈可辛多年前执导的《新难兄难弟》取经,讲的都是父子之间的和解。
此类命题一不留神就有爱心过剩之嫌,萨特怎么说的:他人即地狱。在这里,亲娘老子也不例外。理解之所以要被人喊成万岁,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很多时候都是一千零一夜的番外篇。但韩寒一直保有他的天真劲,他对真正的成长,至少在他的作品里,是丝毫提不起兴趣。
▲《新难兄难弟》梁朝伟、梁家辉
《新难兄难弟》大体上讲的也是这个,但当我们了解一下这部穿越剧的创作背景。就发现梁家辉,梁朝伟的父子情。更多的时候,是在慨叹“轻飘飘的旧时光就这么溜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香港本埠的大旗易帜,不少电影人弹奏出一阙又一阙的怀旧曲,以影像之名,对过往的斑驳进行遮挽。
▲《新难兄难弟》
▲《乘风破浪》
其中最优秀的作品当属《跛豪》、《阿飞正传》。刘镇伟的《黑玫瑰对黑玫瑰》与陈可辛的《新难兄难弟》,所抒的还是香港老电影的情,《新难兄难弟》里梁朝伟一角直接就唤作香港大导演之名楚原,影片还极具迷影趣味地让这两个楚原有了血缘上的会晤。
从片名就能辨识出《新难兄难弟》源自香港老牌导演秦剑的名作《难兄难弟》,但故事却整个的改头换面。而其最浮面的题旨,即梁家辉扮演的楚仁一角所秉持的人生信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则出自李铁的经典名作《危楼春晓》,其市井气也来源于此。
▲《危楼春晓》
全片所洋溢的邻里街坊的相濡以沫,乃至颇具玩笑意味的同仇敌忾,则深受著名导演朱石麟(李铁的恩师)所倡导的庶民电影弥漫的浓浓烟火气。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扶持守望,心手相牵。是九七回归前,港人诸多情意结的曲折流露。
《乘风破浪》里只有一个父亲,《新难兄难弟》里则有一群父亲,除梁家辉、楚原身为人父之外,还有郑丹瑞扮演的一个极其失败的父亲,名唤常赌博。他在因儿女绕膝而生计维坚之时,仍有着继续繁洐的雄心壮志,让人玩笑之余,也显现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对上一代人的情感认同,实际延宕至港人“此时此刻”的惶惶不可终日。这也使得这场时空穿梭的游戏有了更多可堪玩味的认祖归宗。
那不仅仅是父子之间的相逢一笑泯仇隙,更是港人对自身的劝慰和告解。就像季羡林所言,和谐社会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其基础是个体内部自身的和谐。《乘风破浪》只罔顾到儿子对父亲的了解之后的理解,几乎没有触碰到子一代的反省,而《新难兄难弟》则始终贯穿着梁朝伟一角的自我认知。
▲《乘风破浪》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新难兄难弟》里的梁氏父子,在旧时空里,通过妆容、作派仍能辨识出二人的年龄差。而《乘风破浪》里的彭于晏和邓超,倒更像是一对穿一条裤子还嫌肥的同班同学。生活中,邓超比彭于晏还要年长几岁。更有趣的是,韩寒今年35,而陈可辛执导《新难兄难弟》时三十刚出头。谁是此间少年,谁是少年英雄,各自心知肚明吧。
▲《新难兄难弟》片场照
《乘风破浪》里有不少来自台湾和日本的流行曲,《新难兄难弟》中温热我们耳畔的是如圣桑的《天鹅》和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这类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古典音乐。那些破败的民居和悠扬的乐曲好像颇不搭调,但却更有一种心声难耐的盼念。
陈可辛的电影一直有着对流行音乐的抒发,他和香港最具标识性的三个歌手,谭咏麟、张国荣、张学友都有过重要的合作。从他的处女作《双城故事》就已经开始了。为他赢得巨大声名的《甜蜜蜜》,则是向一代歌后邓丽君致敬。他最近的《亲爱的》,来自苏芮的名曲《亲爱的小孩》。
▲《如果爱》
陈可辛北上之后的首作《如果爱》,是华语电影中少有的歌舞片。这一类型,多年后,杜琪峰才炮制出《华丽上班族》。2016年,全球范围内最热的一部电影,也是一部歌舞片,即《爱乐之城》,这部影片目前的讨论已呈分裂状。
应该算是巧合,生于1985年的达米安·沙泽勒的第二部作品,与《如果爱》有着神光暗合之处。载歌载舞的段落就不必多说了,讲的都是两个文艺青年在大都会打拼之余,顺便谈个刻骨铭心的恋爱。都是男性对女性的成全,都没有一味地沉溺于“此情只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情愫中去,而是貌似这对红尘中人都过上了他们想要的生活。
应该说《如果爱》更复杂一些,它想要表达的更多。它将港人身份替换上升至举国大迁徙,所引发的价值真空,意欲倾囊而出。
金城武借录音机妄图对记忆的挽留,到最后沦为了对抗季节之秋千摆荡,在想像的决绝中,也只有各安天命这一条路。影片这一幕,当张学友优美的歌声响起时,他与周迅四目相对。当时看觉得刻意无比,现在想来,好像也只能如此才能表现整个华人群落的怅然若失。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再看《爱乐之城》,它以一种更空降的姿态,去抒发人生如若重来的浮泛感慨,没心没肺地与音乐、爱情拉开了距离。再试图去讲解理想与成功或渐近或疏隔的关系,怕也只有张口结舌的份。
《如果·爱》
再则,《如果爱》对男女主人公真情涌动下的自私和狭隘,皆毫不留情。而《爱乐之城》多少有些心慈手软,你是爱这个人,还是爱这个人为理想而奔波,这一命题,达米安同学一直没考虑清楚。
这一点,陈可辛甚至有些绝情了。《如果爱》越到尾声,越是强调如愿所偿后的更浩荡的空洞,即使你爱情和事业双丰收,也难以获得内心的充盈。因为从一开始,你就是物质高于精神的,是所谓的长远利益胜过眼前的即时行乐。
但陈可辛的可贵之处,他没有批判这人群中的大多数,并非碍于众怒难犯,而是国人的生存价值成就此番局面,有一言,也不必一言道尽。《爱乐之城》要道尽的,仿佛是我们总算美好过,聊胜于无吧。《如果爱》连这份残存的温情也是要一并怀疑的。
《爱乐之城》的片尾,是对记忆的篡改,《如果爱》借周迅一角,这个娱乐圈的当红炸子鸡,她反复练习的事情,是对记忆的拒绝。两部影片的差别就在于此。
评论